成都小夥走出《紀錄的路》

大學 魏明倫 川劇 四川大學 人民網 2017-05-14

他是一位從成都走出去的紀錄片導演,也是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名教師,他曾二度獲得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他的川劇研究專著還受到了“巴蜀鬼才”魏明倫的點贊。究竟是哪位大腕能獲得如此殊榮?答案似乎出人意料:他是一位成都80後小夥,叫作沈皛。前日,沈皛攜新作《紀錄的路》做客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藝術學院,為傳媒專業的學子們帶來了一堂名為《“傳統文化 ”時代:媒體人的自覺與自信》的講座。沈皛表示,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求,正呼喚著“傳統文化 ”時代的迴歸。

成都小夥走出《紀錄的路》

互聯網時代仍呼喚傳統文化

沈皛從小就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時期,他拍攝了講述川劇前世今生的紀錄片《角色》,該作品獲得了第十一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大學生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不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例如《詩經》《論語》中的句子雖歷經滄桑,卻依然在今天充滿生命力,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沈皛說,儘管人們已步入互聯網時代,技術處於顯著位置,但人們對傳統文化仍然充滿強烈渴求,歷史、修養、品位等都不可以缺位,這種渴求即將重塑一個時代——“傳統文化 ”時代。

沈皛表示,在不同的時代,“傳統文化 ”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如“傳統文化 紀錄片”“傳統文化 建築”等,“我正在考慮藉助‘傳統文化 VR’的形式,帶領觀眾重回傳統古鎮。”

閱讀不妨從“五問法”開始

據瞭解,沈皛在中國傳媒大學攻讀學位期間,從本科的錄音攝影、碩士的策劃編導,再到博士的數字媒體,他的專業研究跨度之大可見一斑,這樣的廣泛研究自然離不開大量閱讀。談到自己的閱讀方法,沈皛給大家分享了自己閱讀的“五問法”,即閱讀可以從該讀何書、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書為何,以及讀書之後這五個問題入手,從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內在涵養,做一位有文化良知的社會人。

值得一提的是,講座最後,四川大學與四川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行了沈皛新書《紀錄的路》發佈活動。據瞭解,該書是沈皛寫作十年來,對紀錄片以及影像文化思考的隨筆錄,是國內紀錄片理論領域第一本從傳統文化角度反思紀錄片創作的著作。沈皛坦言,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目前國內的紀錄片行業,學術界大多隻管研究,媒體行業又大多隻管實踐,因此缺少將二者結合的思考。而《紀錄的路》是一本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指導的著作,充滿了思辨性。“這本書既適合導演、策劃、撰稿、攝像師、錄音師等專業人士學習,也適合對紀錄片、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沈皛說。

本報記者 李雪豔 四川文藝出版社供圖

創作成就

1、獨著專著《川劇錄音製作及賞析》,“巴蜀鬼才”魏明倫作序,該書作為專業教材被複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館藏。

2、獨著專著《源流——中西文化論談》,著名作家馬識途題寫書名,著名作家阿來作序,該書被教育部評選為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者推薦讀物。

3、獨著專著《紀錄的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作序,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廖祥忠、著名國際紀錄片評委會主席孫劍英、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副總監周豔等聯袂推薦。

4、2008年北京奧運會,受聘擔任國際奧組委音響師。2012年倫敦奧運會,受聘為奧運會主轉播商OBS(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攝像師,獲國際奧組委頒發的銀質轉播勳章。

5、策劃、撰稿、導演紀錄片《角色》,獲得第十一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大學生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中國西部新媒體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

6、策劃、撰稿、導演紀錄片《木雅,我的木雅》,獲中央電視臺“活力中國” 紀錄片評選社會人物類優秀作品獎,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人文類評委會大獎等。同時,該片被國務院新聞辦和文化部外聯局選中,翻譯成八國語言,作為中國對外形象宣傳片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