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秦曾經在咸陽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過興樂宮和阿旁宮,劉邦就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了都城,並且加蓋了未央宮,形成了最初的——長安城。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秦曾經在咸陽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過興樂宮和阿旁宮,劉邦就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了都城,並且加蓋了未央宮,形成了最初的——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自東漢遷都以來,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兒都再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直到隋朝一統天下。隋文帝建國後選首都的時候定在了長安,臨時在洛陽辦公,派人去長安修繕,可當時的長安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戰亂,實在是破的修無可修了,爛到什麼程度?本來就官民雜居,地勢低窪,多年戰亂更是殘破不堪、積水嚴重。隋文帝一看要想修出個樣了,比再造一個長安都累,乾脆,再造一個!

於是隋文帝派了個總設計師叫宇文愷的,去了長安。宇文愷選址的時候選擇了老長安的南邊,地勢較高且大部平坦,據說在卦理上也是龍居之地。總之一句話,就是不但地理條件好,風水還好!由於隋文帝在當皇上之前被封為大興公,於是這座新首都就取名——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大唐首都長安城。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秦曾經在咸陽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過興樂宮和阿旁宮,劉邦就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了都城,並且加蓋了未央宮,形成了最初的——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自東漢遷都以來,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兒都再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直到隋朝一統天下。隋文帝建國後選首都的時候定在了長安,臨時在洛陽辦公,派人去長安修繕,可當時的長安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戰亂,實在是破的修無可修了,爛到什麼程度?本來就官民雜居,地勢低窪,多年戰亂更是殘破不堪、積水嚴重。隋文帝一看要想修出個樣了,比再造一個長安都累,乾脆,再造一個!

於是隋文帝派了個總設計師叫宇文愷的,去了長安。宇文愷選址的時候選擇了老長安的南邊,地勢較高且大部平坦,據說在卦理上也是龍居之地。總之一句話,就是不但地理條件好,風水還好!由於隋文帝在當皇上之前被封為大興公,於是這座新首都就取名——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大唐首都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宇文愷是個“特級中國城市規劃師”,為什麼加上中國二字?因為他的設計太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了,講究對稱、層級分明、莊嚴肅穆、大氣得體。皇宮和寺廟被建在了城市正中央的高地上,那時候是沒有航拍啊,要是拍下來真是巍巍壯觀。他建好了以後,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又來接著修,在宇文愷的基礎上擴建。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的“土木工程專業”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他擴大了多少呢?這麼說吧,如果說宇文愷建了個“1”的話,隋煬帝又加建了個“8.8“。這就是所謂大興城外圍,今天西安城就是以此為雛形的。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秦曾經在咸陽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過興樂宮和阿旁宮,劉邦就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了都城,並且加蓋了未央宮,形成了最初的——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自東漢遷都以來,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兒都再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直到隋朝一統天下。隋文帝建國後選首都的時候定在了長安,臨時在洛陽辦公,派人去長安修繕,可當時的長安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戰亂,實在是破的修無可修了,爛到什麼程度?本來就官民雜居,地勢低窪,多年戰亂更是殘破不堪、積水嚴重。隋文帝一看要想修出個樣了,比再造一個長安都累,乾脆,再造一個!

於是隋文帝派了個總設計師叫宇文愷的,去了長安。宇文愷選址的時候選擇了老長安的南邊,地勢較高且大部平坦,據說在卦理上也是龍居之地。總之一句話,就是不但地理條件好,風水還好!由於隋文帝在當皇上之前被封為大興公,於是這座新首都就取名——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大唐首都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宇文愷是個“特級中國城市規劃師”,為什麼加上中國二字?因為他的設計太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了,講究對稱、層級分明、莊嚴肅穆、大氣得體。皇宮和寺廟被建在了城市正中央的高地上,那時候是沒有航拍啊,要是拍下來真是巍巍壯觀。他建好了以後,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又來接著修,在宇文愷的基礎上擴建。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的“土木工程專業”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他擴大了多少呢?這麼說吧,如果說宇文愷建了個“1”的話,隋煬帝又加建了個“8.8“。這就是所謂大興城外圍,今天西安城就是以此為雛形的。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經過這兩代的建設以後,隋朝還沒來得及享受,就到了唐朝。所以我一直感嘆,隋朝父子就是特意來為唐朝做嫁衣的,從內到外、從體制到思想、從建築到人力資源。把房子蓋好、班子扎牢、交通修好、考試製度確定好了之後,萬事俱備就等著大唐來坐享其成了。

到了唐,由於李世民逼著他爹提前退位,就有了太上皇這個職業。而宇文愷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為這個職業建設專門宮殿的,於是李世民為李淵在整個大興城的東北角上蓋了個專門的太上皇宮殿叫——大明宮。也就是說,整個大唐首都長安城的皇城,大唐只是加蓋了一兩處而已。而且經歷瞭如此勞民傷財的修建工作,最後這座城毀就毀在了唐朝。安祿山造反,城破,黃巢起義,城燒,朱全忠造反,城拆。

說了這麼半天,到底大興城多大呢?光看圖也沒啥概念啊。這麼說吧,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個最大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比第二名大一點哦,大興城比西漢的首都長安大兩個半,比隋朝同時期的西方最大城市拜占庭帝國首都大7個,比兩百年後西方最大城市巴格達大6個。

大興城真的不光是面積大,它存在的最大意義和最大影響力在於宇文愷的佈局設計,那真叫一個規規矩矩,切豆腐塊一樣的橫平豎直啊。正中心是皇城和宮城,依次延申開來的是各行政機構及官員府邸,再往外是民居,正中心對著皇宮的是中心大道,建築依此兩邊完全對稱分佈。

"

到底什麼是人類文明?

首先這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藝術、城市等等。國際史學界一致認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斷一個人類文明產生與否的標誌,我們就來聊聊城市。

城市一詞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統稱。由於白話文運動,導致了很多一個含義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們卻要用兩個字組成的詞來表示,比如說“朋友”,其實朋是朋,友是友,完全兩個概念;再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謂城是指人類聚居的建築區,而市指的是人類交換的集中區。市是可以沒有建築的,只不過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們現在才把城市連起來說。

城,是怎麼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人們已打獵為生,別以為只有到了農耕社會人們定居了才會出現城市,其實在打獵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年代,隨著工具和協作的能力提升,人類早已出現了打來的獵物吃不完,需要停下遷徙的腳步,吃完儲存的剩餘食物再繼續前行的現象。而隨著剩餘食物越來越多,這個停留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地方遮風擋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來越完備。定居的建築形式形成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但要明白一點,你的食物是夠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獸,但野獸的食物不夠吃,它會來主動找你的。這就不是三個兩個人類就能應付得了的了,聚居成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城自然就出現了。

再來聊市的出現。要知道人活著不僅僅需要食物,而且獵物也不是老弱病殘都能打的到的。於是在人類聚居的城裡,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時會被拿出來,用以交換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於交換體現地位的裝飾物。而那些年老體衰不能參與打獵的人類就開始製作這些東西以換取食物。人們交換物品的地點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換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換成交的機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搶劫的風險。那麼哪裡人多?無非就是人類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殺獵物和吃飯都是在各自家裡完成,吃完飯方便都是找個沒人的地兒,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們每天都要來井邊取水,生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戶都有井,於是市場往往都在井邊集中,這就是傳說中的——市井。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城和市都說完了,我們來看看當時城市的面貌。當時的城主要居住著部族領導人物、戰爭領袖以及祭祀階層,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後來遷徙而來的人是住不進去的,為什麼?有城牆。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難再捨得去拆掉重新擴大,可是又會不斷的有流民遷徙而來,於是就只好駐紮於城外周邊。所以城內叫城,城外叫郭,這就是傳說中的——城郭。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為什麼人類文明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大帝國?因為如果沒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們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點點。原始時期的城郭其實就是當時的國家,一個城一個國。因為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話,是形不成城郭的。每個城郭都有領導、祭祀、郭中的百姓生產,城中的市井交換,完全就是一整套國家體系。

當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的出現是到工業革命才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城市人口超過非城市人口總量的。

我們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而說起中國古代的城市,當頭要數——大興城。

這個“大興”不是今天的北京大興,而是隋朝大興城,也就是後來唐朝的長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話:唐是隋的延續而已。之所以這麼說,源於隋朝的開創能力,如果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真的有能稱得上開創性王朝的話,最稱職的可能只有倆:一個秦、一個隋。恰巧這倆都是終結紛亂,之後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等等,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不予贅述。而隋朝建立大興城、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興城就是人類城市文明的一大典範,我們來看看這座城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條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脈交叉地帶,形成了廣闊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周文王統一關中之後,在其中一條支脈灃水西側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豐京。周武王時由於城邦的擴大需求,又在灃水東側建起了——鎬京。豐京用來作為花園和祭祀活動場所,鎬京用於行政和居住功能。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史學界對同一王朝劃分東西,都是根據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滅亡後,周天子在遷都洛邑的時候,把原先渭水這一片故都封給了秦。到秦孝公的時候,把國都遷到了豐京鎬京以北的、河水更為充沛的上游區域,就形成了——咸陽,統一六國後也就成了全國的首都。項羽一來,一把火給燒了。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秦曾經在咸陽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過興樂宮和阿旁宮,劉邦就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立了都城,並且加蓋了未央宮,形成了最初的——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自東漢遷都以來,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兒都再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直到隋朝一統天下。隋文帝建國後選首都的時候定在了長安,臨時在洛陽辦公,派人去長安修繕,可當時的長安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戰亂,實在是破的修無可修了,爛到什麼程度?本來就官民雜居,地勢低窪,多年戰亂更是殘破不堪、積水嚴重。隋文帝一看要想修出個樣了,比再造一個長安都累,乾脆,再造一個!

於是隋文帝派了個總設計師叫宇文愷的,去了長安。宇文愷選址的時候選擇了老長安的南邊,地勢較高且大部平坦,據說在卦理上也是龍居之地。總之一句話,就是不但地理條件好,風水還好!由於隋文帝在當皇上之前被封為大興公,於是這座新首都就取名——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大唐首都長安城。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宇文愷是個“特級中國城市規劃師”,為什麼加上中國二字?因為他的設計太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了,講究對稱、層級分明、莊嚴肅穆、大氣得體。皇宮和寺廟被建在了城市正中央的高地上,那時候是沒有航拍啊,要是拍下來真是巍巍壯觀。他建好了以後,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又來接著修,在宇文愷的基礎上擴建。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的“土木工程專業”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他擴大了多少呢?這麼說吧,如果說宇文愷建了個“1”的話,隋煬帝又加建了個“8.8“。這就是所謂大興城外圍,今天西安城就是以此為雛形的。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經過這兩代的建設以後,隋朝還沒來得及享受,就到了唐朝。所以我一直感嘆,隋朝父子就是特意來為唐朝做嫁衣的,從內到外、從體制到思想、從建築到人力資源。把房子蓋好、班子扎牢、交通修好、考試製度確定好了之後,萬事俱備就等著大唐來坐享其成了。

到了唐,由於李世民逼著他爹提前退位,就有了太上皇這個職業。而宇文愷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為這個職業建設專門宮殿的,於是李世民為李淵在整個大興城的東北角上蓋了個專門的太上皇宮殿叫——大明宮。也就是說,整個大唐首都長安城的皇城,大唐只是加蓋了一兩處而已。而且經歷瞭如此勞民傷財的修建工作,最後這座城毀就毀在了唐朝。安祿山造反,城破,黃巢起義,城燒,朱全忠造反,城拆。

說了這麼半天,到底大興城多大呢?光看圖也沒啥概念啊。這麼說吧,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個最大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比第二名大一點哦,大興城比西漢的首都長安大兩個半,比隋朝同時期的西方最大城市拜占庭帝國首都大7個,比兩百年後西方最大城市巴格達大6個。

大興城真的不光是面積大,它存在的最大意義和最大影響力在於宇文愷的佈局設計,那真叫一個規規矩矩,切豆腐塊一樣的橫平豎直啊。正中心是皇城和宮城,依次延申開來的是各行政機構及官員府邸,再往外是民居,正中心對著皇宮的是中心大道,建築依此兩邊完全對稱分佈。

以大興城為例,聊聊城與市,城市的誕生與西安的雛形

東西民居區各設立一個市場,稱東市和西市,這就是我們知道的”買東西“的由來。不要覺得讓你設計個古城你也會這麼設計,要知道那是在遙遠的隋朝,我們現在之所以有這個城市對稱的概念,就是源於大興城的最初設計,為什麼說是最初?因為在這之前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麼像樣的首都設計或者佈局。官家看個地方好,就把宅子買下來,鄰居可能是任何人,你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那是親民,但在當時並不親,旁邊鄰居從此大氣都不敢出了,而且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那種雜亂的分佈是沒有什麼威嚴可談的。以後看到那些演秦漢三國的電視劇,裡面去橫店取的那些景,千萬別信以為真。那種橫平豎直、四平八穩、嚴格對稱、中心皇宮的威嚴盛世局面,直到大興城的建成才第一次出現的。

這種城市規劃格局,被當時來納貢的日、韓學了回去,深深的影響了他們的城市規劃。我們自己歷史上後來的朝代也都紛紛效仿,去北京看故宮,就是個活例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