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更科技 更好玩 更蓬勃

大氣科學 風雲衛星 颱風 軟件 中國氣象局 2017-05-26

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楊群娜

5月,伴著雨水,形似一隻靈動的“科學發現之眼”的廣東科學中心顯得格外有現代氣息。21日,以“科技強國 氣象萬千”為主題的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在這裡拉開帷幕。

活動中,一大批高精尖氣象科技“神器”向參觀者展出。風雲氣象衛星帶領人們從天空遙望地球風雨;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MICAPS4.0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等現代氣象預報業務平臺使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同時,精彩紛呈的氣象科普體驗、科學論壇和學術沙龍等,為參觀者打造了一場氣象科技盛宴。

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更科技 更好玩 更蓬勃

5月21日,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陳建軍 攝影

氣象科技實力秀出來

運行於35800千米高度的太空,體重達5400公斤,攜帶著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空間環境監測儀器——發射於2016年12月11日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無疑是氣象科技成果展上的一個璀璨明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綜合氣象觀測展區工作人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空間天氣室的閆小娟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參觀者的提問。她說,“風雲四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而迄今為止我國已成功發射15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有8顆在軌運行。它們從空中默默關注著地球的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獲取海量信息,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各單位都把‘看家本領’亮出來,展出了各具特色又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辦公室科長張琳說,綜合氣象觀測展區匯聚了氣象觀測和氣象數據處理的各種“神器”。

在廣州市科學中心舉辦的氣象科技成果展是本次活動周的重頭戲。在展會上,多項氣象科技“重器”亮相,展出內容涵蓋氣象部門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綜合氣象觀測網建設,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水平,氣象科技成果及其業務應用情況,氣象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案例等,體現了氣象部門的科技實力。

在氣象預報預測科技創新展區,三名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馮村中學的三名女生仔細看過了展區的大部分展板,還邊看邊討論起來。“氣象很重要。印象特別深的是去年7月的颱風,學校提前通知放了假。希望天氣預報能越來越準。”她們對記者說,覺得現在天氣預報更準了,但才知道做好天氣預報竟然需要這麼多“厲害”的科學技術。

或許,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這些新技術的重要作用,但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的王金成卻深知,正是由於這些技術的支撐,才使得我國目前實現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平均達87.2%,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0.9%、85.1%,暴雨預報準確率較2015年提高22%。

在公共氣象服務科技創新區,國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預警室綜合管理部科長李婷婷為參觀者詳細介紹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希望公眾能進一步瞭解這個系統對提高防災減災預警信息覆蓋的精度和廣度的意義。”她說。

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更科技 更好玩 更蓬勃

觀眾在氣象科技成果展廳前通過電子觸摸屏查看中國氣象局官網,從線上瞭解科技周盛況。卞贇 攝影

21日下午,市民李先生趁週末到氣象科技成果展轉了很久。他的工作與道路災害預警有關,工作中也慢慢地對氣象產生了更大的興趣,手機上的天氣軟件就裝了7個,現在也算半個“行家”了。“氣象科技活動周辦得挺好。”他先給活動周點了個贊。除了關注公共服務產品,他對專業服務產品也有很大興趣:“專業服務也需要考慮如何匹配更精細化的需求,更加規範化,並將相關數據共享給社會。”他期待氣象科技活動周繼續辦下去,而且辦得更好,“比如可以在現場多展出一些實物或模型,也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影響力”。

除了氣象科技成果展,氣象科技活動周主場活動之一的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工作座談會,圍繞氣象科研院所改革發展、現代院所制度建設等開展交流。學術沙龍則就氣象科技前沿問題,交流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研成果,增進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對科技前沿問題的深入理解,推進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

氣象科普活力動起來

科普體驗活動區的3D影院大屏幕上,呼嘯的狂風吹起重物不斷砸過來,讓前來參觀的汪女士一家完全“投入”到災害現場的緊張中,連忙躲避。在體驗到颱風、龍捲風、山洪等災害到來的危險場景後,一家三口又連續闖過災害避險知識問答關卡。汪女士說:“這一趟沒有白來,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

“高大上”、艱澀難懂的氣象知識變為可觀察到、感受到、體驗到、觸碰到的。參觀者可以模擬體驗天氣預報,與氣象機器人互動,在VR和AR技術搭建的虛擬災害場景“觸摸”雲朵、感受大氣環流,還可以在各種遊戲中學習瞭解氣象知識。

首屆氣象科技活動周:更科技 更好玩 更蓬勃

公眾在氣象科普互動體驗區,感受氣象產品。陳建軍 攝影

看著孩子們在科普體驗活動區玩得不亦樂乎,中山大學教師徐健說:“氣象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覺得小孩子應該多多瞭解氣象。”

5月22日在氣象科技活動周“科學論壇”上,專家院士深入淺出地為參觀者解讀了氣象及相關學科的科技發展前沿問題。

全國氣象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場上,選手們用創新有趣的形式、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解了天氣與氣候、氣象衛星、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以及“觀雲識天”等科普知識。

更重要的是,氣象科技活動周是全國性的氣象科普活動,是各地氣象科技愛好者的盛事。除了廣東主會場,各地組織氣象科普基地、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開放活動,開展氣象科技下鄉、氣象科普“四進”等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

潮州市氣象局的黃鎧凱是此次活動的志願者,他舉著手中的相機說:“我把活動週上看到的好內容都拍下來,帶回去認真學習,爭取在我們基層搞科技科普活動時借鑑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