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兩位講述人正在講電影。中新網任思雨 攝

和其他的影院不同,放映的時候,心目影院的影廳裡留著兩個小燈。聲音也要適當調小,因為平時為追求視聽效果的高聲音量,對於聽覺敏感的視障人群來說有些刺耳。

為盲人講電影,源於鄭曉潔和王偉力夫婦一次偶然的嘗試。在家裡,王偉力為一個視障朋友講了一場《終結者》,講得匆匆忙忙,可朋友聽完後卻激動地抱著他們轉圈:原來電影是這樣的啊!

他們發現,盲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不光是視覺和聲音的理解,還有重量、質感、溫度和味道,“為什麼盲人朋友能夠成為觀眾,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細膩、敏銳的能力”。

當時,他們有一檔專門為殘障人群開設的電視欄目《生命在線》,因資金短缺停掉後,鄭曉潔捨不得這些殘障朋友,便從製片人轉型成為助殘一線服務工作人員,在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展開助盲服務的活動,2004年,他們開始嘗試為盲人講電影,地點是鼓樓西大街的一家小四合院。

兩年後,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名字——心目影院。老肖也在這時來到小院,從此成為影院的忠實觀眾:“這已經成為我們一週的大事兒了”。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兩位講述人正在講電影。中新網任思雨 攝

和其他的影院不同,放映的時候,心目影院的影廳裡留著兩個小燈。聲音也要適當調小,因為平時為追求視聽效果的高聲音量,對於聽覺敏感的視障人群來說有些刺耳。

為盲人講電影,源於鄭曉潔和王偉力夫婦一次偶然的嘗試。在家裡,王偉力為一個視障朋友講了一場《終結者》,講得匆匆忙忙,可朋友聽完後卻激動地抱著他們轉圈:原來電影是這樣的啊!

他們發現,盲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不光是視覺和聲音的理解,還有重量、質感、溫度和味道,“為什麼盲人朋友能夠成為觀眾,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細膩、敏銳的能力”。

當時,他們有一檔專門為殘障人群開設的電視欄目《生命在線》,因資金短缺停掉後,鄭曉潔捨不得這些殘障朋友,便從製片人轉型成為助殘一線服務工作人員,在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展開助盲服務的活動,2004年,他們開始嘗試為盲人講電影,地點是鼓樓西大街的一家小四合院。

兩年後,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名字——心目影院。老肖也在這時來到小院,從此成為影院的忠實觀眾:“這已經成為我們一週的大事兒了”。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觀影結束後,觀眾們走出影院。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他印象裡第一次看電影,是一年級時學校放的《鐵道衛士》,但那時只能聽個熱鬧,連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分不清。

而現在,“不管是老的《小兵張嘎》,還是後來的《我的父親母親》,以及《盜夢空間》我們都能聽得懂,雖然《盜夢空間》比較虛幻,但我們也知道什麼叫蒙太奇了”。

2018年6月,心目影院搬離了小四合院,走進電影院線,盲人觀眾可以坐在電影廳裡看上最近的新電影,今年大熱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他們也早在電影院看過了。

告訴我,你看見的是什麼?

“我們應該保護地球,尊重大自然,現在就應該防微杜漸……”談起《流浪地球》,老肖能講出大段大段關於科幻、環保事業的感想。

但播放這樣的片子,對電影講述人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

劉冬雲和搭檔是從志願者變成電影講述人的。儘管已經講了三、四年,電影一放完,她們還是找到經驗豐富的王偉力請教,看看哪些地方還可以繼續改進。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兩位講述人正在講電影。中新網任思雨 攝

和其他的影院不同,放映的時候,心目影院的影廳裡留著兩個小燈。聲音也要適當調小,因為平時為追求視聽效果的高聲音量,對於聽覺敏感的視障人群來說有些刺耳。

為盲人講電影,源於鄭曉潔和王偉力夫婦一次偶然的嘗試。在家裡,王偉力為一個視障朋友講了一場《終結者》,講得匆匆忙忙,可朋友聽完後卻激動地抱著他們轉圈:原來電影是這樣的啊!

他們發現,盲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不光是視覺和聲音的理解,還有重量、質感、溫度和味道,“為什麼盲人朋友能夠成為觀眾,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細膩、敏銳的能力”。

當時,他們有一檔專門為殘障人群開設的電視欄目《生命在線》,因資金短缺停掉後,鄭曉潔捨不得這些殘障朋友,便從製片人轉型成為助殘一線服務工作人員,在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展開助盲服務的活動,2004年,他們開始嘗試為盲人講電影,地點是鼓樓西大街的一家小四合院。

兩年後,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名字——心目影院。老肖也在這時來到小院,從此成為影院的忠實觀眾:“這已經成為我們一週的大事兒了”。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觀影結束後,觀眾們走出影院。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他印象裡第一次看電影,是一年級時學校放的《鐵道衛士》,但那時只能聽個熱鬧,連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分不清。

而現在,“不管是老的《小兵張嘎》,還是後來的《我的父親母親》,以及《盜夢空間》我們都能聽得懂,雖然《盜夢空間》比較虛幻,但我們也知道什麼叫蒙太奇了”。

2018年6月,心目影院搬離了小四合院,走進電影院線,盲人觀眾可以坐在電影廳裡看上最近的新電影,今年大熱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他們也早在電影院看過了。

告訴我,你看見的是什麼?

“我們應該保護地球,尊重大自然,現在就應該防微杜漸……”談起《流浪地球》,老肖能講出大段大段關於科幻、環保事業的感想。

但播放這樣的片子,對電影講述人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

劉冬雲和搭檔是從志願者變成電影講述人的。儘管已經講了三、四年,電影一放完,她們還是找到經驗豐富的王偉力請教,看看哪些地方還可以繼續改進。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王偉力。來源:受訪者供圖

講電影有技巧,畫面描述要儘可能簡潔生動,讓盲人觀眾迅速領會。每個講述人開始練習時寫的腳本,幾乎是對整個電影的“零件拆解”:同期聲、畫面的文字描述、各種細節,一部電影的腳本往往要寫上好幾萬字,寫完再跟電影反覆核對,保證在最合適的時間內講完。

幾年間,劉冬雲和搭檔講過《臥虎藏龍》《繡春刀》等武俠片,也有《新不了情》《飲食男女》等愛情片,不過最常講的還是生活片,因為劇情和人物相對簡單,講的都是身邊發生的事兒,盲人群體更容易理解。

有一次,她想挑戰把喜歡的《新龍門客棧》播給觀眾,但開始練習以後就後悔了:“因為鏡頭切換很快、武打場面都很緊湊、用的兵器都不一樣,我們真的就是看了很多遍,幾乎一夜沒睡地去練習。”

好在,第二天大家聽得還挺高興,講述終於“勉強過關”。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兩位講述人正在講電影。中新網任思雨 攝

和其他的影院不同,放映的時候,心目影院的影廳裡留著兩個小燈。聲音也要適當調小,因為平時為追求視聽效果的高聲音量,對於聽覺敏感的視障人群來說有些刺耳。

為盲人講電影,源於鄭曉潔和王偉力夫婦一次偶然的嘗試。在家裡,王偉力為一個視障朋友講了一場《終結者》,講得匆匆忙忙,可朋友聽完後卻激動地抱著他們轉圈:原來電影是這樣的啊!

他們發現,盲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不光是視覺和聲音的理解,還有重量、質感、溫度和味道,“為什麼盲人朋友能夠成為觀眾,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細膩、敏銳的能力”。

當時,他們有一檔專門為殘障人群開設的電視欄目《生命在線》,因資金短缺停掉後,鄭曉潔捨不得這些殘障朋友,便從製片人轉型成為助殘一線服務工作人員,在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展開助盲服務的活動,2004年,他們開始嘗試為盲人講電影,地點是鼓樓西大街的一家小四合院。

兩年後,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名字——心目影院。老肖也在這時來到小院,從此成為影院的忠實觀眾:“這已經成為我們一週的大事兒了”。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觀影結束後,觀眾們走出影院。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他印象裡第一次看電影,是一年級時學校放的《鐵道衛士》,但那時只能聽個熱鬧,連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分不清。

而現在,“不管是老的《小兵張嘎》,還是後來的《我的父親母親》,以及《盜夢空間》我們都能聽得懂,雖然《盜夢空間》比較虛幻,但我們也知道什麼叫蒙太奇了”。

2018年6月,心目影院搬離了小四合院,走進電影院線,盲人觀眾可以坐在電影廳裡看上最近的新電影,今年大熱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他們也早在電影院看過了。

告訴我,你看見的是什麼?

“我們應該保護地球,尊重大自然,現在就應該防微杜漸……”談起《流浪地球》,老肖能講出大段大段關於科幻、環保事業的感想。

但播放這樣的片子,對電影講述人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

劉冬雲和搭檔是從志願者變成電影講述人的。儘管已經講了三、四年,電影一放完,她們還是找到經驗豐富的王偉力請教,看看哪些地方還可以繼續改進。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王偉力。來源:受訪者供圖

講電影有技巧,畫面描述要儘可能簡潔生動,讓盲人觀眾迅速領會。每個講述人開始練習時寫的腳本,幾乎是對整個電影的“零件拆解”:同期聲、畫面的文字描述、各種細節,一部電影的腳本往往要寫上好幾萬字,寫完再跟電影反覆核對,保證在最合適的時間內講完。

幾年間,劉冬雲和搭檔講過《臥虎藏龍》《繡春刀》等武俠片,也有《新不了情》《飲食男女》等愛情片,不過最常講的還是生活片,因為劇情和人物相對簡單,講的都是身邊發生的事兒,盲人群體更容易理解。

有一次,她想挑戰把喜歡的《新龍門客棧》播給觀眾,但開始練習以後就後悔了:“因為鏡頭切換很快、武打場面都很緊湊、用的兵器都不一樣,我們真的就是看了很多遍,幾乎一夜沒睡地去練習。”

好在,第二天大家聽得還挺高興,講述終於“勉強過關”。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心目影院裡擺著整整一面牆的電影光盤。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有人會不解,盲人如果先天失明,他要怎麼理解電影裡藍天白雲的樣子?

王偉力說,這其實很多明眼人的誤區。盲人都有視覺的意識,對於視覺的需求是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內心視覺形態、信息模式基本上都趨於一致。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把盲人的內心視覺和畫面上的視覺勾連起來。

“盲人的心理視覺是觸摸形成的,我把它叫體感視覺或觸摸視覺,所有觸摸的物體就留在他的內心了,變成了一種理解世界的語言。”2008年,他們開辦首個盲人觸摸藝術展,帶著觀眾觸摸盧浮宮的雕塑複製品。後來,播到《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片,他們就把恐龍的模型拿來,讓盲人們一邊觸摸、一邊感受和想象。

王偉力回憶起一個場景,他們去到航天館,一位盲人把一個幾十米的運載火箭從頭摸到尾,全程都咧著嘴高興地笑,聽完一路的講解,他感嘆:“國家做這個航天,真是不容易。”

盲人是明眼人的一面鏡子

2004年至今,紅丹丹志願者團隊已經為盲人放映過850多場電影。

肖煥義如今是盲人觀眾裡的活躍成員,每當有文藝匯演,他總是積極地報名,有次鄭曉潔要去外地參加一個盲人國際會議,他也問:“我能不能自費去參加?”

“他想參與和了解這個世界,已經從殘疾人變成一個社會人。”王偉力說。

"

每週六早上九點,幾位志願者早早來到北京保利國際影城天安門店,用絲帶蒙起眼睛,體驗一會兒看不見的世界,一旁的工作人員叮囑他們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再過幾分鐘,志願者們將拆下絲帶分頭行動,前往地鐵站和公交站,幫助一批盲人觀眾來到電影院——這是他們每週固定的觀影時間。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心目影院。中新網任思雨 攝

每週的一件大事兒

肖煥義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慢慢走進影廳的通道,還沒拐到座位上,他便循著聲音認出了正在說話的老友:

“嘿,你們來啦!”

“快來,第一排給你留著位置吶!”

老肖今年61歲,已經是這家心目影院十幾年的老觀眾。每週六,他和朋友們會從北京的各個方向趕過來,在這裡“看”上一場電影。

但他們觀影的方式有些特殊——因為先天失明,老肖無法看到屏幕裡的光影,只能從講述人的口述來感知電影裡發生了什麼。

兩位講述人手拿著話筒坐在影院中間,在電影播放時“見縫插針”:對白出現,就在第一句提示這是哪個角色;沒有對白,她們就用語言描述當前播出的畫面,串起整個電影故事:

“威廉脫下上衣,戴上泳鏡,用很標準的姿勢跳下來,他遊得飛快,一身的肌肉在水裡閃閃發光,引起了旁邊所有人的注意。”

“淑儀臉色蒼白、累得直喘氣,他爬進游泳池,臉上還保持了剛才的表情,很笨拙地往前遊,用的是一個狗刨的姿勢。”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兩位講述人正在講電影。中新網任思雨 攝

和其他的影院不同,放映的時候,心目影院的影廳裡留著兩個小燈。聲音也要適當調小,因為平時為追求視聽效果的高聲音量,對於聽覺敏感的視障人群來說有些刺耳。

為盲人講電影,源於鄭曉潔和王偉力夫婦一次偶然的嘗試。在家裡,王偉力為一個視障朋友講了一場《終結者》,講得匆匆忙忙,可朋友聽完後卻激動地抱著他們轉圈:原來電影是這樣的啊!

他們發現,盲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不光是視覺和聲音的理解,還有重量、質感、溫度和味道,“為什麼盲人朋友能夠成為觀眾,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細膩、敏銳的能力”。

當時,他們有一檔專門為殘障人群開設的電視欄目《生命在線》,因資金短缺停掉後,鄭曉潔捨不得這些殘障朋友,便從製片人轉型成為助殘一線服務工作人員,在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展開助盲服務的活動,2004年,他們開始嘗試為盲人講電影,地點是鼓樓西大街的一家小四合院。

兩年後,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名字——心目影院。老肖也在這時來到小院,從此成為影院的忠實觀眾:“這已經成為我們一週的大事兒了”。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觀影結束後,觀眾們走出影院。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他印象裡第一次看電影,是一年級時學校放的《鐵道衛士》,但那時只能聽個熱鬧,連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分不清。

而現在,“不管是老的《小兵張嘎》,還是後來的《我的父親母親》,以及《盜夢空間》我們都能聽得懂,雖然《盜夢空間》比較虛幻,但我們也知道什麼叫蒙太奇了”。

2018年6月,心目影院搬離了小四合院,走進電影院線,盲人觀眾可以坐在電影廳裡看上最近的新電影,今年大熱的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他們也早在電影院看過了。

告訴我,你看見的是什麼?

“我們應該保護地球,尊重大自然,現在就應該防微杜漸……”談起《流浪地球》,老肖能講出大段大段關於科幻、環保事業的感想。

但播放這樣的片子,對電影講述人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

劉冬雲和搭檔是從志願者變成電影講述人的。儘管已經講了三、四年,電影一放完,她們還是找到經驗豐富的王偉力請教,看看哪些地方還可以繼續改進。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王偉力。來源:受訪者供圖

講電影有技巧,畫面描述要儘可能簡潔生動,讓盲人觀眾迅速領會。每個講述人開始練習時寫的腳本,幾乎是對整個電影的“零件拆解”:同期聲、畫面的文字描述、各種細節,一部電影的腳本往往要寫上好幾萬字,寫完再跟電影反覆核對,保證在最合適的時間內講完。

幾年間,劉冬雲和搭檔講過《臥虎藏龍》《繡春刀》等武俠片,也有《新不了情》《飲食男女》等愛情片,不過最常講的還是生活片,因為劇情和人物相對簡單,講的都是身邊發生的事兒,盲人群體更容易理解。

有一次,她想挑戰把喜歡的《新龍門客棧》播給觀眾,但開始練習以後就後悔了:“因為鏡頭切換很快、武打場面都很緊湊、用的兵器都不一樣,我們真的就是看了很多遍,幾乎一夜沒睡地去練習。”

好在,第二天大家聽得還挺高興,講述終於“勉強過關”。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資料圖:心目影院裡擺著整整一面牆的電影光盤。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有人會不解,盲人如果先天失明,他要怎麼理解電影裡藍天白雲的樣子?

王偉力說,這其實很多明眼人的誤區。盲人都有視覺的意識,對於視覺的需求是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內心視覺形態、信息模式基本上都趨於一致。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把盲人的內心視覺和畫面上的視覺勾連起來。

“盲人的心理視覺是觸摸形成的,我把它叫體感視覺或觸摸視覺,所有觸摸的物體就留在他的內心了,變成了一種理解世界的語言。”2008年,他們開辦首個盲人觸摸藝術展,帶著觀眾觸摸盧浮宮的雕塑複製品。後來,播到《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片,他們就把恐龍的模型拿來,讓盲人們一邊觸摸、一邊感受和想象。

王偉力回憶起一個場景,他們去到航天館,一位盲人把一個幾十米的運載火箭從頭摸到尾,全程都咧著嘴高興地笑,聽完一路的講解,他感嘆:“國家做這個航天,真是不容易。”

盲人是明眼人的一面鏡子

2004年至今,紅丹丹志願者團隊已經為盲人放映過850多場電影。

肖煥義如今是盲人觀眾裡的活躍成員,每當有文藝匯演,他總是積極地報名,有次鄭曉潔要去外地參加一個盲人國際會議,他也問:“我能不能自費去參加?”

“他想參與和了解這個世界,已經從殘疾人變成一個社會人。”王偉力說。

15年放映850多場 他們讓盲人“看”到了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