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主要信仰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秦漢之際演變成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道家哲學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先秦道家、 秦漢黃老之學、 魏晉玄學、 隋唐重玄學與宋元內丹生命學等五種歷史形態(以及現代正在醞釀構建的新道家)。

玄學過後,道家雖然不在佔據主流,然儒顯道隱的儒道互補的華夏文化內涵,幾千多年中長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而道家哲學思想主要通過道教、 儒學以及中國化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然明清之際道教佛教化過重,道士重視道經高過於重視道家典籍,出現黃老列莊只是名義的祖師,道教各派都信奉自己的祖師的情況,與道家思想關係反不如中國化佛學等來的親近,道家與道教名存實亡,導致近代學者極力區分道家道教。

道家的主要信仰
道家的主要信仰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髮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道家並不是出世的,也不是消極的。它裡面產生了許多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勵人們張揚個性大有作為的精神。只不過人們對其充滿了道聽途說的認識和想當然的理解,所以才讓道家揹負了“消極 ”的壞名聲。歷史上的許多道家人物並非消極無為,而是大有作為,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歷史關頭,他們的作用更為明顯,只不過他們功成而不居,躲在巨人的影子下面,因此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了名字,但由於其功業的神奇,在民間就有了種種傳說。

但道家無為卻被“有心”的儒家學者、佛教徒以及某些受佛教影響的道教徒解釋得面目全非;無為被僵化為“什麼都不做”;道家所包含的科學精神和思維方法完全被視而不見;道家的積極思想沒有得到更多的張揚,而消極思想卻在滋生蔓延。

道家的主要信仰
道家的主要信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老子之基本治國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故老子思想略同於近世西方之“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道家的主要信仰
道家的主要信仰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老子與莊子有所不同:老子是政治政學家,故在漢、唐兩代曾被用於治國。莊子則帶有強烈藝術色彩,追求精神之逍遙,因而為文人墨客所喜。

莊子要旨在“為我”,獲得精神上的完全自由。為此,莊子主張,人當不為外物所役,“不失其性命之情”( 《駢拇篇》)。他主張全生適性:《養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為士人指示了另一種生存之道:達則為儒,有為於天下。窮則信莊,逍遙於我之世界。故有儒道互補之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