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導彈,顧名思義是由地面、艦船或者潛艇發射,攔截空中目標的導彈。在第一代防空導彈家族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被譽為現代防空導彈的引領者,前蘇聯研製的薩姆2地對空導彈。與矛和盾的關係一樣,防空兵器可以說與它的對手飛機,幾乎同時出現在戰場上。最早的防空兵器是由用於地面作戰的槍械,火炮等簡單改裝而成。二戰時期德國經典的88毫米防空炮就屬於此列,二戰結束後,隨著科技的進步,高速噴氣式飛機的出現,立即改變了空中戰場的形態,面對高空高速目標,以往的防空炮全都陷入了“打得了的跑不動,跑得動的打不了”的尷尬境地,因此,研製一款能夠“打得高、打得遠、打得中”的防空武器就開始被當時強國提上日程。而其中最急需的就是蘇聯。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圖片來源網絡

1945年8月,為了應對美國戰略轟炸機威脅,蘇聯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導彈專家組,進行集體攻關。專家組最初以從德國獲取的“瀑布”和“萊茵女兒”導彈為原型,研製具備攔截高空高速目標能力的新型防空導彈系統。承擔項目研製任務的是NII-88研究所。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項目被其競爭對手—SB-1特別技術局的“金鷹”系統所取代。

但是斯大林在看到美空軍在朝鮮戰場上空肆無忌憚的表現後,變得更加急切,隨即發出命令:“金鷹”系統必須在一年內研製完畢並裝備部隊,擔起保衛莫斯科的重任。

“金鷹”是個很龐大的體系,由圍繞莫斯科周圍兩道環形防線的56個導彈團構成。每道防線配備一部B-200大型雷達站和60具導彈發射架。採用的導彈是由當時蘇聯最優秀的飛機設計師拉沃金主持設計的V-300導彈。

隨著斯大林病故,貝利亞被逮捕槍決,政治運動波及科技領域,SB-1設計局關閉。由著名導彈設計師亞歷山大.拉斯普列京領導組成新的KB-1設計局。“金鷹”系統也被重新命名為S-25系統(北約代號“SA-1”),這就是大名鼎鼎“薩姆”系列防空導彈的開端。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S-25(北約代號“SA-1”)

1954年3月,第一個S-25防空導彈團部署完畢,1956年6月開始承擔戰備值班任務。該型導彈以射程遠、速度快為優勢,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對導彈實施制導。主要裝備與蘇聯國土防空軍,主要用於莫斯科、列寧格勒等要地防空。

但是在跟美國1958年部署的同類產品—“奈基”防空導彈系統相比之後,蘇聯領導人已經發現S-25系統(北約代號“SA—1”)的性能已經嚴重落後。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美國“奈斯”防空系統

首先S-25系統採用固定陣地部署,機動性差;其次,由於採用的是單級火箭,重量大但射高不足,無法攔截高空高速目標;特別是S-25系統中的B-200雷達同時承擔了搜索、跟蹤和引導攻擊的任務,由於電子元器件方面技術落後,雷達的跟蹤精度很低。再加上接下來鐵路機動的S-50防空導彈系統和DAL系統的失敗,更是使蘇聯人頭疼不已。

正當蘇聯高層為S-25焦慮不堪時,S-25系統的總設計師拉斯普列京拿出了一套全新的防空導彈系統設計方案,這就是S-75系統(北約代號“SA-2”)。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S-75

S-75系統的導彈為兩級火箭。發射時一級火箭起助推器作用,燃燒完畢後自動脫落,二級火箭推進導彈繼續飛行。這樣導彈的靈活性和對抗高空高速目標的能力都得到較大提升。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1955年4月,代號為1D的導彈在蘇聯卡普斯金亞爾導彈試驗場試射成功。1957年12月,S-75系統通過技術驗收,並開始量產。

自此,蘇聯國土防空軍終於擁有可大量部署並具有實際作戰能力的防空導彈系統。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薩姆2

該型導彈是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防空導彈系統, 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閱兵式公開。主要用於攔截敵轟炸機執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與100毫米高炮。其主要以營為單位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每個發射營裝備六枚發射架成六邊形佈置。導彈為兩級發動機,第一級固體燃料助推段工作4-5秒,彈徑0.645米;第二級發煙硝酸-煤油液體發動機工作22秒,彈徑0.5米,推力2650千克。發射營的火控系統站能跟蹤一個目標,利用三個信道同時制導三枚導彈攔截目標。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薩姆2

導彈長:10.726米,翼展2.56米,負載重量:135千克,整體總重2,163千克,最大速度:3馬赫,有效射程:48千米以上,飛行高度:3000—22000米。戰鬥部重195千克,內裝135千克炸藥,低空殺傷半徑65米,高空殺傷半徑250米,平均精度75米。單發殺傷概率70%,三發殺傷概率95%。

其載車為吉爾ZIL-157半拖車,最大時速35公里。發射架為CM-63單臂全迴轉,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電驅動,再裝填時間10分鐘。其整個防空系統除導彈、發射架、載車之外,還包括:“匙架”(Spoon Rest)預警/搜索雷達,作用距離275千米,“邊網”(Side Net)測高雷達。“刀架”(Knife Rest)指示/跟蹤制導雷達,作用距離65千米。“扇歌”(Fan Song)制導雷達發現目標距離70千米以上,自動跟蹤距離55千米,採用機械雙天線雙波束掃描方式,能夠同時跟蹤6批目標和制導3發導彈攻擊一個目標。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雷達系統

其主要作戰方式主要有作戰方式主要有要地防空和機動伏擊兩種。

要地防空是環繞防禦目標構築多層防線,每層防線有多個六角形地空導彈陣地為支撐點,在戰區防空指揮中心統一指揮和協調下,與防空戰鬥機、地面高炮協同作戰。抗擊敵方多方向、多高度、多波次高強度空中打擊,保衛己方要地安全。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要地防空

機動伏擊是根據敵機飛行規律和活動航跡分析結果,在敵機必經之地設伏,待敵機經過時突然攻擊。這種戰術通常要求部隊以營為單位進行大範圍鐵路或公路機動。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機動部署

S-75系統與現代化歐美雷達相比,操作過程複雜,進入戰位與接敵反應速度慢,抗干擾性能差。但是曾經也是唯一擊落高空偵查戰機戰果的導彈。

1960年5月1日,一架從巴基斯坦白沙瓦機場起飛的U2高空偵察機,在蘇聯斯維爾德洛夫市上空,被蘇聯防空軍的薩姆-2導彈擊落,飛行員加里-鮑爾斯被俘。美國電影《間諜之橋》對此事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間諜之橋》中薩姆2擊中U2

並且該型導彈在1957年10月,經中蘇協定,中國引進C-75防空導彈系統,958年10月6日,中國空軍地空導彈第1營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軍區空軍組建了地空導彈第2營;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在徐州組建了地空導彈第3營。1959年4月,空軍地空導彈各營赴西北靶場進行實彈打靶。1959年9月擔負首都防空作戰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導彈第2營在營長嶽振華指揮下在北京通縣張家灣上空擊落臺灣空軍飛行員王英欽上尉駕駛的RB-57D偵察機,這是世界防空作戰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戰例。除中國外,S-75系統也出口到古巴、越南、埃及等眾多國家,其防空能力被眾多第三世界國家好評。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擊落RB-57D過程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擊中瞬間

越南戰爭期間,越共大量使用 SA-2 對抗美軍,初期效果甚佳,每射擊 2~3 枚即有一次戰果,但隨著戰事延長,美軍的科技能力與電子作戰能力遠超出蘇聯的估計, 至1969 年之後,已經是每射擊 70 枚才有一次戰果。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解放軍以“敵變我變”的方針,研究出全新的設備與戰法與U-2鬥智鬥勇。這其中包括了深入摸透U-2電子戰系統的特性和迴避逃離的航跡特點,研製反電子戰技術和設備,深挖SA-2導彈的作戰潛力,採用“近快戰法”等等。到1965年,解放軍又取得了擊落3架U-2飛機的巨大勝利。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解放軍擊落的U2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SA-2防空導彈表現平平,並未取得特別戰果。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的SA-2

現在SA-2導彈已經基本退出各國防空武器名單,我們也有了更為先進的防空系統來保衛我們的天空,但是,面對這樣一位曾經捍衛共和國天空的武器,我們不應忘記。

簡說“薩姆-2”防空導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