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作為未來進攻作戰的首要突擊力量, 彈道導彈由於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攜帶大規模殺傷性彈頭等特點, 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俄羅斯在當前常規軍事力量大幅落後北約的情況下, 長期倚重戰略彈道導彈力量。近年來, 隨著俄羅斯國內經濟好轉、老舊型號的逐漸退役以及美國和北約的戰略擠壓,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裝備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並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目前, 俄羅斯已經開展了多個型號戰略彈道導彈的研發, 並持續對現役型號進行改進。隨著新型戰略彈道導彈的研製成功和部署完成, 俄羅斯將形成具有反應時間短、命中精度高、生存和突防能力強等特點的新一代戰略彈道導彈裝備體系。

根據《原子科學家公報》發佈的《2016年俄羅斯核力量》一文, 截至2016年, 俄羅斯共有7300個核彈頭, 並部署550件戰略運載工具。其中, 4500個核彈頭配屬戰略運載工具和戰術核力量使用 (包括部署在導彈和空軍基地的1800個戰略核彈頭, 以及處於儲備狀態的700個戰略核彈頭和2000個非戰略核彈頭) , 另有2800個待拆除的退役核彈頭。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現狀

目前, 俄羅斯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陸基和海基戰略彈道導彈裝備體系, 並實戰部署了5種型號316枚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即“撒旦”“匕首”“白楊”“白楊”-M以及“亞爾斯”, 可攜帶1076個核彈頭。

“撒旦”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由蘇聯南方設計局負責研製, 南方機器製造廠製造的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採用井射方式, 射程可達15000千米, 能攜載10枚彈頭, 首次部署是在1988年。根據計劃, 該型導彈將延長服役至2022年, 未來將由“薩爾馬特”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替代。

“匕首”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兩級液體洲際彈道導彈, 由切洛梅依設計局 (現稱“禮炮”科研生產聯合體) 負責研製, 赫魯尼契夫及其製造廠製造。該導彈採用井射方式, 射程可達10000千米, 命中精度在380~550米之間, 能攜帶6枚彈頭, 在1980年開始服役, 目前正在逐步退役, 預計將在2019年完全退役。

“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三級固體洲際彈道導彈, 是“白楊”導彈的改進型。該導彈由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研製, 沃特金斯基機器製造廠進行生產總裝。該導彈最大射程可達11000千米, 彈長22.7米, 彈徑1.9米, 發射重量47.2噸, 投擲重量1.2噸, 命中精度200米, 部署方式為地下井或公路機動。

“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白楊”-M導彈的多彈頭改進型, 由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研製, 沃特金斯基機器製造廠進行生產總裝。導彈發射重量達49噸, 可攜帶4枚分導式彈頭, 彈長21.9米, 彈徑1.9米, 為三級固體推進, 最大射程達12000千米, 命中精度為250米。

“邊界”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於2011年開始研製的一種新型三級固體洲際彈道導彈, 是“亞爾斯”導彈的改進型。“邊界”導彈可攜帶多枚分導多彈頭, 每個彈頭具有獨立的動力和制導裝置, 可以任意方向機動。“邊界”導彈投擲質量約為1.5噸、最大射程11000千米, 可安裝6枚機動彈頭。目前, 該導彈仍處於研發試驗中, 預計首個導彈團將於近期服役。截至2016年12月底, 俄羅斯已經對該型導彈進行了5次飛行試驗, 其中4次成功1次失敗。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與俄羅斯現役戰略導彈相比, 帶有獨立動力裝置的機動式分導彈頭是“邊界”導彈最突出的特點。現役彈道導彈採用慣性彈頭, 導彈發動機關機後彈頭的飛行彈道就基本確定, 容易被敵方導彈防禦系統攔截。機動彈頭在飛行過程中可主動改變彈道來躲避敵方攔截, 因而能極大提高導彈突防能力。俄羅斯宣稱該導彈“能夠突破任何導彈防禦系統”, 這對於美國正在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是強有力的“非對稱”迴應。

“巴爾古津”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在2013年宣佈啟動了新型鐵路機動型“巴爾古津”洲際彈道導彈項目。該導彈由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負責研製, 如果項目進展順利, 有可能在2020年前後列裝。該系統很可能以“白楊”-M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基礎重新研製, 與早期的SS-24相比體積小、質量輕, 由此能簡化發射系統的設計。2016年5月, 俄編制完成巴爾古津導彈系統設計文件, 進入樣彈生產製造階段。俄媒稱, 2016年11月初, “巴爾古津”導彈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開展了地面彈射試驗並取得成功, 而官方尚未公佈。

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可採用與普通列車外觀相似的列車裝運, 利用隧道、峽谷等地形進行大範圍隱蔽快速機動, 現有偵察手段很難進行識別和跟蹤監視, 系統生存能力較強。俄專家稱, 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在陸地的活動能力堪比海洋中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巴爾古津”導彈系統一輛發射列車可以攜帶6枚導彈, 組成1個導彈團, 未來將裝備5個導彈團, 2019-2020年投入使用, 服役至2040年。

“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俄羅斯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研發的新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最終將用來替代“撒旦”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導彈可攜帶10個重型或者15箇中型分導式核彈頭, 射程大於10000千米。該導彈預計將可能採用“一體兩型”的設計思路, 針對西歐和美國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其中, 針對美國的方案, 導彈起飛重量150~200噸, 射程16000千米, 投擲重量達8噸, 略高於“撒旦”;針對歐洲的方案, 導彈射程9000千米, 起飛重量100~120噸, 投擲重量5噸。兩種設計都採用了分導式核彈頭。

“薩爾馬特”導彈可自由選擇最佳彈道, 既可按傳統方式繞過北半球, 又可繞過南半球打擊目標, 從而增加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攔截難度。目前, “薩爾馬特”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正在嚴格按照既定計劃進行, 目前正在開展部件與單機的試驗。按計劃, “薩爾馬特”導彈的首次飛行試驗將在2017年後進行, 2020年開始批量生產。

俄羅斯實戰部署了3種型號176枚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即“浦魚”“輕舟”“布拉瓦”, 可攜帶768枚核彈頭。

“浦魚”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由馬克耶夫及其製造設計局 (現稱國家火箭中心) 負責研製,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及其製造廠製造。該導彈分為3型, 1型裝有3個分導多彈頭, 射程可達6500千米;2型改用大威力單彈頭, 射程可達8000千米;3型是1型的改進型, 裝有7個分導多彈頭, 射程可達6500千米。

“輕舟”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由馬克耶夫及其製造設計局 (現稱國家火箭中心) 負責研製。該導彈射程可達8300千米, 彈長14.8米, 彈徑1.9米, 可裝載4個分導式多彈頭。該導彈可由“德爾塔”-4核潛艇攜帶發射。有媒體報道, 俄羅斯將對“輕舟”潛射彈道導彈進行改進, 改進後的導彈稱為“萊涅爾”, 突防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可攜帶10枚分導多彈頭。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俄羅斯的新一代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第一、二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長11.5米 (含彈頭12.1米) , 直徑2米, 發射重量36.8噸, 射程為8000~11000千米, 可攜帶1.15噸的彈頭, 可攜帶6枚15萬噸TNT當量的高超音速分導式核彈頭, 如果減少誘餌數量的話, 最多可攜帶10枚。該導彈彈頭採用先進的突防技術, 能夠根據高度和航向改變飛行軌跡, 有效突破北約現有的反導系統。該導彈的發射平臺為俄羅斯最新研製的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截至2016年底, 俄羅斯已經裝備3艘新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還積極開展“邊界”“巴爾古津”“薩爾馬特”等新一代戰略彈道導彈的研製。其中, “撒旦”“匕首”和“白楊”將於2020-2025年陸續退役;“浦魚”導彈即將全部退役;“輕舟”和“布拉瓦”導彈正在服役並仍在改進。

俄羅斯加速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動因

應對美國不斷髮展的導彈防禦系統。當前, 美國高度重視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 並積極開展全球一體化導彈防禦體系構建。在歐洲, 美國通過實施“歐洲分階段適應性” (EPAA) 計劃進行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目前, EPAA已經完成第二階段工作, 在羅馬尼亞部署完成陸基“宙斯盾”系統並正式投入使用, 正在開始第三階段工作。2018年EPAA計劃完成部署後, 美國導彈防禦體系將不僅能夠保護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免受射程達5500千米的彈道導彈的攻擊, 還可作為美國全球導彈防禦系統的歐洲組成部分, 保護美國本土免受洲際彈道導彈打擊。目前, 雖然EPAA計劃的實施對美俄戰略核遏制力量的平衡尚不會產生實質影響, 但是隨著美國全球導彈防禦系統架構的變化和作戰偵察情報能力的提升, 美國全球導彈防禦體系將會對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潛力構成嚴重威脅, 進而影響美俄戰略核遏制力量的平衡。

維持進攻性戰略威懾。當前,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已經進入加速更新換代時期。按照俄軍計劃, 到2020年前, “撒旦”“匕首”和“白楊”等導彈的退役數量陸續退役, 而新增“白楊”-M、“亞爾斯”等導彈的列裝數量將低於舊型號的退役速度, 這將使美俄戰略彈道導彈的數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非常不利於美俄之間的戰略平衡。為此, 俄羅斯不得不加快新型裝備的列裝, 持續增長新型導彈系統的比例。根據俄羅斯武器裝備發展規劃, 到2021年, 俄羅斯新型戰略彈道導彈的比例將達到98%。新型戰略彈道導彈將極大地增強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 並針對未來不可預知的軍事環境, 為俄羅斯構建一個完整的核威懾體系。

保持戰略導彈的技術優勢。俄羅斯新型戰略彈道導彈採用的機動發射、機動變軌與機動部署等先進技術, 意在保持戰略導彈的技術優勢, 威懾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其中, “薩爾馬特”導彈採用的南向發射技術是針對美國本土南部預警、探測和攔截能力薄弱的特點, 具有突發性強和攻其不備的效果。“邊界”導彈採用的全導式多彈頭可變彈道機動飛行技術, 能夠很好地規避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同時, 俄羅斯還大力發展了鐵路機動、海底部署的新型戰略彈道導彈, 一旦這些新型戰略彈道導彈服役, 將會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產生極大的戰略威懾力, 對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形成巨大壓力。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特點

強調發展戰略彈道導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為應對美國發展攻防兼備的戰略力量, 俄羅斯一向採取不對稱的戰略武器發展策略, 即增強進攻性戰略武器力量以應對防禦性武器的發展。所以, 俄羅斯在研製戰略彈道導彈的過程中, 將提升導彈的生存能力與突防能力作為重點。為突破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 俄羅斯新研製的戰略彈道導彈均採用了更加先進的突防技術和更加隱蔽的發射技術, 如機動式多彈頭技術使敵方因無法確定其彈道而難以攔截, 鐵路機動和水底發射技術使敵方因無法確定其發射方位而無法實施有效的打擊, 同時也減少了敵方導彈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 增大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難度。


俄羅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分析


充分利用現有戰略導彈系統的成熟技術。俄羅斯在進行新型戰略彈道導彈研發時充分利用現有戰略彈道導彈的成熟技術, 以基本型、系列化為原則, 循序漸進、重點突破, 有效提升了導彈的綜合能力並縮短研製週期。如“亞爾斯”導彈是在“白楊”-M導彈基礎上改進了第三級、研發了新彈頭並增加了彈頭數量;“邊界”導彈是在“亞爾斯”導彈的基礎進行改進。同時, 俄羅斯還選用技術與經驗豐富的承研單位。“邊界”導彈的研製單位為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所是“白楊”-M、“亞爾斯”和“布拉瓦”導彈的承製單位, 在導彈結構設計和工藝技術方面技術實力雄厚。

採用“固液並舉”的發展模式。當前, 固體戰略彈道導彈由於在使用、維護等方面具有眾多優勢, 已成為美、法等國戰略彈道導彈發展的重點。俄羅斯也曾多次考慮過只發展固體戰略導彈的裝備路線, 但是俄羅斯固體戰略彈道導彈技術一直存在著侷限性, 主要表現在投擲質量偏小, 難以滿足多彈頭、強突防的作戰需求。因此, 俄羅斯在發展固體戰略彈道導彈的同時, 沒有完全放棄技術較為成熟的液體戰略彈道導彈。發展液體型不僅可以滿足多彈頭、強突防的作戰需求, 還可以延續液體燃料導彈的技術優勢, 優化俄羅斯戰略導彈的格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