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 手工藝 明朝 玉米 水稻 大涼山 2018-12-17

原標題:木裡項腳明清時期遺民部落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項腳蒙古族鄉,位於木裡縣境東南邊緣,地處東經101°16′~~101°26′,北緯27°9′~~27°59′之間,東隔小金河與鹽源縣沃底鄉和大坡蒙古族鄉相望,南接芽租鄉、列瓦鄉,西連喬瓦鎮,北倚白碉苗族鄉。2006年,項腳蒙古族鄉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組、24個自然村,全鄉幅員面積1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人。境內居住有蒙古族、彝族、漢族、藏族、苗族、壯族、納西族7種民族。全鄉耕地面積5615.3畝,主產水稻、玉米、洋芋和麥類,是木裡縣大米主產區之一,歷史上曾是木裡項氏土司的糧倉。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在項腳鄉境內留存著一個土著漢族村落,被稱為“明代遺民”部落。經州文管部門考證,該支漢族屬明朝後裔,至今仍身著具有明顯明清時期特徵的服飾,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和祭祀習慣。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項腳蒙古族鄉的群山環抱中,居住著一群漢族,他 們在這裡生息繁衍,過著基本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們在民族雜居地區,通過與其它民族 的交往,在經歷了無數的衝突與融合之後,把自己變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他們是這塊土地 的拓荒者,也是這塊土地的綠色衛士。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他們從內地遷居到邊遠的山鄉 。在整個遷徙過程中 , 他們都始終保持著對孔聖人的崇拜 , 對 “天地君親師”的崇拜 。在 調查中 , 我們訪問過的每一戶漢族 , 在他們的堂 屋正中都貼著 “天地君親師”的牌位 。項腳的漢族雜居於多種民族中 , 而且木裡藏族自治縣又是 藏傳佛教氛圍比較濃厚的地區 , 他們不受環境影響,依然代代信仰儒教 。在宋會本家中 , 我們看到堂屋正中的 “天地 君親師”的牌位 。也聽到宋會本老人稱這個牌位 為家主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堂屋正面 “天地君 親師”牌位牆面的左下方又供著一張畫面已經看 不清楚的觀音像 。這說明 , 他們或多或少也要受 一些周邊文化的影響 。

項腳世居漢族 , 由於舊時長期過著流離失所 的生活 , 找 不 著 保 存 完 整 的 “家 規 、家 法 ”資 料 。但從日常生活中 , 仍可找到一些漢族傳統的 家規 、家法 。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項腳的 漢 族 一 直 過 著 以 農 耕 為 主 的 經 濟 生 活 。以種植水稻為主 , 也種小麥 、玉米 、土豆 、 蕎子 等 農 作 物 。種 植 蔬 菜 較 少 , 只 種 少 量 的 豌 豆 、胡豆 。也上山採藥 , 採來的藥自己用 , 而不 作經濟收入 。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青年女子服飾 :

留長辮 、包帕子 , 身著帶色內衫 , 外用二藍 布制的右襟長衫 。肩部用切花與花布組成託肩 : 胸前繡花 , 有的為一圈 , 有的是一團或塊狀 ; 袖 口處是花布 , 次為切花 , 再接花布 , 相接處用線滾制而成 “三截袖口花”。領著 “八仙”, 腰際纏

白色布帶三轉 , 帶的兩端壓入腰部不露外 ; 胸前 系 “滿襟圍腰”, 圍腰的上部是用白布或二藍布 , 以 “紅 、黃 、淡紅 、淡黃 、鮮紅 、綠 、藍各色線 扎 、滾 、切 、繡”等針法配製成各色花 ; 下部多 用黑色布 “扎 、滾”各種花 。圍腰上邊兩端銀鏈 連接 , 掛在頸項上 ; 系繡花飄帶 ; 拴在身後 , 下 穿直管長褲 , 在褲腕處繡花 。腳穿布鞋 , 頭尖翹 起 , 如 “金蓮”, 多以紅或粉色為底色 , 綵線齊 針平繡成 “繡花鞋”。這種服飾 , 花色圖案多以 葉筋 、動物 、花草為素材 , 花色品種繁多 , 色彩 鮮明 。既樸素 , 又大方 ; 既美觀 , 又耐用 ; 既單 純又豐富 , 含蓄明快 , 保持了自然古樸的風格 。 這種服飾現在已不常穿 , 只在喜慶日子穿出 , 但 凡農家女出嫁時 , 必制一套 。戴耳環 、戒指 、手 鐲等 。

舊時 , 成 年 女 子 結 婚 後 用 簪 綰 髻 , 以 利 勞 作 ; 頭裹大包頭成錐形 , 以大為美 。身著右襟素 色寬大長衫 , 外套青色馬褂 , 腳著布鞋 。至今 ,

60 歲以上的農村婦女仍著此裝 。這裡的婦女過 去不纏足 。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男子服飾 :

頭上包布帕或戴氈窩帽 。一般人多穿右襟長 衫和 對 襟 短 衫 , 外 套 一 件 羊 皮 褂 ; 下 穿 直 管 長 褲 , 腳穿一雙用麻納制的千層布鞋 。粗工揉制的 無袖無領的羊皮褂 , 正穿可以防寒 , 反穿可以擋 風雨 , 做坐 墊 可 以 防 潮 , 做 背 墊 耐 磨 , 經 久 耐 用 , 為男子漢必不可少 。

現在 , 無論青年男女 , 他們的服飾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包帕子換成了戴布帽 ,衣服也和溝外,城裡的人穿著一樣了 。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住宅:

他們會選擇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修建房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 , 以石塊和粘土砌牆基再衝土牆 , 牆上用檀木 , 頂蓋房板 , 石頭壓牢 即成 。房屋 的 配 制 , 一 般 都 按 正 三 間 , 中 間 為 堂 屋 , 廚房 、畜圈修正兩側 。

解放後 ,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變 , 尤其是黨的扶貧攻堅以後 , 項腳漢族住房基本都已更新 。 新建正三間 , 兩側為廂房 , 前方正面為畜圈 , 畜 圈頂部作晒場 。屋頂都用小青瓦 。新修的房屋 , 戶平建築面積 200 平方米以上 。

項腳森林資源豐富 , 木材很多 。解放前 , 多 以鬆 、雜木製作簡單的扎櫃 、木箱 、桌 、凳 、床 等 。但工藝較粗糙 。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家裡勞作的婦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河邊洗衣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整理頭巾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慈祥的老人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長輩為晚輩梳妝是當地的習俗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明清時期傳承下來的手工刺繡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背影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下面我們隨手拍一些: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大涼山深處的這支漢族,是中國明清漢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張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