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荔縣羌白鎮羅何村第一書記王軍平'

"

記者 鄭直

2018年11月26日,這是一個讓王軍平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大荔縣羌白鎮唯一未脫貧的貧困村——羅何村徹底摘掉貧困帽!從此,這個昔日的落後村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2018年4月,大荔縣司法局副局長王軍平被選派到羅何村擔任第一書記。接到任命後,他第一時間趕到村裡,入戶走訪調查,與村幹部、村民代表座談,尋診問脈。找出貧窮“病根”之後,他接連開出了羅何村2018年度脫貧計劃、產業發展規劃、三年滾動脫貧計劃三個“大藥方”,為治療羅何村的“貧困疾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改變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的落後面貌,王軍平決定從抓黨建、強班子、轉作風、樹形象、強基礎入手。在村“兩委”班子換屆時,他配合鎮黨委積極做好換屆工作,把優秀返鄉大學生以及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黨員群眾支持的優秀人才選進“兩委”班子。與此同時,王軍平針對村裡黨員隊伍“你幹你的、我幹我的”的狀況,以推進黨建工作為切入點,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逐漸把以前形同散沙的黨員隊伍聚在一起,形成合力。並且,發展入黨積極分子兩名,培養村級後備力量兩名,為村裡的黨員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激發了新的活力。

王軍平心裡深深明白,扶貧就得先從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關心的事情做起。為此,他從改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爭取項目資金共計300餘萬元,鋪村道打機井,改造提升自來水設施,修建文化廣場,安裝健身器材3套,修繕美化村部環境。

“自從王書記來了以後,村裡面貌改變大得很。原來這條街道一下雨到處是泥,汽車都開不進來。如今,村道乾淨敞亮,村民院落內也碼放得整整齊齊。”村民仝志成高興地說。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只是扶貧的第一步,改變羅何村產業基礎差、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才是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關鍵。為此,王軍平經過實地調研走訪,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帶領村民發展特色新興產業綠化草皮1200畝、清水蓮菜1000畝,傳統產業黃花菜4500畝、花生2800畝。與此同時,王軍平採用“黨支部+合作社+牧原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產業脫貧之路,8名貧困戶每年分紅各3500元,17戶貧困戶年增收400元。

為提高群眾的種植、養殖、家政、務工技能,王軍平先後聯繫縣農技中心農業專家進行黃花菜、冬棗等種植培訓,聯繫縣人社部門專業老師開展月嫂、老年人護理、營養餐搭配等學習培訓併發放培訓證。全年共計組織培訓班次6次1000餘人,提升了群眾的致富能力。

羅何村貧困戶劉忙英就是脫貧致富的典型。通過培訓學習,劉忙英種了3畝黃花菜,每畝黃花菜年均收入在七八千元。這樣一來,劉忙英一家每年就有了兩萬多元的穩定收入,加之水棗種植和平時打工攢下的錢,圓了一家人多年的住房夢,今年修建了新房,搬進了新居。

真情是打開一個人心扉的鑰匙。81歲高齡的貧困戶劉來發患高血壓、腦梗後遺症。王軍平跑鄉鎮、進縣城,幫助聯繫醫院和主治醫生,確保老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療。劉來發老人感動不已,逢人便說:“黨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溫暖的好日子,王書記的關心和照顧讓我享受到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我如今就是羅何村的人,村裡的鄉親們就是我的親人!”王軍平用自己的真情換來了鄉親們的真心。為感謝王軍平和駐村工作隊給村上帶來的巨大變化,群眾自發組織送去一面寫有“人民的好乾部,新時代的公僕”字樣的錦旗,這是王軍平對鄉親們真情幫扶的最好見證。

“脫貧不返貧,扶貧道路仍然任重道遠。我將繼續在羅何村的土地上闊步前行!”王軍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編輯:王姣

審籤:徐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