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澄城縣馮原鎮團結村第一書記劉永軍'

"

記者 夏蓮 實習記者 王怡

平凡因堅持而偉大,生活如此,工作亦是。“我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村民都能富起來,也讓自己的青春不留遺憾!”這是劉永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5年7月,剛過40歲生日的劉永軍告別家人,肩負著使命與期盼,來到澄城縣馮原鎮團結村擔任第一書記。零星散坐的獨居老人,玩耍的留守孩童,坑窪破舊的黃土路,亂堆亂放的生活垃圾……雖然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一幕還是讓劉永軍吃了一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改善村裡的狀況,讓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

團結村地處澄城縣西北部,屬黃土地半溝坡地帶,嚴重缺水,是個典型的貧困村。過去,村民基本靠天吃飯,遇到乾旱的年頭,莊稼甚至絕收,生活用水也得不到保障,時常停水,非常不方便。“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必須解決用水難題。”劉永軍通過多方考察,發現村裡的管道年久失修,滲漏嚴重,自來水公司只能限時供水以減少損失。為了解決供需矛盾,他積極聯繫水務局為全村更換了水錶和水管,堵住了水損,解決了村民吃水難題。同時,還積極協調為村裡爭取來幾百萬元,解決了灌溉用水,使全村4000多畝耕地變成水澆地,水有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幹勁兒也足了。

早些年,因玉米價格高,村民常年種植玉米。長期單一種植,土壤肥力下降,如今不僅產量上不去,玉米價格也低了不少,這可讓村民犯了愁。於是,劉永軍主動聯繫縣農技中心,邀請專家給村民傳授農耕輪作知識,引導他們進行小麥倒茬種植。2017年全村倒茬小麥300餘畝,糧食產量上去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村民們的科學種植意識也提高了。

為了更好地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劉永軍還引導動員村民種植了蘋果、花椒、黃花菜,擴大了生豬養殖規模,請來了專家進行果樹栽種、畜禽養殖培訓指導。2018年春天,劉永軍又動員村裡緊抓“三變”改革的有利時機,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流轉了100畝土地,建成26個韭菜大棚,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如今,花椒、蘋果等種植面積擴大到800餘畝,生豬存欄4000餘頭,大棚韭菜也成了村民的致富產業。

劉永軍常告誡自己:“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人。”貧困戶曹郭俊曾拉著劉永軍訴苦:“十二指腸癌手術已經花了家裡不少錢,15萬元可不是小數目,都怪我把票據弄丟了,現在沒法申請民政救助,這日子可咋過呀!”看著曹郭俊緊鎖的眉頭,劉永軍的心也跟著揪起來。“你放心,這事我幫你辦。”說到做到,劉永軍放下手頭的工作,馬上到合療辦為曹郭俊補辦了票據,併到民政局為其補報了大病救助。手續齊全了,救助金領到了,曹郭俊激動地拉著劉永軍的手說:“劉書記,你就是我家的救星呀。”“沒那麼嚴重,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劉永軍笑著說道。

只要是能改善群眾生活、提高群眾收入的事兒,劉永軍跑得比誰都快。一些婦女有外出打工的意願,劉永軍就組織她們參加家政服務培訓;村裡的老人、貧困戶生活困難,他就經常在節日進行慰問;村民對富民強農的政策不瞭解,他就聯繫工作單位為村部安裝了一塊LED屏和一套無線電廣播,及時播報相關政策信息;村裡的環境衛生條件差,他就聯繫相關部門,購買了12臺垃圾清運車,兩臺打草機,500個垃圾桶,在全縣率先開展“美麗團結、從我做起”活動;高考結束時,還對村裡考上大學的學生進行救助和獎勵……

如今的團結村,街道整潔靚麗,村民孝老愛親,產業蒸蒸日上,村民們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這片黃土地上,劉永軍不忘初心,勇擔使命,他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用汗水澆灌致富之花,為扶貧工作樹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

編輯:王姣

審籤:徐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