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不知不覺已進入牛頭洋區域,在一個六柱圓亭邊下車,稍走幾步就能看到黃色的海水沖刷黃色的沙灘,視野極開闊。綠色的海島星羅棋佈,這些自然的點綴讓我們像是在欣賞一個絕美的山水盆景。海岬參差不齊,岩石揹負山的綠植,接受著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赭色的軀體印上了浪的波紋,光滑如玉,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即將深潛的鯨魚。幾艘木質小船靜靜地在石邊搖晃,一條纜繩鬆鬆垮垮地垂著。這裡的景色有著沉睡般的寧靜,靜中透著柔美。

亭邊矗立著一塊“7413號颱風簡介”碑,上刻:“登錄時間:1974年8月19日24時;登錄地理名稱:三門縣三角塘;登錄強度:33米/秒(12級颱風);致災情況:死亡4人,海塘決口133米,受淹農田7.6萬畝,絕收3.2萬畝……”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不知不覺已進入牛頭洋區域,在一個六柱圓亭邊下車,稍走幾步就能看到黃色的海水沖刷黃色的沙灘,視野極開闊。綠色的海島星羅棋佈,這些自然的點綴讓我們像是在欣賞一個絕美的山水盆景。海岬參差不齊,岩石揹負山的綠植,接受著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赭色的軀體印上了浪的波紋,光滑如玉,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即將深潛的鯨魚。幾艘木質小船靜靜地在石邊搖晃,一條纜繩鬆鬆垮垮地垂著。這裡的景色有著沉睡般的寧靜,靜中透著柔美。

亭邊矗立著一塊“7413號颱風簡介”碑,上刻:“登錄時間:1974年8月19日24時;登錄地理名稱:三門縣三角塘;登錄強度:33米/秒(12級颱風);致災情況:死亡4人,海塘決口133米,受淹農田7.6萬畝,絕收3.2萬畝……”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朋友介紹,這次颱風後,三門縣舉當時全縣之力,硬是肩挑背扛修築了高標準海塘壩,發展養殖產業,在廢墟中重建鹽場。“養殖面積是浙江最大的,鹽場也是浙江最大的。”從他驕傲的神情裡,我讀到了這片土地的血性和剛性。

我們的心還沒有從剛才的激動中平復下來,車已經來到了牛尾灘。

這是一片靜躺在群山懷抱裡的擁有原生態優美弧線的礁石灘,近處的浪觸礁後濺出朵朵浪花,旋即隱去,右邊的墨青色玄武石群增加了海灘的重量。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不知不覺已進入牛頭洋區域,在一個六柱圓亭邊下車,稍走幾步就能看到黃色的海水沖刷黃色的沙灘,視野極開闊。綠色的海島星羅棋佈,這些自然的點綴讓我們像是在欣賞一個絕美的山水盆景。海岬參差不齊,岩石揹負山的綠植,接受著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赭色的軀體印上了浪的波紋,光滑如玉,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即將深潛的鯨魚。幾艘木質小船靜靜地在石邊搖晃,一條纜繩鬆鬆垮垮地垂著。這裡的景色有著沉睡般的寧靜,靜中透著柔美。

亭邊矗立著一塊“7413號颱風簡介”碑,上刻:“登錄時間:1974年8月19日24時;登錄地理名稱:三門縣三角塘;登錄強度:33米/秒(12級颱風);致災情況:死亡4人,海塘決口133米,受淹農田7.6萬畝,絕收3.2萬畝……”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朋友介紹,這次颱風後,三門縣舉當時全縣之力,硬是肩挑背扛修築了高標準海塘壩,發展養殖產業,在廢墟中重建鹽場。“養殖面積是浙江最大的,鹽場也是浙江最大的。”從他驕傲的神情裡,我讀到了這片土地的血性和剛性。

我們的心還沒有從剛才的激動中平復下來,車已經來到了牛尾灘。

這是一片靜躺在群山懷抱裡的擁有原生態優美弧線的礁石灘,近處的浪觸礁後濺出朵朵浪花,旋即隱去,右邊的墨青色玄武石群增加了海灘的重量。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在純淨的藍天下,海灣像母親溫柔的懷抱,迎接遠航的小船歸來。遠處的海面,火電廠巍峨高聳的冷卻塔像是舞臺背景,而表演者則是一群群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竹竿。它們就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舞蹈,又像是一排安在大海上的琴鍵,和著濤聲,演奏出動聽的自然之音。這是紫菜養殖基地,但牛尾塘吸引我們的,除了美景,還有岸邊一塊塊巨大的沙積岩石和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海水給牛尾灘帶來了沙,堆積成貝類和微生物的家園,它們的有機組合經過時間的沉澱,形成了大片堅硬的石頭灘。詩人樑曉明曾有這樣的感慨:“三門砂石巖,它像世界的另一種語言,沉默和彼此相依。它在說:停下來,並寂靜,不是不認識,而是認識了就不再走開。”

我撫摸著沙積石皸裂的截面,看著它千瘡百孔的表層,就像是面對一個深邃的思想者,給人滄桑的美感。這些“柔”和“剛”的統一體是大自然潛移默化的啟迪,賦予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剛柔並濟的性格。

對於這種性格,500年前的崔溥一行親歷了一回。1488年,朝鮮官員崔溥奉王命在濟州島執行公務,因父去世返家奔喪,在海上遭遇風暴,同船的42人經14天海上漂流至三門縣牛頭洋一帶登陸。登陸時被疑為倭寇遭到驅逐。書中記載:“遇有自稱隱儒,姓王名乙源者,憐臣冒夜衝雨,艱楚被驅,止里人,少住。”從中也可以看出,面對強敵,三門人同仇敵愾勇於鬥爭的地域性格。待弄明身份後又是“即叫家僮將米漿、茶、酒以饋,遍及軍人,任其所飲。”正是這份俠骨柔情救了崔溥一行的性命,才有了後來記載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漂海錄》。李克強總理在《讓中韓合作不斷結出惠民新碩果》演講中說:“李氏朝鮮學者崔溥遊歷中國的《漂海錄》則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遊記’。”

第二天的行程仍然以海為主題­——耕海牧漁體驗和遊覽木杓沙灘。

車向著浦壩港水產養殖基地進發。當進入基地的內核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片骨骼清奇的土地:海水一畦畦泊位成田,白色的海鳥起起落落,海田裡一支竹篙點起了陣陣漣漪,長長的“地籠”在等待收穫的喜悅。

潮水退去後的浦壩港灘塗十分廣闊,跳跳魚、縊蟶、望潮、青蟹等也乘著這空隙透透氣、晒晒太陽,“趕小海”必須抓住這個時間點抓緊勞作。隨著潮水一步步遠退,他們的背影也逐漸縮小成一個個移動的小黑點,美味的獲得總是辛苦的。我們也躍躍欲試,穿上塑料連靴褲體檢挖蟶子,收穫頗豐!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不知不覺已進入牛頭洋區域,在一個六柱圓亭邊下車,稍走幾步就能看到黃色的海水沖刷黃色的沙灘,視野極開闊。綠色的海島星羅棋佈,這些自然的點綴讓我們像是在欣賞一個絕美的山水盆景。海岬參差不齊,岩石揹負山的綠植,接受著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赭色的軀體印上了浪的波紋,光滑如玉,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即將深潛的鯨魚。幾艘木質小船靜靜地在石邊搖晃,一條纜繩鬆鬆垮垮地垂著。這裡的景色有著沉睡般的寧靜,靜中透著柔美。

亭邊矗立著一塊“7413號颱風簡介”碑,上刻:“登錄時間:1974年8月19日24時;登錄地理名稱:三門縣三角塘;登錄強度:33米/秒(12級颱風);致災情況:死亡4人,海塘決口133米,受淹農田7.6萬畝,絕收3.2萬畝……”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朋友介紹,這次颱風後,三門縣舉當時全縣之力,硬是肩挑背扛修築了高標準海塘壩,發展養殖產業,在廢墟中重建鹽場。“養殖面積是浙江最大的,鹽場也是浙江最大的。”從他驕傲的神情裡,我讀到了這片土地的血性和剛性。

我們的心還沒有從剛才的激動中平復下來,車已經來到了牛尾灘。

這是一片靜躺在群山懷抱裡的擁有原生態優美弧線的礁石灘,近處的浪觸礁後濺出朵朵浪花,旋即隱去,右邊的墨青色玄武石群增加了海灘的重量。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在純淨的藍天下,海灣像母親溫柔的懷抱,迎接遠航的小船歸來。遠處的海面,火電廠巍峨高聳的冷卻塔像是舞臺背景,而表演者則是一群群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竹竿。它們就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舞蹈,又像是一排安在大海上的琴鍵,和著濤聲,演奏出動聽的自然之音。這是紫菜養殖基地,但牛尾塘吸引我們的,除了美景,還有岸邊一塊塊巨大的沙積岩石和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海水給牛尾灘帶來了沙,堆積成貝類和微生物的家園,它們的有機組合經過時間的沉澱,形成了大片堅硬的石頭灘。詩人樑曉明曾有這樣的感慨:“三門砂石巖,它像世界的另一種語言,沉默和彼此相依。它在說:停下來,並寂靜,不是不認識,而是認識了就不再走開。”

我撫摸著沙積石皸裂的截面,看著它千瘡百孔的表層,就像是面對一個深邃的思想者,給人滄桑的美感。這些“柔”和“剛”的統一體是大自然潛移默化的啟迪,賦予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剛柔並濟的性格。

對於這種性格,500年前的崔溥一行親歷了一回。1488年,朝鮮官員崔溥奉王命在濟州島執行公務,因父去世返家奔喪,在海上遭遇風暴,同船的42人經14天海上漂流至三門縣牛頭洋一帶登陸。登陸時被疑為倭寇遭到驅逐。書中記載:“遇有自稱隱儒,姓王名乙源者,憐臣冒夜衝雨,艱楚被驅,止里人,少住。”從中也可以看出,面對強敵,三門人同仇敵愾勇於鬥爭的地域性格。待弄明身份後又是“即叫家僮將米漿、茶、酒以饋,遍及軍人,任其所飲。”正是這份俠骨柔情救了崔溥一行的性命,才有了後來記載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漂海錄》。李克強總理在《讓中韓合作不斷結出惠民新碩果》演講中說:“李氏朝鮮學者崔溥遊歷中國的《漂海錄》則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遊記’。”

第二天的行程仍然以海為主題­——耕海牧漁體驗和遊覽木杓沙灘。

車向著浦壩港水產養殖基地進發。當進入基地的內核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片骨骼清奇的土地:海水一畦畦泊位成田,白色的海鳥起起落落,海田裡一支竹篙點起了陣陣漣漪,長長的“地籠”在等待收穫的喜悅。

潮水退去後的浦壩港灘塗十分廣闊,跳跳魚、縊蟶、望潮、青蟹等也乘著這空隙透透氣、晒晒太陽,“趕小海”必須抓住這個時間點抓緊勞作。隨著潮水一步步遠退,他們的背影也逐漸縮小成一個個移動的小黑點,美味的獲得總是辛苦的。我們也躍躍欲試,穿上塑料連靴褲體檢挖蟶子,收穫頗豐!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午餐安排在金嶼養殖合作社,與養殖塘零距離,現撈的海鮮現做。董事長朱香蘭介紹,他們的海鮮肉色微黃,肉質飽滿緊實,鮮裡帶著甜,這是老天爺的恩賜。看著牆上掛著的《青蟹養殖操作流程》《泥蚶養殖操做流程》《縊蟶養殖操作流程》等,心想她的話有些謙虛。她繼續介紹,公司註冊的“浦壩港”品牌早於浦壩港鎮,當時三門養殖的青蟹都掛在“三門灣”品牌下,但她認為三門灣還包括寧海、象山,註冊“浦壩港”品牌後產地的指向就更明確了。這是個充滿自信的遠見,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合作社成員從成立之初的32戶迅速擴大到110多戶,養殖面積1800餘畝,為即將啟動的集觀光、休閒、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打下良好的基礎。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她忍受著喪父喪子劇痛後的創業,她是一朵開在浦壩港的鏗鏘玫瑰。

木杓村因形似木杓而得名,因陽光、沙灘和小網海鮮聲名鵲起。偏隅一方的村莊不大,木勺村也不例外,只有一排房屋面向大海,很能勾起人小住的慾望。村雖小,但遊人如織,村莊挨家挨戶開起了農家樂,節假日的房間幾個月前就已預定一空。

今日多雲,天有點冷,但這絲毫沒有減弱人們遊玩的熱情。情侶手牽手走在浪的末端,浪退後留下了他們一串串親密的足印;小孩在認真挖小螃蟹、小貝殼;一群年輕人在燒烤,帳篷下應有一頓豐盛的晚餐;有幾個則以沙為被放空自己……

人群熙熙攘攘,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在耳邊迴旋。

黃昏,海際線的天空由湛藍變成了灰藍,遊人漸少。此刻,你坐在“鏽”跡斑斑的粗糲礁石上,聽海浪湧來又遠去的轟鳴,你會突然感到,在自然面前我們是多麼纖弱,洶湧的海足以讓一顆狂浪的心平靜。晚上,這兒的星星格外明澈。

如果說,浦壩港的水是它的柔性,那麼浦壩港的山就是它的剛性。解讀浦壩港,我們還需要一次爬高——登仙岩洞。

一塊巨屏似的岩石聳立在一座小山上,巨巖下面是一個黑黝黝的大洞,那就是仙岩洞。

仙岩洞洞高數百仞、廣四畝,東部壁上有精緻的八仙浮雕及摩崖石刻。西部壁上佈滿大大小小的空穴,下有水隨潮汐消長,上有懸崖前凸如簷,可豎十丈旗、坐千人。文天祥和抗元義士張和孫曾以此洞為聯絡據點,籌集糧餉,訓練義勇軍。

據仙岩大忠祠錄記載,仙岩洞祠始建於晉代,稱“法雲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額為“百花清洞”。洞極高,洞內建三層樓房。由一層至二層,視界開豁,可望見山麓江水,至第三層直窺東海。三層之上,巖勢益雄,凹處又分為兩洞,左為文信國公大忠祠,右則為天然泉亭。登臺極目,遠處雲、山、海、礁、島盡收眼底, 這正是文公所贊“萬象畫圖裡,千崖玉界中”的海天風景。

浦壩港的三天日程安排得很豐滿,我們還爬了南宋趙構皇帝避難過的隱龍山碧雲寺,經過他投過琴的琴江,到船旗獵獵的洞港碼頭,參觀已完成歷史使命的鹽場舊址,見識了從嶴村美麗新漁村的風采。

三天裡,我們的眼睛在遠、近、高、低間不斷調焦,思維在古今時空裡頻繁切換。浦壩港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景、美食,還帶給我們尊重自然和歷史的深層思考。

文:吳俊青

圖:趙安爐 盧為東 葛敏

編輯:陳鑫漂

責編:賴志獻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浦壩港鎮位於三門縣東南,銜山臨海,境內巍峨連綿的山系給它帶來了常年清冽甜潤的山水,哺育了浦壩港。神祕的北緯29度入海口,微生物鹹集,讓生長在這裡的蟹、蝦、魚、貝、藻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味。浦壩港鎮因港得名,因鮮甜馳名。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基於探索三門這座以“鮮甜”著稱的城市奧祕的目的,乘著天氣晴好,我們踏上了浦壩港鎮之行。

浦壩港鎮海岸線蜿蜒綿長,沿線灘塗廣闊,近海捕撈業、海水養殖業發達。我們覺得,唯有深入它,才可探窺三門的“鮮甜”之一斑。

早上,車從縣城向浦壩港進發,一出縣城就能聞到淡淡的海腥味。從海邊趕過來的風透過車窗掠過兩頰,溫潤清爽,我情不自禁猛吸了一口。海,越來越近了,車內的氣氛也被漸漸點燃。

到了沿海高速浦壩港出口,朋友已在那兒等了,他介紹了接下來70多個小時的安排。我想,一個鄉鎮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逗留三天?這應該不僅僅是美味吧!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頭洋。車在山間的土路徐行,像坐在緩浪中,通過山與山的空隙,就能瞥見海。遠處船塢的龍門吊、船旗不時躍入眼簾,叮叮噹噹的鐵器撞擊聲從碼頭傳來,可以想象太陽下的那片忙碌。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不知不覺已進入牛頭洋區域,在一個六柱圓亭邊下車,稍走幾步就能看到黃色的海水沖刷黃色的沙灘,視野極開闊。綠色的海島星羅棋佈,這些自然的點綴讓我們像是在欣賞一個絕美的山水盆景。海岬參差不齊,岩石揹負山的綠植,接受著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赭色的軀體印上了浪的波紋,光滑如玉,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條即將深潛的鯨魚。幾艘木質小船靜靜地在石邊搖晃,一條纜繩鬆鬆垮垮地垂著。這裡的景色有著沉睡般的寧靜,靜中透著柔美。

亭邊矗立著一塊“7413號颱風簡介”碑,上刻:“登錄時間:1974年8月19日24時;登錄地理名稱:三門縣三角塘;登錄強度:33米/秒(12級颱風);致災情況:死亡4人,海塘決口133米,受淹農田7.6萬畝,絕收3.2萬畝……”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朋友介紹,這次颱風後,三門縣舉當時全縣之力,硬是肩挑背扛修築了高標準海塘壩,發展養殖產業,在廢墟中重建鹽場。“養殖面積是浙江最大的,鹽場也是浙江最大的。”從他驕傲的神情裡,我讀到了這片土地的血性和剛性。

我們的心還沒有從剛才的激動中平復下來,車已經來到了牛尾灘。

這是一片靜躺在群山懷抱裡的擁有原生態優美弧線的礁石灘,近處的浪觸礁後濺出朵朵浪花,旋即隱去,右邊的墨青色玄武石群增加了海灘的重量。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在純淨的藍天下,海灣像母親溫柔的懷抱,迎接遠航的小船歸來。遠處的海面,火電廠巍峨高聳的冷卻塔像是舞臺背景,而表演者則是一群群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竹竿。它們就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舞蹈,又像是一排安在大海上的琴鍵,和著濤聲,演奏出動聽的自然之音。這是紫菜養殖基地,但牛尾塘吸引我們的,除了美景,還有岸邊一塊塊巨大的沙積岩石和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海水給牛尾灘帶來了沙,堆積成貝類和微生物的家園,它們的有機組合經過時間的沉澱,形成了大片堅硬的石頭灘。詩人樑曉明曾有這樣的感慨:“三門砂石巖,它像世界的另一種語言,沉默和彼此相依。它在說:停下來,並寂靜,不是不認識,而是認識了就不再走開。”

我撫摸著沙積石皸裂的截面,看著它千瘡百孔的表層,就像是面對一個深邃的思想者,給人滄桑的美感。這些“柔”和“剛”的統一體是大自然潛移默化的啟迪,賦予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剛柔並濟的性格。

對於這種性格,500年前的崔溥一行親歷了一回。1488年,朝鮮官員崔溥奉王命在濟州島執行公務,因父去世返家奔喪,在海上遭遇風暴,同船的42人經14天海上漂流至三門縣牛頭洋一帶登陸。登陸時被疑為倭寇遭到驅逐。書中記載:“遇有自稱隱儒,姓王名乙源者,憐臣冒夜衝雨,艱楚被驅,止里人,少住。”從中也可以看出,面對強敵,三門人同仇敵愾勇於鬥爭的地域性格。待弄明身份後又是“即叫家僮將米漿、茶、酒以饋,遍及軍人,任其所飲。”正是這份俠骨柔情救了崔溥一行的性命,才有了後來記載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漂海錄》。李克強總理在《讓中韓合作不斷結出惠民新碩果》演講中說:“李氏朝鮮學者崔溥遊歷中國的《漂海錄》則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遊記’。”

第二天的行程仍然以海為主題­——耕海牧漁體驗和遊覽木杓沙灘。

車向著浦壩港水產養殖基地進發。當進入基地的內核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片骨骼清奇的土地:海水一畦畦泊位成田,白色的海鳥起起落落,海田裡一支竹篙點起了陣陣漣漪,長長的“地籠”在等待收穫的喜悅。

潮水退去後的浦壩港灘塗十分廣闊,跳跳魚、縊蟶、望潮、青蟹等也乘著這空隙透透氣、晒晒太陽,“趕小海”必須抓住這個時間點抓緊勞作。隨著潮水一步步遠退,他們的背影也逐漸縮小成一個個移動的小黑點,美味的獲得總是辛苦的。我們也躍躍欲試,穿上塑料連靴褲體檢挖蟶子,收穫頗豐!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午餐安排在金嶼養殖合作社,與養殖塘零距離,現撈的海鮮現做。董事長朱香蘭介紹,他們的海鮮肉色微黃,肉質飽滿緊實,鮮裡帶著甜,這是老天爺的恩賜。看著牆上掛著的《青蟹養殖操作流程》《泥蚶養殖操做流程》《縊蟶養殖操作流程》等,心想她的話有些謙虛。她繼續介紹,公司註冊的“浦壩港”品牌早於浦壩港鎮,當時三門養殖的青蟹都掛在“三門灣”品牌下,但她認為三門灣還包括寧海、象山,註冊“浦壩港”品牌後產地的指向就更明確了。這是個充滿自信的遠見,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合作社成員從成立之初的32戶迅速擴大到110多戶,養殖面積1800餘畝,為即將啟動的集觀光、休閒、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打下良好的基礎。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她忍受著喪父喪子劇痛後的創業,她是一朵開在浦壩港的鏗鏘玫瑰。

木杓村因形似木杓而得名,因陽光、沙灘和小網海鮮聲名鵲起。偏隅一方的村莊不大,木勺村也不例外,只有一排房屋面向大海,很能勾起人小住的慾望。村雖小,但遊人如織,村莊挨家挨戶開起了農家樂,節假日的房間幾個月前就已預定一空。

今日多雲,天有點冷,但這絲毫沒有減弱人們遊玩的熱情。情侶手牽手走在浪的末端,浪退後留下了他們一串串親密的足印;小孩在認真挖小螃蟹、小貝殼;一群年輕人在燒烤,帳篷下應有一頓豐盛的晚餐;有幾個則以沙為被放空自己……

人群熙熙攘攘,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在耳邊迴旋。

黃昏,海際線的天空由湛藍變成了灰藍,遊人漸少。此刻,你坐在“鏽”跡斑斑的粗糲礁石上,聽海浪湧來又遠去的轟鳴,你會突然感到,在自然面前我們是多麼纖弱,洶湧的海足以讓一顆狂浪的心平靜。晚上,這兒的星星格外明澈。

如果說,浦壩港的水是它的柔性,那麼浦壩港的山就是它的剛性。解讀浦壩港,我們還需要一次爬高——登仙岩洞。

一塊巨屏似的岩石聳立在一座小山上,巨巖下面是一個黑黝黝的大洞,那就是仙岩洞。

仙岩洞洞高數百仞、廣四畝,東部壁上有精緻的八仙浮雕及摩崖石刻。西部壁上佈滿大大小小的空穴,下有水隨潮汐消長,上有懸崖前凸如簷,可豎十丈旗、坐千人。文天祥和抗元義士張和孫曾以此洞為聯絡據點,籌集糧餉,訓練義勇軍。

據仙岩大忠祠錄記載,仙岩洞祠始建於晉代,稱“法雲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額為“百花清洞”。洞極高,洞內建三層樓房。由一層至二層,視界開豁,可望見山麓江水,至第三層直窺東海。三層之上,巖勢益雄,凹處又分為兩洞,左為文信國公大忠祠,右則為天然泉亭。登臺極目,遠處雲、山、海、礁、島盡收眼底, 這正是文公所贊“萬象畫圖裡,千崖玉界中”的海天風景。

浦壩港的三天日程安排得很豐滿,我們還爬了南宋趙構皇帝避難過的隱龍山碧雲寺,經過他投過琴的琴江,到船旗獵獵的洞港碼頭,參觀已完成歷史使命的鹽場舊址,見識了從嶴村美麗新漁村的風采。

三天裡,我們的眼睛在遠、近、高、低間不斷調焦,思維在古今時空裡頻繁切換。浦壩港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景、美食,還帶給我們尊重自然和歷史的深層思考。

文:吳俊青

圖:趙安爐 盧為東 葛敏

編輯:陳鑫漂

責編:賴志獻

浦壩港鎮的“柔”和“剛”

掌上三門

精彩三門 一手掌握

你可以瞭解三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新聞資訊、便民信息

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我們為您準備了豐厚的稿酬

歡迎推薦優質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