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故宮博物院藏(非慈禧畫作所鈐印章)

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說道,“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蹟,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寫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滲(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克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滲(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的“功勞”在於從旁“指點”,而這種指點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故宮博物院藏(非慈禧畫作所鈐印章)

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說道,“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蹟,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寫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滲(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克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滲(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的“功勞”在於從旁“指點”,而這種指點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山水花卉蔬果圖冊之一,絹本設色,鈐印:素筠,雲南省博物館藏

繆素筠也曾談到她在宮中作畫的經歷。她說,自己每年“至少要為太后畫六十幅畫”,慈禧“才恩准我不必到宮裡作畫了”。慈禧“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轉引自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因此,慈禧傳世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就非常清楚了。

民國7年(1918年),繆素筠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1941年7月,在昆明舉辦了繆素筠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郭沫若賦詩一首:“蒼天無情人有情,彩霞豈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藝滿時空永葆名。”2017年,雲南省博物館舉行了“金箋寶篆紅泥印——雲南省博物館藏繆嘉惠作品展”,可見雲南人民還沒忘記這位慈禧背後的女畫師。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故宮博物院藏(非慈禧畫作所鈐印章)

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說道,“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蹟,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寫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滲(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克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滲(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的“功勞”在於從旁“指點”,而這種指點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山水花卉蔬果圖冊之一,絹本設色,鈐印:素筠,雲南省博物館藏

繆素筠也曾談到她在宮中作畫的經歷。她說,自己每年“至少要為太后畫六十幅畫”,慈禧“才恩准我不必到宮裡作畫了”。慈禧“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轉引自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因此,慈禧傳世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就非常清楚了。

民國7年(1918年),繆素筠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1941年7月,在昆明舉辦了繆素筠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郭沫若賦詩一首:“蒼天無情人有情,彩霞豈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藝滿時空永葆名。”2017年,雲南省博物館舉行了“金箋寶篆紅泥印——雲南省博物館藏繆嘉惠作品展”,可見雲南人民還沒忘記這位慈禧背後的女畫師。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楷書扇面,雲南省博物館藏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故宮博物院藏(非慈禧畫作所鈐印章)

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說道,“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蹟,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寫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滲(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克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滲(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的“功勞”在於從旁“指點”,而這種指點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山水花卉蔬果圖冊之一,絹本設色,鈐印:素筠,雲南省博物館藏

繆素筠也曾談到她在宮中作畫的經歷。她說,自己每年“至少要為太后畫六十幅畫”,慈禧“才恩准我不必到宮裡作畫了”。慈禧“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轉引自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因此,慈禧傳世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就非常清楚了。

民國7年(1918年),繆素筠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1941年7月,在昆明舉辦了繆素筠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郭沫若賦詩一首:“蒼天無情人有情,彩霞豈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藝滿時空永葆名。”2017年,雲南省博物館舉行了“金箋寶篆紅泥印——雲南省博物館藏繆嘉惠作品展”,可見雲南人民還沒忘記這位慈禧背後的女畫師。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楷書扇面,雲南省博物館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雄雞圖軸 ,絹本設色,雲南省博物館藏

(四)慈禧為什麼找代筆?

李湜說,“事實證明,慈禧是畫史上讓人代筆最多的人,同時也是位最大的沽名釣譽者。”我們確實很難在書畫史上再找到一個像慈禧一樣熱衷於冒領他人作品的“畫家”。

為什麼慈禧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還心安理得?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從個人趣味來看,慈禧本身文學藝術修養欠缺,幾無藝術表現力,但這並不妨礙她對書畫的喜愛。久居深宮之中,勾心鬥角之外,她所能採取的精神放鬆方式大約也只有寥寥幾種,書畫正是其中之一,她在他人的創作中亦能滿足自身的藝術渴望

其次,長期的尊榮,處於眾人的阿諛奉承之下,使慈禧一方面對自己的書畫水平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另一方面未免“得意忘形”,令她對自己的審美趣味產生了信心。何況清宮之中的那些妃子們,能夠比她更有藝術細胞的已經不多,王開璽說,“慈禧與清廷的其他歷代后妃相比,仍屬文化學養與綜合素質較高的佼佼者”。於是,她熱衷於指點繆素筠的創作,或許她潛意識中認為,沒有她的意見,繆素筠是無法畫出這樣一幅作品的。在自己付出了心力的畫作上鈐上寶印,是對自己藝術鑑賞力的肯定和自我鼓勵。

再次,慈禧的書畫作品大多數賜給了諸王公重臣,以志恩寵。比如徐珂在《清稗類鈔·藝術類》載:“李文忠公鴻章七旬賜壽,所賜畫鬆,亦親筆也”,即是慈禧在李鴻章七十大壽時賜了一幅畫。大臣們難道不知道慈禧的書畫水平麼?曾國藩入宮之後,就在1869年7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兩宮太后“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他們太懂得這些畫作都來自如意館的女畫師了,但這是“太后的一片心意”。他們看重的是“慈禧皇太后之寶”,至於畫的什麼,對慈禧和這些王宮重臣來說,本也不大重要

因此,慈禧敢於找畫師代筆、樂於找畫師代筆,本就是她“人上之人”的一種特權。所謂版權,在皇權面前也不過是泡影罷了。

"

在你印象中,慈禧是個什麼形象?陰沉狠毒,不擇手段,禍國殃民,權勢熏天?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可能有的童鞋會說,不,慈禧還是個文藝女性!我們看看她的畫,可美了!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又比如: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還有這件,明明白白寫著“皇太后御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一)慈禧之“雅”

如果只看這些畫,我們會感到,慈禧真是多才多藝。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就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結合美國畫家卡爾的《清宮見聞雜記》,說道: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文學太后’稱之。”

馬宗霍《書林紀事》說:

“慈禧太后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內外大臣……”

慈禧的書法水平如何?我們看看慈禧太后寫的“福”字,感覺挺有功力,很不錯的樣子: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慈禧御筆《“福祿壽”三字》軸,是不是挺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福祿壽”三字》軸,清,慈禧太后御筆書,故宮博物院藏

慈禧“御筆”的繪畫作品傳世不少,據說在慈禧身為皇太后的1888年至1908年間,留傳下來的作品就達到近七百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慈禧款《牡丹圖》就不下百件(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因此各博物館的清代書畫展尤其是皇室書畫展中,經常能看到慈禧的畫作,甚至還出現了慈禧《平安富貴圖》的碑刻拓片。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談到慈禧之“雅”,我們也不能不提在清代陶瓷史上鼎鼎大名的“大雅齋”

雖然清代瓷器的高峰是在康乾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的皇族中對瓷器最為偏愛的,恐怕還要數慈禧。慈禧當政的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宮廷用瓷器燒造費用遠超乾隆時期。以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例,這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這不影響當年景德鎮御窯廠花費超過21萬兩白銀為慈禧燒造六十大壽的瓷器。1893—1894兩年裡,御窯廠一共燒造了超過6萬件大壽用瓷,令人瞠目結舌(轉引自江和平、江美玲:《慈禧用瓷藝術特點形成的原因》)。

同治十三年,景德鎮御窯廠收到了宮中下發的瓷器畫樣。這批畫樣僅繪製了魚缸,但要求以同樣的佈局及紋飾燒造碗、盤、碗、羹匙、蓋盒等多種小件器。這一系列瓷器在口沿處有“大雅齋” 三字楷書款,是按慈禧太后要求、專門燒製的堂名款瓷器。直到光緒二年,這批瓷器才全部燒造完成。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大雅齋陶瓷直到光緒十五年還在燒製。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在清代,道光皇帝曾使用“慎德堂制”的堂名款瓷器,慎德堂為道光所喜愛的圓明園建築。慈禧模仿道光,也燒造了“儲秀宮制”、“長春宮制”、“體和殿制”、“樂壽堂制”、“大雅齋”等不同的堂名款瓷器,體現自己的赫赫威權。這些瓷器繁縟華麗,多采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系宮廷女畫師按照慈禧的意圖所設計,總體呈現出秀麗精緻、典雅柔和的風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大雅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

從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能代表慈禧藝術修養的“大雅齋”瓷器來看,原來慈禧是個學識淵博、文藝氣息濃厚的“文學太后”,是藝術的大行家,我們彷彿看到了慈禧充滿鑑賞力的另一面……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葉赫那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開璽很鏗鏘有力地說:

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繪畫真跡,至多為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系由他人代筆“捉刀”的偽作,有些畫作,甚至有可能是這些“捉刀”偽作的仿製贗品。(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美國畫家卡爾作,故宮博物院藏

王開璽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王開璽仔細地分析了慈禧的文學修養。他按照中國古代的書畫同源說,考察了慈禧太后的書法水平,就算不是“慘不忍睹”,也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牡丹圖》《平安富貴圖》上娟秀工整的筆跡出於這位“老佛爺”之手。慈禧真正的筆跡是這樣的: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還是慈禧到了晚年,書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時候所寫。王開又舉出了1865年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的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以及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影印件。從這兩個真正的慈禧親筆來看,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237個字的密諭,有12處、16個錯別字,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以至於有自知之明的慈禧在最後說“求七兄弟改寫”。

226字的“上諭”有錯別字13個,算是延續了她老人家愛寫錯別字的傳統,慈禧將上諭交給大臣修正時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辭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上諭字跡比起密諭略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罷革恭親王奕訢的上諭

慈禧書法水平如此,那麼,那些傳世作品是否由她親手所作,就非常明瞭了。

王開璽還提出,如果真如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那麼,這個身高可能不足160的老太太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幅以上的大字或書畫,未免太不實際

那麼,慈禧的這些書畫作品都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當前流傳下來的慈禧作品,絕大多數並非慈禧本人創作,這已經成為學界共識。李湜說:

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也就是說,慈禧是找人代筆的——她的代筆明目張膽,為她代筆的畫家、書法家還不止一位,是一群。李湜說,慈禧賞賜諸臣的以四尺整紙為主的大字書法,幾乎全是由善書館閣體的大臣們代筆的(見李湜:《慈禧的書畫及代筆人》)。否則她這種體格,哪裡揮得動如椽大筆,寫得了這麼大的大字!至於畫作,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館畫家屈兆麟》一文中說;

“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字仁甫,北京人,是我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館承差時還有他白己的獨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寧的畫,二是為慈禧太后‘代筆’。……在慈禧太后賜與他人的畫中,帶有鬆、鶴、靈芝內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筆’的。”(《紫禁城》1993年第3期)

那麼,不帶鬆、鶴、靈芝內容的花鳥蟲魚畫,又是由誰代筆的呢?

我在另一篇談凌叔華的文章中提到,凌叔華七八歲時,曾師從於宮廷畫師繆素筠學畫。繆素筠何許人?她就是給慈禧代筆最多的那個人。

(三)繆素筠其人

二十餘年侍聖慈,內廷供奉女荃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

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館名如意集群英,誰似丹邱鑑賞精?唯有滇南叫清客,慈寧日召繆先生。

大雅齋中寫折枝,丹青勾勒仿鑑熙。江南供奉雖承旨,不及滇南女畫師。

上面這些詩,都是寫給繆素筠的,可見其當時聲明之卓著,地位之高超。

慈禧太后自1861年11月2日辛酉政變成功,到1908年11月15日去世,在這47年之中,她都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尤其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她可謂是大權獨攬。她當政期間,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宮廷女畫師繆素筠都陪在她身邊。宮中畫師甚多,王韶、阮玉芬亦很有名,只有繆素筠最得慈禧信任。

繆嘉惠(1841一1918),字素筠。《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鬆閣談藝瑣錄》談到了繆素筠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入宮經過:

“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筆婦人不可得,乃降旨各省督撫覓之。時(繆)素筠隨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歸滇。工花鳥,能彈琴,小楷亦楚楚,頗合格。四川督撫乃驛送之京師,慈禧召試大喜。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傳世的一些慈禧御筆繪畫、書法作品,得賴繆素筠之力。據說,需要慈禧親自動筆寫字作畫時,就由繆素筠先鉤粉本,“工匠們按筆畫用針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寫的紙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臨摹一般照著字形寫上去就行了”(見閆紅《慈禧文化程度有多高?》,《文史博覽》,2018年第6期)這可真是個好辦法,類似於今天孩童練字的描紅。不過這種勾勒速度想必極慢,恐怕慈禧也並不常用。今日所見的慈禧“御筆”數百幅,採用此法的想必不多。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就我以為,那些蓋有慈禧大印的書畫作品,大部分是按照“慈禧指示、繆素筠創作”的方法繪製出來的。晚清的夏仁虎曾說,“內廷如意館畫工皆是蘇州人,光緒間昆明繆素筠女史嘉惠工花卉,承旨二十餘年。每當拈毫染翰,孝欽皇后並坐指示之,眷遇始終不衰。”所以慈禧太后只是“並坐指示之”,待畫好之後,鈐上自己的印章即可。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故宮博物院藏(非慈禧畫作所鈐印章)

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說道,“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蹟,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寫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滲(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克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滲(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的“功勞”在於從旁“指點”,而這種指點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山水花卉蔬果圖冊之一,絹本設色,鈐印:素筠,雲南省博物館藏

繆素筠也曾談到她在宮中作畫的經歷。她說,自己每年“至少要為太后畫六十幅畫”,慈禧“才恩准我不必到宮裡作畫了”。慈禧“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轉引自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因此,慈禧傳世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就非常清楚了。

民國7年(1918年),繆素筠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1941年7月,在昆明舉辦了繆素筠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郭沫若賦詩一首:“蒼天無情人有情,彩霞豈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藝滿時空永葆名。”2017年,雲南省博物館舉行了“金箋寶篆紅泥印——雲南省博物館藏繆嘉惠作品展”,可見雲南人民還沒忘記這位慈禧背後的女畫師。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楷書扇面,雲南省博物館藏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清代,繆嘉惠,雄雞圖軸 ,絹本設色,雲南省博物館藏

(四)慈禧為什麼找代筆?

李湜說,“事實證明,慈禧是畫史上讓人代筆最多的人,同時也是位最大的沽名釣譽者。”我們確實很難在書畫史上再找到一個像慈禧一樣熱衷於冒領他人作品的“畫家”。

為什麼慈禧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還心安理得?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從個人趣味來看,慈禧本身文學藝術修養欠缺,幾無藝術表現力,但這並不妨礙她對書畫的喜愛。久居深宮之中,勾心鬥角之外,她所能採取的精神放鬆方式大約也只有寥寥幾種,書畫正是其中之一,她在他人的創作中亦能滿足自身的藝術渴望

其次,長期的尊榮,處於眾人的阿諛奉承之下,使慈禧一方面對自己的書畫水平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另一方面未免“得意忘形”,令她對自己的審美趣味產生了信心。何況清宮之中的那些妃子們,能夠比她更有藝術細胞的已經不多,王開璽說,“慈禧與清廷的其他歷代后妃相比,仍屬文化學養與綜合素質較高的佼佼者”。於是,她熱衷於指點繆素筠的創作,或許她潛意識中認為,沒有她的意見,繆素筠是無法畫出這樣一幅作品的。在自己付出了心力的畫作上鈐上寶印,是對自己藝術鑑賞力的肯定和自我鼓勵。

再次,慈禧的書畫作品大多數賜給了諸王公重臣,以志恩寵。比如徐珂在《清稗類鈔·藝術類》載:“李文忠公鴻章七旬賜壽,所賜畫鬆,亦親筆也”,即是慈禧在李鴻章七十大壽時賜了一幅畫。大臣們難道不知道慈禧的書畫水平麼?曾國藩入宮之後,就在1869年7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兩宮太后“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他們太懂得這些畫作都來自如意館的女畫師了,但這是“太后的一片心意”。他們看重的是“慈禧皇太后之寶”,至於畫的什麼,對慈禧和這些王宮重臣來說,本也不大重要

因此,慈禧敢於找畫師代筆、樂於找畫師代筆,本就是她“人上之人”的一種特權。所謂版權,在皇權面前也不過是泡影罷了。

明明都是代筆,慈禧偏說那是她的“御筆”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