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行於危難時伸出援手

慈善 戶外運動 法律 美國 西部法制報 2017-05-21

——訪陝西曙光救援隊創建人陳昫同

5月4日,因“鰲太大救援”刷屏,曙光救援隊成了當天的關鍵詞。陝西曙光救援隊是沒有山地救援資金的一支民間“支持山地救援公益”組織,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救援行動,令人讚歎。

記者:作為曙光應急救援隊創建人、首任會長,請您介紹一下曙光救援隊的發展過程以及未來發展的佈局?

陳昫同:在建隊前,因為自己喜歡賽車,玩越野,經常會組織愛好者去無人區探險,參加一些全國性的比賽,當然就會遇到一些驢友走失、山難事故等。後來,就與玩得好的二三十名戶外愛好志願者自發成立了救援隊。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曙光救援正式成立。管轄下的曙光救援隊是一支由志願者組成的輔助應急隊伍,現有15個大隊、16箇中隊,共有752名隊員。

我們的定位是,在發生天災及其他緊急事故時支援政府的正規應急部隊。此外,我們也提供各項社會公益服務。對於未來發展,我們的核心服務以防禦、保護為主,救援拯救為輔。

記者:您個人從事公益事業的初心是什麼?

陳昫同:這個問題沒有過多想過,因為一開始喜歡戶外運動,挑戰自我,多數是在玩的過程中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就會主動給予幫助。起初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直到有一次在穿越中,救了一位醫生的生命,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意義,加之汶川、雅安地震催生了大批公益組織,觸動了自己必須重新考慮戰略,結果做著做著,腳步就停不下來了。

記者:請您談談這次鰲太大救援,你們是如何快速組織隊員進行救援的?做了怎麼樣的救援方案?對隊員是怎麼要求的?整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陳昫同:5月3日接到報案後,曙光救援太白山支隊9名隊員組成第一梯隊,按照報案驢友提供線索,立即上山救援。同時,總隊接到支援電話,迅速在行動群裡發佈救援消息,要求穿越過鰲太線、在高海拔地區參與過救援、個人裝備齊全的隊員報名參加。此外,立即實施接應搜救方案,由西安、寶雞、咸陽、興平、楊凌、臨潼、富平支隊做好3日重裝備勤。

此次救援由四個梯隊組成,共50多人蔘加。每個梯隊分別確定搜尋區域和搜索目標,按計劃前往營地,向指定方向搜索,及時通過衛星電話向總指揮部報告山上天氣變化和搜救目標。完成搜救區域後,做好梯隊匯合和對接。

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任務發佈後,我們的隊員積極報名參加搜救,並能在最短時間到達集合點。因為平時大家都熟悉隊員之間的協調配合,所以在未到達之前各隊員已自行組織好了梯隊搭檔人員。其中一位60歲的老隊員,我們考慮到年齡原因,反對他參加,但他依然堅持要參加。還有兩位女隊員,也堅決要參加,最後,她們都完成了任務。

當然,在搜救過程中我們的隊員遇到了一些麻煩。我們的第三梯隊隊員報告由於山頂雪大、霧大搜救困難加大,最後下撤至大爺海進行休整。到了夜裡,穿著羽絨服加蓋多床被褥,還是凍得一晚上睡不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隊員還是待天氣好轉後繼續搜救。

我們在救援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不被理解,有驢友直言曙光救援隊想帶他們一同返回,是想出名。

記者:此次救援對曙光救援乃至民間救援的能力和存在有哪些意義?

陳昫同:這次救援雖然對於我們幾百場救援來說,投入的力量、難度都不算大,但是它體現了一個共識,有這樣一個團隊,冒著生命的風險,不計任何報酬,願意去解救被困者,是專業精神的體現。在更高意義層面上來說,我們不單是一群人組織起來做自己願意做的事,其實就是政府力量救援的補充。專業性的救援隊,擅長懸崖峭壁特殊的山體救援和一些突發性災難現場,這就是力量、技術和專業上的互補,這次也不例外。所以說,不管是我們公益救援還是民間救援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近年來,民間救援隊伍在不斷壯大,同時救援水平越來越高,裝備、設備等工具的配備也趨於規範。如今,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救援志願者。

記者:從創建到現在,曙光在陝西乃至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您認為這是怎麼做到的?優勢是什麼?

陳昫同:我認為堅持是最重要的,是所有隊員的堅持,才有今天的發展。另外,做公益救援工作,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隊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才比較多。我們將救援最前沿的一些國外救援技術有效地結合起來,一些經濟條件好的隊員自費去北京、美國、法國學習國內外各個領域的先進救援技術和理念,這些隊員再以傳幫帶的方式給大家培訓,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記者:近年來,各級政府都提供了哪些幫助?您希望在什麼樣的法制環境下發展公益事業?

陳昫同:近幾年來,各地政府比較重視公益社會組織,我們也享受到政府政策的“紅利”。最早我們的辦公地點在我自己的修理廠,後來修理廠拆了,就只能租房子,政府瞭解情況後,將我們納入公益組織孵化中心,給我們解決了辦公地點。還有一些相關政府部門,組織我們學習和參與一些社會活動,開拓了我們的眼界。

從《慈善法》的出臺和《民法通則》的完善修改,對我們公益救援協會有了一定的法律保護。以前每次做培訓,都會有人問,一個人倒了,我作為有急救能力的人,敢不敢去施救?在法律沒修改之前,我只能提醒你在施救之前做好錄像或請旁人作證,現在《民法通則》規定,對於見義勇為人員可以免責,那麼,我就可以告訴他有法律保護,特別是《慈善法》的出臺,對我們公益組織起到促進作用。

本報記者 王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