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長平之戰的歷史細節:即使現代人穿越趙軍也難逃一敗

春秋戰國 廉頗 趙括 白起 范雎 讀史老僧 2018-12-13

長平之戰大約發生在公元前262-260年,這場本不該在秦趙之間發生的戰爭以趙軍40萬大軍投降被殺的慘烈結局而告終。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秦國統一六國成了時間問題。而戰爭的幾位主人公:白起成了千古第一殺神,廉頗灰頭土臉,黯淡老矣,年輕的趙括更是把生命定格成了“紙上談兵”的尷尬註腳。

覆盤長平之戰,先要從故事背景說起。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強盛,士兵憑軍功分土地的政策使其戰鬥意志遠強於其他國家。范雎為秦國制定的遠交近攻政策又使得秦國在政治上始終處於有利地位,而臨近秦國的韓、魏兩國則被不斷侵蝕,到公元前262這年,國土狹長的韓國被秦國擊穿中部,屬於韓國的上黨地區成了飛地,守土形勢岌岌可危。上黨郡守馮亭違背韓國國君的投降意願,用了一招驅狼吞虎之計--把土地獻給趙國。於是趙國接收上黨,派兵與秦國對壘。

上黨地區的地形簡單說是兩道山圈,就像地上放兩個挨著的浴缸,浴缸的四周代表四面的幾座山,浴缸中間代表山間峽谷,秦軍在一個浴缸的左邊,而趙軍則佔據著這個浴缸的右邊和第二個整個浴缸。統帥趙軍的是名將廉頗,廉頗謹慎考察地形,決定守住第一個浴缸的對壘處,讓秦軍不得進入第二個浴缸。

覆盤長平之戰的歷史細節:即使現代人穿越趙軍也難逃一敗

長跑

地形永遠是發揮兵家逆天操作能力的核心因素,看懂了長平之戰的地形,才能真正理解接下來的一系列讓你驚歎的戰爭藝術。話說廉頗看穿了秦軍的主攻方向,決定守住圖上浴缸連接處,堵住秦軍進入第二個浴缸(也就是戰爭第二階段的主戰場)的去路。然而幾場仗下來,趙軍是一敗再敗,浴缸連接處被秦軍佔領。第一階段的戰爭,以廉頗失敗結束,趙軍退到了第二個浴缸的右邊,建立牢固的營寨進行固守,秦軍則尾隨而至,兩軍對壘的前線到了第二個浴缸的中間--丹水河谷。

廉頗在防線的佈置上煞費苦心,他沿著丹水河谷佈置一道防線,又在後面的山上也就是浴缸右邊沿構築一道長城,妄圖打消耗戰。時間到了公元前260年,這個註定肅殺的年頭,趙軍忍耐的很是艱苦。兩軍隔水對峙已經兩年有餘,與秦國強大國力不同,趙國糧草供給率先出現困難。但是廉頗並不打算放棄固守策略,無視秦軍每日挑釁,他的堅壁不出讓趙國國君惱火了。

一方面趙國前線幾十萬大軍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秦國孤立趙國的外交活動使得其他國家作壁上觀,再加上秦國范雎的反間計,讓趙王迅速做出調整:派上年輕主戰派的趙括代替廉頗!於是,戰爭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了。

趙括來到前線,一番整肅集結,45萬大軍整裝待發,而另一邊確認趙軍換帥以後秦國悄然調來武安君—殺神白起,終於,兩個主角全部登場。

趙括沒有等太久,這一天他整頓兵馬帶領大軍排山倒海之勢攻向丹水對岸秦軍防線,秦軍一陣拼殺之後,沿著丹水往西北方向敗走。這裡就要交代一下丹水河谷的地形,在右邊浴缸的中間位置是一條自西北流向東南的丹水河,浴缸西北角的位置只有一個出口就是長平關,這裡有趙軍把守萬夫莫開,而沿著浴缸東北邊沿的就是廉頗修築的石長城,這條防線內沿地勢險峻,外沿則比較平緩,正好對內防禦秦軍對外容易供給糧草。秦軍敗向這裡顯然是自己扎進了死衚衕,趙括認為決戰勝利的天平已經向他傾斜於是命令全軍一擁而上尾隨秦軍進了河谷。這一步,顯然是白起最關鍵的一步,一旦趙軍踏進河谷,那麼接下來就是白起表演的時間。原來秦軍在趙軍發起進攻的時候就已經派出一股25000人的部隊,從西出發向北繞過整個趙軍的防線,出現在了長平關和石長城的背後,也就是浴缸的西北角和東北邊沿的背後。待秦軍佯敗到西北角,在趙軍以為會把他們堵在長平關下圍困起來的時候這股偷襲部隊突然發起攻擊,佔領長平關,於是秦軍從容打開關隘,西北一角戲劇性的成了秦軍的一角。這還不算,趙軍全軍出擊緊追秦軍之時,南面秦軍也派出一股5000人的部隊悄悄尾隨趙軍佔領了河谷出口。於是乎,追人的趙軍以為秦軍進了死衚衕,也跟著進了衚衕,而秦軍從後面打開了衚衕盡頭的大門,隨之又關上,並且在趙軍屁股後頭尾隨一股部隊堵死了衚衕口,一瞬間想要圍人的變成了被圍的,更要命的是這是趙軍全部主力且沒帶糧食!

覆盤長平之戰的歷史細節:即使現代人穿越趙軍也難逃一敗

圖中可見趙軍被自己修的工事所包圍了

接下來便是趙軍全力突圍,秦軍全力防止突圍,雙方殘酷絞殺,最終趙括身死,趙軍群龍無首投降了秦軍。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場曠世之戰,我們首先不禁為古人的智慧折服,不管是廉頗的防線佈置,白起出奇無窮的戰略策劃,以及范雎遠交近攻的政治方略,都是值得當代人反覆學習的。對於長平之戰的結果很多人認為趙括的輕敵冒進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換掉主帥廉頗那麼戰爭結果會大不同。對於這種觀點,筆者認為其實主帥是誰並不能決定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即便是現代人穿越回去做了趙括,也難逃一敗。這麼說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決定戰爭勝敗的先決條件是國家實力,秦國改革了制度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國家實力領先於那個時代,趙國與之相比存在代差,一個存在代差的軍隊,是打不贏對手的。趙國堅守了三年,幾十萬大軍耗盡了趙國的實力,這也是為什麼趙王急於決戰的原因,趙括只是代表了國君的意志一到前線就必須進攻尋求決戰。其次,軍事是政治的延伸,秦國的政治方針就是分化孤立對手,一個沒有外援的國家是沒法獨立對抗秦國的,一戰賭上了全部大軍,又沒有後備力量和別國的援軍,一旦陷入被動很難再翻身。所以,即便是避免了趙括所有的錯誤,這場戰爭結局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趙括讓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終和他一起成了累累白骨,的確令人唏噓痛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