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合縱的屢屢挫敗,給了秦國橫強政策更多的外交空間。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拋出的誘惑,實力相對弱小的魏、韓等國改變策略,常常追隨秦國討伐他國。正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與“橫強”政策曾出現過數次拉鋸交鋒,最終秦國得以壓制弱小鄰國魏韓、結好遠方的燕齊。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當秦國兼併三晉之時,齊國作壁上觀,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國遭難,心生怨恨

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代,齊國並非一開始就採取如此消極態度的。在戰國中前期,尤其是齊威王任命鄒忌實行變革之後,齊國國力開始強盛,曾是一個對外十分積極的國家。當時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兵制改革後,魏武之卒曾雄貫東西,所向披靡。然而正是由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挫魏軍,才終結了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齊國始終是東方當之無愧的霸主,形成戰國中期齊、楚、秦三強並立的局面。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合縱的屢屢挫敗,給了秦國橫強政策更多的外交空間。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拋出的誘惑,實力相對弱小的魏、韓等國改變策略,常常追隨秦國討伐他國。正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與“橫強”政策曾出現過數次拉鋸交鋒,最終秦國得以壓制弱小鄰國魏韓、結好遠方的燕齊。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當秦國兼併三晉之時,齊國作壁上觀,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國遭難,心生怨恨

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代,齊國並非一開始就採取如此消極態度的。在戰國中前期,尤其是齊威王任命鄒忌實行變革之後,齊國國力開始強盛,曾是一個對外十分積極的國家。當時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兵制改革後,魏武之卒曾雄貫東西,所向披靡。然而正是由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挫魏軍,才終結了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齊國始終是東方當之無愧的霸主,形成戰國中期齊、楚、秦三強並立的局面。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進入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先後兼併宋國、退卻強秦、西擊三晉、南戰巨楚,一時間淮泗地區的諸侯皆入齊廷俯首陳臣。然而正因如此,齊湣王也表現出了驕橫跋扈、窮兵黷武的跡象,他閉耳塞聽、獨斷專行,致使君臣失和、百姓離心。更為重要的是齊湣王曾借燕國內亂出兵輔政,卻意欲鳩佔鵲巢,致使原本歡迎齊軍入燕的燕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為了復仇,燕將樂毅合燕、秦、趙、韓、魏五國之兵攻打齊國,史稱“五國伐齊”。最終齊湣王逃遁至莒,卻被名為盟友的楚國將領淖齒誅殺。田單復齊之後,齊國朝野上下從此怨恨上了周邊列國,故秦國與其他諸侯相互征伐之時,齊國人從感情上和心理上對列國並無同情之意。

元氣大傷,無力迴天

五國伐齊之後,田單以火牛衝陣保全即墨,後以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為根基而收復齊國全境。然而經此大亂之後的齊國早已元氣大傷,退出了諸侯爭霸的舞臺。隨著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奏效,戰國格局逐漸從秦、齊東西並立(張儀欺楚和秦昭襄王一系列伐楚戰爭,將楚國逼出地理第二階梯,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格)過渡為秦、趙爭鋒的局面。作為五國伐齊的主力之一,趙國在秦趙長平相持之時,曾向齊國乞援求糧。然而此時的齊國還未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並無冗餘糧草供給趙國。再加上國仇家恨等感情因素,齊國人也不可能勒緊褲腰帶支援趙國。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合縱的屢屢挫敗,給了秦國橫強政策更多的外交空間。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拋出的誘惑,實力相對弱小的魏、韓等國改變策略,常常追隨秦國討伐他國。正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與“橫強”政策曾出現過數次拉鋸交鋒,最終秦國得以壓制弱小鄰國魏韓、結好遠方的燕齊。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當秦國兼併三晉之時,齊國作壁上觀,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國遭難,心生怨恨

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代,齊國並非一開始就採取如此消極態度的。在戰國中前期,尤其是齊威王任命鄒忌實行變革之後,齊國國力開始強盛,曾是一個對外十分積極的國家。當時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兵制改革後,魏武之卒曾雄貫東西,所向披靡。然而正是由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挫魏軍,才終結了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齊國始終是東方當之無愧的霸主,形成戰國中期齊、楚、秦三強並立的局面。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進入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先後兼併宋國、退卻強秦、西擊三晉、南戰巨楚,一時間淮泗地區的諸侯皆入齊廷俯首陳臣。然而正因如此,齊湣王也表現出了驕橫跋扈、窮兵黷武的跡象,他閉耳塞聽、獨斷專行,致使君臣失和、百姓離心。更為重要的是齊湣王曾借燕國內亂出兵輔政,卻意欲鳩佔鵲巢,致使原本歡迎齊軍入燕的燕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為了復仇,燕將樂毅合燕、秦、趙、韓、魏五國之兵攻打齊國,史稱“五國伐齊”。最終齊湣王逃遁至莒,卻被名為盟友的楚國將領淖齒誅殺。田單復齊之後,齊國朝野上下從此怨恨上了周邊列國,故秦國與其他諸侯相互征伐之時,齊國人從感情上和心理上對列國並無同情之意。

元氣大傷,無力迴天

五國伐齊之後,田單以火牛衝陣保全即墨,後以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為根基而收復齊國全境。然而經此大亂之後的齊國早已元氣大傷,退出了諸侯爭霸的舞臺。隨著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奏效,戰國格局逐漸從秦、齊東西並立(張儀欺楚和秦昭襄王一系列伐楚戰爭,將楚國逼出地理第二階梯,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格)過渡為秦、趙爭鋒的局面。作為五國伐齊的主力之一,趙國在秦趙長平相持之時,曾向齊國乞援求糧。然而此時的齊國還未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並無冗餘糧草供給趙國。再加上國仇家恨等感情因素,齊國人也不可能勒緊褲腰帶支援趙國。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此時的齊國已經從戰國中前期的大國角色淪為偏安一隅的弱小國家,五國“合縱”伐齊的陰影使得齊國人愈加輕信“連橫”策略。此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齊國因此成為該政策的受益者。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愈加獨力難支,更不可能貿然率軍支援列國以抗擊強秦了。

佞臣當政,朝局昏暗

從齊湣王開始,齊國朝廷就已經言路閉塞。後來田單復齊,功高震主之下,竟然不得不遠遁趙國,齊國的朝局就更加糜爛了。及至齊王建上臺,昏庸無能的他任命舅舅後勝出任相國一職,輔持朝政。然而後勝暗地裡卻接受了秦國大量的金銀財寶,並派遣眾多賓客出使秦國。這些賓客來到秦國之後,收受秦國賄賂,轉而為秦國充當間諜。這些人充斥齊國朝廷,為了秦國的利益訴說一些變詐之辭,混淆齊王的視聽。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合縱的屢屢挫敗,給了秦國橫強政策更多的外交空間。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拋出的誘惑,實力相對弱小的魏、韓等國改變策略,常常追隨秦國討伐他國。正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與“橫強”政策曾出現過數次拉鋸交鋒,最終秦國得以壓制弱小鄰國魏韓、結好遠方的燕齊。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當秦國兼併三晉之時,齊國作壁上觀,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國遭難,心生怨恨

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代,齊國並非一開始就採取如此消極態度的。在戰國中前期,尤其是齊威王任命鄒忌實行變革之後,齊國國力開始強盛,曾是一個對外十分積極的國家。當時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兵制改革後,魏武之卒曾雄貫東西,所向披靡。然而正是由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挫魏軍,才終結了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齊國始終是東方當之無愧的霸主,形成戰國中期齊、楚、秦三強並立的局面。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進入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先後兼併宋國、退卻強秦、西擊三晉、南戰巨楚,一時間淮泗地區的諸侯皆入齊廷俯首陳臣。然而正因如此,齊湣王也表現出了驕橫跋扈、窮兵黷武的跡象,他閉耳塞聽、獨斷專行,致使君臣失和、百姓離心。更為重要的是齊湣王曾借燕國內亂出兵輔政,卻意欲鳩佔鵲巢,致使原本歡迎齊軍入燕的燕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為了復仇,燕將樂毅合燕、秦、趙、韓、魏五國之兵攻打齊國,史稱“五國伐齊”。最終齊湣王逃遁至莒,卻被名為盟友的楚國將領淖齒誅殺。田單復齊之後,齊國朝野上下從此怨恨上了周邊列國,故秦國與其他諸侯相互征伐之時,齊國人從感情上和心理上對列國並無同情之意。

元氣大傷,無力迴天

五國伐齊之後,田單以火牛衝陣保全即墨,後以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為根基而收復齊國全境。然而經此大亂之後的齊國早已元氣大傷,退出了諸侯爭霸的舞臺。隨著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奏效,戰國格局逐漸從秦、齊東西並立(張儀欺楚和秦昭襄王一系列伐楚戰爭,將楚國逼出地理第二階梯,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格)過渡為秦、趙爭鋒的局面。作為五國伐齊的主力之一,趙國在秦趙長平相持之時,曾向齊國乞援求糧。然而此時的齊國還未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並無冗餘糧草供給趙國。再加上國仇家恨等感情因素,齊國人也不可能勒緊褲腰帶支援趙國。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此時的齊國已經從戰國中前期的大國角色淪為偏安一隅的弱小國家,五國“合縱”伐齊的陰影使得齊國人愈加輕信“連橫”策略。此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齊國因此成為該政策的受益者。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愈加獨力難支,更不可能貿然率軍支援列國以抗擊強秦了。

佞臣當政,朝局昏暗

從齊湣王開始,齊國朝廷就已經言路閉塞。後來田單復齊,功高震主之下,竟然不得不遠遁趙國,齊國的朝局就更加糜爛了。及至齊王建上臺,昏庸無能的他任命舅舅後勝出任相國一職,輔持朝政。然而後勝暗地裡卻接受了秦國大量的金銀財寶,並派遣眾多賓客出使秦國。這些賓客來到秦國之後,收受秦國賄賂,轉而為秦國充當間諜。這些人充斥齊國朝廷,為了秦國的利益訴說一些變詐之辭,混淆齊王的視聽。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在秦國先後攻滅其餘五國的過程中,後勝始終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列國,轉而朝奉秦國。在山東列國之中,齊國最為富強,未能得到齊國支援的列國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相繼灰飛煙滅。在此期間,不是沒有齊國臣子勸諫齊王,齊國謀臣周子就曾指出齊國救援列國,不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弘揚道義層面,均是必然之舉。奈何周子孤掌難鳴,在佞臣當政的昏暗朝局之中無法左右齊王建的決定。後來秦國使詐,重演“張儀欺楚”之故事,許諾封齊王建為五百里封君,最終齊國不佔而降。後來秦王將齊王建安置到偏遠的共地,方圓僅五十里,以士兵相圍起來,不許外人出入。最終齊王建被活活餓死,淪為天下笑柄。

綜上所述,在戰國時期詭譎多變的時局中,昏庸的齊王建採取了一種鴕鳥心態。同時由於五國伐齊的舊怨和羸弱不堪的國力,齊國在面臨強秦之時,國策日漸趨於保守。朝局的昏暗和佞臣當政,更使得齊王偏聽投降派的一面之詞,最終不戰而降,被天下人恥笑。

"

秦朝統一天下之戰,通常又稱作秦滅六國之戰,是指戰國末期秦國對其他六個諸侯國進行兼併、完成天下統一的一系列戰爭。秦王嬴政在剷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之後,開始親政,並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詳細制定規劃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從公元前230年進攻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前後共計10年時間,秦王嬴政即完成了兼併天下的雄偉帝業。秦朝奮六世之餘烈,開空前之壯舉。嬴政自認為“德比三皇,功蓋五帝”,因而以“皇帝”稱號冠之,後世稱之為秦始皇。在秦滅六國的進程中,齊國是最後一個遭到滅亡的諸侯國。頗為詭異的是,在此前秦滅其餘五國之時,齊國始終袖手旁觀,每當秦軍出征得勝,齊王甚至還派遣使節前往秦廷慶賀。那麼面對如此脣亡齒寒的局面,齊國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呢?

戰國風雲,詭譎多變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際,天下諸侯打仗、外交等,皆不再尊享古禮。諸侯爭霸,詭譎多變,權術謀略層出不窮。進入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為了謀取各自利益,更是將爾虞我詐之態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迅速增長,大有東出函谷、力壓群雄之勢。因而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山東六國曾數次串聯,結成合縱陣線以抗秦。然而由於列國各懷私心,齊、楚兩大國處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又屢屢對外擴張,侵害了身為合縱盟友的韓、魏、燕等國領土和利益。合縱之策,最後大多不了了之,列國為秦各個擊破。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合縱的屢屢挫敗,給了秦國橫強政策更多的外交空間。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拋出的誘惑,實力相對弱小的魏、韓等國改變策略,常常追隨秦國討伐他國。正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縱”與“橫強”政策曾出現過數次拉鋸交鋒,最終秦國得以壓制弱小鄰國魏韓、結好遠方的燕齊。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當秦國兼併三晉之時,齊國作壁上觀,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國遭難,心生怨恨

當然,縱觀整個戰國時代,齊國並非一開始就採取如此消極態度的。在戰國中前期,尤其是齊威王任命鄒忌實行變革之後,齊國國力開始強盛,曾是一個對外十分積極的國家。當時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兵制改革後,魏武之卒曾雄貫東西,所向披靡。然而正是由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挫魏軍,才終結了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齊國始終是東方當之無愧的霸主,形成戰國中期齊、楚、秦三強並立的局面。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進入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先後兼併宋國、退卻強秦、西擊三晉、南戰巨楚,一時間淮泗地區的諸侯皆入齊廷俯首陳臣。然而正因如此,齊湣王也表現出了驕橫跋扈、窮兵黷武的跡象,他閉耳塞聽、獨斷專行,致使君臣失和、百姓離心。更為重要的是齊湣王曾借燕國內亂出兵輔政,卻意欲鳩佔鵲巢,致使原本歡迎齊軍入燕的燕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為了復仇,燕將樂毅合燕、秦、趙、韓、魏五國之兵攻打齊國,史稱“五國伐齊”。最終齊湣王逃遁至莒,卻被名為盟友的楚國將領淖齒誅殺。田單復齊之後,齊國朝野上下從此怨恨上了周邊列國,故秦國與其他諸侯相互征伐之時,齊國人從感情上和心理上對列國並無同情之意。

元氣大傷,無力迴天

五國伐齊之後,田單以火牛衝陣保全即墨,後以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為根基而收復齊國全境。然而經此大亂之後的齊國早已元氣大傷,退出了諸侯爭霸的舞臺。隨著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奏效,戰國格局逐漸從秦、齊東西並立(張儀欺楚和秦昭襄王一系列伐楚戰爭,將楚國逼出地理第二階梯,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格)過渡為秦、趙爭鋒的局面。作為五國伐齊的主力之一,趙國在秦趙長平相持之時,曾向齊國乞援求糧。然而此時的齊國還未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並無冗餘糧草供給趙國。再加上國仇家恨等感情因素,齊國人也不可能勒緊褲腰帶支援趙國。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此時的齊國已經從戰國中前期的大國角色淪為偏安一隅的弱小國家,五國“合縱”伐齊的陰影使得齊國人愈加輕信“連橫”策略。此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齊國因此成為該政策的受益者。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愈加獨力難支,更不可能貿然率軍支援列國以抗擊強秦了。

佞臣當政,朝局昏暗

從齊湣王開始,齊國朝廷就已經言路閉塞。後來田單復齊,功高震主之下,竟然不得不遠遁趙國,齊國的朝局就更加糜爛了。及至齊王建上臺,昏庸無能的他任命舅舅後勝出任相國一職,輔持朝政。然而後勝暗地裡卻接受了秦國大量的金銀財寶,並派遣眾多賓客出使秦國。這些賓客來到秦國之後,收受秦國賄賂,轉而為秦國充當間諜。這些人充斥齊國朝廷,為了秦國的利益訴說一些變詐之辭,混淆齊王的視聽。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在秦國先後攻滅其餘五國的過程中,後勝始終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列國,轉而朝奉秦國。在山東列國之中,齊國最為富強,未能得到齊國支援的列國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相繼灰飛煙滅。在此期間,不是沒有齊國臣子勸諫齊王,齊國謀臣周子就曾指出齊國救援列國,不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弘揚道義層面,均是必然之舉。奈何周子孤掌難鳴,在佞臣當政的昏暗朝局之中無法左右齊王建的決定。後來秦國使詐,重演“張儀欺楚”之故事,許諾封齊王建為五百里封君,最終齊國不佔而降。後來秦王將齊王建安置到偏遠的共地,方圓僅五十里,以士兵相圍起來,不許外人出入。最終齊王建被活活餓死,淪為天下笑柄。

綜上所述,在戰國時期詭譎多變的時局中,昏庸的齊王建採取了一種鴕鳥心態。同時由於五國伐齊的舊怨和羸弱不堪的國力,齊國在面臨強秦之時,國策日漸趨於保守。朝局的昏暗和佞臣當政,更使得齊王偏聽投降派的一面之詞,最終不戰而降,被天下人恥笑。

秦滅其餘五國時,齊國為何始終作壁上觀?五國伐齊後遺症

正是因為戰國末年齊國的不堪表現,齊地百姓對齊國宗室十分不信任,所以秦末起義之時齊國無法形成諸如楚國那般核心集團。相較而言,文化更為統一的齊地竟形成了多股勢力爭搶地盤的局面。不過也是因為宗室自身頗感窩囊,在楚漢爭霸期間,田榮、田橫在面對項羽和劉邦之時,均表現出了十分令人敬佩的氣節。田榮率先叛楚兼併三齊和田橫三百壯士殉難的故事,一時間使得天下為之駭,也算彌補了先祖缺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