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1 商伐巴髳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王國西征汾河盆地後,由令多子族與犬族聯合伐周,迫使豳地的周國重新臣服於商,並迎娶了周人的公主,甲骨卜辭稱之為「婦周」。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1 商伐巴髳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王國西征汾河盆地後,由令多子族與犬族聯合伐周,迫使豳地的周國重新臣服於商,並迎娶了周人的公主,甲骨卜辭稱之為「婦周」。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解除了汾渭盆地的威脅之後,商王國又解決了周邊小國的零星叛亂。

根據甲骨卜辭的內容,武丁中後期的某一年內,商王國在一年的時間內,先後平定了六個方國的叛亂。這六個方國分別是龍方、巴方、夷方、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下厃。

龍方又被稱作羌龍,是晉陝高原戎狄部族的一支。

商族人對四周方國的稱謂,除了某某方以外,對晉陝地區的古戎狄人,甚至包括不願意臣服商族人的夏族人(東羌後裔),還有另外一個稱謂,「羌」。

「羌」的族群概念在後世逐漸縮小。商朝時,羌人的東沿可以到關中中部和山西中部一帶,到了西周春秋,就退縮到隴山以西,到了秦漢時期,羌人的東沿更是向西南退縮到了隴南山區和河湟之地。

至於商朝中期的龍方,具體在什麼位置,目前還難以考證。大概的說,應該在晉陝高原的邊緣、靠近商王國領土的地區,比如陝北高原南部、晉中地區東南部一帶。

巴方就是後世的巴蜀兩國中的巴國。

巴國在戰國時期,領地分佈在四川盆地的東部和三峽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東部、重慶和湖北西部一帶。但在春秋時期,巴國還在漢水中上游,現在的陝南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一帶,它還曾經與楚國一同爭奪現在湖北西北部的庸國。

不過在商朝時期,巴方很可能不在秦嶺以南的陝南地區,而是分佈在秦嶺以北、關中盆地的中南部。因為如果當時的巴方在秦嶺以南的話,因秦嶺的阻隔,巴方對商王國根本無法構成威脅,也就不會導致商國遠征巴方。

夷方,通常來說都是指山東南部沂沭河谷的夷人方國。但武丁時期的夷方,在甲骨卜辭中,與通常所提到的夷方的夷字,寫法並不一樣。因此也產生了一種觀點,認為武丁時期的夷方,並不是山東南部的夷方,而是位於晉東南的上黨高原的另一個方國。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這一時期,商王國的戰略重點在西北不在東南。從後世商王國與夷方的戰爭來看,夷方也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商王國不可能同時對東南的夷方和西北的戎狄開戰。

但是武丁中期,商王國的國力達到鼎盛,考古和甲骨卜辭顯示,這個時期的商王國層多面作戰,比如在對西北戎狄中的土方、鬼方發起總反攻的前後,還征伐江漢地區的虎方等諸蠻。既然對苗蠻和戎狄可以兩線作戰,又憑什麼不能再收拾完關中地區的周國之後,對山東南部的夷方發起戰爭呢?

不過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比較大的情況,武丁時期的這個特殊寫法的「夷方」,究竟在上黨高原還是在沂沭河谷,暫時無法下結論,我們後文繼續分析。

髳方就是後世「牧誓八國」中的髳國,和巴國一起參與周國伐商的戰爭。

髳方在晚商和西周時期,位於現在的晉西南與豫西的交界處,也就是古虞國的領地陝原盆地內。具體的位置,在現在的中條山南麓、山西平陸縣一帶,與古虞國位置相鄰,瀕臨黃河。

進入西周後,髳方又被稱作髳戎、茅戎、貿戎,一直延續到東周時期,還曾與周王室爆發戰爭,打敗了周王的軍隊。茅戎大概消失於春秋時期,被哪個國家吞併,史書並沒有記載,大概率是被晉國吞併。髳方消失後,它的國名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響。今天平陸縣南的黃河渡口,歷史上著名的茅津渡,它的名字就來自於髳方。

□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的位置,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與曾地相鄰。這個曾地,位於現在的湖北隨棗走廊一帶。西周滅商後,把姬姓南宮氏分封到曾地,建立曾國,後來又改稱為隨國。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發掘於曾國的國君曾國國君南宮乙的墓中。

下厃大體上位於現在的安徽省北部的宿州一帶,靠近商國諸侯攸國。下厃僅在甲骨卜辭中有記載,史書中沒有記載,我們暫時也無法考證下厃的後裔族群。

商國最早征討的是龍方。伐龍方的軍隊由大將「臿」率領,戰爭於當年的三月開始,五月結束。戰敗的龍方臣服於商國,成為商的藩屬。

征服龍方之後,商軍緊接著對巴方開戰。征伐巴方的前軍是商朝諸侯國沚方的軍隊,後續的商軍則由著名的女將軍婦好率領。戰爭從五月開始,九月結束。戰敗的巴國並沒有臣服於商國,而是舉族遷離故土,穿越數百里的秦嶺,進入漢中盆地或者安康盆地一帶。

與征伐巴方同時,商軍也對夷方開戰。根據甲骨卜辭的內容,征伐夷方的商軍都為步兵,沒有車兵,前軍為商朝諸侯告國的軍隊,後續的商軍則由商王武丁親自率領,而且武丁之妃、女將軍婦好也在其中。戰爭於五六月打響,七月,商軍打敗夷方,俘虜了夷方的首領,甲骨卜辭稱之為「見夷」。

婦好同時征伐巴方和夷方,五六月在夷方作戰,緊接著到巴方作戰,從這一點可以推斷,武丁時期的這個特殊寫法的夷方,位於西北一帶,而非東南。婦好率軍向巴方進發的同時,順道配合商王武丁打敗夷方。如果夷方位於沂沭河谷,婦好從殷都出發前往關中的巴方,顯然與沂沭河谷的夷方並不順道。

討伐龍、巴、夷三個方國的戰爭,集中在三月到九月之間,而討伐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下厃三個方國,則要集中到年底時期。

討伐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的戰爭幾乎同時進行,歷時半年有餘。

髳方控制著運城盆地與崤函通道之間的黃河渡口,它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的鄭洛地區與關中的聯繫通道,隨時會受到威脅。

後世春秋時期,秦國佔據關中,晉國控制崤函走廊,秦國因此始祖被秦國壓制在崤山以西。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國在自身沒有控制崤函走廊的情況下,趁晉國國君新喪,穿越崤函走廊偷襲鄭國,結果再回師的路上,被晉軍攔截於崤山,在崤山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因此,平定髳方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與關中的的通道徹底打通。

而□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處在隨棗走廊中,臨近商國的曾地,它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南方的青銅之路——「金道錫行」被截斷,或者說至少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平定□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也意味著商王國開始重新疏通隨棗走廊的青銅之路。

討伐下厃的戰爭,到當年的十一月才開始。商國為此籌劃了一年,從征討龍方前的年初一二月份,商國就開始徵兵,甲骨卜辭稱之為「登人」。十一月,商王國武丁親征,以大將望乘為前軍,最終打敗下厃,令下厃臣服。

在後世,武丁的孫子「馮辛」時代,下厃又一次叛離商朝,並再一次被商國打敗並臣服,不過那是後話了。

至少在武丁時期,下厃乖乖的成為了商朝的藩屬。到此時,商國基本上解決了與王畿相鄰地區一些方國的叛亂,清除了近處的威脅,可以騰出手來,遠征晉陝高原對商國威脅更大的戎狄部族。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1 商伐巴髳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王國西征汾河盆地後,由令多子族與犬族聯合伐周,迫使豳地的周國重新臣服於商,並迎娶了周人的公主,甲骨卜辭稱之為「婦周」。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解除了汾渭盆地的威脅之後,商王國又解決了周邊小國的零星叛亂。

根據甲骨卜辭的內容,武丁中後期的某一年內,商王國在一年的時間內,先後平定了六個方國的叛亂。這六個方國分別是龍方、巴方、夷方、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下厃。

龍方又被稱作羌龍,是晉陝高原戎狄部族的一支。

商族人對四周方國的稱謂,除了某某方以外,對晉陝地區的古戎狄人,甚至包括不願意臣服商族人的夏族人(東羌後裔),還有另外一個稱謂,「羌」。

「羌」的族群概念在後世逐漸縮小。商朝時,羌人的東沿可以到關中中部和山西中部一帶,到了西周春秋,就退縮到隴山以西,到了秦漢時期,羌人的東沿更是向西南退縮到了隴南山區和河湟之地。

至於商朝中期的龍方,具體在什麼位置,目前還難以考證。大概的說,應該在晉陝高原的邊緣、靠近商王國領土的地區,比如陝北高原南部、晉中地區東南部一帶。

巴方就是後世的巴蜀兩國中的巴國。

巴國在戰國時期,領地分佈在四川盆地的東部和三峽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東部、重慶和湖北西部一帶。但在春秋時期,巴國還在漢水中上游,現在的陝南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一帶,它還曾經與楚國一同爭奪現在湖北西北部的庸國。

不過在商朝時期,巴方很可能不在秦嶺以南的陝南地區,而是分佈在秦嶺以北、關中盆地的中南部。因為如果當時的巴方在秦嶺以南的話,因秦嶺的阻隔,巴方對商王國根本無法構成威脅,也就不會導致商國遠征巴方。

夷方,通常來說都是指山東南部沂沭河谷的夷人方國。但武丁時期的夷方,在甲骨卜辭中,與通常所提到的夷方的夷字,寫法並不一樣。因此也產生了一種觀點,認為武丁時期的夷方,並不是山東南部的夷方,而是位於晉東南的上黨高原的另一個方國。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這一時期,商王國的戰略重點在西北不在東南。從後世商王國與夷方的戰爭來看,夷方也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商王國不可能同時對東南的夷方和西北的戎狄開戰。

但是武丁中期,商王國的國力達到鼎盛,考古和甲骨卜辭顯示,這個時期的商王國層多面作戰,比如在對西北戎狄中的土方、鬼方發起總反攻的前後,還征伐江漢地區的虎方等諸蠻。既然對苗蠻和戎狄可以兩線作戰,又憑什麼不能再收拾完關中地區的周國之後,對山東南部的夷方發起戰爭呢?

不過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比較大的情況,武丁時期的這個特殊寫法的「夷方」,究竟在上黨高原還是在沂沭河谷,暫時無法下結論,我們後文繼續分析。

髳方就是後世「牧誓八國」中的髳國,和巴國一起參與周國伐商的戰爭。

髳方在晚商和西周時期,位於現在的晉西南與豫西的交界處,也就是古虞國的領地陝原盆地內。具體的位置,在現在的中條山南麓、山西平陸縣一帶,與古虞國位置相鄰,瀕臨黃河。

進入西周後,髳方又被稱作髳戎、茅戎、貿戎,一直延續到東周時期,還曾與周王室爆發戰爭,打敗了周王的軍隊。茅戎大概消失於春秋時期,被哪個國家吞併,史書並沒有記載,大概率是被晉國吞併。髳方消失後,它的國名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響。今天平陸縣南的黃河渡口,歷史上著名的茅津渡,它的名字就來自於髳方。

□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的位置,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與曾地相鄰。這個曾地,位於現在的湖北隨棗走廊一帶。西周滅商後,把姬姓南宮氏分封到曾地,建立曾國,後來又改稱為隨國。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發掘於曾國的國君曾國國君南宮乙的墓中。

下厃大體上位於現在的安徽省北部的宿州一帶,靠近商國諸侯攸國。下厃僅在甲骨卜辭中有記載,史書中沒有記載,我們暫時也無法考證下厃的後裔族群。

商國最早征討的是龍方。伐龍方的軍隊由大將「臿」率領,戰爭於當年的三月開始,五月結束。戰敗的龍方臣服於商國,成為商的藩屬。

征服龍方之後,商軍緊接著對巴方開戰。征伐巴方的前軍是商朝諸侯國沚方的軍隊,後續的商軍則由著名的女將軍婦好率領。戰爭從五月開始,九月結束。戰敗的巴國並沒有臣服於商國,而是舉族遷離故土,穿越數百里的秦嶺,進入漢中盆地或者安康盆地一帶。

與征伐巴方同時,商軍也對夷方開戰。根據甲骨卜辭的內容,征伐夷方的商軍都為步兵,沒有車兵,前軍為商朝諸侯告國的軍隊,後續的商軍則由商王武丁親自率領,而且武丁之妃、女將軍婦好也在其中。戰爭於五六月打響,七月,商軍打敗夷方,俘虜了夷方的首領,甲骨卜辭稱之為「見夷」。

婦好同時征伐巴方和夷方,五六月在夷方作戰,緊接著到巴方作戰,從這一點可以推斷,武丁時期的這個特殊寫法的夷方,位於西北一帶,而非東南。婦好率軍向巴方進發的同時,順道配合商王武丁打敗夷方。如果夷方位於沂沭河谷,婦好從殷都出發前往關中的巴方,顯然與沂沭河谷的夷方並不順道。

討伐龍、巴、夷三個方國的戰爭,集中在三月到九月之間,而討伐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下厃三個方國,則要集中到年底時期。

討伐髳方、□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的戰爭幾乎同時進行,歷時半年有餘。

髳方控制著運城盆地與崤函通道之間的黃河渡口,它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的鄭洛地區與關中的聯繫通道,隨時會受到威脅。

後世春秋時期,秦國佔據關中,晉國控制崤函走廊,秦國因此始祖被秦國壓制在崤山以西。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國在自身沒有控制崤函走廊的情況下,趁晉國國君新喪,穿越崤函走廊偷襲鄭國,結果再回師的路上,被晉軍攔截於崤山,在崤山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因此,平定髳方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與關中的的通道徹底打通。

而□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處在隨棗走廊中,臨近商國的曾地,它的叛亂意味著商王國南方的青銅之路——「金道錫行」被截斷,或者說至少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平定□方(中字豎的左邊加一豎撇),也意味著商王國開始重新疏通隨棗走廊的青銅之路。

討伐下厃的戰爭,到當年的十一月才開始。商國為此籌劃了一年,從征討龍方前的年初一二月份,商國就開始徵兵,甲骨卜辭稱之為「登人」。十一月,商王國武丁親征,以大將望乘為前軍,最終打敗下厃,令下厃臣服。

在後世,武丁的孫子「馮辛」時代,下厃又一次叛離商朝,並再一次被商國打敗並臣服,不過那是後話了。

至少在武丁時期,下厃乖乖的成為了商朝的藩屬。到此時,商國基本上解決了與王畿相鄰地區一些方國的叛亂,清除了近處的威脅,可以騰出手來,遠征晉陝高原對商國威脅更大的戎狄部族。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巴國,原來竟起源於陝西?

我們在前文中說過,商王對戎狄部族的總反攻,猶如後世的漢武帝對匈奴的總反攻。

那麼,這場商朝版「反擊匈奴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下節繼續解讀。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