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來自變革的六種焦慮,你被哪一種擊中了?

春秋時期 春秋戰國 俞敏洪 經濟 未言亦言 2017-04-11

曉言最近看了一本書,上面闡述過中國的幾次變革,第一次變革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和專制制度的發展,使得那個時代大牛輩出;第二次變革實在鴉片戰爭時期,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各種制度被打破重建;而第三次變革時期就在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

俞敏洪老師說:”中國真正的發展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的,接近四十年的中國完成了別的國家可能要用200年甚至3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們從一個不流動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非常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現金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國家。巨大的進步對人民生活產生的影響是生活不斷的改變,包括城市社會的發展、社會關係的改變。有的人變得更好,也有的人變得更差。“俞敏洪:來自變革的六種焦慮,你被哪一種擊中了?

正是這種變革給人們心裡帶來了焦慮。

俞敏洪老師總結了六種焦慮:

第一種焦慮:我們自己是否能跟上這種變化

大部分人是有惰性的,並且喜歡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人的本性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人們心理自然而然會產生某種焦慮,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第二種焦慮:我們是否能跟上週圍人的改變

在固定的社會中,社會角色很少改變,隨意大家安於現狀。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我們每個人的角色都開始產生變化。有人昨天還是一個你看不起的農民,今天就變成了一個企業家;昨天還是你看不起的一個普通技術人員,第二天就變成了一個發明家。所以,我們會面對自身能否跟得上社會不斷變革的焦慮,能否跟得上週圍人的改變的焦慮。

第三種焦慮:社會變革帶來的物質財富增加與隨之而來的物價迅速提高

在中國的有些物價是非常畸形的,懂的人自然懂,曉言就不在這裡展開說了。如果大家還不知道的話,想一想最近什麼東西一次次的打破了經濟常識呢?

第四種焦慮:我們周圍的夥伴

在一個平穩發展的社會中,夥伴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平穩發展的關係,大家都是齊頭並進,慢慢進步。但是在一個變動的時代,人與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能迅速抓住機會,有的人卻抓不住。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會變得非常大,巨大的差距必然帶來內心的焦慮。

第五種焦慮:差距所帶來的婚姻上的焦慮

在一個安定的社會中,家庭成員的相處相對來說是最為安全的。但現在,即使你娶了一個你認為真心安妮的老婆或者嫁了一個你認為真心愛你的丈夫,你卻依然會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不知道他或她哪天就會碰上一個比你更有吸引力的人,並且現在社會中這種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的離婚率由5%提升到了現在的45%。

第六種焦慮:資源的分配不均帶來的焦慮

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有富的道理,窮人有窮的道理,這跟社會體制、社會結構、社會管理有直接的關係。當一個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過大,必然會給年輕人帶來焦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