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畜牧業 建築 嘉慶 小吃 寧德城市資訊 2017-07-16

寧德作為橋樑之鄉,屏南的廊橋在世界赫赫有名,然而你知道麼?寧德還有這些有歷史的橋,那些年我們的先人鑄造的,寧德位於海邊城市均依山傍海,被先風水先生譽為無上的風水寶地,你知道還有什麼橋?歡迎留言!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說起橋寧德那些年被世人遺忘的倒是不少比如】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寧德礁頭到碗窯】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礁頭碼頭橋】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將船連在一起做成橋】

等等等等

今天寧小博帶你瞭解的是霞浦這座橋

【汐路橋】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竹江汐路橋位於福建省寧德霞浦沙江鎮竹江村、小馬村。又名達路橋,系連接陸地與竹江島的石橋。橋為東西走向,因路和橋建在灘塗上,漲潮沒於海水中,退潮時才能行走,故稱汐路橋。清乾隆年間由鄉紳鄭繡軒倡建,至嘉慶十六年(1811)鄭啟昂耗巨資建三年而成,後被潮水沖垮,其子鄭瓊森又進行三次大修才得暢通。由於地處海塗泥濘中,建路時,路基用松樹打樁、鋪墊雜木草皮,然後鋪上條石橫豎三層砌成。全長3651米,最寬1.8米,途經六座橋,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橋,橋孔上下二層,邊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潮作用,是目前國內罕見的海埕石路橋建築。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鄉紳鄭啟昂(字志鰲),依靠人工力量,在十里灘塗爛泥之中,擲下巨資鋪架了一條全國絕無僅有的古代石板路橋——竹江汐路橋。這項偉大的工程,讓當地村民在海水退潮時,也能順利出島,造福了一方百姓,留下了千秋偉業。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霞浦縣誌》記載:竹江是個孤島,無田可耕,無山可墾。島上居民主要靠捕漁為生明成化年間廢漁,開始嘗試養海蠣。 起初,先民們取深海牡蠣之殼佈於泥沙之中,待天時和暖,水花孕結而蠣生殼中。次年,取所生殘殼再布泥沙中,反覆生蠣。島上居民就靠此蠣蜅謀生。但是因為海蠣鮮美,魚蟹常常吞食。村民就用石塊圍住海蠣養殖海域,但大浪又會將石塊沖走,因此,海蠣產量極低。後來,島上的居民便用山上竹子圍插養殖海域。不經意間,卻發現竹枝生出大量的海蠣,而且比蠣殼生蠣更好。於是,先民們便將竹子每根截成三尺餘,插進灘塗中。第二年,竹子長出許多海蠣。後來,人們叫這種方法養殖的海蠣為竹蠣。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獲取美味的過程全靠手工,挖蠣婦女的刀功出神入化,手起刀落,一撬一摳,蠣肉就可剔出。鄭洪圖是竹江鄭氏第九世,為明朝嘉靖年的舉人,曾任江西杜昌縣知縣。他的《蠣蜅考》相當於一篇農業科學論文,首次詳細記載了竹扦海蠣的養殖方法,對這一技術做了經驗總結。竹江的老街深處,有著最傳統的海蠣小吃在徐玉華的手裡可以幻化出近10種不同的做法,油炸、幹煎、紅燜、煲湯、、、這是竹江人最為隆重的海蠣宴。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也許有人就會說了這不就是油餅【爹餅】?說對了這就是油餅,由於地域不一樣每個地方做法不同,霞浦人總會說這才是家鄉的味道在記憶中飄香,成為遊子們隔山隔水隔不斷的思念,令人倍感溫暖。

寧德海上的智慧之橋汐路橋

說他是一座橋還不如說它是霞浦一個時代歷史的見證,一段文化的傳承,帶著霞浦人走過風風雨雨,依然聳立在哪五光十色的灘塗上。

▍內容來源:寧小博。互動百科 網絡 霞浦攝影 寧德城市資訊原創編輯完成

▍圖文編輯:寧文策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