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創業 人生第一份工作 慕妤說 2019-07-01

很多人對未來感到迷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找不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他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興趣,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優勢,而目前的生活狀態,僅僅是一種“應付式”的行為,對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方向。

由於每天做的事情已經陷入一種“無方向”的重複勞動當中,浪費了很多時間,於是心裡的迷茫感就變得越發強烈,到最後甚至對自己都感到麻木了。

你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固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把興趣當飯吃。有人玩遊戲能夠月入十萬,就算你也喜歡打遊戲,也很難做出這樣的成績。在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情之前,任何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痛苦煎熬。

但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然後從中篩選出可行的操作方案,慢慢將這些事情變成自己的個體優勢,這才算是正確的奮鬥規劃。

所以,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對未來感到一片空白,現在是時候要考慮一下,怎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發展出自己的個體優勢了。

以下三方面,就是你要著手改變的點。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發展你的“可能自我”

想要對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方向,首要任務就是給自己做一個全面的分析。

根據人格心理學的定義,我們每個人有兩個“自我”:

1,真實自我(true self),例如現在的你是或個性善良,或脾氣暴躁,或情商低下,甚至是口才不好的人等;

2,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例如你可以變得口若懸河,外向奔放,有勇有謀,信心滿滿等;

這兩個自我,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人格特質。

當你對自己當前的性格、能力和思想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時,所得出來“可以做的事情”,都是基於“真實自我”所設想出來的方向。

問題是,如果按照這個方向給自己分析,這就會把我們的思考方向引到一個固化的範圍裡。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總是無法根據自身這些特質,找到自己適合工作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只是從固化的自我當中,去分析自己

例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你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銷售;或者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從事文職的人,所以做不到互聯網的工作。

這種思考方向的缺陷是,我們會錯過“可能自我”的發展機會,埋沒我們自身的潛在能力。

好比你沒有燒菜做飯的經驗,從這個“真實自我”出發,你就很自然地忽視去積累這方面的經歷,那麼你就無法發現自己有做廚師的潛質,然後拒絕去學習這方面的技能。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當然,也許你會說,儘管我沒有燒菜做飯的經驗,但我本來就不喜歡也沒有想過去做廚師,所以就算缺失這種經歷,對我也沒什麼影響。

這種想法的確很符合邏輯,但是,如果你在很多事情上都缺失這種經歷,同樣地,你也很難發現自己喜歡去做什麼事情了。

這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的人,一直以來面對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真實自我”經歷太少了,很多事情都沒有嘗試過,從而導致他們很難從做的這些事情當中,啟發到自己想去做什麼事情。

例如我一個朋友,是學藝術設計的,一直都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每天只是上班下班。但有一次,她跟朋友一起去參加某個商業活動。這個商業活動,把不同的創業者聚合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

當我這個朋友,看到不同的人,有農民,有公司高管,有普通打工仔,甚至還有大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創業項目,我朋友就從這個經歷當中,醒悟到自己還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去做而自己沒有想到。

於是她最後辭職,創辦自己的畫室,教導別人畫畫,還用銷售的手法把不同人畫的畫聚合起來,然後賣出去。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這就是經歷帶給自己的改變,讓“真實自我”朝著“可能自我”邁開了腳步。

想一想,一個內向自卑的人,又缺失相關的人生歷練,那他能不能從這個特質當中,找到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嗎?

肯定不行。因為他已經長期困於這個固化的真實自我當中,久而久之,他只會有一種思維方式:我這樣自卑內向的人,有什麼事適合我去做呢?

然後給他提出意見,他就會拒絕說我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也做不了,那也不會做。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建立在“真實自我”的框架上。很明顯,這樣的想法是很難幫助我們找到解決的答案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更多的實踐,增加自己的實際經歷,從“可能自我”當中挖掘出更多的潛在能力,以此豐富我們的“真實自我”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轉變你當下的角色

我們的“真實自我”,會以一個“人格角色”的形態展現出來。

不管你現在是做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對它滿不滿意,如果你想更好地建立個體價值,你就要賦予這個角色更多的可能性,豐富這個角色的維度。

好比現在的你是一個自卑內向的人,一直以來跟別人相處的角色,都是沉默寡言,內斂被動。很明顯,這個角色,無法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現在你想要認識更多的朋友,擴展自己的社交圈,你不要以“真實自我”的角色去思考。你要改變思維模式,用“可能自我”的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

因為建立在“真實自我”的思維模式,對於“認識更多朋友”構建出來的思考就是:

  • 沒人喜歡我;
  • 我不會聊天;
  • 我不懂社交;
  • 我讓人討厭;

這種思維,會讓你認識到朋友嗎?當然不能。

這時,你就要構想出一個“可能自我”,然後以這個角色去思考答案。你的“可能自我”是什麼樣子呢?你可以給這個角色添加一些特質,如:

  • 為人自信大方;
  • 說話幽默風趣;
  • 待人友善真誠;

這個新角色,可以從你周遭的人或者喜歡的偶像當中尋找。只要你覺得這個角色符合自己的感覺,你就可以試著讓這個角色塑造成你的“可能自我”。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現在根據“可能自我”這個新角色去思考“認識更多朋友”這個問題,那麼建構出來的思維就是:

做些什麼事,才能夠讓別人喜歡呢?

怎麼樣,才能夠讓自己變得幽默風趣會聊天?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會有哪些方法?

這些想法,都是從這個“自信大方、幽默風趣、待人友善”的角色構建出來的。

當你懂得如何塑造你的“可能自我”,你才有機會增加自己的實踐,豐富自己的經歷,然後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否則,你一直以舊有的角色,舊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只會一直處於負面循環圈裡,無法脫離。走不出這個死衚衕,你自然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以前在香港讀大學的時候,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唯一做的比較好的事情,就只有待在家裡看書和寫文章。

但看書和寫文章,是無法給自己帶來穩定收入的,而我又不會做其他事情,怎麼辦呢?

這些思考,如同前文所說,都是建立在當時我那個“真實自我”之上。這種思維方式,壓根無法解決我的問題。

於是我試著轉變自己的角色,發展“可能的自我”。儘管我是一個內向的人,習慣沉默寡言,但我很想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很羨慕那些侃侃而談口才很好的人。

這時,我不再從“真實自我”的角色出發,而是建立新的角色,構想出一個符合自身的新角色,發展“可能自我”。這個“可能自我”的特質,其中就包含“口才好”這一項。

為此,我主動參加學校辯論社團去鍛鍊自己,擴展我的實踐經歷。經過幾次校際比賽之後,我居然成為辯論社的Leader,還派出去跟其他香港大學的辯論隊比賽,爭奪名次。

最終,我把“可能自我”,變成了“真實自我”。基於這個角色,回來內地後,我就從事一份活動策劃的工作。通過說話,跟不同的企業和商家傾談合作,組織和統籌活動,協調不同的部門。

這個工作,如果換做是我以前那個內向沉默的“真實自我”,肯定做不來。但我通過轉變自己的角色,發展“可能自我”,最終做到想做的工作。

至於寫作,就成為我的業餘愛好,我也把這個愛好做好,出版了兩本書,讓我的“真實自我”慢慢豐富起來了。

所以,通過發展“可能自我”,豐富自己的“真實自我”,你才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建立出自己的個體優勢。

如果你確實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什麼樣的人,會讓你有一種“很想成為他”的感覺?

2,有什麼事你想去做,但礙於“真實自我”而做不了的?

3,你要變成一個什麼角色,去做這些事才會更加容易?

思考這些問題,找到自己想要做的那個角色,發展“可能自我”,然後基於這個新的自我角色,你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了。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主動給自己增加實踐的機會

如前文所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缺少實踐經歷,無法真實的體會當中,找到喜歡做的事情。

好比你還沒有去過外國,完全不知道生活在外國是什麼樣子,那麼單憑想象,你是很難了解到那種生活在外國的真實感受。

既然不瞭解,那麼“你是否適合在外國生活”這個問題,就無法獲得一個解決了。

只有當你真正到過不同的地方,居住過一段時間,你才會對自己“生活在外國”有一個切身的經歷。基於這個經歷,你才能給自己準備好生活的一切所需。

這就是實踐的用處。

待在一個固有的環境裡,是無法讓你接觸到外界事物的。缺失這種接觸的經歷,你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

簡單三點,讓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體優勢

那麼怎麼增加這種實踐呢?

第一,把自己代入到某種角色中去練習。

不管你想做什麼,在你還不知道怎麼去做之前,首先要問問自己:

如果我要把這件事做好,我要怎麼發展“可能自我”,變成某個角色呢?

例如你不會做銷售,不會創業,這時你就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想要把銷售做好,想要做好創業,應該要怎麼改變自己當前的“真實自我”呢?什麼樣的角色才適合去做這些事?

然後按照這個角色,構建出“可能自我”,從日常生活練習起來。

例如練習銷售,那麼試著給朋友介紹最新的電影,或者說服朋友一起去旅遊之類的,用“銷售”的新角色去獲得實踐經驗。

把自己當成一個銷售員,做一些類似推銷的事情,你就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體會和感受。通過對這些經歷的反饋,你就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第二,先從“不討厭”的事情做起。

剛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你可以先從做一些“不討厭”的事情入手,積累經驗。

有空的時候,主動找一些兼職工作,做一些之前從未做過的事情,擴展自己的舒適區,讓自己瞭解到從事不同工作的感受。

很多時候,你找到自己喜歡去做某些事,往往都是在不經意之間發現。

第三,從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尋找。

問一問自己,你從小到大,比較擅長,或者做起來沒那麼吃力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呢?

例如你跟身邊的人相比,你更容易跟別人溝通、打交道,那麼這就是你擅長的區域,基於這一點,你可以做一些“人際交往”類的工作,例如銷售。

但“銷售”這種工作的類別是很寬廣的,由於這是你擅長的事情,所以就算讓你做其他類的“銷售”工作,你適應起來不會有什麼難度。諸如活動策劃,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也會用到銷售方面的技能。

只要你懂得從擅長的事情當中,擴展工作的展現形式,你肯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種。

這時,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發展你的個體優勢,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