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沾上AI就能飛?投資人說概念還要落地

創業 投資 風投 人工智能 證券時報網 2017-04-02

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3月30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國鋒

未來三十年,人工智能(AI)或許是對人類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技術革命。近兩年,國內湧現出大批人工智能創業者,甚至包括巨頭們也紛紛宣佈進軍人工智能領域,意圖藉助這一風口實現再一次騰飛。自“人工智能”被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國家戰略呼之欲出,似乎眨眼間,企業不和AI掛上鉤便被潮流拋棄在身後。

但是,如果你覺得,只要有這個風口,牽涉到人工智能這個概念,隨便哪頭豬都能飛起來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從現實面來看,人工智能的成功需要海量的數據、天價的人才、高門檻的技術、厚實的資本等等。此外,這場不斷升溫的人工智能短期卻藏著巨大的泡沫,毫無疑問,市場明顯呈現資源集中和小公司大面積虧損的現象。

在市場明顯有些“失控”的情況下,投資人和創業者應該如何冷靜看待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以及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有所作為?

人工智能需要有落地場景

“有創業者跟我說,他做一個人工智能的項目。我就好奇了,人工智能這麼大,你到底做的什麼項目?”東方富海合夥人周紹軍表示,要提醒創業者的是,他們不投概念,而是投落地的場景。在他看來,未來的技術一定是要落地的,包括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無人機、遊戲娛樂、智能家居等,都是人工智能有可能落地的場景。

創新工場華南區總經理熊昊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相比其他互聯網創業公司而言,投資人對其要求會更高一些。從目前來看,任何一家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業公司,基本上都有頂級的AI科學家,但他們還需要單一清晰的領域。他認為,在目前的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要做出一個成功企業,難度非常大。

縱觀近些年的創投領域,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一個風口,但這些風口大多數在接下來的幾年就開始銷聲匿跡。那麼,人工智能會否也是如此?招商致遠合夥人王盛指出,人工智能實際上是幾十年前就發生的事情,最近幾年之所以比較熱,是一些風險投資(VC)機構炒起來的。但是,人工智能是一個大趨勢的事情,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熱度的波動,但是未來十到二十年潛力巨大,而且應用的場景會越來越多。

啟賦資本投資總監龍志成則指出,人工智能行業現在確實存在泡沫,但更應該要抓到造成泡沫的肥皂在哪裡。他認為,從產業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如果真的跟產業、跟場景結合在一起的人工智能,它能夠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或者對整個人的生活有本質上的改變,這就是肥皂,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如果是做這一塊的公司,包括產品,前景是非常大的。

但他也指出,做人工智能的創業門檻已經比以前要高了,但是技術上比較厲害的,或者有龐大的數據和用戶的企業,還是比較有機會的。

選擇跑道深耕是AI創業公司未來出路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瑞為信息技術CEO詹東暉就開始感覺到,有很多人工智能公司正在湧現。而從2016年開始,人工智能開始熱火朝天起來了。那時候他就在思考,這麼多的創業公司,都想要湧入AI行業,那這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他認為,深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I的競爭門檻,特別是一些開源的谷歌框架或者是蘋果框架出來之後,小白公司也能拿這個開源的框架做出一個還不錯的機器識別算法。而反過來,深度學習技術的引入,讓機器識別的算法在水平上拉開了一個檔次。相比一家公司有多少個牛的博士,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獲取足夠多的數據樣本來做深度學習的算法訓練。

而目前國內在該領域做的比較好的知名公司,其算法性能和水平之所以能跟後面的公司拉開很大的差距,根源在於其通過很長的時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

對於國內AI的創業,詹東暉認為,通過博士和刷榜成績拿到好投資和好估值的第一階段已經過去了,接下來要回歸到商業的理性,就是創業者能不能通過AI帶來商業價值。對於現在的AI創業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開始選擇自己的跑道,在構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不能再說有什麼樣的博士、追求什麼樣的刷榜成績,這個沒有太大的價值。“未來幾年,不太會存在純粹的AI公司,而是會選擇各自的跑道,在相應的領域深耕,跑到最領先。”

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如何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好自己的佈局,恐怕是他們當下很看重的事情。周紹軍認為,從產業鏈來看,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分為三個層面:應用層、技術層以及數據資源支持層。他舉例說,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屬於應用層,是淨輸出的層面。難度最大的是數據資源支持層,包括雲計算、芯片、傳感器等。

他指出,在數據資源支持層不做佈局,那是谷歌、Facebook等公司做的事情。在這一層面,不論是創業公司還是投資機構,機會都太小了。但是從早期來看,東方富海會在技術層面加大布局。因為應用層雖然可以用,但是門檻並不高,通過時間可以逾越。但是技術方面則不是這樣,而且這種公司未來不管是獨立發展,還是跟大公司併購,機會都非常多。

“從投資人角度出發,投資的目的是低買高賣,所以考慮的不是概念。而是在三五年之後,有沒有應用落地的場景,如果有就敢投。技術層和應用層都會考慮,特別是技術層面,未來兩到三年還會做戰略佈局。”周紹軍說。

人工智能未來如何變現?

在商言商,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談錢的生意。即便是被冠上“未來將改變人類生活”的人工智能,行業內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提升自己的變現能力,顯然是創業者和投資人最為看重的一個問題。

對此,周紹軍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可以變現的應用場景和模式,從目前來看,一個是授權,一個是提供技術方案,最好是提供產品。“這幾種方式最終都是To B的方式,因此在短期內或者很長時間內,還不可能To C去收費。人工智能最終要落地,除了跟技術有關係,跟製造也有關係,從變現的角度來看,製造水平也跟能否落地有很大關係。”

王盛則認為,從中後期來講,企業的商業模式肯定是已經可以變現的,不需要驗證。他看好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智能投顧;第二個方向是娛樂的方向;第三個方向是透過所謂的機械化、自動化,優化現有的企業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龍志成以互聯網類比人工智能,他指出,互聯網的收入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廣告模式,還有一種是差價模式,第三種是增值服務的模式,包括遊戲和會員的服務。這當中,第一種和第三種是人工智能領域可以探討的變現方式。

從廣告模式來看,人工智能做廣告流量,也許可以做一些精準的推送,或者通過語音入口做到很大的流量,這個模式是可以做的。但他指出,從互聯網創業的經驗來看,創業者往往都會先燒錢,到一定程度之後才來找尋商業模式,因此要看到這個模式賺錢,時間上需要等待比較長的時間。

至於增值服務模式,他認為,需求方需要人工智能服務,然後企業把這個服務賣給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是一種輸入模式。另外,人工智能本身可以解決一個娛樂產品,通過賣產品、賣硬件的方式變現,可能更加直接。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