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在上海市北部長江入海口,處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中國第三大島嶼坐落於此,這裡是上海市最後撤銷的縣,也是上海市最年輕的市轄區。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風景

這裡曾是安靜的水下世界,唐朝武德年間,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已有1400多年曆史;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始有人上島墾殖居住。時間轉瞬千年繁華,如今這裡已然成為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新城晨曦

在上海市北部長江入海口,處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中國第三大島嶼坐落於此。這裡曾是上海市最後撤銷的縣,也是上海市最年輕的市轄區。這裡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被譽為太平洋西岸難得的一塊未被汙染的淨土。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區位圖

崇明區原為崇明縣,因崇明島而得名,由崇明島(大部分)、長興島、橫沙島組成。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和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對,北同江蘇省海門、啟東兩市一水之隔。城橋鎮是全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下轄16個鎮、2個鄉:城橋鎮、堡鎮、新河鎮、廟鎮、豎新鎮、向化鎮、三星鎮、港沿鎮、中興鎮、陳家鎮、綠華鎮、港西鎮、建設鎮、新海鎮、東平鎮、長興鎮,新村鄉、橫沙鄉,區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人口67.1萬。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

唐朝神龍元年(705年),在西沙設崇明鎮,崇明之名始於此;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淨平地,地名和建制始於此,另一說五代楊吳設鎮。崇明島初名顧俊沙,滬語習慣把沿海淤泥沉積的島嶼稱之沙,舊時多稱之崇明沙。崇明之名見於南宋紹定年間成書的《輿地紀勝》。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其形成和得名有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竹筏飄到長江口附近擱淺,攔住長江帶來的泥沙,形成一個沙嘴,尚未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水面漲落時隱時現。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得名祟明。

後來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形成一個小島。人們見其氣勢壯觀,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因此把祟明改稱為崇明。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崇明鎮升為州,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改為崇明縣。永樂十九年 (1421) 遷縣治於故城北十里秦家符。嘉靖八年 (1529) 遷治三沙之馬家浜 (今崇明縣東北三沙洪一帶) 西南。二十九年 (1550) 又遷治於平洋沙 (今崇明縣西北三星鎮一帶),萬曆十三年(1585) 遷於長沙,即今治城橋鎮。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明珠湖風景

晚清時,以長沙與平洋沙相互連接後為主體形成現今崇明島形狀。2005年5月,長興島、橫沙島由寶山區劃入。2016年7月22日,崇明縣撤縣設區。自此歷史640多年的崇明縣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俯瞰

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三面環江一面濱海,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美譽,陸域總面積1267平方公里。

長興島呈帶狀,地處吳淞口外長江南支水道,陸域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8.5平方公里;形成於清咸豐年間,至今150年左右。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呈海螺形,陸域總面積56平方公里;形成於清光緒年間,有120多年曆史。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風景

崇明島地勢平坦,主要有南橫引河、北橫引河等。島上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

地處北半球亞熱帶,是典型海洋性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雨水豐沛,空氣相對溼度常年保持在80%,森林覆蓋率達20.5%,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1000-2000個,堪稱天然的大氧吧。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明區手工業歷史悠久,宋、明、清期間,以鹽業、沙船業和民間紡織業為其主體。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逐漸興起,先是紡織業,繼而建立電力工和機械工業。近代以來,崇明區經濟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有較大進步,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人文經濟學院崇明校區坐落於陳家鎮東灘大道。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崇啟大橋

崇明區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時就有“外捍百島、內障三吳”之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體系逐漸完善。隨著上海長江隧橋2009年通車、崇啟大橋2011年貫通,崇明島、長興島實現陸上連通。現開通多條線路連通上海市區,其中有到達上海科技館樞紐站等9條市通郊線路,另有有多水路航線。


中國第三大島,長江門戶,上海市崇明區

橫沙島日出

崇明區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東灘、西沙溼地、明珠湖、南門廣場、學宮、前衛村、新城等景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