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陳子昂 燕昭襄王 讀書 李白 杜甫 意韻東方 2018-12-04

古人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欲平天下須鞍馬,要安社稷賴文章”等等,以此來鼓勵莘莘學子刻苦讀書。於是就有了“懸樑刺股”“囊螢夜讀”這樣的故事。所以讀書人們都渴望著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壯志得酬。可是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他們,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往往那些很有名的讀書人都是一些懷才不遇的人,所以就產生了許多懷才不遇的詩歌。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就常常將這些情緒發洩在他們的作品中。有一首詩只有22字,卻寫盡了讀書人懷才不遇的痛。

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字伯玉,文明元年進士及第。因為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賞識,在陳子昂38歲的時候,他選擇了辭官還鄉。後來被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41歲。

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幽州臺就是燕昭王所築的薊北臺,相傳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為了招攬人才,就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臺,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所以幽州臺又名黃金臺、招賢臺。詩仙李白在《行路難》裡有“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就是說的這裡。現在詩人陳子昂懷著悲痛的心情登上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既是他眼中之景,更是他心中之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的明君,“來者”是指後世的明君。古代的明君已不可見,後世的明君又來不及見到。這也暗示了作者渴望見到明君,但是作者所處的時代卻沒有明君。

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站在幽州臺上,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只感到宇宙茫茫、大地蒼蒼,獨自一個人悲從中來、淚如雨下。作者為什麼流淚?是因為獨自一人、沒有知音的孤獨,更重要的是前文所說的沒有見到“古人”和“來者”,也就是沒有遇到明君。見不到明君也就是意味著自己的“懷才不遇”,所以作者是在為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無用武之地而流淚。

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