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懷念:井岡之子陳正人

陳正人 井岡山 根據地 中國近代史 井岡山報融媒體 2017-05-09
永恆的懷念:井岡之子陳正人

陳正人全家福

永恆的懷念:井岡之子陳正人

陳正人和妻子彭儒

永恆的懷念:井岡之子陳正人

陳正人

在遂川縣盆珠鄉矗立著一座墓碑,清明時節,許多人自發來到這裡祭奠。這座墓碑的主人是一位母親,而且還是一位革命烈士。她叫張龍秀,犧牲時56歲,也許您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您也許聽說過他兒子的名字,他就是江西省第一任省委書記陳正人。日前,陳正人的子女及相關部門講述了陳正人這位革命前輩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新中國建設所作出的不朽功勳。

□本報記者劉嬌整理

求學心強 滿懷革命熱情

陳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人,曾用名胡思義,出生於遂川縣盆珠鄉大屋村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陳正人的父親陳治安是清朝秀才,他在陳正人8歲時就患病去世了。陳正人唸了幾年私塾,對鞭打式教育很反感,想去比較開明的小學讀書。父親去世後,由於家境窘迫,母親無力供養,表示要送他去學徒。陳正人一心想讀書,於是進行了生平第一次鬥爭———用逃跑的方式爭取達到自己讀書的願望。最後,母親作出了讓步,借錢送他去讀小學。小學畢業後,陳正人瞞著母親,借了5元錢路費,到吉安考取了省立第六中學。母親因為怕負擔不起他今後的學費,不同意他去吉安就讀。陳正人知道家庭困難,沒有讓母親為難,自己向同學借了20元錢,交了學雜費用。到吉安省立第六中學後,這位當時16歲的少年一頭扎進馬克思主義這片肥沃的草地,他的骨骼和青草一起向上生長,1925年8月,這位滿腔革命熱情的青年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陳正人曾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土地革命時期,歷任江西省遂川縣縣委書記、井岡山湘贛邊界特委副書記、江西省委代理書記、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吉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全國解放後,任江西省委書記、建築工程部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農業機械部部長等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2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1980年得到平反。

協助毛澤東 打開上井岡通途

讀中學時,陳正人就參與領導了吉安的學生愛國運動。1927年11月下旬,在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秋收起義的鼓舞與推動下,陳正人與曾天宇、張世熙、劉光萬等共同領導了被譽為“全省蘇維埃革命的信號”的萬安暴動。歷時兩個多月的暴動後,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萬安縣工農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年僅20歲的陳正人成為農民運動的領導人。陳正人在萬安暴動中顯示出的傑出才幹,引起了正奮力開拓井岡山斗爭局面的毛澤東注意。1928年1月5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攻克遂川縣城後,立即將在萬安縣委工作的陳正人調回到遂川,希望在他的協助下打開遂川工農革命的局面,從而為紅軍向井岡山進發開闢通途。

陳正人回到遂川后,由毛澤東支持召開了遂川縣黨員會議,成立了中共遂川縣委,陳正人任縣委書記。陳正人領導縣委一班人配合工農革命軍分三路下鄉開展群眾工作,從而揭開了遂川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打土豪、鬥劣紳、建政權的熱潮在全縣農村迅速展開,遂川工農革命的迅速發展,為工農紅軍向井岡山進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陳正人既是遂川工農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也成了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骨幹之一。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井岡山活躍著兩支綠林武裝,那便是袁文才、王佐部。他們各有幾百號人,專門打擊土豪劣紳,算是大革命時期反抗封建地主惡霸的兩支農民武裝力量。毛澤東率部隊來到井岡山周邊地區後,充分認識到要在井岡山站住腳,必須團結這兩支武裝。對於改造、團結王佐和袁文才部,當時任遂川縣委書記、後來任湘贛邊界特委副書記的陳正人立下過汗馬功勞。據相關網站提供的資料記載,陳正人和王佐是遂川老鄉,王佐十分敬重陳正人。在與遂川反動地主武裝的鬥爭中,他們互相配合支援,擊敗了惡霸肖家璧,劫獄解救過一批工農革命群眾。陳正人領導遂川分田運動時,親自找王佐談話、動員,王佐把他所有的田地全部無償交了出來。陳正人還幫助王佐部隊辦黨員培訓班,定期輪訓軍隊政工幹部,他親自去講課、輔導。在抓緊區、鄉建立工農兵政權時,他也請王佐部給予軍事支援。陳正人為此向毛澤東作了彙報,王佐受到了表彰。在此前後,陳正人受毛澤東委託,多次引導王佐和袁文才與工農紅軍合作。不久,在陳正人的教育幫助下,王佐要求加入共產黨。1928年8月,由毛澤東親自批准,王佐成了一名特別黨員。

王佐、袁文才部接受改編後,與陳正人領導的特委赤衛隊多次相互配合,在國民黨反動軍三次“會剿”井岡山的戰鬥中,支援主力紅軍擊潰了敵人的進犯,先後取得了龍源口大捷等幾次戰鬥的勝利,為保衛和鞏固井岡山的革命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1928年底,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開闢新的根據地。1929年1月29日,湘敵偷襲黃洋界哨口,繼之八面山、桐木嶺等哨口先後失守,至此反“會剿”失利。陳正人在這危急關頭,沉著指揮群眾撤退和堅壁清野,在井岡山找到荊竹山的黨支部後,組織了一些群眾,集中了一些部隊戰士,恢復了游擊隊。由於陳正人的領導和堅持不屈鬥爭,1929年4月底,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並將鬥爭的中心區域逐漸轉移到永新,從而為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戰火見證愛情 為革命棄親兒

1929年1月,毛澤東在寧岡縣柏露村主持召開了柏露會議,決定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開拓發展革命根據地,紅五軍、王佐的部隊以及湘贛邊界特委的同志奉命留守井岡山,陳正人和夫人彭儒都留了下來。大部隊離開井岡山後,留守部隊生活異常艱苦,缺吃少穿,陳正人和夫人彭儒堅持和普通戰士一樣,只穿舊單衣禦寒。夜裡山上寒風凜冽,夫婦二人常被凍醒,他們便在地上鋪一層幹稻草,或者乾脆將稻草塞進被套裡,蓋著禦寒。如果還是凍得睡不著的話,夫婦二人便在房子中間燒上一小堆火,相互依偎著,為對方取暖。

是月,湘粵贛三省30個團的敵軍分六路向井岡山地區進犯,彭德懷、陳正人指揮著不到1000人的留守紅軍,堅守在五大哨口與敵搏鬥。彭儒則領著婦女宣傳隊在戰壕裡不停地向敵軍喊話,展開陣地宣傳攻勢。經過七天七夜的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加之有叛徒為敵軍帶路,紅軍被迫撤出陣地,井岡山失守了。在撤退途中,彭儒在山腳下的一個小村邊看見了不遠處的陳正人,此時他正在用嘶啞的聲音指揮群眾疏散撤退和堅壁清野。從敵軍進攻開始,夫婦二人就沒見過面,丈夫原本白淨的臉已被硝煙薰得烏黑,破棉襖裡綻出的棉絮被凜冽的寒風吹得四處亂飛。彭儒忍不住鼻子一酸,她是多想上前與丈夫打個招呼呀。可情況緊急,任務緊迫,革命戰士哪能把兒女情長放在首位!彭儒拼命壓抑自己的情感,立即投入到疏散群眾的工作當中,直至剩下她和陳正人以及特委委員王佐農與敵人在大山中周旋了數十天。

眼見特委機關只有三個人留在山上,陳正人內心焦急萬分,便與彭儒和王佐農商量道:“我們要迅速去找地方黨組織開展工作,收容部隊堅持鬥爭,井岡山的紅旗絕不能倒!”彭儒被丈夫不屈的英雄氣概所感染,當即提出分頭去找。王佐農勸住了彭儒,提出自己先回遂川老家找地方組織,誰知他一走就音訊全無,山上又下起了鵝毛大雪,陳正人和彭儒在雪地裡寸步難行,只能就著冰凌和野菜充飢。彭儒耐不住嚴寒,病倒了。望著妻子蜷縮著瘦小的身子瑟瑟發抖,陳正人心疼不已,將彭儒緊緊摟在懷裡,連連問道:“彭儒,感覺好點了嗎?”彭儒在丈夫的體溫中漸漸睜開了疲倦的眼睛,掙扎著笑了笑:“沒事,我想很快就會好的。”突然,彭儒不知哪來的一股力氣,瞪大了眼睛說道:“正人,你應該下山去,我們不能沒有群眾,更不能沒有黨。即使找不到組織,你也要想辦法衝出去,總比兩人都困死在這兒好。”陳正人眼圈溼潤了,隨後便堅定地說道:“我們一定會找到組織的,我不會丟下你的。”說完,陳正人幫彭儒平躺下來,蓋上薄被單,很快就消失在了茫茫雪海中……約摸過了大半天的功夫,陳正人回來了,而且身後還多了一個小夥子。原來,他是去找嚮導去了。由於積雪把山路都封死了,陳正人一行只能沿著崎嶇的山路,一點一點往山下挪,歷盡千辛萬苦方才找到荊竹山黨支部書記劉苗。

在地方黨組織的幫助下,陳正人重建了游擊隊,趁敵人換防之機,主動出擊,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硬是從敵人的手中收復了井岡山,紅軍隊伍也壯大到了近千人。隊伍雖然壯大了,可食物匱乏卻一直困擾著游擊隊,他們常常幾天都吃不上一點東西。偏巧彭儒這個時候出現了妊娠反應,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令她的身體更加虛弱。但條件這麼艱苦,陳正人也著實想不出什麼辦法。

這天,陳正人路過一片廢墟,猛然發現被燒成了炭的稻穀中,竟然有一小把烤焦了的穀子,陳正人像發現寶藏似的把穀子拾了回來,用手一粒粒地搓出米心,和著野菜熬了些湯,端到了彭儒面前。彭儒心疼丈夫,堅持讓陳正人喝。“你身體弱,又懷著孩子,我身體棒著呢,瞧!”陳正人說著,站起來蹦了幾下,突然一陣眩暈,差點摔倒。彭儒的眼淚奪眶而出:“你看你,逞什麼強!你擔負著領導遊擊隊與敵人鬥爭的重任,如果你垮了,游擊隊又要解散,孩子畢竟是我們兩個人的……”在彭儒的堅持下,夫妻二人平分了這碗湯。

彭儒臨分娩前,陳正人將她送到了永新縣大灣村共產黨員秋古子的家裡。秋古子家窮得連被褥也沒有,彭儒生孩子時,只好在床上墊些稻草。孩子出生後,彭儒只補過一次身子,而且僅是一個雞蛋。由於實在沒有撫養條件,孩子出生後第三天就被送到附近田溪村的一個老鄉家裡寄養。陳正人當時忙於井岡山各縣和特委的工作,直到孩子滿月那天,陳正人才從安福趕來接彭儒。彭儒帶著陳正人到老鄉家裡看孩子。陳正人激動地抱著自己和妻子的愛情結晶,不停地親啊哄啊,臉上綻滿了初為人父的幸福。“孩子是革命的新苗苗,我們吃點苦,他們將來的日子就會甜。”

陳正人給孩子取名叫“永生”,一來他是在永新生的,留個紀念;二來象徵共產黨永遠生氣勃勃的,前途無限。雖然陳正人和彭儒十分疼愛永生,可嚴酷的戎馬生活不允許他們將孩子留在身邊。為了革命,夫婦二人忍痛將孩子送給了老鄉。臨走時,同志們每人湊了幾角錢,換了兩塊大洋送給老鄉。老鄉便用這錢給永生擺了滿月酒,酒席在當時已經算相當豐盛了,可夫婦二人的心卻如刀絞般陣陣作痛。陳正人坐在桌上一言不發,也不動筷子,彭儒則把臉貼到孩子身上,小聲抽咽。從老鄉家裡離開後,陳正人和彭儒便再也沒見過永生,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經多方打聽,方才得知永生6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因為無錢醫治而夭折了……這是他們為革命事業所做的犧牲,也是這對革命伴侶忠貞愛情的永久見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