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作者:趙輝)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前200~前168),在其名篇《過秦論》中,對大秦帝國與秦始皇的描述總結可謂氣吞山河:“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但就是這樣一個讓天下諸侯俯首稱臣、苟且偷生的大秦帝國,15年後,卻在一個農民赤手空拳的振臂一呼中,土崩瓦解,為漢朝的建立、漢民族的確立、華夏文明的傳承奠定了基礎。這就是被大漢王朝開創者劉邦,封為隱王的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並配置30戶丁為陳勝守墓四百多年,以紀念陳勝為漢朝建立所做出的功績。

對於這樣一個對漢民族做出深遠影響的英雄人物,其人生履歷、其家鄉故里,應該為漢民族所銘記、所紀念,但2200多年的今天,關於陳勝的故里、陳勝出生生活的家鄉,不僅全國人民不知,就是在其家鄉故里人也是一無所知、聞所未聞,以至幾處地方為陳勝故里爭論不休,使得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魂無可歸。

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關於歷史上“陽城”的位置,從三國時期起就有不同的觀點。人們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於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陽城”地名的地方,被歷史學者們定義為陳勝故里的陽城,主要為河南的登封陽城、方城陽城與商水陽城。如果這三處陽城為陳勝故里的話,經過上千年的歷史研究與求證,應該早以形成一個唯一的、可信的、統一的陳勝故里結論。但這三處陽城因無法提供滿足關於陳勝相關信息的所有指向與證據,只能牽強附會、各自表述。

而一個更具體、可靠的關於陳勝故里的歷史記載,卻被人們所忽略、所漠視,漠視忽略到陳勝家鄉人一無所知,這就是位於陳勝農民起義大澤鄉正南30多公里處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陳集鎮的君王村。

《大明一統志》鳳陽府古蹟條下記載:“陽城,在宿州南,秦縣,陳勝生於此。”;清光緒年間的《宿縣誌》記載:“陽城,古地,在州東南,與蘄近。”。這是古籍中除《史記》外唯一對陳勝出生地明確記載的史料,卻也存在方位上的稍許出入,“宿州南”與“(宿)州東南”,但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各有明確史實價值,“陳勝生於此”“與蘄近”,都為陳勝故里的確認與定位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位置。這就基本否定了河南三處歷史陽城為陳勝故里的可能性與陳勝在大澤鄉農民起義的合理性。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陳集鎮的君王村與宿州市(宿縣)分屬現今不同的行政區,君王村位於懷遠縣境內,為兩地交界處,這就為陳勝故里的求證與確立帶來了文史研究地方性的分歧隔閡。史料上的記載與懷遠縣沒有任何瓜葛,導致陳勝故里在“宿州南”“與蘄近”的陳集鎮君王村,在懷遠縣的事實從無所聞也無深入研究。

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筆者曾經就此問題與懷遠縣負責文史管理的陳氏領導進行過簡單交流,其毫不猶豫、乾脆利落地否定了陳勝故里在懷遠縣的可能性:“我是土生土長的懷遠人,從沒聽說陳勝是懷遠人的說法;君王村2200年的古銀杏樹就是一株普通的樹,和陳勝沒有任何關係”。筆者只能無語了,如果在天災人禍、兵荒馬亂頻發的淮北平原,有第二棵千年以上的古樹,這也是一種經驗之談。而在懷遠縣雙橋鎮的古陽村,古陽村人也有陳勝為古陽(古代陽城)村人,並有陳勝妹妹墓地的說法,由此可見一個普通農民的見識也不次於一個專業歷史工作者的結論。古陽村“與蘄近”,距離宿州蘄縣鎮不遠的大澤鄉也就32公里,陳勝故里在懷遠縣境內也是有民俗基礎的,卻被當地負責文史的陳氏專業人員所忽略、藐視,陳勝地下所知不知會有何感慨!

陳集鎮君王村以2200年曆史的古銀杏林為標誌的陳勝故里,因為地處兩地交界區域,地處偏遠,而被兩地後世歷史研究者所忽視,被陳勝家鄉人所遺忘,是陳勝故里長期沒有解密的一個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陳勝稱王后,對家鄉人的態度與行為,雖有劉邦的“隱王”封號顯貴,陳勝墓地15戶丁的守護,卻導致家鄉人對陳勝不是代代相傳、頌揚,而是“麻繩栓豆腐”提不起來,被家鄉人逐漸淡忘。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硃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史記陳涉世家》)

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陳勝以一個農民身份,由一個遠涉苦寒之地的苦役,短時間內成為統治千軍萬馬發誓推翻強秦,為被滅的諸侯國復仇,成為比肩15年前的諸侯國國君,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將當年所說的“苟富貴勿相忘”的話,忘到九霄雲外。在短短的六個月的時間內,其為家鄉人所能做的事情可以說沒有絲毫,卻枉殺了一個遠道而來投奔、關係密切的舊時同伴,其對家鄉人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是極其嚴重的。以致造成陳勝還在世時,“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家鄉故人徹底與陳勝劃清界限,遠離陳勝。在陳勝戰事不利,從阜陽還歸故鄉,途徑渦陽境內時,為其御夫所殺“臘月,陳王之汝陰(阜陽),還至下城父(渦陽),其御莊賈殺以降秦。”(《史記》)

陳勝本是個為家鄉故里大戶傭耕、無任何社會背景的下層僱農,其所交往的故人也只能是同等地位的普通農民,為有地位身份的人士所輕視。陳勝所做的貢獻只是對民族、對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對故鄉的影響卻是微弱的,甚至是負面,加上其在世時對故人的行為,故鄉人很難對其產生像其他名人一樣歌功頌德的歷史傳承與口耳相傳。於是,深遠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其故鄉完全銷聲匿跡,為後世子孫們所淡忘、遺棄。而其他歷史上出現過陽城的地方,為取得陳勝故里的榮譽,卻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史記·楚世家》:“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陳勝因為目睹了十幾年前,在蘄縣南的秦楚大戰,對項燕的英雄事蹟耳濡目染,激發了一個普通楚國人為國捐軀的雄心壯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毅然舉起了反秦的大旗,這正是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會打著項燕的大旗,領導楚地人民反抗暴秦的根本原因。

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為什麼被家鄉人所遺忘?

2200年樹齡秦漢古銀杏樹

楚國大將項燕就義的蘄南之地、陳勝故里的蘄南陳勝出生地、蘄南十多公里的陳集鎮君王村2200年的古銀杏林,這些只是巧合嗎?一個二千年歷史謎團的形成有其歷史與文化的原因,要解開這個歷史謎團也非易事,看來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何時能夠魂歸故里,走完其剩下的行程還遙遙無期。(作者:趙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