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築城記:如何建一座可抵禦“大城市病”的未來之城?'

"

原標題:新築城記

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人生。對一座城市宜居的描述,僅此足矣。

但歷史上的倫敦並非如此,從19世紀末的大腹便便到逐漸乾淨整潔,背後有一條“規劃”的演變軌跡——依託交通廊道規劃的“反磁力城市”,大幅紓解著主城的壓力。

7月19日,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成都“東進”,揭曉了築城的最新規劃藍圖。

“新鎮”、“組團”、“快速路盒子”、“土地鎖定”、“戰略留白”等一批新詞語,出現在了新的藍圖中。它們如何在新城中發揮作用,抵禦“大城市病”的侵襲,營造一座宜居有序的未來之城?

1

800萬人口遠景規劃

理念:由遠及近 由大到小

戰略規劃中提出,東部新城將立足長遠確定人口發展規模。未來東部新城作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35年,規劃總人口385萬,城市常住人口265萬;2070年,規劃總人口800萬,城市常住人口740萬。

這在東部新城的規劃中,體現的其實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理念。也就是在規劃中考慮人口規模的極限,以及在極限情況下佈局公共配套。“公共配套、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跟不上城市的需求,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導致大城市病。”成都市東部新城辦規劃建設處的魏鴻博士說。這就是之所以規劃中要考慮極限情況。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深度參與了此次戰略規劃的編制工作,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根據聯合國對於全球人口增長趨勢的判斷,到2070年左右,全球人口總規模會基本趨於穩定。

另一方面,在GaWC發佈的2018年世界級城市分級當中,成都已升至Beta+,成都進入了世界城市的體系,也有著更遠大的發展目標。因而,將規劃展望至2070年,希望立足長遠。人口方面,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關係密切。成渝城市群作為國家重要城市群之一,經濟和人口發展潛力巨大。

800萬人口規模的遠景規劃,一方面結合了城市能級和功能的發展需要,認為這一規模的新城能夠形成較強能級,足以承擔起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一規模也依據了對東進區域生態本底、資源承載力的科學分析與測算。

2

“鎖定”重大設施

理念:公共服務優先

此次戰略規劃中還提出了一個頗為前衛的策略:立足公共優先鎖定重大設施。

戰略規劃充分研究東部新城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重要標誌性建築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需求,鎖定49.3平方公里用地作為重大設施建設空間,佔東部新城用地比例6.6%,達到現代化世界城市的水平。

那麼,為什麼要將土地“鎖定”呢?

傳統的城市一向是自然地生長,自然地發生,當空間不夠時再去改造。但新城規劃,則讓城市有條件在建城之初,就將資源預留、鎖定。其實,在許多世界級的城市中,公共服務設施、標誌性建築等,通常能夠為城市的品質、特色、能級帶來很大的支撐。比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等。

東部新城的規劃是白紙上作畫,它也就更有條件在建城之初,為一系列的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去鎖定土地,預留資源。以重大公共服務設施為例。依照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文化展示、體育賽事、國際交往、教育研究、醫療衛生、政務服務以及商業消費類設施7大類20小類,共102處。將按照“功能相互協同,中心相對聚集、公園城市特色、支撐城市結構”的原則,形成“一軸四核26節點”的佈局,總佔地面積39.7平方公里。

事實上,東部新城的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對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重要標誌性建築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也就是“三重”,每一項的預留規模、預留位置、建設時序都進行了明確,也就是“鎖定”。

在汪小琦看來,提前預留空間去佈局這些重大設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起周圍片區空間結構的形成、特色的培育,以及品質的提升。

3

五級城市單元

理念:新的城市“族群”

“城市-片區-新鎮-小區-組團”五級城市單元,是此次規劃中的一個大亮點。

戰略規劃中提出,要規劃“城市-片區-新鎮-小區-組團”五級城市單元,覆蓋不同人口規模,承擔不同能級的城市功能。東部新城將規劃形成“4城8片區31新鎮”,約360個小區1080個組團。

與國內大多傳統的城市層級劃分方式不一樣的是,“五級城市單元”這種全新的城市單元設計之中,沒有街道和社區,有的是“新鎮”、“小區”還有“組團”。這其實是採納了參與東部新城規劃編制的“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團隊的建議,借鑑了新加坡城市“族群”的理念。

劉太格曾這樣解釋他所提出的城市“族群”理念:不要當做一整片,要讓城市裡面有相對獨立的單元。他認為城市族群,要把這個城市分割成一個個不同的細胞,每個細胞裡面有不同的設施配套。

“五級城市單元”的邏輯大體如此。

汪小琦告訴記者,首先五級城市單元中“城市”這個層級,指的是東部新城。接下來的8個“片區”,每一“片區”的規模約在100萬人。這差不多是一個區的人口數量,例如成華區,公開數據顯示其2017年的常住人口約為94.65萬人。

“片區”能夠對市民各種形式的功能需求有一個相對完善的保障。汪小琦表示,居民通常的需求幾乎不需要跨片區去完成,也可以避免居民產生不必要的跨片區交通。而“新鎮”這一層級,則是一個基本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單元,規模大約在20萬~30萬人。“新鎮”會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有產業用地和居住用地,能夠基本滿足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小區”和“組團”就是更小的單元了。據汪小琦介紹,此“小區”不同於商業開發的住宅“小區”的概念,它是城市單元,規模大約在7000到1.5萬人。而“組團”更小,規模數千人,“可以理解為一個10分鐘或5分鐘的公共服務圈”。

在他看來,這樣的五級城市單元體系,對於公共設施的建設、佈局、資源的配置,以及城市的治理,都更加有效,“包括單元內居民的感情歸屬,也能夠建立起來”。

4

快速路“盒子”

理念:內外交通分離

東部新城的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突出了軌道引領。城市軌道與快速路分離佈置,串聯各城市中心以及機場、鐵路等樞紐。東部新城規劃7條城市軌道,共320公里。此外,突出內外交通分離。“新鎮”以“4×4”公里快速路盒子為邊界,並且快速路全線控制開口數量,節點採用立體交通,承擔對外交通和過境交通的功能。

原本的邏輯是城市先繁忙起來,然後發展軌道交通,但新城規劃的邏輯是軌道先行。

劉太格說,重大的城市器官,尤其是機場、火車站,還有路網和地鐵等,放在哪裡、如何佈局,應該要在開始做(城市規劃)的時候就想好。這實際上是種目標導向。“軌道引領”一詞也可以替換為TOD發展模式來解釋:先佈局軌道、公共交通,然後引導城市空間佈局。

對於未來的五級城市單元,各層級單元會有各自的中心,比如新鎮中心、小區中心。而軌道引領的模式,就能夠實現讓軌道串聯起各個中心,從而帶動城市中各層級中心的形成和發展,並以此來推動城市的發展。

不過戰略規劃中,快速路網與新城市“單元”的關係其實還要更特別。

事實上,“新鎮”這一單元,就是用快速路分割成的一個個“方盒子”,邊界長寬均為4公里快速路,面積十多平方公里。

汪小琦告訴記者,快速路是盒子邊界,起的是快速到達的交通作用,而軌道則是直接貫通進入“新鎮”,進入由快速路包裹的“盒子”的內部,連接中心。“因此需要嚴控快速路的開口數量”,他解釋說,快速路是快速到達的交通作用,如果開口多了,自然會影響到達效率。相較於外圍的快速路,“盒子”內部將以綠色出行、慢行交通為主。也就是說,“盒子”外裹著快速路,裡面卻是慢行天堂。這樣一來,內外的交通就進行了適當分離。

5

戰略留白

理念:給未來的彈性發展空間

這一次戰略規劃中還提出了一個新理念,就是堅持戰略留白強化土地預留。

一方面是強化功能性預留,重點支撐東部新城未來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新需要,共規劃2處城市級預留用地,每處面積2.5平方公里;8處片區級預留用地,每處面積1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是強化價值性預留,對各級城市中心、生態轉化價值高等區域內的土地近期予以預留和控制,探索先租賃後出讓等土地利用新模式。

未來是充滿未知的。就像上世紀的人們無法預知大數據、新能源等產業如今發揮重要作用;也像現在我們尚且無法判斷5G未來能延伸出多少種新業態。

無法預知,但可以預留。基於這些還沒到來的新發展,去留有發展的餘地,這是東部新城的功能性預留。

價值性的預留則有所不同。在城市的空間佈局、產業佈局等尚未成型成熟時,許多資源是以相對低的價值出讓,其實並未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強化價值預留,也就是先不忙出讓資源,將其預留下來,當佈局配套等成熟完善後,其價值會有更合理的體現。

今年年初,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控規出爐,也提出了將預留約9平方公里戰略留白地區。許多城市對於迎接未來,都在做未雨綢繆的打算。

“一切大城市病都能通過規劃治好”——比起認為“人口增多而導致大城市病”的觀點,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認同“大城市病”的起因源自於城市的發展模式及治理方式,應該通過新的規劃理念,去引導發展模式治理模式的轉變。

東部新城的規劃就是這樣一種思路。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責編:高紅霞、羅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