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蔭中街:成都學霸誕生地

馮暉 文/圖

在我眼裡,城市裡那些尺度宜人、不大不小的街道可以被稱為中街。它比大街小,比小街寬,如同中份的麵條、中號的衣服、中等的身材。這裡的“中”,與地理和方位無關,是規模和寬窄的概念,有恰到好處的意味在裡面。

林蔭中街,是成都城南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在我眼裡它就是一條標準的中街。人們彷彿並不在意林蔭中街和林蔭街的區別,把它們統統都叫作林蔭街。其實,連在一起的這兩條街,的確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隨你怎麼稱呼都行。而我,也是住了許久才發現林蔭街和林蔭中街居然不是一回事。不過,最讓我不解的是,既然有林蔭街和林蔭中街,為什麼沒有林蔭上街和林蔭下街呢?

林蔭中街:成都學霸誕生地

林蔭中街片區街道示意圖。

蟬噪林逾靜的優美

比起城市主幹道,如相鄰的人民南路和紅星路,林蔭中街小巧、恬靜、優美。沒有長長的車流,沒有焦急的喇叭聲,沒有刺鼻的汽車尾氣,只偶爾有車輪碾壓瀝青路面發出的輕微的嗞嗞聲,是一種蟬噪林逾靜的感覺,是真正意味的城市穿越,有些留念的詩意。街中間以及主輔道之間沒有隔離帶,視覺敞亮順暢。行人自在地漫步街頭,橫穿街道只需走25步,不過20秒的時間。在大城市裡,過街往往難度頗高,神經高度緊張、呼吸幾近困難,考驗你的經驗、判斷力、眼力、勇氣,以及身體的靈活性,而林蔭中街讓你放鬆,你把它當成自己的街道,如同在自家院子裡散步。現代城市道路,除了考慮車輛的通行,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懷。城市與街道的存在價值,其實最重要的是讓人舒服,一切都應是為人服務,而不是人對城市的臣服與退讓。

但林蔭中街也絕不是一條小街。雙向四車道,過往的公交車有好幾路,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各行其道,不是小家碧玉的縮手縮腳,或者侷促不安的尷尬樣兒,它很從容、很舒坦,井井有條,是秀外慧中、舉重若輕的大家閨秀,是見過世面的樣子。

這是條漂亮的中街。

夏天,高大的黃桷樹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能夠遮擋夏日大部分的陽光。往西到林蔭街,北側是四川大學華西校區。華西壩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群保存完好,鐘樓下的荷花池是成都最具浪漫色彩與懷舊意味的景點之一。這些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正的好東西,是這城市傳承下來數量不多的人文建築精華。一群老人在池塘邊追逐翠鳥,“長槍短炮”,風雨無阻,如同是電影《兵臨城下》中身經百戰的狙擊手。夏日一塘荷花盛開,秋光中銀杏樹金黃如油畫。

林蔭中街:成都學霸誕生地

林蔭中街

“快閃”的集體表演

這是條方便的中街。

在這裡,幾乎可以搞定你生活的全部。清晨,如果來不及做早餐,我會衝到樓下的連鎖包子店,買一塊五角錢一個的包子,作為“肉食動物”,我最喜歡鮮肉和醬肉餡的,外加一杯豆漿。週末買菜,我會步行兩分鐘,去街邊一家無名小菜店。不到50平方米的面積,容納應有盡有的品種,蔬菜、魚肉、調料、乾果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店裡採用電子收銀系統,計量和計價快捷準確。我是永遠搞不清、記不住這些東西的價格,最簡單的辦法是每次索要一張收銀條,回家老婆若問採購情況,直接遞交收銀條。

這裡有名氣最大的中學、歷史最悠久的大學,附近有全省最大的電腦城、最好的公立醫院。坐公交車,有21路、28路、237路;趕地鐵,有1號線和3號線;步行,從我住的地方算起,大概2分鐘到紅星路、3分鐘到一環路、5分鐘上人民南路。

這是條繁忙的中街。

清晨,天剛亮,街頭身穿白藍校服的孩子匆匆忙忙,這是趕往學校參加早自習的七中學生,準確地講,是成都七中林蔭校區的學生。

七點半剛過,街道立刻安靜下來,伴隨咣噹一聲校門關閉,學生們的身影瞬間消失在街頭。要等到中午放學,你才會看到走出校門的學生,再過一刻鐘的時間,街道又安靜下來。晚上九點後,靠近校門的街道兩邊陸續停滿車輛,這是從四面八方趕來接孩子的家長。這是一天之中街道最繁忙最熱鬧的時刻。原來車輛是首尾相連,平行於街道停放,到後來幾年,不約而同,車子都與路沿石成45度角擺放,這樣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停更多的車,二是往左往右開出去都十分方便。九點四十分後,街道又恢復平日的從容與安靜,路燈的暖光將婆娑樹影印在剛才還停滿車的路面上,彷彿一切都不曾發生。這裡的學生和家長都爭分奪秒,彷彿是城市一種叫“快閃”的行為藝術和集體表演,無人指揮,每天的演出卻都如此漂亮。

這是條溫馨的中街。

街中段,有一家川菜館,菜品可口,價格公道,生意自然火爆。日常管事的是一位高大和善的中年男子,來自重慶,在成都打拼多年。因為他過去在一家大型國有煤礦當過團委書記,而我也做過團委工作,故對他有特別的好感。

當初,搬來林蔭中街僅僅為了兒子上學每天節約在路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後來一家人都很喜歡這臨時的家。隔壁的劉大姐,性格豪爽,愛幫忙。樓上樓下有許多像我們一樣為了孩子讀書暫住這裡的家庭,大家見面點頭微笑,時常聊聊學校和孩子的情況。

林蔭中街:成都學霸誕生地

這是一條“80”后街道

老七中的懷舊

這是條充滿希望的中街。

兒子來這裡讀高中,也讓我對成都七中多了些瞭解。除了教學質量高、學生成績好,學校還有許多地方讓我喜歡:寬鬆的氛圍、有趣的老師、充滿個性的同學、眼花繚亂的學生社團。兒子的夢想與希望在這裡開始,學習成績一點點進步,課外活動應接不暇,機器人、合唱團、創客社團、太極拳、吉他演奏讓他的中學生活充滿快樂。來這裡就讀緣於兒子的執意堅持,而人生未來也在這百年名校裡悄悄謀劃。希望,如同從街東頭升起的旭日,陽光穿過黃桷樹舞動的樹梢,讓人眼睛明晃晃,臉上的皮膚有種幸福的刺癢。心中充滿許多,嘴裡卻一句不說,心情如漁夫腰間裝滿鮮魚的竹編魚簍,裡面活蹦亂跳,卻一個也跑不掉,這就是藏在心裡的希望。

林蔭中街,建成時間不久,算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一條“80後”的街道。1954年成都七中從青龍街遷到這裡時,還沒有成型的馬路,都是些田間小道,校門也不是現在的方位。成都七中老教師張思文回憶:“走過新南門大橋不遠便踏上了一米多寬的鄉間小路,向南一公里左右,便看見一條由西向東流的小溪,溪上有石板橋。校門向東開,校門兩旁有蓮藕和兩行香樟樹。”2002年,校門改在林蔭中街1號,現在七中老師宿舍區的門牌號是四維村6號,是過去的老門牌。記得小時候來七中玩,校門外都還是農田、水溝和村莊,哪有現在這麼寬的街道、這麼高的樓房啊。

在華西壩的荷塘邊,我遇見80歲的姜師傅,北京人,四十年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成都。老人住在這一帶,對林蔭街讚不絕口:“在咱北京也難找這樣的街道、這樣的環境啊。這地方性價比高,好多人不懂。”

無論是城市催生了街道,還是街道孕育了城市,街道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記憶、最生動的寫照、最貼心的訴說。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有最好的學校、最好的醫院、最棒的交通,街道不大不小、不寬不窄,漂亮、方便、整潔,充滿快樂和希望,算不算是這城市最理想最完美最宜居的街道呢?

2017年9月,兒子由成都七中林蔭校區考入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3月,全家搬離林蔭中街四維村6號墨池家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