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成都青白江“家珍巷3號”的記憶

成都 文化 不完美媽媽 清華大學 模特 中國經濟時報四川 2019-05-25
來自成都青白江“家珍巷3號”的記憶

中國經濟時報成都訊:記者韓清華

5月18日上午,成都青白江區城廂鎮家珍公園金剛池畔的一排平房前,40多個人圍著幾張大園桌,他們當中有中年、有老年,大家有說有笑,有擺不完的龍門陣。

經打聽,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鄰里聚會,而是“家珍巷3號”的老鄰居們闊別幾十年後的又一次重聚。這次來參加聚會的有13家共41人,最年長的何婆婆今年已經90多歲了,最年輕的39歲。他們大多數都是在這裡出生、長大,又從這裡走出去。如今,因為棚戶區改造,這裡馬上就要拆遷了,他們特別趕在動工前回來團聚,敘敘當年鄰里深情,共話家鄉的鉅變和生活的美好。

“光榮之家”的激勵

“來,我們先在這裡照張像。”今年60歲的葉先躍招呼大家在寫有“革命烈士光榮之家”的“家珍巷3號”院門前合影留念。葉先躍說,從他記事起,這裡就有這個“光榮之家”的牌子。1952年,住在這裡的李家人的兒子走上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光榮犧牲了,因此被授予“光榮之家”。這樣的事蹟激勵了葉先躍。“所以,我從小樹立了保衛祖國的志向。”葉先躍高中畢業後毅然報名應徵入伍,退伍後一直在公安戰線上工作至退休。

孩童時的歡樂時光

以前,“家珍巷3號”總面積不到400平方米的小院裡住了4家共23人。廁所是公用的旱廁,洗澡要趁大家都不在的時候,把大門關好,在天井裡沖洗。因地勢低窪,且離公園池塘近,這裡長年潮溼,夏天蚊蟲肆虐。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這裡的居民仍積極樂觀地生活。何家的父母在蜂窩煤廠上班,每天早上4點過就起床了。因為大人每天都要忙於生計,孩子們基本上屬於放養狀態,歲數較大的哥哥們就帶著小弟弟小妹妹玩。今年60歲的何全光就是當時的“大哥哥”,他特別關愛這群弟弟妹妹。沒有玩具,他把自家的舊傢俱拿來拆了做成滑板車,一個一個推著小夥伴們玩耍。這些歡樂的童年時光,如今回憶起來是那樣開心和幸福。

 見證古鎮的變遷

他們在這裡長大,見證了城廂鎮的發展變化。就拿與之相鄰的家珍公園來說吧,解放前這裡可以說是垃圾場、臭水溝,道路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無法行走;荷塘因年久失修,早已成了死水塘;舞臺、涼亭、石橋也都破破爛爛。改革開放後,家珍公園經過了幾次大的維修、改造,已成為青白江區的一個重要文化旅遊名片,風景秀美,鳥語花香,是市民休閒娛樂和開展文體活動的好陣地。從這裡長大走出去的孩子們,早已居住在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與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來,這個巷子,拍出的照片很漂亮。”一位女鄰居忙招呼姐妹們過來。她們紛紛靠在老巷牆根拍照,還在巷子裡走起了模特步,臉上的喜悅和幸福無以言表。當得知這片老房屋不會被拆除,將作為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性改建時,大家更是歡欣鼓舞,擊掌相慶。中午,大家圍坐在圓桌旁,共同舉杯,祝願祖國越來越好,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