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歷明,特此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之後,建立起朱元璋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歸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這時候中國進入了封建衰落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國家更加統一鞏固。潮州府卻進一步興旺發達,人口增長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戶,214400人,到永樂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間,就增至80691戶,284400餘人。增長近百分之四十。這是安定發達的標誌。

"

(作者:陳歷明,特此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之後,建立起朱元璋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歸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這時候中國進入了封建衰落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國家更加統一鞏固。潮州府卻進一步興旺發達,人口增長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戶,214400人,到永樂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間,就增至80691戶,284400餘人。增長近百分之四十。這是安定發達的標誌。

潮州府的興建

明代初年(洪武三年)潮州府城在宋元舊基上修築完整,全部用石砌,高厚堅固,共有東門、上水門、竹木門、下水門、鎮南門、望京門、永定門七座城門,城門外還築甕城,上面建屋。北城牆環繞至金山後面,共長約7500百米,城牆高8米多,城面5米。此外,還在西湖山麓夯築外城,高3米多,寬2米,長達1700百餘米,又開闢了紫竹門、水仙門、西門、靖北門,作為府城的外廊。這樣的形制保留到近代。

"

(作者:陳歷明,特此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之後,建立起朱元璋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歸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這時候中國進入了封建衰落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國家更加統一鞏固。潮州府卻進一步興旺發達,人口增長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戶,214400人,到永樂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間,就增至80691戶,284400餘人。增長近百分之四十。這是安定發達的標誌。

潮州府的興建

明代初年(洪武三年)潮州府城在宋元舊基上修築完整,全部用石砌,高厚堅固,共有東門、上水門、竹木門、下水門、鎮南門、望京門、永定門七座城門,城門外還築甕城,上面建屋。北城牆環繞至金山後面,共長約7500百米,城牆高8米多,城面5米。此外,還在西湖山麓夯築外城,高3米多,寬2米,長達1700百餘米,又開闢了紫竹門、水仙門、西門、靖北門,作為府城的外廊。這樣的形制保留到近代。

潮州府的興建

在這規模宏大的府城裡面,把居民區分為承宣、寶善、澄清、制錦、甘露、華萼、春桂、名賢、順昌、崇福、從桂十一坊。街道則建成正大街、東街、仙街、第三街、第四街、贊善街、金城街、北門直街、摧鋒街等。府衙前建起了鎮海樓,樓上木欄的柱頭上,飾有108只形態各異的木雕猿猴,刀法簡樸生動。鎮海樓東北,重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重建的路學為府學宮。洪武二年,又在府治西側建起海陽縣學宮。在東門外,宋代始建的濟川橋傾斜崩壞,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破除西湖怪石,帶頭捐款,官吏和富豪也響應出錢,對大橋進行大修,補築橋墩,更換石樑,用上了數以千計的石條,五千條以上的木料,把大橋修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規模,橋墩墩面寬闊,有的超過百平方米,橋面寬達十米,改名為廣濟橋。寬廣的大橋上還建起輔屋一百二十六間,開展商業貿易,成為“一里長橋一里市”的水上長街,在二十四座橋墩上,還修起了二十四座不同式樣的廟臺樓閣,供著神像,繪製壁畫,加上詩詞對聯,簡直成為文化長廊。廣濟橋西與建有三層高樓的東門相連,景色更加壯觀。《廣志繹》中盛讚當時潮州風光,指出“今之潮非昔矣,仕女繁華,裘馬管絃,不減上國。”

明代的橋東韓山,大規模擴建了韓文公祠,成化二十年,祠裡面重刻了宋代蘇東坡撰寫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天順五年又樹起了祠前的石碑坊,嘉靖年間,又添上“功不在禹下”的記功碑,這也是明代潮州府城建設的一部分。此外,在府城東南韓江對岸,又於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起了高46米的鳳凰塔,主持建塔的知府郭子章在塔門題了一副對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這座七層高塔,展現明代潮州府水利工程、建築技藝、文化風貌、風景佈局的高峰。

"

(作者:陳歷明,特此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之後,建立起朱元璋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歸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這時候中國進入了封建衰落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國家更加統一鞏固。潮州府卻進一步興旺發達,人口增長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戶,214400人,到永樂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間,就增至80691戶,284400餘人。增長近百分之四十。這是安定發達的標誌。

潮州府的興建

明代初年(洪武三年)潮州府城在宋元舊基上修築完整,全部用石砌,高厚堅固,共有東門、上水門、竹木門、下水門、鎮南門、望京門、永定門七座城門,城門外還築甕城,上面建屋。北城牆環繞至金山後面,共長約7500百米,城牆高8米多,城面5米。此外,還在西湖山麓夯築外城,高3米多,寬2米,長達1700百餘米,又開闢了紫竹門、水仙門、西門、靖北門,作為府城的外廊。這樣的形制保留到近代。

潮州府的興建

在這規模宏大的府城裡面,把居民區分為承宣、寶善、澄清、制錦、甘露、華萼、春桂、名賢、順昌、崇福、從桂十一坊。街道則建成正大街、東街、仙街、第三街、第四街、贊善街、金城街、北門直街、摧鋒街等。府衙前建起了鎮海樓,樓上木欄的柱頭上,飾有108只形態各異的木雕猿猴,刀法簡樸生動。鎮海樓東北,重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重建的路學為府學宮。洪武二年,又在府治西側建起海陽縣學宮。在東門外,宋代始建的濟川橋傾斜崩壞,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破除西湖怪石,帶頭捐款,官吏和富豪也響應出錢,對大橋進行大修,補築橋墩,更換石樑,用上了數以千計的石條,五千條以上的木料,把大橋修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規模,橋墩墩面寬闊,有的超過百平方米,橋面寬達十米,改名為廣濟橋。寬廣的大橋上還建起輔屋一百二十六間,開展商業貿易,成為“一里長橋一里市”的水上長街,在二十四座橋墩上,還修起了二十四座不同式樣的廟臺樓閣,供著神像,繪製壁畫,加上詩詞對聯,簡直成為文化長廊。廣濟橋西與建有三層高樓的東門相連,景色更加壯觀。《廣志繹》中盛讚當時潮州風光,指出“今之潮非昔矣,仕女繁華,裘馬管絃,不減上國。”

明代的橋東韓山,大規模擴建了韓文公祠,成化二十年,祠裡面重刻了宋代蘇東坡撰寫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天順五年又樹起了祠前的石碑坊,嘉靖年間,又添上“功不在禹下”的記功碑,這也是明代潮州府城建設的一部分。此外,在府城東南韓江對岸,又於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起了高46米的鳳凰塔,主持建塔的知府郭子章在塔門題了一副對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這座七層高塔,展現明代潮州府水利工程、建築技藝、文化風貌、風景佈局的高峰。

潮州府的興建

潮州進入明代以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有很大的進展,政權的建制也陸續擴大,洪武二年建立潮州府時,屬於嶺東道,只轄有海陽、潮陽、揭陽及程鄉(即海縣地區)四個縣,後來逐漸增加縣份,成化十四年,建立起饒平縣,嘉靖三年,設惠來縣;隔年,又設大埔縣;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縣和普安縣(萬曆十年改普寧縣);隔年,又置平遠縣;崇正六年,又立鎮平縣。這樣,潮州府就管轄著潮汕至梅州共十一個縣了。其中潮汕部分,也已設置了七個縣,奠定此後四百多年直至近代的地方建制的規模。

在這些明代新建的縣份,也都是三個古縣的規制相似地進行建設,而又是各具特色。揭陽是古縣,宋以來仍未建城,元至正十二年砌禁城二百丈,外築土城八百餘丈;到明天順四年才擴內城至三百丈,外城擴至一千六百丈。弘治元年才築成磚石城,天啟元年在東北角重建學宮,開東城門叫進賢門,經多次重修,成為今天壯麗的樓臺。潮陽城在宋元和十四年遷到棉城之後,元至正十七年才開始築土城,天順四年開始壘石城,周圍九百八十四丈。這個縣的海門城自明洪武二十七年始建,天順六年重修,周圍達六百七十三丈。其他各縣如饒平城築於成化十四年,黃岡鎮城則建於嘉靖二十七年,大埕所城卻在洪武二十七年已建成周長六百四十三丈的石城。一直保存到現在,十分雄偉。南澳鎮城則建於萬曆四年,惠來城建於嘉靖二十二年,嘉靖三十二年加築神泉所城,澄海縣城建於嘉靖四十二年,城北設水關,而蓬州所城則早在洪武三十一年砌成周圍640丈的石城,是規模較大的所城。普寧縣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城址原在貴嶼,萬曆三年才遷到洪陽。這些城池,現在大部分已經拆除,但在歷史上卻是很具保安功能的宏觀巨構,是一代興旺的物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