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也要“斷舍離”

產品運營 移動互聯網 日本 職場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12-07

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產品設計也要“斷舍離”

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稟賦效應”告訴我們: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你最需要的。

一、哪哪都有斷不開的念想

最近密集的需求評審會,聽到產品老大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大約就是“這個需求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不要總往上累偽需求……”

所以,為什麼不光在生活中,我們控制不了自己剁手、囤一堆可能明年都不會用或者說用不完的物資?連在工作中,我們都不由地忽略產品的根本目標,捨不得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可以添加的需求,不停地往產品加一些我們覺得有用有感的需求或設計呢?

從本能來說,大約是曾經狩獵時期的長期飢餓積攢下來的儲備習慣,造成了我們只要一有空,就不自主地認為東西就是“越多越好”,讓我們對外物都保有一種欲攬於身下的執拗。

所以,該如何來調整錨頭,迴歸精準、有效的產品姿態呢?

斷舍離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二、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這一概念起源於日本,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2000年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以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它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是一種人生態度:

【斷】:斷絕想要進家裡的不需要的東西,在決定把某物帶回家之前,務必考慮是否真的會用;

【舍】:捨棄家裡不需要的東西;

【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產品設計也要“斷舍離”

在斷舍離中,“收拾”一詞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整理或收納。整理和收納只是考慮物品本身的功用和放置位置,而收拾的主語是自己,是考慮物品和自己當前使用場景和生活狀態的關係,然後根據使用頻率的高低來安放其恰當位置。

斷舍離的關鍵在於以自己為核心,思考自己的需要、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找到生活重心和方向,離開“不適合、不舒服、不需要”的東西,控制物品總量,省下精力和資金做最重要的事,從而篩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物品,向最想達成的自己靠近。

三、啟發

如果把斷舍離的語境置於產品設計,我們姑且可以將“待收拾的物品”理解成“產品需求/功能”,將“自己/人生”解讀為“產品”。如此,其關鍵在於“功能皆以產品目標和用戶需要為核心”,思考產品定位、期望解決哪類用戶在哪種場景下的什麼問題,找到產品的關鍵點和競爭力,拋開那些“看似有用,實則對產品無幫助,反而增加用戶負擔和使用成本”的需求和功能,從而精準化產品內容和功能,提升用戶使用效率和體驗。

1. 產品各階段的不同需求

大部分團隊在開始由0到1設計一款產品的時候,其實都或多或少面臨著資金、人力、時間等資源的緊缺。如何讓團隊在開發成本和產品收益、用戶在使用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中,做出最有價值的選擇,就需要在初期的概念提取、需求篩選、功能細化階段,針對產品受眾、使用場景、核心痛點、市場規模等方面,作出清晰判斷。

在產品的不同階段,需求的側重點也不同。

產品初期是追求性能穩定階段,除了需要想清楚產品真正要做什麼外,還需要保證產品的核心功能是可用的。例如,微信的核心功能是滿足用戶移動端實時溝通需求,在剛上線時,就必須保證這一核心鏈路的穩定和好用,這是抓住種子用戶的第一步。

產品中期是追求極致體驗的階段,也是為產品增加更多“癢點需求”的時候。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用戶覺得產品好用的基礎上,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內容,以留住用戶、擴大產品影響力。

當產品進入穩定期後,其核心目標變成了讓用戶和產品產生深厚聯結,以沉澱用戶。一方面,可通過提供更多興奮點吸引用戶;另一方面,也可藉由數據信息的沉澱(聯結)來增加用戶的離開成本。例如,百度網盤中滿當當的影片資源、微博大V的千萬粉絲流量,都是用戶持續使用產品的理由。

2.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對於產品設計來說,沒有十全十美的產品,也沒有每個人都喜歡的設計。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產品的核心結構,然後花80%的力氣來做好這20%的功能。

正如張小龍所說:

微信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保持著核心的功能結構:一套包含眾多對象和消息的I/O系統。其他功能幾乎都以插件的形式存在,像搖一搖、漂流瓶這些功能,從微信中拿掉,對其系統結構是沒有影響的。

本文由 @LOU大寶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