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產後護理 推拿 尹建莉 育兒 編輯媽媽家有兒女 2017-07-16

小區裡一位很和善的阿姨半個月前剛剛榮升為姥姥了,就像之前和她聊天時說的那樣,他們家沒有請月嫂,而是各位家庭成員按照原計劃的分工各司其職,生活秩序有條不紊。小生命的到來給家裡帶來無限喜慶和短暫忙亂後,大家很快適應了“添丁”後生活的節奏。我注意到阿姨還是經常在傍晚時分在小區裡散步,不僅如此,我注意到她這兩天還剛剛燙了頭髮、做了新發型……

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為什麼請月嫂日益成為一種“趨勢”?

對於家裡添丁後是否請月嫂的問題,我覺得這本是一個根據各家情況“量體裁衣”的事兒,而且通常情況下這“並非”必須的選擇。但是曾幾何時,請月嫂似乎成了一件類似聯繫產檢、生產醫院,給孩子打疫苗一樣“必然”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一個有點奇怪的現象,簡單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現代生活某種程度上把人的意識、行為和能力“異化”了,異化的結果是在育兒方面人們變得懶惰了、怯懦了、不自信了,所以覺得這件事兒必須由“專業人士”來做。

其二,人們習慣了“向外看”而忽視了“內視”,忽視了對自身情況、條件、能力等方面的客觀分析,而是一味地從眾、隨波逐流,覺得別人都這麼做了,看來就是必須的,自己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月嫂都做什麼,她們真的那麼“必需”嗎?

就像生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樣,對孩子的養育同樣是人類自帶的一種功能,只是需要一定的學習和適應而已。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自信自己有這個能力,於是轉而求助月嫂這樣的“專業人士”。但是,這些月嫂真的有那麼專業嗎?我們不放先來看看月嫂在月子護理期間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第一,照顧產婦。主要包括做月子飯、給產婦做傷口或者康復護理(但是據我所知,有些月嫂明確聲明,她們的工作只針對嬰兒,並不包括對產婦的)。

分娩的確會給產婦帶來一些營養、體能方面的消耗,所以必要的膳食調理補給和充分的休息非常必要。但是從我個人和朋友的經驗來看,這是產婦自己和家人稍加註意就可以實現和達成的。反倒是有些請了月嫂的人成了“反面事例”,在月嫂的“指導下”不合理、過度地補充營養讓產後媽媽營養過剩,很多人產後很久不能回覆正常身材,甚至換上了重度脂肪肝,影響了健康。因為僱主和月嫂在分工安排、習慣等方面溝通的不順暢,很多產婦非但不能得到安靜的休養,反而因為家庭成員之間、和月嫂之間因為意見相左等發生種種不愉快,影響情緒和休息。

第二,護理嬰兒。主要包括為寶寶洗澡、(協助)餵奶、哄抱、撫觸運動等。

新手媽媽在面對剛出生嬌嫩的寶寶時確實容易束手無策,但是通過母子間一小段時間的適應、互動和磨合,彼此很快就會形成默契。寶寶剛出生的兩三天之內是可以通過從母體自帶的營養維持生命的,這個時間是神奇的造物主預留給新生父母的,讓大人去學習、適應。由此可見,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地自帶對媽媽的信任,這份信任足以讓正常的母親在正常的時間之內勝任這份神聖的職責。而孩子和父母最初通過洗澡、餵奶、哄抱、撫觸等形成的肌膚相親是最好、最珍貴的“親子互動”,是今後親子關係的基石,我認為堪稱親子關係方面的“初乳”。再不是萬般無奈和必須的情況下,把這樣的寶貴機會拱手相讓(還要為此支付不菲的酬勞),真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不明智之舉。

現代生活方式造就了現代人懶惰的生活方式,在育兒方面也有一定表現。越來越多的人渴望藉助外力來短平快地解決初期的養育問題,同時也非常功利地求助於“立竿見影”的方法、技能,而很少有人真正潛下心來認真閱讀、學習和吸收、內化相關的科學理論?說白了,就是不能靜下心來耐心認真地“學習”,尤其是針對新生兒的相對簡單的生理、日常護理,稍稍用心就不難獨立完成。

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月嫂真的那麼“專業”嗎?

我聽說月嫂為了讓自己每天的勞動和辛勤付出直觀可見,一天之內多次“折騰”稚嫩的小寶寶:不管寶寶當時是否餓,就機械地根據時間表餵奶;不管寶寶當時是否困,就百般折騰地給孩子做撫觸;不管寶寶的皮膚的具體情況,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每天報過來洗澡;不管寶寶是否需要、能否接受,就自認為舒適地讓孩子在自己的懷裡盪鞦韆一樣晃來晃去、顛來顛去……

月嫂們不辭辛勞所做的這一切真的是寶寶們需要的嗎?真的是科學、專業、合理的嗎?試想一下,作為大人的我們在沒有任何飢餓感的時候被人強行餵飯是什麼感受?睡意正濃的時候被人生生拉起來各種騷擾、折騰,是不是覺得很抓狂?皮膚本來就乾燥,好不容易通過自身皮脂分泌比較滋潤了卻不分青紅皁白地拉去洗洗涮涮,還被塗抹上各種不知道什麼成分的按摩油,被揉搓得通紅,是不是很想打人?時不時地就被強行來一次暈船、暈車體驗,是不是覺得很崩潰?

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只需要尊重生命的法則和規律安靜的、自發地進行,不必要的介入便是干擾,而不科學的打擾、中斷則是一種嚴重的損害。

ying

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做什麼?

生老大時我們遠在德國,鑑於離得太遠,孩子爸爸當時準備畢業論文時間比較靈活自由,而自己當時已經因為生產而休學可以全職,我們就沒有讓雙方老人幫忙照顧月子。在德國,產後一段時間內接受來自專業人員的護理、幫助是一種社會福利(我當時每週一次,一次半小時,進行了三次,護理人員登門詢問、協助),但是自己親手對孩子進行護理是產後幾個小時就開始的(當地時間下午2點多分娩,晚上就開始獨自護理了,不允許家屬陪護)。除了日常的餵養、換洗、按摩等,老大的腦袋當時還做了一個小小的手術,需要特別護理。

給大兒子的成長日記開始於得知懷孕後,作為“日記”一直持續到他十個多月的時候,直到後來回國、工作、忙碌和懶惰,才最終流於遺憾。而這“遺憾”中還是有些許得意和滿足的。

老二是在北京出生的,鑑於種種“國情”和“家情”,雙方老人齊上陣,都從老家趕往北京,“兩地分居”。爺爺奶奶負責照顧接送上小學的老大,姥姥姥爺負責照顧月子裡的我和老二,爸爸是穿插在中間的“勤務員”。我和姥姥的配合堪稱完美,忙碌、保養、享受幾不誤,我們不僅剩下了一筆不菲的月嫂費用,還在不受外人介入的情況下按照原本習慣的節奏從容生活。有老人照料的月子,感情的收穫是雙份的,不僅建立起了自己與寶寶的親子關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和父母的感情,而這對於平時分住在不同城市、忙碌的現代中年人來說彌足珍貴。

生老二隻能享受98天的產假,其中還包括了春節(多虧啊,一直耿耿於懷)。從產假開始,我用微信的方式記錄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後來結集成了自己2015年的微信書《左手F,右手N》,臨近產假結束,我們還去海南來了一次瀟灑的旅行……

這是我在沒有請月嫂的情況下,照顧兩個孩子所做的,其實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月嫂為什麼成為趨勢?月嫂真的那麼必須和專業嗎?沒有月嫂,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最後分別摘錄兩段話,作為一個有關月嫂話題的說明和補充:

任何勞動群體都值得尊重,前提是其工作是有價值的,且工作內容和自己的專業知識、文化程度相匹配。如果玩弄概念,折騰人,尤其折騰弱小者,就不能不受到批評。

——尹建莉《最美麗的教育最簡單》

如果我不做到從一開始就親手料理他的吃喝拉撒睡,我就不會透徹的瞭解他,他也不會信任我、跟我建立最親密的關係。成功教養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家長對孩子的瞭解,這個瞭解是從襁褓期開始的。

——小巫《讓孩子做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