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造型優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風功能則是其內在的巧,相傳點燃佛燈,無論東西南北風,佛燈永不熄滅,長明燈的名字則由此而來,若夜間點燃佛燈,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院,堪稱法興寺第二絕。究其絕在何處,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個字:多、少、巧,即內容多,形制少,構造巧,為中國現存燃燈塔中最華麗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築的工藝水平。

十二圓覺宋塑唐韻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造型優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風功能則是其內在的巧,相傳點燃佛燈,無論東西南北風,佛燈永不熄滅,長明燈的名字則由此而來,若夜間點燃佛燈,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院,堪稱法興寺第二絕。究其絕在何處,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個字:多、少、巧,即內容多,形制少,構造巧,為中國現存燃燈塔中最華麗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築的工藝水平。

十二圓覺宋塑唐韻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舉目上望,端坐於正北的,便是法興寺的主體建築圓覺殿。推開厚重的古老殿門,佛國氣息頓時撲面而來。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大殿正中佛壇上釋迦牟尼坐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兩旁有文殊、普賢和兩尊護法金剛。高大宏敞的殿堂,層層疊高的佛座,把寶相莊嚴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兩翼拱衛著溫順恭謹的弟子,矜持典麗的菩薩,剛健剽悍的武士。周圍環繞著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薩置身其中,使人頓生神聖肅穆之感。“圓覺”是佛教中覺性圓滿的意思,十二圓覺是根據佛教《圓覺經》的記載塑造的,分別是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圓覺等12尊菩薩。殿堂兩邊靠牆,分別豎著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十二圓覺像神態莊重,氣質奔放而不失清雅,體態豐滿而不失秀麗,身形肥腴而不顯得臃腫,特別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是難得的彩塑藝術品。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造型優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風功能則是其內在的巧,相傳點燃佛燈,無論東西南北風,佛燈永不熄滅,長明燈的名字則由此而來,若夜間點燃佛燈,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院,堪稱法興寺第二絕。究其絕在何處,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個字:多、少、巧,即內容多,形制少,構造巧,為中國現存燃燈塔中最華麗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築的工藝水平。

十二圓覺宋塑唐韻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舉目上望,端坐於正北的,便是法興寺的主體建築圓覺殿。推開厚重的古老殿門,佛國氣息頓時撲面而來。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大殿正中佛壇上釋迦牟尼坐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兩旁有文殊、普賢和兩尊護法金剛。高大宏敞的殿堂,層層疊高的佛座,把寶相莊嚴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兩翼拱衛著溫順恭謹的弟子,矜持典麗的菩薩,剛健剽悍的武士。周圍環繞著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薩置身其中,使人頓生神聖肅穆之感。“圓覺”是佛教中覺性圓滿的意思,十二圓覺是根據佛教《圓覺經》的記載塑造的,分別是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圓覺等12尊菩薩。殿堂兩邊靠牆,分別豎著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十二圓覺像神態莊重,氣質奔放而不失清雅,體態豐滿而不失秀麗,身形肥腴而不顯得臃腫,特別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是難得的彩塑藝術品。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造型優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風功能則是其內在的巧,相傳點燃佛燈,無論東西南北風,佛燈永不熄滅,長明燈的名字則由此而來,若夜間點燃佛燈,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院,堪稱法興寺第二絕。究其絕在何處,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個字:多、少、巧,即內容多,形制少,構造巧,為中國現存燃燈塔中最華麗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築的工藝水平。

十二圓覺宋塑唐韻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舉目上望,端坐於正北的,便是法興寺的主體建築圓覺殿。推開厚重的古老殿門,佛國氣息頓時撲面而來。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大殿正中佛壇上釋迦牟尼坐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兩旁有文殊、普賢和兩尊護法金剛。高大宏敞的殿堂,層層疊高的佛座,把寶相莊嚴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兩翼拱衛著溫順恭謹的弟子,矜持典麗的菩薩,剛健剽悍的武士。周圍環繞著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薩置身其中,使人頓生神聖肅穆之感。“圓覺”是佛教中覺性圓滿的意思,十二圓覺是根據佛教《圓覺經》的記載塑造的,分別是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圓覺等12尊菩薩。殿堂兩邊靠牆,分別豎著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十二圓覺像神態莊重,氣質奔放而不失清雅,體態豐滿而不失秀麗,身形肥腴而不顯得臃腫,特別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是難得的彩塑藝術品。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

山深掩古寺,在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翠雲山上,有寺名“法興”。法興寺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間更名法興寺。法興寺是長治市內級別最高、建築最大、研究與觀賞價值最高的古寺廟建築群,寺內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稱為“法興三絕”,聞名遐邇。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十二年“大挪移”

出長子縣城,沿227省道向東南方向,來到蒼松翠柏的翠雲山下。只見山巒起伏,古木蒼蒼,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其間。山腳下有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叫崔莊,其實最早的法興寺在離這兒不遠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上,38年前,有關部門耗時12年,將法興寺整體搬遷到距慈林山十多裡的翠雲山上。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翠雲山下極目遠眺,滿山的翠柏簇擁著古剎,彎彎的丹河縈繞著山巒。由南而入,穿過琉璃覆頂的仿古牌樓,踏上飄溢古韻的石拱橋,氣勢恢宏的一百零八級大石階映入眼簾。拾階而上,兩側欄板雕龍,上望山門,紅牆灰瓦,“法興寺”金匾映輝在藍天白雲之下,登臨舒眺,頓生飄然出塵之感。山腳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山腰處佛門淨地,清幽雅緻,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鄰。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相傳古代一位高僧雲遊至慈林山上,看到此處峰巒對峙,丘壑幽靜,風光秀美,實屬佳境,便在山上修了慈林禪院,但由於法興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礦主採掘區,加之年久失修,千年風雨侵蝕,寺基沉降,殿堂構架嚴重變形,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情況岌岌可危。為搶救這一國之瑰寶,文物主管部門派專家實地勘察,研究論證後決定搬遷。工程於1984年春破土動工,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指導,歷經12個春秋,於1996年10月20日主體搬遷工程竣工。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在搬遷過程中,所有的一磚一木,都進行了標號遷移,而後重新復原。搬遷後的法興寺,與原址東西遙遙相對。寺移景異,隨著周圍背景環境的改變,法興寺的景觀之美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復建後的建築依山勢而佈局,前後錯落有致,從石階、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到毗盧殿、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因形就勢,層層升高,作為背景的翠雲山不論是在體量還是在進深上都較原來的慈林山小和淺許多。因此,山寺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群山擁一寺,變成了而今的一寺鎮群山,山小了,寺的體量卻在視覺感官上膨脹、宏偉了許多,優雅別緻之美變成了樸重之美。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唐塔孤例舍利塔

法興寺的平面佈局,定型於唐代。寺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兩側建關公殿、碑房等附屬建築,佈局疏朗,氣勢軒昂。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踏進法興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舍利塔,整個塔的外形頗為奇特,看上去就是個“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樓非樓,似堡非堡。這個塔又稱石殿,通體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錯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兩層,還有塔、樓的層次美,造型別致,真可謂集塔、殿、樓、堡諸美於一身,在我國古塔中絕無僅有,為我國唐塔中的孤例,實屬珍貴,“是法興寺第一絕”。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據史料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裡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這座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眼前的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兩層,重簷樓閣式,最上面是攢尖寶珠頂。塔身南北正中安裝木拱形石板門框,重簷樓閣式,底層簷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疊砌。塔簷疊出三層,內部頂端構成四方藻井。塔頂四坡施脊椽,各面鬥木共支簷,脊吻皆備,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四壁滿布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飾色彩深沉。塔內頂部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塔中心之上有木製樓門,並安裝懸梯,以供攀登和封閉樓門之用。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塔心下層,原塑有佛像,如今已不復存在。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青石雕刻長明燈

在舍利塔的後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玻璃罩著青石雕刻的石塔。整個塔體雖小但造型別致,塔身呈八角形,高約兩米多,海棠須彌座置於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攢尖頂,塔剎為山花蕉葉寶珠式。塔身雕四門四窗空心室,腰蓮花圓柱,上置斗拱承塔簷,柱間由柱額與平板枋相連,門為長方形透空式,束腰殿八個伎樂人。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的字樣。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這座燃燈塔亦稱長明燈,始建於唐大曆八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長明燈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築,當時十分盛行,曾影響到日本、朝鮮等鄰國。國內現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燈塔僅3座,法興寺的這座是其中最為華麗的一座。塔通體青石構建,高2.58米,結構精巧,形制秀古。塔身上的浮雕,鑿磨細膩,刀工嫻熟,花紋圖案清晰在目,是研究我國盛唐時期浮雕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造型優美是舍利塔外在的美,防風功能則是其內在的巧,相傳點燃佛燈,無論東西南北風,佛燈永不熄滅,長明燈的名字則由此而來,若夜間點燃佛燈,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院,堪稱法興寺第二絕。究其絕在何處,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個字:多、少、巧,即內容多,形制少,構造巧,為中國現存燃燈塔中最華麗的一座,反映了唐石雕建築的工藝水平。

十二圓覺宋塑唐韻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舉目上望,端坐於正北的,便是法興寺的主體建築圓覺殿。推開厚重的古老殿門,佛國氣息頓時撲面而來。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大殿正中佛壇上釋迦牟尼坐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兩旁有文殊、普賢和兩尊護法金剛。高大宏敞的殿堂,層層疊高的佛座,把寶相莊嚴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兩翼拱衛著溫順恭謹的弟子,矜持典麗的菩薩,剛健剽悍的武士。周圍環繞著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薩置身其中,使人頓生神聖肅穆之感。“圓覺”是佛教中覺性圓滿的意思,十二圓覺是根據佛教《圓覺經》的記載塑造的,分別是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圓覺等12尊菩薩。殿堂兩邊靠牆,分別豎著12尊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十二圓覺像神態莊重,氣質奔放而不失清雅,體態豐滿而不失秀麗,身形肥腴而不顯得臃腫,特別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是難得的彩塑藝術品。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山西省長子縣:國家級保護文物——法興寺


殿內的宋塑十二圓覺像,始塑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儘管為宋時塑像,但卻保持著唐代的風韻,即宋塑唐韻。盛唐時代所崇尚的“豐滿”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纖秀”美,在這裡通過古代泥塑家們那雙靈慧的雙手,得到了淋漓盡致而又恰到好處的表達。

整組塑像雕工細膩,神態生動,栩栩如生。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有一年觀賞後,感嘆十二圓覺像為“平生所未見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北數第二尊圓覺像,舉止微妙傳神,若憂思,若祈禱,若歡悅,若幽怨,思緒百般迴旋,他觀後拍手叫絕,連連驚歎其是“不可多得的國寶”。

來源:三晉大看點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僅供學習以及非商業分享之用,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