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鼎城話

鼎城話即鼎城區所轄地區的方言,舊稱"前河話",鼎城區原名常德縣,方言大體上保留了常德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鼎城區在沅江兩岸皆有屬地,造成了區域內部語音不統一,但臨近各個郊縣的鄉鎮,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縣方言影響,如:靠近漢壽的謝家鋪鎮受到漢壽話影響較多;然而,鼎城區城區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區靠攏,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學習和模仿市區的聲調。

澧州話

澧縣話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早已廢除了這一音調,不過在澧縣話裡遍地皆是,入聲與陽聲(第二聲)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澧縣話的去聲(第四聲)很少,往往都用陽聲和入聲代替。

津市話和澧縣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翹舌,津市話多為平舌音,但調值用詞和澧縣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津市在上個世紀是較為發達的碼頭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縣幾分幾合,最後獨立成縣級市,方言保留了當時移民的特徵,但近年來,津澧融城趨勢加快,兩地城區僅相距10多公里,澧縣人口眾多,兩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區講澧縣話的人也越來越多,兩地方言有隨著津澧融城同化的趨勢。

臨澧話因在常德和澧縣之間,又處於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為主,如:翹舌音。但在調值方面,入聲調值歸為了35調,這一點應該是受到了常德的影響。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鼎城話

鼎城話即鼎城區所轄地區的方言,舊稱"前河話",鼎城區原名常德縣,方言大體上保留了常德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鼎城區在沅江兩岸皆有屬地,造成了區域內部語音不統一,但臨近各個郊縣的鄉鎮,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縣方言影響,如:靠近漢壽的謝家鋪鎮受到漢壽話影響較多;然而,鼎城區城區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區靠攏,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學習和模仿市區的聲調。

澧州話

澧縣話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早已廢除了這一音調,不過在澧縣話裡遍地皆是,入聲與陽聲(第二聲)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澧縣話的去聲(第四聲)很少,往往都用陽聲和入聲代替。

津市話和澧縣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翹舌,津市話多為平舌音,但調值用詞和澧縣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津市在上個世紀是較為發達的碼頭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縣幾分幾合,最後獨立成縣級市,方言保留了當時移民的特徵,但近年來,津澧融城趨勢加快,兩地城區僅相距10多公里,澧縣人口眾多,兩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區講澧縣話的人也越來越多,兩地方言有隨著津澧融城同化的趨勢。

臨澧話因在常德和澧縣之間,又處於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為主,如:翹舌音。但在調值方面,入聲調值歸為了35調,這一點應該是受到了常德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形成特點

常德話的形成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貴族)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衝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係的歷史淵源。另外,從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歸入以荊州(江陵府)為中心的政區,客觀上促使了常德話與北方話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後終於與之融為一體。儘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於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並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衝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鼎城話

鼎城話即鼎城區所轄地區的方言,舊稱"前河話",鼎城區原名常德縣,方言大體上保留了常德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鼎城區在沅江兩岸皆有屬地,造成了區域內部語音不統一,但臨近各個郊縣的鄉鎮,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縣方言影響,如:靠近漢壽的謝家鋪鎮受到漢壽話影響較多;然而,鼎城區城區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區靠攏,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學習和模仿市區的聲調。

澧州話

澧縣話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早已廢除了這一音調,不過在澧縣話裡遍地皆是,入聲與陽聲(第二聲)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澧縣話的去聲(第四聲)很少,往往都用陽聲和入聲代替。

津市話和澧縣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翹舌,津市話多為平舌音,但調值用詞和澧縣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津市在上個世紀是較為發達的碼頭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縣幾分幾合,最後獨立成縣級市,方言保留了當時移民的特徵,但近年來,津澧融城趨勢加快,兩地城區僅相距10多公里,澧縣人口眾多,兩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區講澧縣話的人也越來越多,兩地方言有隨著津澧融城同化的趨勢。

臨澧話因在常德和澧縣之間,又處於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為主,如:翹舌音。但在調值方面,入聲調值歸為了35調,這一點應該是受到了常德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形成特點

常德話的形成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貴族)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衝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係的歷史淵源。另外,從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歸入以荊州(江陵府)為中心的政區,客觀上促使了常德話與北方話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後終於與之融為一體。儘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於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並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衝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史料記載

《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領):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故城今常德市東北六十華里)、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南縣、華容、岳陽、安鄉、澧縣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滬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四川省境)、零陽(今澧縣、慈利、石門、臨澧等縣地)、充(今大庸、桑植縣地)" ①。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晉人常林《義陵記》雲:"項羽弒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節選自《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根據記載常德現在所管轄的地區在漢代為武陵郡轄,武陵郡在漢代所屬湖北荊州,所以常德話和湖北話的淵源可追溯到漢朝乃至更久遠。這是常德方言不屬於湘語的原因。

而根據調值我們可以知道,常德地區方言的特點的中平調去聲(僅陽去)33--這個調值非常突出(武陵區除外),在相鄰的湘語地區這個調值便被降為了21。這一點可謂是涇渭分明。

從這一點來看,更加證明了常德一帶的方言明顯是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響。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鼎城話

鼎城話即鼎城區所轄地區的方言,舊稱"前河話",鼎城區原名常德縣,方言大體上保留了常德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鼎城區在沅江兩岸皆有屬地,造成了區域內部語音不統一,但臨近各個郊縣的鄉鎮,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縣方言影響,如:靠近漢壽的謝家鋪鎮受到漢壽話影響較多;然而,鼎城區城區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區靠攏,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學習和模仿市區的聲調。

澧州話

澧縣話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早已廢除了這一音調,不過在澧縣話裡遍地皆是,入聲與陽聲(第二聲)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澧縣話的去聲(第四聲)很少,往往都用陽聲和入聲代替。

津市話和澧縣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翹舌,津市話多為平舌音,但調值用詞和澧縣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津市在上個世紀是較為發達的碼頭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縣幾分幾合,最後獨立成縣級市,方言保留了當時移民的特徵,但近年來,津澧融城趨勢加快,兩地城區僅相距10多公里,澧縣人口眾多,兩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區講澧縣話的人也越來越多,兩地方言有隨著津澧融城同化的趨勢。

臨澧話因在常德和澧縣之間,又處於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為主,如:翹舌音。但在調值方面,入聲調值歸為了35調,這一點應該是受到了常德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形成特點

常德話的形成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貴族)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衝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係的歷史淵源。另外,從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歸入以荊州(江陵府)為中心的政區,客觀上促使了常德話與北方話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後終於與之融為一體。儘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於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並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衝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史料記載

《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領):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故城今常德市東北六十華里)、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南縣、華容、岳陽、安鄉、澧縣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滬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四川省境)、零陽(今澧縣、慈利、石門、臨澧等縣地)、充(今大庸、桑植縣地)" ①。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晉人常林《義陵記》雲:"項羽弒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節選自《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根據記載常德現在所管轄的地區在漢代為武陵郡轄,武陵郡在漢代所屬湖北荊州,所以常德話和湖北話的淵源可追溯到漢朝乃至更久遠。這是常德方言不屬於湘語的原因。

而根據調值我們可以知道,常德地區方言的特點的中平調去聲(僅陽去)33--這個調值非常突出(武陵區除外),在相鄰的湘語地區這個調值便被降為了21。這一點可謂是涇渭分明。

從這一點來看,更加證明了常德一帶的方言明顯是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語音特點

常德方言屬西南官話,方言內部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常德方言裡古今濁塞音一律清化;古來母、泥母混讀,n與l不區別意義(鼻邊音不分);fu與hu音節混讀為f,"府"與"虎"同音;合口呼韻母字少,合口多變為開口,"端"duan念dan,與"單"同音;古平聲一律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古全濁上聲均歸人去聲,古人聲大多未產生分化,調類一般有5個;古蟹攝見母、匣母開口二等字均存在文白異讀。

常德方言兒化一般需要重疊,並且都有相同的助詞 "噠" "倒" "起" 等等,以及複雜的連讀變調,如語流中單次調職會趨平,或會拉大調值差距,規律不是很明晰;還存在入聲歸去聲的情況。

當然,常德方言內部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流經常德市區的沅江將常德市分為武陵,鼎城兩區。沅水以北舊稱為後河,為武陵區所轄;沅水以南舊稱為前河,為鼎城區所轄。前後河方言大致相同,主要存在區別的是聲調和發音位置。鼎城方言(前河話)受漢壽等地影響較多發音位置靠前以及顎化嚴重,些許發音聲母不同,去聲多為33調值。這些調值在常德市區(武陵區)方言(後河話)為35。

在流域方面,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漢壽)和澧水流域(石門、臨澧、澧縣、安鄉、津市)的方言呈現出各自的特點。而從語音上看,沅水流域方言(主要指常德市區)均無翹舌音,與開口呼相拼聲母為tStS'2,與合口呼相拼聲母為t?t??,且韻母為撮口呼。澧水流域方言翹舌音和平舌區分清楚(和普通話的翹舌不太一樣,可以稱之為捲舌),這種現象不包含津市、安鄉;沅水流域x與合口呼相拼,聲母均為f,"喚"念f加,與"飯"同音,澧水流域f與x除在u前混讀外,其餘與普通話同(石門方言例外)。

安鄉、津市方言屬於澧水流域,但也呈現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點,如無翹舌音tSt2'S;石門與湘西接壤,其方言也呈現出湘西方言的特點,如上聲調值為42。安鄉方言有西邊話與南邊話之分,西邊話屬於官話,占主導地位,南邊話屬於湘方言。這是因為湘語區近百年來有移民遷至安鄉,他們的後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語的特徵,同時也能說官話,形成官話與湘語並存的局面。

然而,沅水流域去聲分化情況複雜,桃源話分化為陰去與陽去,但分ZIj獨立,不與其他調類合流,漢壽方言陰去與陽平合流,武陵方言去聲沒有分化;澧水流域方言去聲均產生分化,且陰去均歸人陽平,如"明"與"蓋"聲調同。去聲分化問題以及舉例還可以參見 '方言調值表' 以及 '方言島'。

"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常德話,即"常德方言",是流傳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常用的方言。

常德話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常德絲絃、武陵戲等本土曲藝均以常德話為傳播媒介。

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主要指的是常德市區的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流傳和認同的常德主流方言。

廣義地從行政和地理上講,還應包括各區縣的幾大方言,即:澧州話(澧縣,津市,臨澧,安鄉),鼎城話,桃源話,漢壽話,石門話。常德各區縣方言均有區別,內部差異存在,但大致上不影響交流。

常德方言的語言層次結構為: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官話(語言)-->西南官話(語片)-->湖廣片(語小片)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何謂常德話?常德話屬於官話,雖地處南方,但仍屬於北方方言。常德地區方言歸屬,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化:最先劃分為上江官話,後來又歸入江淮官話-常鶴片,1988年又歸入進了西南官話-常鶴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後,重命名片屬為西南官話-湖廣片

從西漢初年開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轄的區域一直就是現在的常德、張家界、自治州以及懷化的大部和現屬於岳陽的華容、益陽的南縣(部分鄉鎮)與沅江等地。其間各個朝代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致範圍還是差不多的。現在的"常德"幾經變化,已經是歷代以來所轄面積最小的時期了。不過常德話的範圍還是沒有變的,流行於沅水、澧水中下游。

狹義的常德話是指常德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常德話,即常德地區所屬的西南官話覆蓋面包括的整個常德市管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區,更廣義的常德話還覆蓋原來歸屬常德的地區,比如慈利,華容等地,這些地區的話也有人稱其為常德話,然而這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可以以流經常德地區的沅澧兩水作為區分的標誌;沅澧兩水將常德方言分成兩大片,沅水流域流傳方言以常德話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話為代表。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一般認為,常德話以武陵區(常德市區)的語音為標準音--武陵區老城區(老常德市城裡地區)以及往北些許地區。澧州話以津市話、澧縣話為代表。

常德作為非省會地級市,人口流動相對穩定,移民對常德方言影響較小,常德話受到最大的衝擊來自普通話,導致市區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區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歲或以上土生土長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舊常德市域,即東門城門口至大小西門地區的口音為準。老常德話稱之為"後河話",與丹州東江蘆山一帶的"郊區話"、沅江以南的"前河話"均略有區別。

市區中派方言大致指30歲至55歲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歲之間的居民語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徵。市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歲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區的口音為準。市中心區處於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圍之中:東以常德大道為界靠近東江街道,南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園路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車站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實上,市區中派、新派方言在環線外仍有些分佈,亦通行於鼎城區城區、鼎城區灌溪鎮以及德山城區。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好當地方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畢竟方言所代表的是歷史的傳承和沉澱。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鼎城話

鼎城話即鼎城區所轄地區的方言,舊稱"前河話",鼎城區原名常德縣,方言大體上保留了常德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鼎城區在沅江兩岸皆有屬地,造成了區域內部語音不統一,但臨近各個郊縣的鄉鎮,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縣方言影響,如:靠近漢壽的謝家鋪鎮受到漢壽話影響較多;然而,鼎城區城區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區靠攏,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學習和模仿市區的聲調。

澧州話

澧縣話一個顯著的特徵是:保留了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早已廢除了這一音調,不過在澧縣話裡遍地皆是,入聲與陽聲(第二聲)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澧縣話的去聲(第四聲)很少,往往都用陽聲和入聲代替。

津市話和澧縣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翹舌,津市話多為平舌音,但調值用詞和澧縣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津市在上個世紀是較為發達的碼頭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縣幾分幾合,最後獨立成縣級市,方言保留了當時移民的特徵,但近年來,津澧融城趨勢加快,兩地城區僅相距10多公里,澧縣人口眾多,兩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區講澧縣話的人也越來越多,兩地方言有隨著津澧融城同化的趨勢。

臨澧話因在常德和澧縣之間,又處於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為主,如:翹舌音。但在調值方面,入聲調值歸為了35調,這一點應該是受到了常德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形成特點

常德話的形成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不斷有北方居民南遷。西晉末年的永嘉喪亂,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遷,大量人口沿漢水流域南下,渡江到達洞庭流域,這次大遷徙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亂,曾使"襄鄧(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百姓,兩京衣冠(長安、洛陽貴族)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遷徙規模大,人數多,地域集中,使其語言不僅難以被本地土著語言所同化,反而給當地土著語言以巨大的衝擊,這是常德話與北方話產生親緣關係的歷史淵源。另外,從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歸入以荊州(江陵府)為中心的政區,客觀上促使了常德話與北方話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後終於與之融為一體。儘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於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並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衝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史料記載

《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領):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故城今常德市東北六十華里)、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南縣、華容、岳陽、安鄉、澧縣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滬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四川省境)、零陽(今澧縣、慈利、石門、臨澧等縣地)、充(今大庸、桑植縣地)" ①。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晉人常林《義陵記》雲:"項羽弒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節選自《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根據記載常德現在所管轄的地區在漢代為武陵郡轄,武陵郡在漢代所屬湖北荊州,所以常德話和湖北話的淵源可追溯到漢朝乃至更久遠。這是常德方言不屬於湘語的原因。

而根據調值我們可以知道,常德地區方言的特點的中平調去聲(僅陽去)33--這個調值非常突出(武陵區除外),在相鄰的湘語地區這個調值便被降為了21。這一點可謂是涇渭分明。

從這一點來看,更加證明了常德一帶的方言明顯是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響。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語音特點

常德方言屬西南官話,方言內部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常德方言裡古今濁塞音一律清化;古來母、泥母混讀,n與l不區別意義(鼻邊音不分);fu與hu音節混讀為f,"府"與"虎"同音;合口呼韻母字少,合口多變為開口,"端"duan念dan,與"單"同音;古平聲一律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古全濁上聲均歸人去聲,古人聲大多未產生分化,調類一般有5個;古蟹攝見母、匣母開口二等字均存在文白異讀。

常德方言兒化一般需要重疊,並且都有相同的助詞 "噠" "倒" "起" 等等,以及複雜的連讀變調,如語流中單次調職會趨平,或會拉大調值差距,規律不是很明晰;還存在入聲歸去聲的情況。

當然,常德方言內部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流經常德市區的沅江將常德市分為武陵,鼎城兩區。沅水以北舊稱為後河,為武陵區所轄;沅水以南舊稱為前河,為鼎城區所轄。前後河方言大致相同,主要存在區別的是聲調和發音位置。鼎城方言(前河話)受漢壽等地影響較多發音位置靠前以及顎化嚴重,些許發音聲母不同,去聲多為33調值。這些調值在常德市區(武陵區)方言(後河話)為35。

在流域方面,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漢壽)和澧水流域(石門、臨澧、澧縣、安鄉、津市)的方言呈現出各自的特點。而從語音上看,沅水流域方言(主要指常德市區)均無翹舌音,與開口呼相拼聲母為tStS'2,與合口呼相拼聲母為t?t??,且韻母為撮口呼。澧水流域方言翹舌音和平舌區分清楚(和普通話的翹舌不太一樣,可以稱之為捲舌),這種現象不包含津市、安鄉;沅水流域x與合口呼相拼,聲母均為f,"喚"念f加,與"飯"同音,澧水流域f與x除在u前混讀外,其餘與普通話同(石門方言例外)。

安鄉、津市方言屬於澧水流域,但也呈現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點,如無翹舌音tSt2'S;石門與湘西接壤,其方言也呈現出湘西方言的特點,如上聲調值為42。安鄉方言有西邊話與南邊話之分,西邊話屬於官話,占主導地位,南邊話屬於湘方言。這是因為湘語區近百年來有移民遷至安鄉,他們的後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語的特徵,同時也能說官話,形成官話與湘語並存的局面。

然而,沅水流域去聲分化情況複雜,桃源話分化為陰去與陽去,但分ZIj獨立,不與其他調類合流,漢壽方言陰去與陽平合流,武陵方言去聲沒有分化;澧水流域方言去聲均產生分化,且陰去均歸人陽平,如"明"與"蓋"聲調同。去聲分化問題以及舉例還可以參見 '方言調值表' 以及 '方言島'。

最美德語,常德人的驕傲!(附常德方言志)

方言島

歷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遷入操另一種方言的人的地盤,他們所帶來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圍下,就如大海上的島嶼,即是通常所說的"方言島"。

常德地區也存在所謂的方言島現象存在,這種現象不是特別地突出,因為常德地區方言大致音調都具有很明顯的西南官話的特點,在個別的發音上存在這種現象。

在常德地區,去聲分化問題比較突出,幾乎所有所轄地區的去聲都分陰陽去,均以陽去中平調33比較突出,但是在常德市武陵區(即常德市中心城區)恐怕是常德所轄區縣裡最別具一格的了;武陵區方言聽起來清晰,陰陽上去四個調分明。這主要是因為武陵區方言中沒有入聲,以及不存在去聲分化問題。

武陵區去聲、入聲全部歸為35這個調值(即無去聲分化問題)--這也是區分武陵方言和常德其他地區方言的代表調值,所以武陵區方言最大的特點是去聲、入聲全部歸為35調,也是因為在這個原因,使得大量在常德其它地區方言中不讀35調的字詞,武陵區方言中讀35調,所以35調在武陵區的方言中就顯得特別突出,這種獨特的發音在常德地區中就像一個方言島,讀音和其他地區33完全不一樣,反而和武漢話完全一樣,去聲均為中升調35。(如:'夢'、'四'、'飯'、'會'、'上'、'病'、'坐'這些字在其他地區讀陽平33調值或因陽入歸為其他調值,而在武陵區方言中均讀35調,讀音和在整個常德地區都讀35調的代表字 '一' 相同。)。

據分析,在與常德接壤的湖北擁有去聲上揚35調的調值有武漢話,沙市話,宜昌話,這是因為武陵區,沙市,宜昌在上個世紀水運發達時,三地皆有發達的碼頭,相對發達的商埠受武漢這個更為發達的商埠影響,很多漢口人來到三地進行貿易往來,從而從古至今和武漢市交流密切。常德市也有小武漢之稱。

武陵區方言作為常德的標準音和它的政治經濟地位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這也並不是完全由武陵區在常德的政治經濟地位所導致,而是由於武陵方言和普通話一樣只有四個聲調,易於在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成為主流。隨著普通話的影響以及城鎮化的加快,常德郊區去聲分化情況正向著武陵區靠攏,變得35調值佔為主導甚至完全沒有分化,這種現象在城鎮化程度高的地區出現,如:德山鎮,鼎城區武陵鎮。

所以,武陵方言成為常德話的標準音不僅僅是因為武陵區的政治經濟地位,也是因為社會以及歷史演變的必然情況。

點我的頭像進入主頁,左上角[私信]回覆

私信回覆關鍵字“常德方言志”即可免費獲取下載鏈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