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開滿荷花的養魚池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開滿荷花的養魚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荷花掩映的農家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開滿荷花的養魚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荷花掩映的農家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城鄉結合部的小白山影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開滿荷花的養魚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荷花掩映的農家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城鄉結合部的小白山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豐滿經濟開發區公交站樁的松江南路

"

2019年8月6日,星期二,雨過天晴,有點悶熱。早飯後,我約好友乘51路環行公交車至松江南路豐滿工商所站樁下車,沿白山監獄高牆外經豐滿區白山鄉小白山村六社,經詢熱心村民指點找到登臨小白山頂的主路。 在小白山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標誌碑旁,一條上山的小路蜿蜒向上,雨後的山水沿路流淌,幾乎流經大半個屯子。久居鬧市的我看慣了人為建築和格局、滿腦子強制與規範的理念,對這路水交織、舉步維艱、山水相連、雞飛狗跳和果菜同園、蟲飛蝶舞、糞臭花香、呼吸難定的農村自然原生態,深感喜憂參半又浮想聯翩。細看那些村民住宅多為空置,稍有經管的也多是老人孩子。不用說這緊鄰市區的城中村,青壯年早多到城區就業和居住,這裡只不過是他們偶爾回到郊外休閒、索取殘餘價值,包括來自泥土的收穫物和血脈相連的無償勞動力,追思童年的記憶和寄託難以割捨的鄉愁的地方。在接近山口的村道兩旁,本世紀初佈置的小白山開發宣傳畫廊已經殘破、汙穢和歪斜,牆面上的圖畫也褪色、殘缺和不全。

小白山 望祭殿是大清王朝給吉林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清皇室尊庫布里雍順為始祖,視發祥地長白山為聖山,康熙皇帝派高級官員到長白山祭祀。後來因長白山路遠難行,於雍正11年,清政府諭旨盛京工部在吉林市小白山建望祭殿。望祭殿神案上立一用滿漢合壁書寫的黑字“長白山之神位”黃色木牌,從此,小白山作為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的象徵,倍受清王朝的崇敬與重視。望祭殿建成後,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將軍親領官員,在這裡代替皇帝祭祀長白山神。此外,每年初一和十五兩日,由將軍和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沾香致祀。因此,從雍正11年起,小白山便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菸繚繞的馳名聖地,時間跨度長達200多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親蒞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還在溫德河上祭祀了松花江。1934年,溥儀作為愛新覺羅皇族最後一次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上修建陣地,將參天古樹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樓全遭破壞,僅存的祭器樓也在“文革”中被拆毀。

初次前來踏訪的我們沿著溼漉漉的山道邊走邊拍照林木花草,蝴蝶、蜻蜓、蜘蛛網和不知名的昆蟲也不時地擠入鏡頭。海拔314·6米的小白山佔地0·7平方公里,花崗岩山體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林密草茂,駝峰狀山形南低北高如臥虎望西。我們繞虎尾南峰上至兩峰間的山坳處,在晨練人們自建的場地小憩,拍照後向北主峰攀登。雨後溼滑的人為踏踩而成的茅道曲折陡峭,偶有晨練者鋪墊的踏腳磚石和開闢的運動場地,我們都充分運用於登踏和休憩。因為不熟悉林間岔道,則選擇陽光較強的左側而首先上到主峰的西南邊,在茂密的蒿草中透過林木遮擋拍照山外的建築群,辨識城市的方位,判斷自身的位置。近乎原始和尚未開發的小白山上,除監控攝像頭是最新的建築設施外,連人踩的茅道都被蒿草覆蓋淹沒。山上人跡罕至除樹林中鳥鳴、草叢裡蟈蟈叫,安靜得沒有其它任何聲音。早熟的山裡紅樹果實累累,今春天旱風輕雨小而各種果蔬授粉良好,山上的各種果樹都墜彎枝頭。我們撥開齊胸高的蒿草來到主峰測量高度的三腳架下,這裡即是小白山的制高點北峰之巔。仰望高於地理座標架的建築是根鐵管柱狀避雷針,旁邊還有新建的監控攝像頭設施。在測量三角架上部用鐵絲捆綁的大號廣播喇叭口朝西北,雖已無連接線卻威風依然。我腦中頓時響起“文革”時期的聲嘶力竭和“知青”年代的慷慨陳詞,還有郊區廣播站的通知播報及護林防火的反覆宣傳與勸告。就在我看到避雷針尖在藍天白雲下划著圈圈,為防摔倒而趕緊低頭時發現腳下是蒿草和樹枝遮掩的是一處紅磚混凝土建築殘骸,高出地面不足一尺的牆沿之下是深達兩米的圓形地穴,我頓時身冒冷汗慶幸沒有失足跌落摔傷。環繞仔細觀察這座臥於地下的磚混建築空間狹小,門、角、通道俱全,唯缺頂蓋。我斷定這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修築的碉堡觀察所的遺蹟。在可立足點不到五六十平米的小白山北峰頂,我搜尋可無法判斷也沒有找到當年望祭殿在建的位置。我們在遠望溫德河大橋、新城大橋、西團山子、吉草高速公路口、環城南高速公路等地標物,飽覽並拍照吉林市西城鄉結合部美麗風光後下山。按照遊覽不走或少走回頭路的原則,我們挑選來時沒走過的林間茅道回到山坳的健身晨練場後,又登上南峰一覽兩半山、江南熱電廠、歐亞商城綜合體、江城大橋、可以居五星國際城、白山大橋工地等地標物,拍照吉林市東南部風光後返回山坳晨練場,選擇與來時相反的小路下山至望祭殿遺址文物保護碑,回望方知此次初探小白山踏訪雖是慕名盲走,卻以8字形路程完美蒞臨南北二峰。儘管未能判明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乾隆皇帝親臨祭祀的小白山望祭殿、祭祀樓和兩道牌樓的確切位置,也沒有看到二峰間山坳處飼養祭祀用梅花鹿的鹿圈的位置,但是對小白山的邊框四至和現實狀況已經心中有數,為再次探訪鋪墊了路徑。事實上在南北二峰間還有更矮的第三峰,那裡可能才是望祭殿的具體遺址地。

在山口農家我們討水解渴,老爺子一再提醒老伴兒“你去井裡給他們打點涼的”,老太太依舊不慌不忙地從水缸裡舀出舊水灌滿我們的水瓶。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古人討水被撒米糠的故事,三伏天剛剛走出天然森林“桑拿房”的我們,汗水溼透衣褲滴水,過午時分胃空血缺,以室溫水給予我們解渴不無科學道理。從進村時年輕少婦的周到指路,到下山時老婦人的默默給水,中國農民的淳樸人格再次稀釋我“中華傳統道德危機”的心理預期,現實告訴我民風遠沒有達到網絡“精英”們炒作的那麼不堪,基本民眾還是求真向善的。這在山中隨處可見的表達民眾信仰和心願的不同規格、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小廟中也可見一斑。

12時30分,我們從山腳經小白山村四社走回到松江南路,沿途參觀村民菜地果園魚塘,拍照荷花玉米瓜果,在探尋歷史故地的同時暢享城郊田園風光,身為滿族和錫伯族後人的我們此次三小時的小白山踏訪,雖然不知道小白山望祭殿復建有無可能,也不知道小白山旅遊開發何時能夠進行,但是緬懷祖先,了卻走遍家鄉四大名山的心願可謂不虛此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小白山位於吉林市西南部小白山鄉小白山村境內,古時小白山滿語稱“溫德亨”、或“溫德赫恩”山,意為“祭祀板”,盛放祭祀供品的木盤子,其山下的溫德河亦因此獲名,稱為“溫德亨”、或“溫德赫恩”河,其源頭是五里河,五里滿語“烏力”,意為“杜李”。此圖可見小白山有三個峰頭。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這是目前到現場唯一識別小白山的文字和實物證據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本世紀初吉林市開發小白山的總體規劃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早年設置在小白山村的開發小白山的宣傳版面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雨後泥濘的村道和已經破損的宣傳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中國封建盛世的大唐出了武則天,大清朝出了老佛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看到山口,山多高水多高,山水相連,山邊的道路也是河到,自然天成,除非你修建引水溝渠 。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尚未開發的山門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吉林市四大歷史名山之一的小白山致敬!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迎接我們進山的第一束山花,明亮、高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進山見到的第一個最親切的建築物和最莊重的宣傳橫幅,它們無聲地表達著同一個心願:請您注意安全!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你好啊,小白山,我來看你!可是年逾古稀的我姍姍來遲。其實,我來不來你都在這,地球上有沒有我你也都在這。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上山看到的頭一個人們自建的“望祭殿”,下山時才知道山中幾乎所有向陽平坦一點的地方都建有這樣的小廟,這與磨盤山上的情景雷同。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到南北二峰的連接點山腰上,我手指的左側是上山來的路,右側是下山回的路,面前是上南峰的路,身後是上北峰的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松林密佈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置身林木,想望登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青松高聳入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中地面覆蓋著厚厚的腐殖土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人們自發開闢的晨練運動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向山頂的林間小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攀援松樹尋找陽光的山葡萄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在登頂途中小憩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向著陽光強烈的方向上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林中登上西南部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層巒疊翠,霧氣朦朧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蒿草沒人,山花爛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巒起伏,大地如畫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裡紅樹, 果實累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小白山主峰的電纜線,還有北峰頂上攝像頭與避雷針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登上了主峰,站在北峰之巔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頂上的戰爭留痕,碉堡觀察所殘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1946年國民黨部隊在小白山砍伐樹木,修築作戰工事,拆毀溥儀最後登臨的望祭殿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從主峰看吉林市西部風光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環城高速,二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吉草高速公路管理大樓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新城大橋方向拉近看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往東部最多能夠看到的方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北峰的上空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主峰,下山回眸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我手指左側是上山走過的小路,右側是下山走回來的小路,上山走右側小路可以直達北峰山頂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山頂的山花和攝像頭,還有花上昆蟲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峰上看到的江城風光,還有山下的魚塘荷花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下南峰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下山的小路,曲徑不通幽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走出山外之前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到山口人家討水解渴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山口連接松江南路的村道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告別小白山村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結穗開花的玉米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掛滿枝頭的李子梅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開滿荷花的養魚池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荷花掩映的農家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城鄉結合部的小白山影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通往豐滿經濟開發區公交站樁的松江南路

小白山望祭殿遺址踏訪記

解渴止餓的朝鮮族大冷麵

原創:刑警007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