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然而職業殺手並不好當,尤其是在古代,各種社會制度環環相扣,想要隨意殺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唐朝府兵制與守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邊患一直在北部,唐朝也不例外,唐王朝不斷對外擴張,與當時的遊牧民族不斷髮生激戰,然而唐朝時期政權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往往是誰佔據了,地盤就是誰的。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也利於唐朝的對外擴張,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新唐書·兵志》所稱的:“府兵之道,居無事則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絕禍亂之萌也。”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然而職業殺手並不好當,尤其是在古代,各種社會制度環環相扣,想要隨意殺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唐朝府兵制與守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邊患一直在北部,唐朝也不例外,唐王朝不斷對外擴張,與當時的遊牧民族不斷髮生激戰,然而唐朝時期政權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往往是誰佔據了,地盤就是誰的。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也利於唐朝的對外擴張,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新唐書·兵志》所稱的:“府兵之道,居無事則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絕禍亂之萌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守捉這種軍事機構,應該是府兵制的具體表現,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北部邊患。

據相關資料顯示,唐代時期大部分的守捉城都在北部或者西北邊疆。

其所在地,大多在今天的甘肅、內蒙、新疆、河北、遼寧之地。西北之地,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在河北和遼寧,大家肯定無法理解,這點可以從幽州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防區中來看。

以幽州節度使防區為例,內有七個鎮,五個守捉城,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幽州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東軍和北口都是長城口,地址在現在北京市周邊。“薊州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城,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城。”洪水守捉城和鹽城守捉城故址位於今河北境內。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平盧節度使防區內:“營州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巫閭守捉城其故址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東北,靠近醫巫閭山。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然而職業殺手並不好當,尤其是在古代,各種社會制度環環相扣,想要隨意殺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唐朝府兵制與守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邊患一直在北部,唐朝也不例外,唐王朝不斷對外擴張,與當時的遊牧民族不斷髮生激戰,然而唐朝時期政權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往往是誰佔據了,地盤就是誰的。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也利於唐朝的對外擴張,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新唐書·兵志》所稱的:“府兵之道,居無事則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絕禍亂之萌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守捉這種軍事機構,應該是府兵制的具體表現,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北部邊患。

據相關資料顯示,唐代時期大部分的守捉城都在北部或者西北邊疆。

其所在地,大多在今天的甘肅、內蒙、新疆、河北、遼寧之地。西北之地,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在河北和遼寧,大家肯定無法理解,這點可以從幽州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防區中來看。

以幽州節度使防區為例,內有七個鎮,五個守捉城,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幽州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東軍和北口都是長城口,地址在現在北京市周邊。“薊州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城,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城。”洪水守捉城和鹽城守捉城故址位於今河北境內。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平盧節度使防區內:“營州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巫閭守捉城其故址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東北,靠近醫巫閭山。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朝前期,以府兵制為基礎,採取兵民合一的策略在北方邊疆設置節度使,以及眾多的鎮、城、戍、守捉、柵、關、塞等駐防機構,形成多層級嚴密的軍事駐防體系。有效的守護著唐朝邊疆安全。

唐初“守捉使”不等同於唐後期的“團練守捉使”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將守捉使當做是唐朝後期的團練守捉使,比如有人就說李克用曾經做過雲州守捉使,《新五代史》中記載:“國昌子克用,尤善騎射,能仰中雙鳧,為雲州守捉使。國昌已拒命,克用乃殺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據云州,自稱留後。”

並且認為這個守捉使是唐初的守捉使,其實這是錯誤的。

李克用當時的這個守捉使應該是團練守捉使。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然而職業殺手並不好當,尤其是在古代,各種社會制度環環相扣,想要隨意殺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唐朝府兵制與守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邊患一直在北部,唐朝也不例外,唐王朝不斷對外擴張,與當時的遊牧民族不斷髮生激戰,然而唐朝時期政權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往往是誰佔據了,地盤就是誰的。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也利於唐朝的對外擴張,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新唐書·兵志》所稱的:“府兵之道,居無事則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絕禍亂之萌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守捉這種軍事機構,應該是府兵制的具體表現,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北部邊患。

據相關資料顯示,唐代時期大部分的守捉城都在北部或者西北邊疆。

其所在地,大多在今天的甘肅、內蒙、新疆、河北、遼寧之地。西北之地,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在河北和遼寧,大家肯定無法理解,這點可以從幽州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防區中來看。

以幽州節度使防區為例,內有七個鎮,五個守捉城,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幽州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東軍和北口都是長城口,地址在現在北京市周邊。“薊州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城,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城。”洪水守捉城和鹽城守捉城故址位於今河北境內。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平盧節度使防區內:“營州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巫閭守捉城其故址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東北,靠近醫巫閭山。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朝前期,以府兵制為基礎,採取兵民合一的策略在北方邊疆設置節度使,以及眾多的鎮、城、戍、守捉、柵、關、塞等駐防機構,形成多層級嚴密的軍事駐防體系。有效的守護著唐朝邊疆安全。

唐初“守捉使”不等同於唐後期的“團練守捉使”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將守捉使當做是唐朝後期的團練守捉使,比如有人就說李克用曾經做過雲州守捉使,《新五代史》中記載:“國昌子克用,尤善騎射,能仰中雙鳧,為雲州守捉使。國昌已拒命,克用乃殺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據云州,自稱留後。”

並且認為這個守捉使是唐初的守捉使,其實這是錯誤的。

李克用當時的這個守捉使應該是團練守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方積六先生在《關於唐代團結兵的探討》一文中解釋:“團練使是唐朝的使職差遣官,全稱為團練守捉使”。

《中國曆代官稱辭典中》對團練使的解釋為:“官名,團練守捉使之簡稱。唐後期,於不設節度使之地區置都團練使,團練使,掌本區各州軍事,軍訓壯丁,擔當鄉土防禦”。

在前面我大致分析了,守捉機構是府兵制中的一種,然而府兵制度在開元年間就已經逐漸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那麼以前的守捉機構應該是逐漸瓦解的,所以才有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成為一個僱傭的殺手組織。

安史之亂後,軍事形勢非常緊急,唐政府為抵禦叛軍開始設置團練使,在《新唐書·百官四下》中記載:“及安祿山反,諸郡當賊衝者,皆置防禦守捉使。乾元元年,置團練守捉使、都團練守捉使,大者領州十餘,小者二三州。”

"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二十一集,張小敬根據曹破延臨死前供述的“十字蓮花”,找到義寧坊的景教寺廟,但是當張小敬與檀棋趕到景教寺廟的時候,發現突厥最高指揮“右殺”已經被人刺死。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檀棋設置騙局,假裝右殺沒死,使得張小敬抓住刺殺右殺的刺客,經過一番來自地獄般的審訊,最終確認該刺客為守捉郎。

《長安十二時辰》中守捉郎的影視形象

在劇中,守捉郎被形容為一種嚴密的僱傭暗殺組織,根據馬伯庸老師在原著中的介紹,“守捉”本是大唐邊境的屯兵小城,因為城市規模較小,採取的是自治自保的政策,因此守捉城裡面魚龍混雜,最終演變為唐律之外的法外之地。

從根本上來說,守捉是唐朝地區駐兵機構,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府兵日漸廢弛,折衝府幾無上番之兵。

守捉郎就成為一種暗殺組織,替人賣命專門為各地官府、節度使以及豪商提供僱傭兵服務。它的成員成分十分複雜,有逃亡的罪犯、退役的老戍兵、流徙邊地的農夫子女,還有大量來歷不明的西域胡人。這些成員只有一個共同點,皆出身於各地的守捉城。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能夠作為殺手,必然是有一定的武藝,在隨後很長的一段“長安跑酷”中,張小敬與伊思最終沒有抓到守捉郎,也說明他們的專業性較高。

在馬伯庸的筆下,守捉郎的兵員精悍,辦事利落,十幾年光景,便成為大唐疆域內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行事低調謹慎。

在張小敬從守捉郎口中找到守捉郎的聯繫地點時,聯繫人“火師”遇刺身亡,守捉郎開始對張小敬來了一次大屠殺。

他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比如守捉郎口中經常唸叨的:“守捉郎,守捉郎,恩必報,債必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因為這些守捉郎在出任務的時候都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守捉城裡,若是身死,組織會照顧撫卹;若是背叛,家中親人可就不知什麼下場了,刺殺右殺的兩種刺客,一名當場服毒而死,而另一名在張小敬審判時也想咬舌自盡,可見其組織的嚴密性。

歷史上“守捉”到底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為了突出長安反恐二十四小時,增加了諸如“長安地下城”等較為隱蔽的古代文化,從而將守捉郎打造為一個僱傭暗殺組織,彷彿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實,歷史上應該是沒有“守捉郎”這個詞的,而有“守捉”一詞。

“守捉”是唐初出現的邊防軍事機構,也是唐朝特有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唐方鎮節度使之兵,其原皆起於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代中前期,唐政府為了有效控制邊疆,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中小型駐防軍事單位,其中包括包括鎮戍、堡柵、關塞等駐防設施。守捉就是其中的一種,規模也不是特別小,而是節度使之下,比軍鎮小一點的軍政合一的防禦城堡。

一個守捉城,人數並不固定,最小的三百人,多的則有七千人。

這些人的由來一部分是正規軍,大多是從隴右道和山東等地徵調來的青壯年;還有一部分是內地犯人,古代犯罪流放,就是發配到邊塞之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隨軍家屬,這也是劇中守捉郎組織嚴密的原因,畢竟組織是能夠把持你的家屬的。

守捉駐地通常稱為“守捉城”,同其他軍鎮一樣在邊疆發揮著軍事控制、穩定秩序等重要作用。

守捉城的最高長官就是守捉使,守捉使是軍事長官,並不是親自參加到刺殺行動中的守捉郎,大概馬伯庸老師將守捉城裡面的軍民稱為守捉郎了,一些在守捉城中混不下去的老百姓,幹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人買賣倒是也能行得通。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然而職業殺手並不好當,尤其是在古代,各種社會制度環環相扣,想要隨意殺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唐朝府兵制與守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邊患一直在北部,唐朝也不例外,唐王朝不斷對外擴張,與當時的遊牧民族不斷髮生激戰,然而唐朝時期政權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往往是誰佔據了,地盤就是誰的。

唐朝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也利於唐朝的對外擴張,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新唐書·兵志》所稱的:“府兵之道,居無事則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漸,絕禍亂之萌也。”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守捉這種軍事機構,應該是府兵制的具體表現,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北部邊患。

據相關資料顯示,唐代時期大部分的守捉城都在北部或者西北邊疆。

其所在地,大多在今天的甘肅、內蒙、新疆、河北、遼寧之地。西北之地,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在河北和遼寧,大家肯定無法理解,這點可以從幽州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防區中來看。

以幽州節度使防區為例,內有七個鎮,五個守捉城,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幽州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東軍和北口都是長城口,地址在現在北京市周邊。“薊州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城,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城。”洪水守捉城和鹽城守捉城故址位於今河北境內。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平盧節度使防區內:“營州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巫閭守捉城其故址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東北,靠近醫巫閭山。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唐朝前期,以府兵制為基礎,採取兵民合一的策略在北方邊疆設置節度使,以及眾多的鎮、城、戍、守捉、柵、關、塞等駐防機構,形成多層級嚴密的軍事駐防體系。有效的守護著唐朝邊疆安全。

唐初“守捉使”不等同於唐後期的“團練守捉使”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將守捉使當做是唐朝後期的團練守捉使,比如有人就說李克用曾經做過雲州守捉使,《新五代史》中記載:“國昌子克用,尤善騎射,能仰中雙鳧,為雲州守捉使。國昌已拒命,克用乃殺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據云州,自稱留後。”

並且認為這個守捉使是唐初的守捉使,其實這是錯誤的。

李克用當時的這個守捉使應該是團練守捉使。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方積六先生在《關於唐代團結兵的探討》一文中解釋:“團練使是唐朝的使職差遣官,全稱為團練守捉使”。

《中國曆代官稱辭典中》對團練使的解釋為:“官名,團練守捉使之簡稱。唐後期,於不設節度使之地區置都團練使,團練使,掌本區各州軍事,軍訓壯丁,擔當鄉土防禦”。

在前面我大致分析了,守捉機構是府兵制中的一種,然而府兵制度在開元年間就已經逐漸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那麼以前的守捉機構應該是逐漸瓦解的,所以才有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成為一個僱傭的殺手組織。

安史之亂後,軍事形勢非常緊急,唐政府為抵禦叛軍開始設置團練使,在《新唐書·百官四下》中記載:“及安祿山反,諸郡當賊衝者,皆置防禦守捉使。乾元元年,置團練守捉使、都團練守捉使,大者領州十餘,小者二三州。”

看劇帶你學唐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守捉郎是什麼樣的組織?

團練守捉使就是負責在當地組建訓練士兵同時鎮守地方,雖然在名稱上引用了唐初時候的守捉二字,但是從性質上已經是天差地別了,更不能等同而語。

團練守捉使之間簡稱為團練使,李克用已經是晚唐時期的人了,其雲州守捉使按照現在的解讀應該是雲州團練使。

從守捉使到團練守捉使,其實是唐代兵制的一種變化,也是唐代中央對地方軍權的逐漸喪失,最終引發藩鎮割據的局面,甚至引發五代十國之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