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 道德經 春節守護值班 黃明哲正解國學經典 2019-08-17
"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今天什麼事情沒有長安幾十萬人命更重要”

《道德經》裡講,王者的歸宿只有一個:“貴食母”,以食母為貴。什麼是食母?就是行天道。

作為王者,要行怎樣的天道?就是守護底層代碼,健康運行社會組織結構,守護百姓的安寧。

作為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行走的道,就是守護長安的百姓,守護他們的安寧和幸福。

張小敬清楚地知道,即便完成任務,他也換不回自己的“生”。但他依舊,臨危受命,九死無悔。

只為,再做一日長安不良帥,再守一日長安城。

為了保長安幾十萬的百姓的安全——

當葛老以龍波的信息和張小敬做交換時,他不惜犧牲小乙的性命,也要為守護百姓爭取時間;

當靖安司失守、全城追殺他,他沒有出城保命,而是選擇孤軍奮戰,將案子查到底;

當毛順讓他在百姓和皇帝之間做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百姓,點燃了毛順身上的引線;

當他發現聞染、丁老三、蕭規等至親牽扯其中時,他內心悲痛,卻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百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都有所求,姚汝能求名、徐賓求認可、李必求抱負,元載之輩求名亦求利,而張小敬求的,只是長安城內百姓的安寧。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今天什麼事情沒有長安幾十萬人命更重要”

《道德經》裡講,王者的歸宿只有一個:“貴食母”,以食母為貴。什麼是食母?就是行天道。

作為王者,要行怎樣的天道?就是守護底層代碼,健康運行社會組織結構,守護百姓的安寧。

作為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行走的道,就是守護長安的百姓,守護他們的安寧和幸福。

張小敬清楚地知道,即便完成任務,他也換不回自己的“生”。但他依舊,臨危受命,九死無悔。

只為,再做一日長安不良帥,再守一日長安城。

為了保長安幾十萬的百姓的安全——

當葛老以龍波的信息和張小敬做交換時,他不惜犧牲小乙的性命,也要為守護百姓爭取時間;

當靖安司失守、全城追殺他,他沒有出城保命,而是選擇孤軍奮戰,將案子查到底;

當毛順讓他在百姓和皇帝之間做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百姓,點燃了毛順身上的引線;

當他發現聞染、丁老三、蕭規等至親牽扯其中時,他內心悲痛,卻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百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都有所求,姚汝能求名、徐賓求認可、李必求抱負,元載之輩求名亦求利,而張小敬求的,只是長安城內百姓的安寧。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次結案,殲滅狼衛,摧毀三車石脂。

彼時,在郭利仕的協助下,張小敬被姚汝能、檀棋從右驍衛府衙救出,行走在長安街上,姚汝能看著街市上歌舞昇平,不由感概有人為了百姓日夜操勞,不惜生命,但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張小敬說:“如此最好。看到大傢伙都樂樂呵呵的,就知道自己沒白忙活。”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自我表現反而表現不清楚,自我誇獎反而沒有人認同,自我邀功啊反而得不到社會的首肯,端起架子並不能提升你的領導力。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是一個人格獨立的王者的表現,他不需要靠這種虛名來解決問題,不需要依賴別人的評價,他天生具備運行自己目標的能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4種狀態對於行道中的王者來說,就像多長了一個手指頭,冗餘,且不利。

反觀劇中的皇帝,自比堯舜更聖明,自詡是神,反倒讓龍波驚醒,意識到皇帝的自負以及對蚍蜉的輕視,重新燃起復仇之心,最後導致燈樓爆炸,皇帝自己被挾持,差點被殺。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今天什麼事情沒有長安幾十萬人命更重要”

《道德經》裡講,王者的歸宿只有一個:“貴食母”,以食母為貴。什麼是食母?就是行天道。

作為王者,要行怎樣的天道?就是守護底層代碼,健康運行社會組織結構,守護百姓的安寧。

作為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行走的道,就是守護長安的百姓,守護他們的安寧和幸福。

張小敬清楚地知道,即便完成任務,他也換不回自己的“生”。但他依舊,臨危受命,九死無悔。

只為,再做一日長安不良帥,再守一日長安城。

為了保長安幾十萬的百姓的安全——

當葛老以龍波的信息和張小敬做交換時,他不惜犧牲小乙的性命,也要為守護百姓爭取時間;

當靖安司失守、全城追殺他,他沒有出城保命,而是選擇孤軍奮戰,將案子查到底;

當毛順讓他在百姓和皇帝之間做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百姓,點燃了毛順身上的引線;

當他發現聞染、丁老三、蕭規等至親牽扯其中時,他內心悲痛,卻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百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都有所求,姚汝能求名、徐賓求認可、李必求抱負,元載之輩求名亦求利,而張小敬求的,只是長安城內百姓的安寧。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次結案,殲滅狼衛,摧毀三車石脂。

彼時,在郭利仕的協助下,張小敬被姚汝能、檀棋從右驍衛府衙救出,行走在長安街上,姚汝能看著街市上歌舞昇平,不由感概有人為了百姓日夜操勞,不惜生命,但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張小敬說:“如此最好。看到大傢伙都樂樂呵呵的,就知道自己沒白忙活。”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自我表現反而表現不清楚,自我誇獎反而沒有人認同,自我邀功啊反而得不到社會的首肯,端起架子並不能提升你的領導力。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是一個人格獨立的王者的表現,他不需要靠這種虛名來解決問題,不需要依賴別人的評價,他天生具備運行自己目標的能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4種狀態對於行道中的王者來說,就像多長了一個手指頭,冗餘,且不利。

反觀劇中的皇帝,自比堯舜更聖明,自詡是神,反倒讓龍波驚醒,意識到皇帝的自負以及對蚍蜉的輕視,重新燃起復仇之心,最後導致燈樓爆炸,皇帝自己被挾持,差點被殺。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經過驚心動魄的十二時辰,一切塵埃落定。

李必上山修道,張小敬離城出遊。

李必問,為何三品參將還要走?

張小敬說,我,只是一個兵。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今天什麼事情沒有長安幾十萬人命更重要”

《道德經》裡講,王者的歸宿只有一個:“貴食母”,以食母為貴。什麼是食母?就是行天道。

作為王者,要行怎樣的天道?就是守護底層代碼,健康運行社會組織結構,守護百姓的安寧。

作為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行走的道,就是守護長安的百姓,守護他們的安寧和幸福。

張小敬清楚地知道,即便完成任務,他也換不回自己的“生”。但他依舊,臨危受命,九死無悔。

只為,再做一日長安不良帥,再守一日長安城。

為了保長安幾十萬的百姓的安全——

當葛老以龍波的信息和張小敬做交換時,他不惜犧牲小乙的性命,也要為守護百姓爭取時間;

當靖安司失守、全城追殺他,他沒有出城保命,而是選擇孤軍奮戰,將案子查到底;

當毛順讓他在百姓和皇帝之間做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百姓,點燃了毛順身上的引線;

當他發現聞染、丁老三、蕭規等至親牽扯其中時,他內心悲痛,卻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百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都有所求,姚汝能求名、徐賓求認可、李必求抱負,元載之輩求名亦求利,而張小敬求的,只是長安城內百姓的安寧。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次結案,殲滅狼衛,摧毀三車石脂。

彼時,在郭利仕的協助下,張小敬被姚汝能、檀棋從右驍衛府衙救出,行走在長安街上,姚汝能看著街市上歌舞昇平,不由感概有人為了百姓日夜操勞,不惜生命,但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張小敬說:“如此最好。看到大傢伙都樂樂呵呵的,就知道自己沒白忙活。”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自我表現反而表現不清楚,自我誇獎反而沒有人認同,自我邀功啊反而得不到社會的首肯,端起架子並不能提升你的領導力。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是一個人格獨立的王者的表現,他不需要靠這種虛名來解決問題,不需要依賴別人的評價,他天生具備運行自己目標的能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4種狀態對於行道中的王者來說,就像多長了一個手指頭,冗餘,且不利。

反觀劇中的皇帝,自比堯舜更聖明,自詡是神,反倒讓龍波驚醒,意識到皇帝的自負以及對蚍蜉的輕視,重新燃起復仇之心,最後導致燈樓爆炸,皇帝自己被挾持,差點被殺。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經過驚心動魄的十二時辰,一切塵埃落定。

李必上山修道,張小敬離城出遊。

李必問,為何三品參將還要走?

張小敬說,我,只是一個兵。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10年隴右兵,9年不良人。好像自始至終,張小敬都只是一個兵。

只是這個兵,不只是百姓的守護者。

張小敬真正守護的,是自己的初心,守護百姓的初心。

他不在乎待遇,不在乎誤解,不在乎聖人的回報,甚至不在乎生死。

這才是真正的問心無愧,遵循道心。

這樣的張小敬,別人無法估量,也無法評價。

"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張小敬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王者。

說張小敬是王者,我指的是,張小敬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具有王者氣象的人。

在《道德經》裡,真正的王者,具備這樣的品行:擁有獨立人格,行走在天道上。

“這世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以上,是張小敬好友徐賓對張小敬的一個描述。

不受制於外界任何人和事,不以世俗的目標為目標,不為任何人收買,只忠於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張小敬跟其他任何人的不同。

這樣的張小敬,真正做到了,在眾官吏以及皇帝面前,寵辱不驚。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人內心充滿了一種恐懼,得了寵的怕失寵,受了辱的更痛苦,怕從此翻不了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如果一個人被寵,就證明那個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他已經默默地把他的人格放到了地上。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在乞求。有人寵,就覺得很光榮,覺得生命突然有了色彩,這是對一個人人格最大的羞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誰可以寵他,有誰可以辱他呢?

辱都是“有為”的上層人制造出來,用來控制下面的人的,這種控制非常全面,甚至細節化,讓人自覺自願去執行,把他人生的目標扣在了外在的評價上。而這個評價不僅決定著他的資源,甚至於深入他的內心,評價他的人格。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右相、王爺、各級官宦,在皇帝面前無一不寵辱若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徐賓縱有過人之才,也不過是一個喪失獨立人格、在皇帝面前衝入若驚的人。當他沒有得到皇帝對他能力的認可時,他的內心就徹底崩潰了。

自負如龍波,在皇帝準確地說出第八團每個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在部隊的職責,自認為得到聖上的銘記和肯定之時,瞬間感動得熱淚盈眶。當皇帝對他既往不咎,噓寒問暖,龍波竟因聖上博大的胸襟痛哭流涕,心悅誠服跪倒在地,向他認錯。

徐賓、龍波,無論才智,情懷,還是境遇,跟張小敬有太多相似。但寵辱若驚、寵辱不驚,把他們帶向了不同的道,也由此有了不同的命運結局。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今天什麼事情沒有長安幾十萬人命更重要”

《道德經》裡講,王者的歸宿只有一個:“貴食母”,以食母為貴。什麼是食母?就是行天道。

作為王者,要行怎樣的天道?就是守護底層代碼,健康運行社會組織結構,守護百姓的安寧。

作為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行走的道,就是守護長安的百姓,守護他們的安寧和幸福。

張小敬清楚地知道,即便完成任務,他也換不回自己的“生”。但他依舊,臨危受命,九死無悔。

只為,再做一日長安不良帥,再守一日長安城。

為了保長安幾十萬的百姓的安全——

當葛老以龍波的信息和張小敬做交換時,他不惜犧牲小乙的性命,也要為守護百姓爭取時間;

當靖安司失守、全城追殺他,他沒有出城保命,而是選擇孤軍奮戰,將案子查到底;

當毛順讓他在百姓和皇帝之間做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百姓,點燃了毛順身上的引線;

當他發現聞染、丁老三、蕭規等至親牽扯其中時,他內心悲痛,卻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百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都有所求,姚汝能求名、徐賓求認可、李必求抱負,元載之輩求名亦求利,而張小敬求的,只是長安城內百姓的安寧。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次結案,殲滅狼衛,摧毀三車石脂。

彼時,在郭利仕的協助下,張小敬被姚汝能、檀棋從右驍衛府衙救出,行走在長安街上,姚汝能看著街市上歌舞昇平,不由感概有人為了百姓日夜操勞,不惜生命,但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張小敬說:“如此最好。看到大傢伙都樂樂呵呵的,就知道自己沒白忙活。”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自我表現反而表現不清楚,自我誇獎反而沒有人認同,自我邀功啊反而得不到社會的首肯,端起架子並不能提升你的領導力。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是一個人格獨立的王者的表現,他不需要靠這種虛名來解決問題,不需要依賴別人的評價,他天生具備運行自己目標的能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4種狀態對於行道中的王者來說,就像多長了一個手指頭,冗餘,且不利。

反觀劇中的皇帝,自比堯舜更聖明,自詡是神,反倒讓龍波驚醒,意識到皇帝的自負以及對蚍蜉的輕視,重新燃起復仇之心,最後導致燈樓爆炸,皇帝自己被挾持,差點被殺。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經過驚心動魄的十二時辰,一切塵埃落定。

李必上山修道,張小敬離城出遊。

李必問,為何三品參將還要走?

張小敬說,我,只是一個兵。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10年隴右兵,9年不良人。好像自始至終,張小敬都只是一個兵。

只是這個兵,不只是百姓的守護者。

張小敬真正守護的,是自己的初心,守護百姓的初心。

他不在乎待遇,不在乎誤解,不在乎聖人的回報,甚至不在乎生死。

這才是真正的問心無愧,遵循道心。

這樣的張小敬,別人無法估量,也無法評價。

他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真正的王者,你看懂了嗎?

黃明哲對老莊思想有數十年的深入研究及獨到簡介。其潛心《道德經》二十餘年,以歷代帝王家《道德經》為藍本,獨創《道德經》現代解讀,參同古代領導學、決策學、管理學,深入研究《道德經》的思維方式,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年智慧的底層密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