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撰文|黃大拿&編輯|楚琦

引文: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有國別就可能有競爭乃至衝突。

在越來越講究合作的當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有日益激烈的苗頭,更不用說在傳統社會條件之下了。

商業間諜,經濟暗戰,其實不僅反映於5G,甚至可能會滲透到飲食之中……

裝扮成中國人的"茶葉大盜"

2015年,大陸的兩家出版社幾乎不約而同出了兩本外國人關於中國茶的書。

一本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作者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另一本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作者是美國人薩拉.羅斯。

兩本書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嚴格說來,後者就是前者的一次複述:《兩訪中國茶鄉》是福瓊的回憶錄,《茶葉大盜》則是羅斯根據福瓊回憶錄進行了一次重新敘述而已。

儘管如此,羅斯的著作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對福瓊自述中津津有味的所謂"冒險"給出了直截了當的評價:茶葉大盜!

沒錯,福瓊就是一個大盜。只不過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盜竊"意義不同,他盜取的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中國茶樹的種子。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撰文|黃大拿&編輯|楚琦

引文: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有國別就可能有競爭乃至衝突。

在越來越講究合作的當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有日益激烈的苗頭,更不用說在傳統社會條件之下了。

商業間諜,經濟暗戰,其實不僅反映於5G,甚至可能會滲透到飲食之中……

裝扮成中國人的"茶葉大盜"

2015年,大陸的兩家出版社幾乎不約而同出了兩本外國人關於中國茶的書。

一本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作者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另一本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作者是美國人薩拉.羅斯。

兩本書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嚴格說來,後者就是前者的一次複述:《兩訪中國茶鄉》是福瓊的回憶錄,《茶葉大盜》則是羅斯根據福瓊回憶錄進行了一次重新敘述而已。

儘管如此,羅斯的著作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對福瓊自述中津津有味的所謂"冒險"給出了直截了當的評價:茶葉大盜!

沒錯,福瓊就是一個大盜。只不過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盜竊"意義不同,他盜取的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中國茶樹的種子。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回到19世紀40年代,儘管有來自布魯斯兄弟(蘇格蘭人)1830年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開闢的茶葉種植園的競爭,中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葉生產和供應國。對布魯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們生產的茶葉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與中國所產的茶葉競爭。

在茶葉貿易上高度依賴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試圖獲得更大的利益,嘗試移種中國茶。他們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能打探到中國茶葉生產祕密的專家,讓這個人為公司服務。

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找到了,這個人就是有博物學家之稱的福瓊。

東印度公司之所以相中福瓊,因為他與中國有著不淺的交情:1842至1845年間,福瓊曾作為倫敦園藝會領導人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在旅居中國過程中,他學習中文和遠東的風俗習慣,熟練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並在回國時帶回了100多種西方人沒有見過的植物,獲得了一定的聲譽。【1】

根據福瓊在《兩訪中國茶鄉》中的自述,東印度公司給福瓊下達的指令是:"必須從中國盛產茶葉的地區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然後由你負責將茶樹和茶樹種子從中國運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再從加爾各答運到喜馬拉雅山。你還必須盡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經驗的種茶人和茶葉加工者,沒有他們,我們將無法發展在喜馬拉雅山的茶葉生產。"【2】

1848年9月,帶著東印度公司的指令,福瓊抵達上海。隨後向以盛產綠茶聞名的黃山進發。

福瓊此行充滿風險。他是繼葡萄牙人後第一個滲入中國內地的外國人,如果被大清的官兵發現,有可能喪命。此外,他還必須小心提防沿路上可能出現的強盜匪徒,

為了防範這種危險,也為了消除和中國底層百姓的隔膜,福瓊穿上了中國人的服裝,並且在頭頂加上了一條長辮,打扮得讓鄉下的農民認不出他是歐洲人。當時大清朝的農民幾乎都沒有見過歐洲人,對歐洲人的辨識度本來就極低,實際上這也是他後來成功的條件之一。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撰文|黃大拿&編輯|楚琦

引文: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有國別就可能有競爭乃至衝突。

在越來越講究合作的當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有日益激烈的苗頭,更不用說在傳統社會條件之下了。

商業間諜,經濟暗戰,其實不僅反映於5G,甚至可能會滲透到飲食之中……

裝扮成中國人的"茶葉大盜"

2015年,大陸的兩家出版社幾乎不約而同出了兩本外國人關於中國茶的書。

一本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作者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另一本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作者是美國人薩拉.羅斯。

兩本書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嚴格說來,後者就是前者的一次複述:《兩訪中國茶鄉》是福瓊的回憶錄,《茶葉大盜》則是羅斯根據福瓊回憶錄進行了一次重新敘述而已。

儘管如此,羅斯的著作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對福瓊自述中津津有味的所謂"冒險"給出了直截了當的評價:茶葉大盜!

沒錯,福瓊就是一個大盜。只不過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盜竊"意義不同,他盜取的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中國茶樹的種子。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回到19世紀40年代,儘管有來自布魯斯兄弟(蘇格蘭人)1830年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開闢的茶葉種植園的競爭,中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葉生產和供應國。對布魯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們生產的茶葉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與中國所產的茶葉競爭。

在茶葉貿易上高度依賴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試圖獲得更大的利益,嘗試移種中國茶。他們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能打探到中國茶葉生產祕密的專家,讓這個人為公司服務。

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找到了,這個人就是有博物學家之稱的福瓊。

東印度公司之所以相中福瓊,因為他與中國有著不淺的交情:1842至1845年間,福瓊曾作為倫敦園藝會領導人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在旅居中國過程中,他學習中文和遠東的風俗習慣,熟練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並在回國時帶回了100多種西方人沒有見過的植物,獲得了一定的聲譽。【1】

根據福瓊在《兩訪中國茶鄉》中的自述,東印度公司給福瓊下達的指令是:"必須從中國盛產茶葉的地區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然後由你負責將茶樹和茶樹種子從中國運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再從加爾各答運到喜馬拉雅山。你還必須盡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經驗的種茶人和茶葉加工者,沒有他們,我們將無法發展在喜馬拉雅山的茶葉生產。"【2】

1848年9月,帶著東印度公司的指令,福瓊抵達上海。隨後向以盛產綠茶聞名的黃山進發。

福瓊此行充滿風險。他是繼葡萄牙人後第一個滲入中國內地的外國人,如果被大清的官兵發現,有可能喪命。此外,他還必須小心提防沿路上可能出現的強盜匪徒,

為了防範這種危險,也為了消除和中國底層百姓的隔膜,福瓊穿上了中國人的服裝,並且在頭頂加上了一條長辮,打扮得讓鄉下的農民認不出他是歐洲人。當時大清朝的農民幾乎都沒有見過歐洲人,對歐洲人的辨識度本來就極低,實際上這也是他後來成功的條件之一。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同時,福瓊還僱傭了來自產茶區的兩個中國人。一個作為男僕,一個則是苦力。他們收了福瓊的錢,為他服務,同時也替他隱瞞真實身份。

在跋涉於採茶區的過程中,福瓊發現,這裡多霧的氣候和富含銀元素的土壤很適於種植藥用茶。他由此瞭解到何種氣候和土壤才適於種植優質茶。而在寧波地區,他則採集到了不少茶種。

由於福瓊的偽裝,加上他一路上出手大方、表現得體,更由於中國人從他對茶的非常興趣中看不出任何異常,福瓊沿路受到了中國人的歡迎。他借宿的時候,主人甚至常常拿出自己珍藏的極品茶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3】

"茶葉大盜"讓中國損失慘重

1848年12月15日,福瓊在寫給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侯爵的信中說:"我高興地向您報告:我已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我希望能將其完好地送到您手中。在最近兩個月裡,我已將我收集的很大一部分茶種播種於院子裡,目的是不久以後將茶樹苗送到印度去。"【4】

福瓊信中所說的院子,是指英國駐當地領事館的院子以及一些英國商人住所的院子,福鈞用這些院子來試驗種茶樹。他發往加爾各答的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3艘船裝運的,目的是儘量減少損失。

1849年2月12日,福鈞又致函英國駐印度總督說,他想到著名的紅茶區武夷山考察一下。

隨後福瓊又來到了武夷山。

和黃山之行一樣,福瓊此行收穫極大。他從寺廟的和尚那裡打聽到了一些茶道祕密,特別是高品質茶對水質的要求。他還了解到了製作紅茶的過程和工藝。

但要製出好茶,這些知識仍然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實操的經驗。於是福瓊又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6名種茶和製茶工人,2名製作茶葉罐的工人),聘期3年。

中國工人離境並沒有引起任何懷疑。當時的大清朝有不少中國人出境務工,但主要目的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和加利福尼亞,只不過去印度的極為罕見而已。

就這樣,1851年3月16日,福鈞和他招聘的工人們乘坐一艘滿載茶種和茶樹苗的船抵達加爾各答。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撰文|黃大拿&編輯|楚琦

引文: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有國別就可能有競爭乃至衝突。

在越來越講究合作的當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有日益激烈的苗頭,更不用說在傳統社會條件之下了。

商業間諜,經濟暗戰,其實不僅反映於5G,甚至可能會滲透到飲食之中……

裝扮成中國人的"茶葉大盜"

2015年,大陸的兩家出版社幾乎不約而同出了兩本外國人關於中國茶的書。

一本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作者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另一本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作者是美國人薩拉.羅斯。

兩本書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嚴格說來,後者就是前者的一次複述:《兩訪中國茶鄉》是福瓊的回憶錄,《茶葉大盜》則是羅斯根據福瓊回憶錄進行了一次重新敘述而已。

儘管如此,羅斯的著作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對福瓊自述中津津有味的所謂"冒險"給出了直截了當的評價:茶葉大盜!

沒錯,福瓊就是一個大盜。只不過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盜竊"意義不同,他盜取的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中國茶樹的種子。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回到19世紀40年代,儘管有來自布魯斯兄弟(蘇格蘭人)1830年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開闢的茶葉種植園的競爭,中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葉生產和供應國。對布魯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們生產的茶葉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與中國所產的茶葉競爭。

在茶葉貿易上高度依賴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試圖獲得更大的利益,嘗試移種中國茶。他們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能打探到中國茶葉生產祕密的專家,讓這個人為公司服務。

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找到了,這個人就是有博物學家之稱的福瓊。

東印度公司之所以相中福瓊,因為他與中國有著不淺的交情:1842至1845年間,福瓊曾作為倫敦園藝會領導人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在旅居中國過程中,他學習中文和遠東的風俗習慣,熟練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並在回國時帶回了100多種西方人沒有見過的植物,獲得了一定的聲譽。【1】

根據福瓊在《兩訪中國茶鄉》中的自述,東印度公司給福瓊下達的指令是:"必須從中國盛產茶葉的地區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然後由你負責將茶樹和茶樹種子從中國運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再從加爾各答運到喜馬拉雅山。你還必須盡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經驗的種茶人和茶葉加工者,沒有他們,我們將無法發展在喜馬拉雅山的茶葉生產。"【2】

1848年9月,帶著東印度公司的指令,福瓊抵達上海。隨後向以盛產綠茶聞名的黃山進發。

福瓊此行充滿風險。他是繼葡萄牙人後第一個滲入中國內地的外國人,如果被大清的官兵發現,有可能喪命。此外,他還必須小心提防沿路上可能出現的強盜匪徒,

為了防範這種危險,也為了消除和中國底層百姓的隔膜,福瓊穿上了中國人的服裝,並且在頭頂加上了一條長辮,打扮得讓鄉下的農民認不出他是歐洲人。當時大清朝的農民幾乎都沒有見過歐洲人,對歐洲人的辨識度本來就極低,實際上這也是他後來成功的條件之一。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同時,福瓊還僱傭了來自產茶區的兩個中國人。一個作為男僕,一個則是苦力。他們收了福瓊的錢,為他服務,同時也替他隱瞞真實身份。

在跋涉於採茶區的過程中,福瓊發現,這裡多霧的氣候和富含銀元素的土壤很適於種植藥用茶。他由此瞭解到何種氣候和土壤才適於種植優質茶。而在寧波地區,他則採集到了不少茶種。

由於福瓊的偽裝,加上他一路上出手大方、表現得體,更由於中國人從他對茶的非常興趣中看不出任何異常,福瓊沿路受到了中國人的歡迎。他借宿的時候,主人甚至常常拿出自己珍藏的極品茶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3】

"茶葉大盜"讓中國損失慘重

1848年12月15日,福瓊在寫給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侯爵的信中說:"我高興地向您報告:我已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我希望能將其完好地送到您手中。在最近兩個月裡,我已將我收集的很大一部分茶種播種於院子裡,目的是不久以後將茶樹苗送到印度去。"【4】

福瓊信中所說的院子,是指英國駐當地領事館的院子以及一些英國商人住所的院子,福鈞用這些院子來試驗種茶樹。他發往加爾各答的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3艘船裝運的,目的是儘量減少損失。

1849年2月12日,福鈞又致函英國駐印度總督說,他想到著名的紅茶區武夷山考察一下。

隨後福瓊又來到了武夷山。

和黃山之行一樣,福瓊此行收穫極大。他從寺廟的和尚那裡打聽到了一些茶道祕密,特別是高品質茶對水質的要求。他還了解到了製作紅茶的過程和工藝。

但要製出好茶,這些知識仍然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實操的經驗。於是福瓊又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6名種茶和製茶工人,2名製作茶葉罐的工人),聘期3年。

中國工人離境並沒有引起任何懷疑。當時的大清朝有不少中國人出境務工,但主要目的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和加利福尼亞,只不過去印度的極為罕見而已。

就這樣,1851年3月16日,福鈞和他招聘的工人們乘坐一艘滿載茶種和茶樹苗的船抵達加爾各答。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他們的到來將使喜馬拉雅山的一個支脈的山坡上增加兩萬多株茶樹。更重要的,中國的種茶者將把他們種茶和製茶知識傳授給印度的茶葉種植者。3年後,福瓊終於完全掌握了種茶和製茶的知識和技術……【5】

印度茶業從此進入飛速發展的軌道。據統計,1866年,在英國人消費的茶葉中,只有4%來自印度,等到1903年,這個數據已經上升到了59%。獲益的當然不僅是印度,還有作為龐大茶消費者群體的英國人。【6】

有沒有利益受損者?其實也是一目瞭然:隨著印度茶在全球市場上銷量的劇增,中國茶所佔份額逐年下降,乃至降到了不足10%的程度,想想過去中國茶在全球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一個並不算長的時間裡,變化給人的感覺完全是恍如隔世。

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如何評價福瓊?

有人敬佩他身上那種冒險家的精神;也有人敬佩他作為科學家的嚴謹,認真讀完《兩訪中國茶鄉》就會知道,福瓊的成功遠非一帆風順,從盜走武夷山單一產地的茶種到促成印度茶業的繁榮,這中間有一個艱苦的試錯過程,需要經歷不斷的失敗,克服不斷的沮喪。

當然更有人大加撻伐。

在《茶葉大盜》在中國出版之後,義憤填膺地指責福瓊的中國人肯定是更多了。

這種指責有充足的理由。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交往的過程中,類似福瓊這樣的行為其實遠非少見,而且中國人也並不總是利益受損的一方。

來看看番薯的例子。

番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紅薯、甘薯、紅苔、白薯、地瓜等等都是它在中國的別名。而從"番"這個名稱上即可看出,番薯肯定不是本土的作物。

歷史學家郭鬆義說過,"在我國農業發展史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中,玉米與番薯的傳人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玉米、番薯均原產美洲,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把這兩項農作物品種帶到歐亞各國,同時也輾轉傳人中國。到了18、19世紀,也就是清朝中晚期,已普遍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我國民間的兩種重要主食了。"【7】

為中國人戰勝多次饑荒立下汗馬功勞的番薯是怎麼傳入的?在中國的野史和地方誌中有一個傳播很久的故事:

明嘉靖年間, 福州長樂縣人陳振龍因屢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

在菲律賓,陳振龍看到了當地漫山遍野的甘薯,不僅種植容易而且產量很高,既可熟吃也可生吃充飢。而在福建老家,由於糧食短缺,一遇災年就會鬧饑荒。

陳振龍在菲律賓生活了很多年,對番薯的種植已經完全掌握。到了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思家心切,決定回國,同時做好了把這種神奇的植物引進回老家的準備。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當時菲律賓的統治者非常嚴苛,他們嚴管所有物種外流,在各個口岸進行嚴格稽查。

怎麼辦?陳振龍非常聰明,他拿了一根紅薯藤條把它編在一個籮筐裡(不同的史籍有不同的記載,有記載說陳是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然後帶著這隻籮筐上船,由此繞過殖民者的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了福州。

回來之後,陳振龍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貼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家率先試種,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8】

"

摘要:從番薯到茶葉,你不知道的中外經濟戰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撰文|黃大拿&編輯|楚琦

引文: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有國別就可能有競爭乃至衝突。

在越來越講究合作的當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有日益激烈的苗頭,更不用說在傳統社會條件之下了。

商業間諜,經濟暗戰,其實不僅反映於5G,甚至可能會滲透到飲食之中……

裝扮成中國人的"茶葉大盜"

2015年,大陸的兩家出版社幾乎不約而同出了兩本外國人關於中國茶的書。

一本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作者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另一本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作者是美國人薩拉.羅斯。

兩本書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嚴格說來,後者就是前者的一次複述:《兩訪中國茶鄉》是福瓊的回憶錄,《茶葉大盜》則是羅斯根據福瓊回憶錄進行了一次重新敘述而已。

儘管如此,羅斯的著作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對福瓊自述中津津有味的所謂"冒險"給出了直截了當的評價:茶葉大盜!

沒錯,福瓊就是一個大盜。只不過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盜竊"意義不同,他盜取的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中國茶樹的種子。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回到19世紀40年代,儘管有來自布魯斯兄弟(蘇格蘭人)1830年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開闢的茶葉種植園的競爭,中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葉生產和供應國。對布魯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們生產的茶葉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與中國所產的茶葉競爭。

在茶葉貿易上高度依賴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試圖獲得更大的利益,嘗試移種中國茶。他們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能打探到中國茶葉生產祕密的專家,讓這個人為公司服務。

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找到了,這個人就是有博物學家之稱的福瓊。

東印度公司之所以相中福瓊,因為他與中國有著不淺的交情:1842至1845年間,福瓊曾作為倫敦園藝會領導人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在旅居中國過程中,他學習中文和遠東的風俗習慣,熟練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並在回國時帶回了100多種西方人沒有見過的植物,獲得了一定的聲譽。【1】

根據福瓊在《兩訪中國茶鄉》中的自述,東印度公司給福瓊下達的指令是:"必須從中國盛產茶葉的地區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然後由你負責將茶樹和茶樹種子從中國運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再從加爾各答運到喜馬拉雅山。你還必須盡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經驗的種茶人和茶葉加工者,沒有他們,我們將無法發展在喜馬拉雅山的茶葉生產。"【2】

1848年9月,帶著東印度公司的指令,福瓊抵達上海。隨後向以盛產綠茶聞名的黃山進發。

福瓊此行充滿風險。他是繼葡萄牙人後第一個滲入中國內地的外國人,如果被大清的官兵發現,有可能喪命。此外,他還必須小心提防沿路上可能出現的強盜匪徒,

為了防範這種危險,也為了消除和中國底層百姓的隔膜,福瓊穿上了中國人的服裝,並且在頭頂加上了一條長辮,打扮得讓鄉下的農民認不出他是歐洲人。當時大清朝的農民幾乎都沒有見過歐洲人,對歐洲人的辨識度本來就極低,實際上這也是他後來成功的條件之一。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同時,福瓊還僱傭了來自產茶區的兩個中國人。一個作為男僕,一個則是苦力。他們收了福瓊的錢,為他服務,同時也替他隱瞞真實身份。

在跋涉於採茶區的過程中,福瓊發現,這裡多霧的氣候和富含銀元素的土壤很適於種植藥用茶。他由此瞭解到何種氣候和土壤才適於種植優質茶。而在寧波地區,他則採集到了不少茶種。

由於福瓊的偽裝,加上他一路上出手大方、表現得體,更由於中國人從他對茶的非常興趣中看不出任何異常,福瓊沿路受到了中國人的歡迎。他借宿的時候,主人甚至常常拿出自己珍藏的極品茶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3】

"茶葉大盜"讓中國損失慘重

1848年12月15日,福瓊在寫給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侯爵的信中說:"我高興地向您報告:我已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我希望能將其完好地送到您手中。在最近兩個月裡,我已將我收集的很大一部分茶種播種於院子裡,目的是不久以後將茶樹苗送到印度去。"【4】

福瓊信中所說的院子,是指英國駐當地領事館的院子以及一些英國商人住所的院子,福鈞用這些院子來試驗種茶樹。他發往加爾各答的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3艘船裝運的,目的是儘量減少損失。

1849年2月12日,福鈞又致函英國駐印度總督說,他想到著名的紅茶區武夷山考察一下。

隨後福瓊又來到了武夷山。

和黃山之行一樣,福瓊此行收穫極大。他從寺廟的和尚那裡打聽到了一些茶道祕密,特別是高品質茶對水質的要求。他還了解到了製作紅茶的過程和工藝。

但要製出好茶,這些知識仍然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實操的經驗。於是福瓊又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6名種茶和製茶工人,2名製作茶葉罐的工人),聘期3年。

中國工人離境並沒有引起任何懷疑。當時的大清朝有不少中國人出境務工,但主要目的地是美國的舊金山和加利福尼亞,只不過去印度的極為罕見而已。

就這樣,1851年3月16日,福鈞和他招聘的工人們乘坐一艘滿載茶種和茶樹苗的船抵達加爾各答。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他們的到來將使喜馬拉雅山的一個支脈的山坡上增加兩萬多株茶樹。更重要的,中國的種茶者將把他們種茶和製茶知識傳授給印度的茶葉種植者。3年後,福瓊終於完全掌握了種茶和製茶的知識和技術……【5】

印度茶業從此進入飛速發展的軌道。據統計,1866年,在英國人消費的茶葉中,只有4%來自印度,等到1903年,這個數據已經上升到了59%。獲益的當然不僅是印度,還有作為龐大茶消費者群體的英國人。【6】

有沒有利益受損者?其實也是一目瞭然:隨著印度茶在全球市場上銷量的劇增,中國茶所佔份額逐年下降,乃至降到了不足10%的程度,想想過去中國茶在全球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一個並不算長的時間裡,變化給人的感覺完全是恍如隔世。

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如何評價福瓊?

有人敬佩他身上那種冒險家的精神;也有人敬佩他作為科學家的嚴謹,認真讀完《兩訪中國茶鄉》就會知道,福瓊的成功遠非一帆風順,從盜走武夷山單一產地的茶種到促成印度茶業的繁榮,這中間有一個艱苦的試錯過程,需要經歷不斷的失敗,克服不斷的沮喪。

當然更有人大加撻伐。

在《茶葉大盜》在中國出版之後,義憤填膺地指責福瓊的中國人肯定是更多了。

這種指責有充足的理由。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交往的過程中,類似福瓊這樣的行為其實遠非少見,而且中國人也並不總是利益受損的一方。

來看看番薯的例子。

番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紅薯、甘薯、紅苔、白薯、地瓜等等都是它在中國的別名。而從"番"這個名稱上即可看出,番薯肯定不是本土的作物。

歷史學家郭鬆義說過,"在我國農業發展史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中,玉米與番薯的傳人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玉米、番薯均原產美洲,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把這兩項農作物品種帶到歐亞各國,同時也輾轉傳人中國。到了18、19世紀,也就是清朝中晚期,已普遍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我國民間的兩種重要主食了。"【7】

為中國人戰勝多次饑荒立下汗馬功勞的番薯是怎麼傳入的?在中國的野史和地方誌中有一個傳播很久的故事:

明嘉靖年間, 福州長樂縣人陳振龍因屢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

在菲律賓,陳振龍看到了當地漫山遍野的甘薯,不僅種植容易而且產量很高,既可熟吃也可生吃充飢。而在福建老家,由於糧食短缺,一遇災年就會鬧饑荒。

陳振龍在菲律賓生活了很多年,對番薯的種植已經完全掌握。到了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思家心切,決定回國,同時做好了把這種神奇的植物引進回老家的準備。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當時菲律賓的統治者非常嚴苛,他們嚴管所有物種外流,在各個口岸進行嚴格稽查。

怎麼辦?陳振龍非常聰明,他拿了一根紅薯藤條把它編在一個籮筐裡(不同的史籍有不同的記載,有記載說陳是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然後帶著這隻籮筐上船,由此繞過殖民者的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了福州。

回來之後,陳振龍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貼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家率先試種,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8】

封鎖下的經濟暗戰!商業間諜還是文明使者?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但陳振龍到底是不是引入番薯的第一人,還存在著爭議。

廣東東莞人就認為,不是福建長樂的陳振龍,而是廣東東莞的陳益,才真正是中國引入番薯的第一人。

東莞的地方誌就記載說,在陳振龍從菲律賓回國之前,明萬曆九年(1581年),廣東發生饑荒,虎門北柵農民陳益萬般無奈,坐朋友的商船駛向安南(今越南)另謀生路。一年後,陳益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將薯種藏匿於銅鼓悄悄帶回了虎門……【9】

到底誰是引入番薯的第一人?因為史料有限,難以一言斷定。更大的可能是,陳振龍和陳益都各自做出了貢獻,只不過傳入的途徑不同而已。

既然都為本民族做出了很大貢獻,陳振龍、陳益受到中國人的尊敬和紀念理所當然。但如果拿來和前述的福瓊對比一下又會如何?一邊熱愛陳振龍和陳益,一邊痛罵福瓊,邏輯顯然難以自洽。

陳振龍、陳益、福瓊,他們應該被界定為植物大盜、商業間諜,還是更像文明使者?身處不同語境,不同的人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而放到一個長時段裡考察,他們得到的更應該是稱讚。因為時間越久遠,受益於他們的人群就會越多,評價他們也就更容易跳過一些理念的魔障。

也許有讀者讀到這裡,會嘲笑大拿的境界未免太高了,想想今天某些國家極盡所能的封鎖和施壓,民族、國家的界限,豈是那麼能夠輕易跨越?

這種批評自然也有道理。但大拿堅定相信,今天某些國家領導人握有的權力再大,其個性再張狂,放進歷史長河中,他也終究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人類文明的碰撞、融合過程中,封鎖和隔絕絕不可能長久有效。

註釋:

【1】【6】《茶葉大盜》,社會科學文獻版。

【2】【3】【4】【5】《兩訪中國茶鄉》,江蘇人民版。

【7】《清代賦役、商貿及其他》,天津古籍版。

【8】《清史資料》第7輯,中華書局版。

【9】1982年第2期《農業考古》。

本文為黃大拿食貨志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