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時代背景

清朝和英國因為港腳商人以飛剪式帆船在廣東沿海武裝公開販運鴉片而發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戰爭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廣東九龍為起點,最後以清朝失敗,及以簽訂不平等《南京條約》告終。這場戰爭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閉關大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而這場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其實是當時英國與中國之間的巨大的貿易逆差,中國以生絲、茶葉為主的商品充斥在國際市場,而英國經歷過工業革命之後能大量生產的紡織品、金屬製品由於清朝閉關鎖國,對外貿易被卡的死死的,外來商品根本無法大量進入。中英之間每年百萬兩白銀的貿易逆差。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但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本該雙方的進出口貿易應該都差不多,現實對英國人來說是嚴峻的:

中國直接輸往英國的茶葉,自1784年英國減低茶稅後,50年內增加了三倍,到1830—1833年,平均每年達561.7萬兩。顯然,英國輸華的三大主要商品還不足償付中國輸英茶價的半數(茶約佔中國輸英總值的80%)

茶葉的貿易利潤與收益可想而知,而這種畸形的茶葉貿易興盛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從英倫三島貴族開始,風靡全歐洲的飲茶風範,而一切其實源自於1662年,嫁入英國王室的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對於紅茶對推崇,在她於國王查理二世的婚宴上,凱瑟琳拒絕了其他客人奉上的一切名酒,而是端起一被鮮豔的紅色飲品,而這就是來自古老中國的神祕飲料——紅茶,甚至當時的法國皇后為了瞭解飲料是什麼,還派出間謀去英國皇宮試探,之後被英國皇家侍衛抓住之後,還為之引起一場外交風波。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本來在凱瑟琳皇后的一再推崇下,紅茶已經成為了一種當時貴族、富商大賈們必備的身份象徵,而之後的安妮皇后,更是提出“以茶代酒”的倡議,這一波浪潮之後,英國從此更是有了一個新的習俗,下午茶習慣更是成為了現代英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一部分。由此看來英國人的茶葉需求,可以說是相當巨大了。

英國的市場打壓手段

1.毒品貿易&戰爭強迫市場開放

現在大夥對中英貿易之間可怕的貿易逆差,而這種貿易逆差如果放大到中國與整個西方社會,根據中外學者的統計,在1800年前的250年裡面,中國的白銀流入最少也有足足4.8萬噸,此處還只是算歐洲方面,在加上南洋方面的貿易額度可能還需要再此基礎之上在加上1萬噸。

其實西方也不是沒有想過別的方法來尋找中國人感興趣的商品,比如美國人尋找的西洋參、海賴等毛皮、俄國大量出口的毛皮、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說,他們中國銷量勉強還算可以的棉製品銷量和茶葉銷量差距實在完全不能比。

於是狡猾的英國人,找到了一種商品用來在中國市場獲取白銀,那就是毒品——鴉片!作為坐擁印度這片寶地的英國,有了孟加拉那個極度適合罌粟種植的區域。英國人,中英貿易的天平終於流向了英國一方,而無能且後知後覺的大清,直到鴉片貿易的隱患嚴重體現出來之後才後知後覺的要銷菸禁煙(話說起來,知道鴉片煙在中國的商品名叫什麼嗎?叫福祿膏,真是無恥之極)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而後,英國人打贏鴉片戰爭之後,其實當時的賠償額度並不算多。英國人看重的是市場,也就是所謂的五口通商,而且大英作為一個沒有海關體系的國家,面對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大清的貿易限制政策被否決就意味著大清對外貿易徹底崩盤!

而崩盤在哪裡呢?如果有的蘇南地區的朋友會發現像諸如火柴、襪子、肥皂之類的商品往往在他們方言中就被稱為“洋火”“洋襪”“洋皁”,而這一切可以說就是五口通商開始的,從那之後,價廉物美的外國紡織品瘋狂的湧入中國地區,儘管受限於當時交通情況,很難徹底佔領中國市場,但是僅僅對於沿海地區的原先土產布等中國生產物的打擊就可以說是摧毀性的。而其中暴漲的就是英國的毛製品,英國通過“羊吃人”運動下羊毛的產量之高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而清政府偏偏把唯一的對外港口放在廣州這種亞熱帶地區,棉衣和毛衣能賣出鬼的銷量。

2.技術盜竊

知道中國茶葉為什麼能厲害到縱橫250年,成為一個穩穩的中國吸金窟嗎?其實本質上中國茶葉和iphone沒有區別,因為四個字:技術壟斷。其實這點外國人都想過技術盜竊,但受限於清代國家的非常嚴格的外國人入境管理,以及中國人強烈的排外情節,怪模怪樣的外國人的行蹤很容易被中國人警惕甚至上報官府,不過這一切都在《南京條約》的簽訂之後,化為烏有。

其實清朝這種喜歡用武力強迫別人順從跪下的政權,用外國一位先賢的話:越是喜歡讓人下跪的國家與民族,面對比他更強的對手也就越容易下跪與屈服。回想大清未來的60年表現還真是應了這句話。

而《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朝的官員想想林則徐的下場,基本一下子,來華的洋人發現,他們的社會地位一下子刷刷提高了,過去對他們吃拿卡扣的官員們一下子變得和藹可親了許多。而這也讓後面,東印度公司的間諜行為變得簡直輕鬆玩笑的像是一場來華旅遊。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在東印度公司的鉅額賞金之下,伯特·福瓊這位曾擔任英國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而且旅居中國對中國瞭解頗深的英國人,決定充當東印度公司的間諜來潛入大清境內,來偷取大清的茶葉種植技術,而大清的茶葉種植技術在當時的世界就是獨此一家別無他份的存在。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結局充滿了戲劇性,按理來說,大清是有明確規定對走私茶樹茶種者,可處以死刑,不過當時一方面清朝吏治敗壞,一方面當時的在清朝壓迫下勉強為生的茶農們面對英國商人的開出的天價薪酬,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個個搶破頭的在面試中展現自己的種茶水平,最後伯特·福瓊優中選優帶走了8位武夷山紅茶的製茶工人以及種茶能手,並且大搖大擺租了條大船,於1851年3月把他們和購買獲得的茶樹茶種及製茶工具帶至加爾各答,並最後落戶於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阿薩姆和大吉嶺。

一切旅程極為順利,至於有沒有人阻攔,一方面那時人的這種根本意識不到這件事有多重要,另外一方面,那個年代可沒有人敢找“洋大人”的麻煩。

中英貿易逆差的徹底終結

幾年後,印度紅茶橫空出世,登上全球茶葉貿易舞臺。世界頂級的紅茶生產地區從此之後轉移到了阿薩姆和大吉嶺,而風味獨特的阿薩姆和大吉嶺紅茶更是成為了紅茶領域的王者,印度最終徹底取代中國成為紅茶的第一大出口國。而中國人則稀裡糊塗的喪失了茶葉唯一生產提供商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矇在鼓裡。

回顧第一場中外貿易戰,中英茶葉貿易背後的技術盜竊,市場壟斷

而這還沒完,英國人管理下的印度紅茶繼續革新引入了大規模機械生產以及並且其成立的茶葉委員會的幫助下,印度紅茶產業蒸蒸日上,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仍舊保持手工小作坊、相互割裂、道路交通不便的中國紅茶則徹徹底底的被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機械化的印度紅茶按在地上摩擦。

而英國人,繼續發力畢竟紅茶的高端領域上,印度紅茶還是比不過中國紅茶傳承千年的祕法,但此時英國繼續利用民族浪潮,以及動用國內宣傳機器,汙衊飲用中國茶葉會導致腸胃惡化,而利用民族主義宣揚印度茶葉的優質。而失去了英國大客戶的中國茶葉的銷量就只能面對不斷萎靡,而萎靡就有意味著產出茶葉質量下降,茶葉製作祕法失傳,進一步喪失客戶的惡性循環。

總結:

所以可以說在這場貿易戰中,大清的表現簡直是糟糕透頂,面對英國人一再的有心算計,在剛開始不清楚大清實力情況下進行卑鄙的毒品輸入(依靠販賣毒品發家連他們英國人當時都認為是件極不光彩的事情),發現大清孱弱的軍事實力之後,馬上威逼利誘強迫開放口岸,來擴大英國強力商品(羊毛製品布製品)的貿易額度。

而在利用技術竊取來獲得中國茶葉的生產技術,並利用其先進的制度優勢,以及國內的市場主動打壓華茶的市場份額,從而最終一勞永逸的結果了中國的的茶葉貿易神話。而至今為止,印度的茶葉出口量都穩居中國之上,不可動搖。

而時至今日貿易戰已經是國家之間無聲的利益爭奪與科技霸權的爭奪不二法寶,其效果往往比純粹的戰爭更加能改變一個國家的發展與經濟,而失敗者喪失大量利益淪為純粹的低價值生產加工國,勝利者則從此牢牢握持著尖端科技的雄踞全球。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例子:越南的一家船舶生產廠裡面工人勞心勞力的生產這船隻,而這艘船的絕大多數利潤,卻握在一家只有一百多人法國企業手上,他們的員工每天只需要安安心心喝著咖啡就可以拿著其他國家工人難以想象的高工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