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圖解】“數”看2019數博會

◆中國人臉識別初創企業盤點

◆城市治理新思路——數字孿生城市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圖解】“數”看2019數博會

◆中國人臉識別初創企業盤點

◆城市治理新思路——數字孿生城市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圖解】“數”看2019數博會

◆中國人臉識別初創企業盤點

◆城市治理新思路——數字孿生城市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數據觀”亮相紐約時代廣場 ,向世界傳達“中國數谷”魅力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全文共計3962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來源 | 數據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 朱靜

編輯 | 蒲蒲

自計算機出現後,操作系統的需求便隨之產生。除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外,談及最多的操作系統應該是Windows 、Linux、Mac OS、Unix,以及移動端的Android和iOS。

就中國而言,最早的操作系統研發需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中國操作系統的自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石油勘探領域成功應用,從此開啟了中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大門。

但由於國內內核系統技術的匱乏,加之該系統複雜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國內操作系統的需求,於是中國開始試著從國外引進一些系統。此次引進便奠定了中國操作系統第一個十年的基礎,即在引進系統內核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樣的狀態從1979年開始。

1979年中國引進Unix操作系統,開始了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國家信息產業及信息安全的需要,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歷時近十年開發一款以Uni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COSIX操作系統,該系統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基礎,帶來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以為COSIX操作系統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時,出現了另外一類系統迅速將以Unix為基礎的一類系統的光芒淹沒,那就是Linux。

Linux憑藉輕健、開源、功能強大等特性,席捲了整個操作系統產業,迅速搶奪了Unix的大批市場。1999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的操作系統界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中國誕生了紅旗Linux、衝浪Linux、藍點Linux、中軟Linux等諸多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這是國產操作系統對國際龍頭操作系統發起的一次挑戰,也是響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知識軟件操作系統”的認識的一次創舉。

那個年代,紅旗Linux和藍點Linux等優秀操作系統都曾有過不可超越的“輝煌時刻”。

藍點在成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先後拿下三個OEM大單,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00年3月7日,藍點通過借殼方式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個國產系統的市值峰值記錄至今仍令人驚歎。

而紅旗Linux在成立僅1年後便成為北京市政府採購的中標平臺,這次採購微軟意外出局,在行業內影響重大。紅旗上線一年多以後,時任中科紅旗總裁的劉博表示,國內Linux 的使用量比去年增加3、4倍,已經達到100萬套。2016年的正版化運動更是加速了Linux的普及,國內外部分計算機廠商開始選擇國產Linux操作系統。

縱觀國產操作系統這三十年,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國產操作系統在Linux的幫助下,整個國內行業迅速發展形成規模,誕生了一批甚至在某些層面可以與國外操作系統匹敵的優質操作系統。

除前面提到的紅旗、藍點外,也有一些企業不斷嘗試研發出操作系統,如2011年7月阿里雲正式推出的YunOS。據王堅事後回憶稱,他當時是想通過讓YunOS系統對安卓兼容,藉助安卓的勢擴大開發者數量,但是谷歌怎麼可能容許YunOS這個安卓系統的挑戰者存在呢?

於是,在谷歌的打擊以及使用反饋一般的情況下,YunOS也就開始逐漸退出了手機系統市場。

不僅YunOS,還有近期再次出現的深度Linux,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依賴於引進的核心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環境欠缺,這對未來長久的發展來說勢必會面臨一些束縛和限制,而這樣的問題首先擺在了倪光南的面前。

201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與此同時,金山、紅旗、永中等國內辦公軟件企業聯合提出的UOF被確立為中國國家標準。

制定標準者能夠決定市場走向,早已是業內共識。在國際標準爭論中,倪光南四處奔走,希望中國投出反對票,在他看來,OOXML一旦通過,中國軟件及操作系統將面臨空前壓力。

這便是國產操作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軟件。

正如倪光南所說,操作系統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生態系統,需要能夠搭建起完整的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

遺憾的是,此次投票最終以微軟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微軟的獲勝使得中國的操作系統走勢低沉。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日漸式微,其餘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StartOS也鮮有用戶。

2011年,永中科技宣告破產,兩年後,中科紅旗貼出清算公告,宣佈團隊解散。多家優秀企業的破產清算證實了倪光南的看法是正確的。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目前,國內公開發布的操作系統大多是以Linux內核為基礎改進開發的。Linux只是提供了一個系統內核,其一大特性就是源代碼完全公開,並可以任意修改,在此基礎上研發的操作系統不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且還杜絕了留有“後門”的隱患。

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技術不受制於人,才能有更多話語權。行業內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為我們的操作系統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研發出與系統相匹配、適用的APP,供其“茁壯成長”。

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誕生後是否能得到廣泛地應用長久的發展壯大下去,需要有一個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而市場的獲取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撐。應用軟件可謂是操作系統的“經濟基礎”,而操作系統則是其對應的“上層建築”。

長久以來中國誕生的操作系統除技術受限於他人之外,還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基於Windows平臺開發應用軟件,並沒有意識到基於自我係統平臺開發軟件的重要性,導致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寥寥無幾,進而迫使國產操作系統舉步維艱。國內用戶在安裝Linux類系統(PC端)時絕大部分會選擇將預設的應用軟件刪除,而選擇用Windows的應用軟件。

回顧2016年的“中興事件”,事件發展最後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讓人咋舌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 ,直到2025年3月13日為結局,此次事件對當時的中興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再次敲響了受限於他人技術難以長足發展的警鐘。

七年前,任正非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 Phone8系統也不給我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終於七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再次發聲:如果哪天安卓不給我們用了,我們還有B計劃。5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5月21日,任正非再次重申,華為準備好了,高端芯片都有,能做出美國一樣的芯片。

華為的鴻蒙自被爆出後一直熱度不減,5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註冊“華為鴻蒙”商標,在商品名稱一欄中,華為鴻蒙可應用於操作系統程序、計算機操作程序、計算機操作軟件等等。

過去中國的國產系統不怎麼被看好,似乎難以超越Android、iOS,但是筆者認為,鴻蒙的出現相較於前有的操作系統而言有其絕對的時代優勢。

現如今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加上5G技術的推進,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此時推出的鴻蒙OS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端口的系統架構上進行優化,形成統一的多元化智能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互用,可以說鴻蒙更像是一個專為物聯網誕生的操作系統,或將成為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新星”。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要研發一款芯片或者操作系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操作系統。如果重新開發一套操作系統,至少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而開發一個完整的系統平臺則要花上百億美元。

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的Linux開發的,而國內的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OS則在安卓上層界面進行修改,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等。

但對於中國的操作系統而言,或許“危機便是一種機會”。

據相關新聞介紹,鴻蒙是基於“微內核”並非基於Linux。微內核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具有更好的擴展性,但究竟事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

相信諸如“華為”、“中興”等類似事件,將加速中國彌補硬、軟件短板的速度,使中國的國產操作系統涅槃重生。

目前,中國的操作系統仍處在一個基於國外開源系統內核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階段,但從中國各領域近年來就操作系統所做的努力來看,中國正走一條努力突破,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路。

正如倪光南在2019數博會上所說的,中國的網信技術不差,差的是生態。網信技術既要有技術體系,還要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光技術指標高一樣沒有用。

今天華為已經做了操作系統,技術差的不是很多,關鍵是生態。現在像安卓、微軟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上百萬個APP,經幾十億人用之後,便能根據每個人不一樣的做到現在百萬的規模。

所以,新的操作系統技術出現後沒有生態,也會慢慢被淘汰。國產操作系統該如何破局,我們拭目以待。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圖解】“數”看2019數博會

◆中國人臉識別初創企業盤點

◆城市治理新思路——數字孿生城市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數據觀”亮相紐約時代廣場 ,向世界傳達“中國數谷”魅力

國產操作系統的涅槃之路

關注我們

欲瞭解更多大數據,

區塊鏈,人工智能,

行業相關資訊 ,乾貨,

報告等,可搜索

數據觀微信公眾號

進入查看。

數據觀

公眾號:cbdioreview

官網:www.cbdio.com

微博:數據觀官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