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劉勰是一個僧人,但是這個僧人很不尋常,不是吃飯撞鐘,“打卡”下班,在他當和尚的十幾年時間裡,利用所有閒暇寫了一本書,就是《文心雕龍》。應該說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隋唐以前的詩歌特點以及那些著名詩人的文風,這都要歸功於劉勰在做和尚期間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劉勰在講到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突然大發感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劉氏之惑”:“但俗情揚抑,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文心雕龍·才略》)就是說老百姓的俗情,他們的褒獎和詆譭大概都是人云亦云,眾口一詞,所以就導致文帝也就是曹丕,因為他是鬥爭中的勝利者,雖皇位尊貴而被大家所看低,但是曹植卻因為他不幸的遭遇而被大家抬高身價,這麼說不是一個篤論。雖然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式,但是我們發現劉勰想說的是一個疑惑:大家只靠他們的鬥陣的勝敗就來決定自己的情感,這麼做真的是平心而論嗎?

很可惜,這麼有見地的一個發聲因為咱們很多人抱著一個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就被忽略掉了,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恰恰是曹丕如何打壓曹植的,比如著名的七步成詩。曹丕繼位之後,特別想剷除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但是在朝堂之上,不好下手,又沒有什麼藉口。於是他靈機一動,有一天特別嚴肅地對曹植講,七步之內一定要寫完一首詩,不然就只能殺了你。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上。曹植就拿生活當中做豆豉,豆汁的這麼一件事來比如兄弟相殘毫不留情,也就諷刺了曹丕下手太狠,曹丕聽了之後臉都紅透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聽完之後也覺得特別解氣,因為弱者終於有了勝利的機會。但是疑問也隨之而來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這首詩是不是曹植所寫呢?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劉勰是一個僧人,但是這個僧人很不尋常,不是吃飯撞鐘,“打卡”下班,在他當和尚的十幾年時間裡,利用所有閒暇寫了一本書,就是《文心雕龍》。應該說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隋唐以前的詩歌特點以及那些著名詩人的文風,這都要歸功於劉勰在做和尚期間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劉勰在講到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突然大發感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劉氏之惑”:“但俗情揚抑,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文心雕龍·才略》)就是說老百姓的俗情,他們的褒獎和詆譭大概都是人云亦云,眾口一詞,所以就導致文帝也就是曹丕,因為他是鬥爭中的勝利者,雖皇位尊貴而被大家所看低,但是曹植卻因為他不幸的遭遇而被大家抬高身價,這麼說不是一個篤論。雖然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式,但是我們發現劉勰想說的是一個疑惑:大家只靠他們的鬥陣的勝敗就來決定自己的情感,這麼做真的是平心而論嗎?

很可惜,這麼有見地的一個發聲因為咱們很多人抱著一個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就被忽略掉了,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恰恰是曹丕如何打壓曹植的,比如著名的七步成詩。曹丕繼位之後,特別想剷除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但是在朝堂之上,不好下手,又沒有什麼藉口。於是他靈機一動,有一天特別嚴肅地對曹植講,七步之內一定要寫完一首詩,不然就只能殺了你。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上。曹植就拿生活當中做豆豉,豆汁的這麼一件事來比如兄弟相殘毫不留情,也就諷刺了曹丕下手太狠,曹丕聽了之後臉都紅透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聽完之後也覺得特別解氣,因為弱者終於有了勝利的機會。但是疑問也隨之而來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這首詩是不是曹植所寫呢?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我們有一個最佳的證據就可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曹植現在他沒有什麼性命之虞,可以從四個點來說,第一低幼不可信,曹丕在皇帝當中的按個智力水平,雖然不能說是頂級,但起碼也應該是中等的,如果在朝堂之上有這麼一個低幼的藉口,大家相信嗎?第二個是囂張不可能,皇帝是史書中的第一主角,也就是說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記載到史書當中去,古代還專門為皇帝安排了史官,記錄他們的言行起居。曹丕可是想要名留青史的人,還不至於這麼明目張膽地製造汙點,讓自己成為反面教材。第三肚量不相符,曹丕的政治肚量其實是很大的,他沒有殺死漢獻帝,讓漢獻帝富貴終老,同時對待那些為東漢政府守孝的忠臣們也不任意逼迫,從來不凌辱,對於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最後也沒有痛下殺手。就上面的這三項,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皇帝都很少,所以從中我們就可以想一想,曹植的命運是不是真的那樣堪憂。還有第四點就是詔令不可違,曹丕曾經親手寫了一個手詔,傳示天下,“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詔書相當於免死的令牌,因為他代表著國家的最高公信力,事關國家的顏面,說的話就不能收回去了。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劉勰是一個僧人,但是這個僧人很不尋常,不是吃飯撞鐘,“打卡”下班,在他當和尚的十幾年時間裡,利用所有閒暇寫了一本書,就是《文心雕龍》。應該說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隋唐以前的詩歌特點以及那些著名詩人的文風,這都要歸功於劉勰在做和尚期間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劉勰在講到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突然大發感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劉氏之惑”:“但俗情揚抑,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文心雕龍·才略》)就是說老百姓的俗情,他們的褒獎和詆譭大概都是人云亦云,眾口一詞,所以就導致文帝也就是曹丕,因為他是鬥爭中的勝利者,雖皇位尊貴而被大家所看低,但是曹植卻因為他不幸的遭遇而被大家抬高身價,這麼說不是一個篤論。雖然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式,但是我們發現劉勰想說的是一個疑惑:大家只靠他們的鬥陣的勝敗就來決定自己的情感,這麼做真的是平心而論嗎?

很可惜,這麼有見地的一個發聲因為咱們很多人抱著一個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就被忽略掉了,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恰恰是曹丕如何打壓曹植的,比如著名的七步成詩。曹丕繼位之後,特別想剷除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但是在朝堂之上,不好下手,又沒有什麼藉口。於是他靈機一動,有一天特別嚴肅地對曹植講,七步之內一定要寫完一首詩,不然就只能殺了你。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上。曹植就拿生活當中做豆豉,豆汁的這麼一件事來比如兄弟相殘毫不留情,也就諷刺了曹丕下手太狠,曹丕聽了之後臉都紅透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聽完之後也覺得特別解氣,因為弱者終於有了勝利的機會。但是疑問也隨之而來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這首詩是不是曹植所寫呢?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我們有一個最佳的證據就可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曹植現在他沒有什麼性命之虞,可以從四個點來說,第一低幼不可信,曹丕在皇帝當中的按個智力水平,雖然不能說是頂級,但起碼也應該是中等的,如果在朝堂之上有這麼一個低幼的藉口,大家相信嗎?第二個是囂張不可能,皇帝是史書中的第一主角,也就是說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記載到史書當中去,古代還專門為皇帝安排了史官,記錄他們的言行起居。曹丕可是想要名留青史的人,還不至於這麼明目張膽地製造汙點,讓自己成為反面教材。第三肚量不相符,曹丕的政治肚量其實是很大的,他沒有殺死漢獻帝,讓漢獻帝富貴終老,同時對待那些為東漢政府守孝的忠臣們也不任意逼迫,從來不凌辱,對於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最後也沒有痛下殺手。就上面的這三項,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皇帝都很少,所以從中我們就可以想一想,曹植的命運是不是真的那樣堪憂。還有第四點就是詔令不可違,曹丕曾經親手寫了一個手詔,傳示天下,“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詔書相當於免死的令牌,因為他代表著國家的最高公信力,事關國家的顏面,說的話就不能收回去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對於曹植的處理意見,曹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殺曹植一方面是人倫常情,另一方面其實他知道一個活著的曹植比一個死了的曹植更有意義。所以這四句話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剛剛那個七步成詩的故事其實一定是特別同情曹植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那麼也就是說這首詩可能並非曹植所作,因為這首詩和曹植平時的其他詩歌風格也有所不同。

曹操死後一個月,曹植寫下了一首詩《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木秀於林,卻悲風纏綿,海水本來很平靜,卻橫生波瀾,讓我們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肯定有事。接著說“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利劍象徵著權勢,如果你自己沒有強大的權勢,幹嘛要結交朋友。話都說的如此顛三倒四了,一定是出了什麼事了。那麼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呢,原來是他的好朋友丁儀,丁廙兄弟這一對“黃雀”出了事。因為這二人身份特殊,而且是曹植的忠誠的追隨者,二丁的父親和曹操是戰友,曹操也非常看重丁氏兄弟。史書記載:“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曹植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幫助丁氏兄弟。“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這當中有一個想象的少年形象,他看到了就是當那個獵人捉到了黃雀很開心,但是一旁觀看的那個少年,心裡面無比地悲涼,這個少年的心境也就是曹植的心境了。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劉勰是一個僧人,但是這個僧人很不尋常,不是吃飯撞鐘,“打卡”下班,在他當和尚的十幾年時間裡,利用所有閒暇寫了一本書,就是《文心雕龍》。應該說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隋唐以前的詩歌特點以及那些著名詩人的文風,這都要歸功於劉勰在做和尚期間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劉勰在講到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突然大發感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劉氏之惑”:“但俗情揚抑,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文心雕龍·才略》)就是說老百姓的俗情,他們的褒獎和詆譭大概都是人云亦云,眾口一詞,所以就導致文帝也就是曹丕,因為他是鬥爭中的勝利者,雖皇位尊貴而被大家所看低,但是曹植卻因為他不幸的遭遇而被大家抬高身價,這麼說不是一個篤論。雖然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式,但是我們發現劉勰想說的是一個疑惑:大家只靠他們的鬥陣的勝敗就來決定自己的情感,這麼做真的是平心而論嗎?

很可惜,這麼有見地的一個發聲因為咱們很多人抱著一個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就被忽略掉了,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恰恰是曹丕如何打壓曹植的,比如著名的七步成詩。曹丕繼位之後,特別想剷除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但是在朝堂之上,不好下手,又沒有什麼藉口。於是他靈機一動,有一天特別嚴肅地對曹植講,七步之內一定要寫完一首詩,不然就只能殺了你。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上。曹植就拿生活當中做豆豉,豆汁的這麼一件事來比如兄弟相殘毫不留情,也就諷刺了曹丕下手太狠,曹丕聽了之後臉都紅透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聽完之後也覺得特別解氣,因為弱者終於有了勝利的機會。但是疑問也隨之而來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這首詩是不是曹植所寫呢?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我們有一個最佳的證據就可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曹植現在他沒有什麼性命之虞,可以從四個點來說,第一低幼不可信,曹丕在皇帝當中的按個智力水平,雖然不能說是頂級,但起碼也應該是中等的,如果在朝堂之上有這麼一個低幼的藉口,大家相信嗎?第二個是囂張不可能,皇帝是史書中的第一主角,也就是說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記載到史書當中去,古代還專門為皇帝安排了史官,記錄他們的言行起居。曹丕可是想要名留青史的人,還不至於這麼明目張膽地製造汙點,讓自己成為反面教材。第三肚量不相符,曹丕的政治肚量其實是很大的,他沒有殺死漢獻帝,讓漢獻帝富貴終老,同時對待那些為東漢政府守孝的忠臣們也不任意逼迫,從來不凌辱,對於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最後也沒有痛下殺手。就上面的這三項,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皇帝都很少,所以從中我們就可以想一想,曹植的命運是不是真的那樣堪憂。還有第四點就是詔令不可違,曹丕曾經親手寫了一個手詔,傳示天下,“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詔書相當於免死的令牌,因為他代表著國家的最高公信力,事關國家的顏面,說的話就不能收回去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對於曹植的處理意見,曹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殺曹植一方面是人倫常情,另一方面其實他知道一個活著的曹植比一個死了的曹植更有意義。所以這四句話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剛剛那個七步成詩的故事其實一定是特別同情曹植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那麼也就是說這首詩可能並非曹植所作,因為這首詩和曹植平時的其他詩歌風格也有所不同。

曹操死後一個月,曹植寫下了一首詩《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木秀於林,卻悲風纏綿,海水本來很平靜,卻橫生波瀾,讓我們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肯定有事。接著說“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利劍象徵著權勢,如果你自己沒有強大的權勢,幹嘛要結交朋友。話都說的如此顛三倒四了,一定是出了什麼事了。那麼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呢,原來是他的好朋友丁儀,丁廙兄弟這一對“黃雀”出了事。因為這二人身份特殊,而且是曹植的忠誠的追隨者,二丁的父親和曹操是戰友,曹操也非常看重丁氏兄弟。史書記載:“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曹植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幫助丁氏兄弟。“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這當中有一個想象的少年形象,他看到了就是當那個獵人捉到了黃雀很開心,但是一旁觀看的那個少年,心裡面無比地悲涼,這個少年的心境也就是曹植的心境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那麼為什麼文學才能那麼高的曹植失敗了呢?文學的優勢不能等同於政治的優勢,可以從北征送別這件事情上看的出來。曹操有一次遠征,大臣們和兒子都來送別。曹植到了現場之後馬上當著眾人朗誦了一篇自己寫文章來歌頌父親的功德,大家聽完之後沒有人不鼓掌,都很稱讚,曹植很得意,以為自己佔到了先機。曹丕來了什麼也沒有念,“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曹丕來到這裡只會拜別,趴在了地上不起來,眼淚都流下來了。一剎那人們都懂了,世間最重要的倒不是什麼對功德的歌頌,不是什麼文學的才華,更重要的是父子之間的那種真情,一生戎馬的曹操也禁不住落淚了。所以從這個事情上就能看出,你的文學才華未必能夠轉化成政治上的優勢,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還能暴露你政治上的軟肋。

那麼曹植該怎麼辦呢?他在詩中繼續說:“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就是曹植想象那個抱打不平的少年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於是拔出寶劍把羅網削蘋掉,把黃雀放了出來,黃雀盤旋飛翔到蒼天,但是沒有忘記又飛下來感謝恩人。

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這隻能是一種想象和麻醉,曹植哪裡還有什麼逆襲的可能性呢?曹丕的權力已經很穩固了,所有的情況已經是既成的事實了,曹植到了這個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再聯繫之前的那些生活,就不難理解曹植後半期他的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那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種心態了。

"

我們都知道曹植的文學才華是一流的,但是他的政治才華只能說是三流。這麼說很遺憾,但是很多內容都是事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曹植的文學才華和他的政治才華,比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但是最早懷疑這個問題的,很有先見之明的恐怕就是南朝梁朝的劉勰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劉勰是一個僧人,但是這個僧人很不尋常,不是吃飯撞鐘,“打卡”下班,在他當和尚的十幾年時間裡,利用所有閒暇寫了一本書,就是《文心雕龍》。應該說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隋唐以前的詩歌特點以及那些著名詩人的文風,這都要歸功於劉勰在做和尚期間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劉勰在講到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突然大發感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劉氏之惑”:“但俗情揚抑,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文心雕龍·才略》)就是說老百姓的俗情,他們的褒獎和詆譭大概都是人云亦云,眾口一詞,所以就導致文帝也就是曹丕,因為他是鬥爭中的勝利者,雖皇位尊貴而被大家所看低,但是曹植卻因為他不幸的遭遇而被大家抬高身價,這麼說不是一個篤論。雖然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式,但是我們發現劉勰想說的是一個疑惑:大家只靠他們的鬥陣的勝敗就來決定自己的情感,這麼做真的是平心而論嗎?

很可惜,這麼有見地的一個發聲因為咱們很多人抱著一個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就被忽略掉了,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恰恰是曹丕如何打壓曹植的,比如著名的七步成詩。曹丕繼位之後,特別想剷除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但是在朝堂之上,不好下手,又沒有什麼藉口。於是他靈機一動,有一天特別嚴肅地對曹植講,七步之內一定要寫完一首詩,不然就只能殺了你。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上。曹植就拿生活當中做豆豉,豆汁的這麼一件事來比如兄弟相殘毫不留情,也就諷刺了曹丕下手太狠,曹丕聽了之後臉都紅透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聽完之後也覺得特別解氣,因為弱者終於有了勝利的機會。但是疑問也隨之而來了,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這首詩是不是曹植所寫呢?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我們有一個最佳的證據就可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曹植現在他沒有什麼性命之虞,可以從四個點來說,第一低幼不可信,曹丕在皇帝當中的按個智力水平,雖然不能說是頂級,但起碼也應該是中等的,如果在朝堂之上有這麼一個低幼的藉口,大家相信嗎?第二個是囂張不可能,皇帝是史書中的第一主角,也就是說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記載到史書當中去,古代還專門為皇帝安排了史官,記錄他們的言行起居。曹丕可是想要名留青史的人,還不至於這麼明目張膽地製造汙點,讓自己成為反面教材。第三肚量不相符,曹丕的政治肚量其實是很大的,他沒有殺死漢獻帝,讓漢獻帝富貴終老,同時對待那些為東漢政府守孝的忠臣們也不任意逼迫,從來不凌辱,對於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最後也沒有痛下殺手。就上面的這三項,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皇帝都很少,所以從中我們就可以想一想,曹植的命運是不是真的那樣堪憂。還有第四點就是詔令不可違,曹丕曾經親手寫了一個手詔,傳示天下,“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詔書相當於免死的令牌,因為他代表著國家的最高公信力,事關國家的顏面,說的話就不能收回去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對於曹植的處理意見,曹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殺曹植一方面是人倫常情,另一方面其實他知道一個活著的曹植比一個死了的曹植更有意義。所以這四句話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剛剛那個七步成詩的故事其實一定是特別同情曹植的人杜撰出來的故事,那麼也就是說這首詩可能並非曹植所作,因為這首詩和曹植平時的其他詩歌風格也有所不同。

曹操死後一個月,曹植寫下了一首詩《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木秀於林,卻悲風纏綿,海水本來很平靜,卻橫生波瀾,讓我們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肯定有事。接著說“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利劍象徵著權勢,如果你自己沒有強大的權勢,幹嘛要結交朋友。話都說的如此顛三倒四了,一定是出了什麼事了。那麼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呢,原來是他的好朋友丁儀,丁廙兄弟這一對“黃雀”出了事。因為這二人身份特殊,而且是曹植的忠誠的追隨者,二丁的父親和曹操是戰友,曹操也非常看重丁氏兄弟。史書記載:“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曹植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幫助丁氏兄弟。“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這當中有一個想象的少年形象,他看到了就是當那個獵人捉到了黃雀很開心,但是一旁觀看的那個少年,心裡面無比地悲涼,這個少年的心境也就是曹植的心境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那麼為什麼文學才能那麼高的曹植失敗了呢?文學的優勢不能等同於政治的優勢,可以從北征送別這件事情上看的出來。曹操有一次遠征,大臣們和兒子都來送別。曹植到了現場之後馬上當著眾人朗誦了一篇自己寫文章來歌頌父親的功德,大家聽完之後沒有人不鼓掌,都很稱讚,曹植很得意,以為自己佔到了先機。曹丕來了什麼也沒有念,“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曹丕來到這裡只會拜別,趴在了地上不起來,眼淚都流下來了。一剎那人們都懂了,世間最重要的倒不是什麼對功德的歌頌,不是什麼文學的才華,更重要的是父子之間的那種真情,一生戎馬的曹操也禁不住落淚了。所以從這個事情上就能看出,你的文學才華未必能夠轉化成政治上的優勢,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還能暴露你政治上的軟肋。

那麼曹植該怎麼辦呢?他在詩中繼續說:“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就是曹植想象那個抱打不平的少年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於是拔出寶劍把羅網削蘋掉,把黃雀放了出來,黃雀盤旋飛翔到蒼天,但是沒有忘記又飛下來感謝恩人。

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這隻能是一種想象和麻醉,曹植哪裡還有什麼逆襲的可能性呢?曹丕的權力已經很穩固了,所有的情況已經是既成的事實了,曹植到了這個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再聯繫之前的那些生活,就不難理解曹植後半期他的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那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種心態了。

文學才華一流的曹植政治才華只是三流

曹植在政治上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失敗者,他的政治水準不能和他的文學水準相提並論,兩者根本不成正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