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曹仁(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派夏侯淵與鍾繇出兵河東,對外宣稱要討伐張魯。關中涼州大小諸侯皆舉兵反叛,組成聯軍抵抗曹軍。曹操為何將戰略重心轉移從荊州轉移至關中呢?有多重原因,而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則是210年,周瑜去世。孫權失去最重要的大將,由魯肅接手荊州軍事,意味著短期荊州地區不會爆發大戰。而正是211年,益州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蜀,天下明眼人都知道益州是塊肥肉,曹操此時也必須將戰略重心放在西部,如果劉備入蜀,西北馬、韓等軍閥與劉備聯合,將對自己造成巨大威脅。於是當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來到潼關,與關中聯軍展開決戰。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九月,曹操大破關中聯軍,進佔長安,拜曹仁為安西將軍,鎮守潼關,以保障曹軍後方安全。如果周瑜還在,曹操斷不敢將曹仁調離。

當曹操遠征至長安,冀州河間國田銀、蘇伯為首的反曹力量舉兵叛亂,冀州、幽州多地響應。曹操命曹仁代理驍騎將軍,總領七路兵馬回去平叛。曹仁率兵大破田銀等叛軍,順利完成任務。

曹操從長安返回鄴城後,再次任命曹仁為徵南將軍,授予假節,再次將鎮守荊州重任交付曹仁。由於之前江陵已被孫權軍攻下,所以此次曹仁的駐地改為樊城。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再次大舉南征,這次攻擊方向選在東線,主攻濡須口。夏侯惇、曹仁等大將都被調往,與張遼等部會師於居巢。三月份,曹操引軍北還,留夏侯惇、曹仁繼續鎮守居巢。不久孫權派使者向曹操求和, 曹操應允,於是雙方罷兵,曹仁回到樊城。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曹仁重大事件之四—樊城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城以侯音為首舉兵叛亂,準備投向關羽。歷史上對於關羽北伐的原因與意圖向來有爭論,在此筆者不展開敘述。單說宛城為南陽郡治所,而南陽郡又是荊州第一大郡,與洛陽、許昌相距不遠,位置非常重要。可能有的朋友不太清楚,誤以為荊州自赤壁之戰後即被孫劉聯盟瓜分,其實不然,東漢時荊州各郡南陽人口最多,位於荊州最北端,與豫州汝南郡並稱天下最大兩郡,一郡之人口比涼州、幽州等偏遠的州都要多。但劉表入主荊州時南陽已被袁術佔據,袁術之後又有張繡,再之後張繡投降曹操,南陽就此納入曹操治下,等於劉表並未實際控制過南陽。所以在後來曹孫劉三家爭奪荊州,爭奪的都是除南陽郡之外的地盤,在夷陵之戰前,荊州大體上是被三家均分的。

說回侯音叛亂,南陽太守東里袞逃跑,侯音得知派兵追趕,並不斷放箭。郡功曹應餘擋在東里袞身後,身中七箭。應餘自知命不久矣,於是轉身對追兵大喊,勸說他們不要殺害郡守。據《三國志》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載“因仰天號哭泣涕,血淚俱下。賊見其義烈,釋袞不害。賊去之後,餘亦命絕。徵南將軍曹仁討平音,表餘行狀,並修祭醊。”叛軍們都被應餘的忠烈感動,沒有殺掉東里袞,但不久應餘也傷重身亡。後來曹仁平定叛亂後,將應餘的事蹟上表給曹操,並祭祀了應餘。

叛軍未殺東里袞,但仍然綁回宛城,以號令城中官吏。有一名叫宗子卿的功曹為救東里袞,假意勸說侯音:“將軍您起兵義舉是順應民心,遠近皆望風而降。但劫持郡守可不光彩,沒有任何好處,還是放了他吧。我跟您一起堅守,曹操軍隊開到時,關羽的軍隊也就趕來了。”侯音沒有多想,聽從了宗子卿的建議,釋放了東里袞。宗子卿趁著夜色自己也逃出宛城,找到東里袞,聚集忠於曹魏的數千民團,反過來將宛城包圍住,使侯音無法出城。

這個東里袞後來隨於禁出征樊城,水淹七軍時一併被關羽俘虜,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後又跟隨於禁降吳,再後來于禁重返魏國,東里袞也被東吳一併送還。

話說曹仁對付侯音還是很順利的,有東里袞等人的抵抗,加上猛將龐德為副手,順利平定叛亂。《三國志》武帝紀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這裡曹仁進行了屠城,此事在曹仁本傳中只說“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對屠城沒有記載,是對傳主的避諱。也許有人認為宛城忠於曹魏的人都隨東里袞等人的出逃而逃跑了,但這只是推測,而且並不現實。退一步講,屠城就算是曹仁為警示其他郡縣而殺雞儆猴,但效果值得商榷。後來關羽北伐時多地發生叛亂響應,看得出屠城並沒有對潛在的反曹勢力造成多大震懾,反而使民心倒向劉備集團。

相比之下接替東里袞的南陽太守田豫做出更恰當的方式,據《三國志》田豫傳中記載,東里袞抓捕到五百多侯音的黨羽,上表請求全部處死。新任太守田豫到任後,對囚犯們好言安撫,告訴他們要改過自新好好做人,然後就給他們打開刑具釋放了。這些囚犯都叩頭謝恩,當即表示願意為田豫效命,這些人奔走相告,其他還在作亂的叛軍聽說新任太守為人寬厚,於是叛軍一天之內就自行解散,南陽郡從此恢復安定。曹操得知此事,還下詔對田豫進行了表揚。

只能說曹仁指揮作戰是行家,但搞政治不是他的專長。

南陽郡作為荊州第一大郡,宛城作為南陽郡治所,爆發如此大規模叛亂事件,這對關羽來說自然是天賜良機,他認為此時曹魏在荊州力量減弱,而自己已備戰多年,所以發動北伐順理成章。

所以筆者認為,關羽北伐是否與劉備在漢中的軍事動作相呼應是存疑的,但宛城叛亂毫無疑問是關羽此時行動的直接誘因。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稱漢中王,關羽隨即起兵北伐。第一站是襄陽,襄陽與江陵相距不遠,又在漢水南岸,與北岸曹魏勢力交通不便。所謂兵貴神速,關羽不給曹魏反應時間,分兵包圍襄陽後迅速北上攻樊城。

曹仁派出龐德在城外紮營以為呼應,曹操則迅速派出大將於禁總領七軍前往救援。八月,連日大雨,漢水暴漲,于禁及龐德部均被水淹,關羽率軍乘船進攻, 俘獲于禁、龐德以及三萬名士卒。

由於洪水沖泡,樊城城牆多處碰壞,加上數萬援軍頃刻覆滅,給樊城內守軍造成極大心理打擊,城中非常慌亂。樊城被洪水與關羽雙重圍困,與外界失去聯繫,也失去了糧草補給。《三國志》曹仁傳載“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這裡數板究竟多高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但這樣的記載能大致知道水勢是非常高的,以至於關羽能夠乘船攻城。

嚴峻的局勢下,有人建議趁水勢尚大,關羽不能完全包圍樊城之機,乘小船在夜裡逃走,雖然丟失城池,但可以保命。被滿寵力勸阻攔,滿寵還殺死自己所乘白馬以示絕不逃走。曹仁於是激勵將士們,要死守到底,自己將奮戰至最後。將士們都被曹仁的精神所鼓舞,紛紛表示願意誓死追隨曹仁。有關滿寵的事蹟今後也將單獨開篇介紹,筆者認為曹仁與滿寵在樊城期間的史書記載是有疑問的,具體疑問暫且不表,留到滿寵篇再講。

總而言之,被關羽包圍的樊城沒有投降,沒有崩潰,反而堅定地防守到底。

不久徐晃帶領援軍趕到,洪水也逐漸退去,徐晃以射箭書、挖地道的方式成功與曹仁聯絡上,最終裡應外合擊退了“威震華夏”的關羽。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魏王,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三州軍事,進封陳侯,食邑增加兩千戶,總計達到三千五百戶。《後漢書·百官志》載“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也就是說曹仁此時已經位比三公,從位次上來說,曹仁車騎將軍之前只有大將軍、驃騎將軍比他高,而由於將軍位與文職不同,並非常設官職,所以此時將軍序列中只有大將軍夏侯惇比他高,曹仁在魏國是官職第二高的武將。又因為夏侯惇身上更多的文官與政客屬性,所以曹仁總督三州軍事,而這三州囊括了對劉備、孫權集團的全部前線,曹仁事實上就是魏國的前線總指揮,軍事上的頭號實權將領。

除了實權,曹丕給曹仁很高的禮遇,將曹仁之父曹熾追諡為陳穆侯,搬遷十戶人家居住在曹熾墳墓附近,為其看守墳墓。

曹仁升官進爵後便被派往宛城,鎮守南部前線。

黃初二年(221),鎮守襄陽的橫海將軍呂常病逝,孫權聞訊派出陳邵佔領了襄陽。另有觀點認為呂常是襄樊之戰後隨曹仁主動撤出,退入宛城,由於缺乏史料,筆者不做過多推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孫權軍進佔的是一座空城, 經過219年的襄樊大戰,襄陽樊城一線遭到極大破壞,樊城被洪水衝得多出崩塌,襄陽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曹魏主動放棄了漢水以南的襄陽,這裡一度成為無人區。

聽聞孫權派人進佔襄陽,曹丕詔令曹仁前往討伐。曹仁與徐晃大敗陳邵就勢在襄陽屯兵,同時派出部將高遷將附近百姓遷移至漢水以北。曹仁此舉非常明智,當年曹操也曾在漢中大肆遷民,留給劉備一座空城,而襄陽地處漢水以南,將百姓遷走確保己方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孫權軍再攻來也只能得到一座空城,三國時期人口是最寶貴的資源。

由於夏侯惇已去世,曹仁此戰後被拜為大將軍,正式成為魏國武將第一重臣。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曹仁重大事件之五—濡須口之戰

漢末曹魏時期,三公分別為太尉、司徒、司空,由於連年戰事不斷,三公逐漸變得空有地位而無實權。在漢末三國時期,儘管官制大體延續東漢,但很多官職名義地位與實際權力發生分離,甚至同名官職不同時期地位高低也有差異。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就常常陷入四徵將軍高於四方將軍的誤區,就是典型例子。大將軍也一樣,當年何進為大將軍時,漢朝尚未大亂,所以大將軍何進能夠掌握全國軍隊指揮實權。到漢獻帝遷都許縣,此時天下已亂,誰拳頭大誰有話語權,袁紹為大將軍,但掌握朝廷的卻是司空曹操。二十多年後曹丕稱帝,北方經歷了由治到亂、再由亂到治的過程,上至三公下至鄉亭,官職名稱基本未變,但內涵卻有不小變化,這個本身就很混亂的改變過程中硬要去比較高低是很困難的事情。

曹仁做大將軍沒多久,又改任為大司馬,並引多支部隊進駐烏江,自己坐鎮合肥。大將軍是戰時職務,並非常設,相比來說大司馬更加正式,是位在三公之上的最高軍事統率。洪飴孫《三國職官表》載“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

注意這個時間段,正當三國三大戰役最後的夷陵之戰進行時,劉孫兩家廝殺正酣,曹丕卻派曹仁來到合肥,某種程度上看得出,不管夷陵之戰結果如何,曹丕是打定主意進攻東吳的。至於曹丕為何這麼做以及是否正確,向來極具爭議,筆者在此就不展開論述了。總之曹仁來到合肥,意味著魏吳之間即將爆發一場大戰。

黃初三年(222)八月,夷陵之戰以東吳大勝告終,九月,曹丕以孫權拒絕遣子入質為由親自舉大軍伐吳。據《三國志》吳主傳中載,魏國大軍兵分三路,東路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中路曹仁出濡須,西路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幾乎精銳盡出,大有一舉吞併東吳的氣勢。剛取得夷陵之戰勝利的孫權毫不示弱,分別派呂範對陣曹休等東路軍,諸葛瑾、潘璋救西路南郡,以朱桓在濡須對陣中路曹仁。

其他兩路暫且不說,且說曹仁進攻濡須口,先用聲東擊西之計派蔣濟襲擊距濡須三十里的羨溪,引朱桓分兵去救,然後曹仁親率主力數萬兵馬迅速包圍濡須城。城中守軍只剩五千人,曹仁也許認為穩操勝券,所以有些託大,派出自己兒子曹泰指揮攻城。同時曹仁自恃魏軍兵多,打算分兵進攻濡須口西面長江上的沙洲,這裡是東吳軍家屬的駐地。濡須口現在名稱叫裕溪口,也就是巢湖的入江口,這段長江上有面積很大的沙洲,作為東吳軍的後方基地。

部將蔣濟勸說不要越過濡須進攻沙洲,理由是在上游還有東吳水軍存在,貿然登上沙洲將會被順流而下的東吳水軍圍困住。曹仁卻沒有采納建議,據《三國志》朱桓傳載“(曹仁)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這裡的油船是指船身塗上油,使浮力增加,便於行駛的快船。

結果,死守多時的朱桓突然衝出城猛攻曹泰,防火燒掉營寨,擊敗曹泰,又迅速派出水軍攻擊魏軍油船,在水上吳軍戰鬥力遠強於魏軍,毫不意外地大敗魏軍,斬殺魏軍將領常雕,生擒王雙,不習水性的曹軍士兵慌不擇路,都往長江裡跳,這一戰魏軍損失一千多人。

濡須口之戰以曹仁戰敗告終,以善於防守成名的曹仁在人生最大一次進攻戰役中失敗,敗得很乾脆,沒有天災人禍等藉口可找。在戰場上以自己兒子為先鋒私心明顯,打贏無可厚非,但事實證明曹泰實在當不起大任。濡須城尚未拿下就要直接進攻東吳後方,面對水軍優勢明顯的東吳輕敵冒進,損失大將。這場戰役曹仁確實失誤很明顯,為他減分不少,對手朱桓不無得意地評價曹仁“仁既非智勇。”

黃初四年(223),也許正是因為此戰失利造成的心理壓力,戰後不久曹仁便去世了。曹丕賜予諡號為忠侯,與夏侯惇相同,是最高讚譽的諡號。曹仁的兒子曹泰繼承爵位,後來官至官至鎮東將軍,假節,後改封甯陵侯。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仁篇(下)

曹仁應當是三國時期最以防守著稱的名將,作為八虎騎中最善打硬仗的一位,先後與孫權集團二號人物周瑜、劉備集團二號人物關羽對壘,不論智謀還是武力都有精彩表現,確實是三國頂級防守專家。不過曹仁有些偏科,進攻能力顯然要弱於防守,當自己指揮優勢兵力時卻成為朱桓揚名之戰的背景板,犯了輕敵大忌,實在令人遺憾。曹仁與八虎騎中另一位最能打的夏侯淵兩人簡直是天平的兩端,一個擅長防守,一個擅長進攻,優缺點都很明顯,但曹仁更幸運,朱桓兵力太少,敗仗並未造成太大損失。

曹仁不僅作戰水平高,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我們知道曹仁年輕時與弟弟曹純的沉穩截然不同,喜歡四處遊獵,不拘禮法。但年紀大了成為將軍後,能夠整肅軍紀嚴明法令。為了嚴格執行法令,他將規章制度帶在身邊,處理事務時便拿出來參照。曹仁嚴謹的作風廣為流傳,當年曹彰出征烏丸時,還是太子的曹丕就寫信告誡曹彰,要以曹仁為榜樣去奉行法令。

曹仁常年鎮守荊州,面對的是最複雜的戰略局勢,儘管他從未取得過夏侯淵、張遼等人那樣大的勝利,但能以防守成為名將更加難得,瑕不掩瑜,曹仁仍然稱得上三國頂級良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