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甘寧(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甘寧重大事件之九——合肥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此戰筆者在張遼篇、樂進篇等曹魏將領篇章已有較詳細介紹。在這裡重點講一下與甘寧有關的事情。

上一篇提到,就在數月前孫劉兩家在荊州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正巧此時曹操遠征漢中,使孫劉雙方為共同抗曹各讓一步,平分荊州,各自退兵。

劉備回益州忙於應對漢中局勢,孫權也沒閒著,他知道曹操東線兵力薄弱,所以傾全軍之力湊足十萬大軍,向合肥進發。跟隨孫權出征的東吳將領有呂蒙、甘寧、蔣欽、陳武、董襲、周泰等等,基本囊括當時絕大多數主力戰將。合肥城守將為樂進、張遼、李典及護軍薛悌四人,兵不滿萬,力量相差懸殊。

張遼此戰猶如天神下凡,率八百士卒劫營,直撲孫權中軍大帳。孫權被殺得驚慌失措,多虧己方人多勢眾才保住性命。張遼撤退後又二次殺入救出掉隊的曹軍士卒全身而退,給孫權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衝擊。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所謂將熊熊一窩,孫權被張遼嚇得驚魂不定,直接導致東吳全軍士氣低落。十萬大軍圍攻合肥不到半個月,心灰意冷的孫權就決定撤軍。《甘寧傳》載“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稱撤軍是由於瘟疫傳播,可信度極低。瘟疫的爆發通常在戰爭打響一段時間,傷亡達到一定規模時,受衛生條件差等因素才會爆發,孫權來到合肥還不到半個月,這場瘟疫來得實在太快,筆者認為這是孫權撤軍的託詞。

孫權越怕什麼就來什麼,他害怕張遼,張遼偏偏不放過他。在孫權指揮撤軍時前後銜接又出了問題。也許孫權覺得這場仗打得太丟臉,想在撤軍時找回些面子,所以親自壓陣斷後。他讓主力部隊先撤,自己只帶淩統、甘寧、呂蒙、蔣欽在身邊,士兵只有自己直屬的車下虎士千餘人,加上四員將的親兵總共大概三千多人。

合肥曹軍發現孫權親自斷後,並且大部分東吳軍已經渡過淝水,於是張遼率領曹軍傾城而出追擊孫權。這樣,在局部戰場孫權反而被張遼包圍,人數處於劣勢。

孫權沒有料到張遼竟敢再次主動出擊,又嚇得六神無主。這時甘寧、淩統挺身而出,率部抵擋。甘寧張弓搭箭,射死數名曹軍士卒,忽然間意識到什麼,轉身大喊道:“鼓號手們都死絕了嗎?快把戰鼓給我擂響!”聽聞己方戰鼓聲起,東吳軍士氣一振,止住混亂復與曹軍激戰。

不久徐盛、潘璋、宋謙等人前來接應,孫權在甘寧等人保護之下驚險逃脫,而淩統為拖住張遼追兵逆勢衝入曹軍陣中拼殺,最後所部悉數戰死,只有淩統自己死戰得脫。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甘寧重大事件之十——交惡淩統

我們看到,合肥之戰孫權同時將甘寧、淩統兩大猛將留在身邊,但很多人知道淩統與甘寧有殺父之仇。甘寧尚在黃祖麾下時,在戰鬥中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後來甘寧投奔江東,知道淩統恨自己,所以平時躲著淩統,能不見面就不見。孫權也給淩統下命令,要求其以大局為重,不準私下報仇。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淩統這種性格剛烈的少年英豪,更加不會嚥下這口氣。後來一次呂蒙在家中設宴款待諸將,甘寧、淩統二人因為都與呂蒙關係不錯,所以終於同時現身。酒過三旬菜過五味,淩統起身提刀走到中間,表示要舞一套刀法助興。甘寧立刻就知道淩統要幹什麼,於是也站起來手握雙戟,說:“用刀沒啥意思,我還會舞雙戟呢。”

呂蒙見狀,一手提刀一手持盾,說道:“甘寧雖然厲害,但比不上我呂蒙的技巧。”說話的同時站到淩統、甘寧中間,把兩人隔開。一場宴會不歡而散。

孫權聽說此事,知道淩統還想找甘寧報仇,可兩人都是猛將,也沒什麼好辦法,只得將甘寧調防到位於豫章郡柴桑縣的半州,使淩統見不到甘寧。

對於雙方這次衝突發生在何時史料並未記載,但必然發生在合肥之戰以前的某個時間點。筆者認為孫權親自出徵,故意留甘、凌兩人同在身邊,以使淩統接受現實,並希望通過共同作戰來削減淩統的仇恨。不管淩統內心是否放棄報仇,在孫權面前他都必須保持克制。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特意安排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情節:濡須之戰中,淩統與樂進單挑五十合未分勝敗。曹休暗放冷箭射傷淩統戰馬,千鈞一髮之際甘寧放箭射中樂進面門,雙方各自救回本軍將領。淩統因甘寧救命之恩而放下仇恨,轉而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

劃重點:此事純屬小說情節,正史中並無甘寧救淩統之情節,至於結為生死之交更是純屬虛構。淩統沒在合肥之戰時找甘寧單挑已經不易,哪可能跟殺父仇人結拜。更何況從始至終甘寧也未向淩統表達過歉意,至少史書上沒有絲毫記載,以甘寧好勇鬥狠的性格也不可能示弱,所以這兩人的仇恨最後也沒有化解。

甘寧篇已經寫到第三期,讀到這裡可能朋友們也發現了,歷史上的甘寧完全就是一個惡棍。野蠻殘暴,殺人不眨眼,還蠻不講理。如果只是單純野蠻成性,也許甘寧早就不知死在哪裡了。從蜀郡一路闖蕩,只靠自己一個人再能打也白搭。所以甘寧性格上還是有他的可取之處。《甘寧傳》載“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也就是說,甘寧有謀略,並且對部下非常好,士卒們也願意跟隨甘寧。

從他在江夏投奔江東的過程中收攏舊部,以及攻克夷陵招募新兵的記載上看,甘寧深諳養兵之道,懂得如何讓部下為自己賣命。所以甘寧的殘暴也有區別對待的一面。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甘寧重大事件之十一——濡須之戰,百人劫曹營

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曹操再次率軍南下,進攻濡須口。由於此次曹操屯兵於居巢,所以後世習慣稱此次戰役為居巢之戰。筆者在小標題寫做濡須之戰,是因為通常觀點將甘寧百人劫營的發生時間記為建安十八年(213)正月的那次濡須之戰。筆者對發生時間有不同看法,後面會講到。

且說曹操親率大軍進抵濡須,孫權率兵迎戰。據《江表傳》載,曹軍號稱四十萬,孫權兵力為七萬。四十萬當然只是號稱而已,實際兵力應遠少於這個數字。至於孫權的七萬,多少也稍有虛報。

毫不例外地,此戰甘寧也作為先鋒出戰。有上一次被張遼劫營的教訓,孫權也想以牙還牙,於是任命甘寧為前部督,派其去偷襲曹營。

甘寧並非獨擋一面的統帥級將領,所以在孫權與甘寧之間還存在一名甘寧的上級領導。孫權賜給甘寧一些米酒讓大家出戰前喝,甘寧看見酒桶估量一番,便明白孫權的用意:這酒只夠一百多人喝,也就是說孫權暗示甘寧只能帶一百多人劫營。《甘寧傳》原文:“權特賜米酒眾淆,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這個料字,表明百人劫營的行動並非甘寧主張,而是孫權的授意,至於為何只用百人,筆者認為是在出氣:張遼用八百人劫營,孫權就敢只用一百人。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甘寧領會意圖,將酒分給手下喝完,自己也喝了兩碗。然後又舉起碗敬自己的上級都督。史料沒有留下這位上級的姓名,可能陳壽為尊者諱,也可能由於這員將接下來有失體統的行為而被故意抹去姓名。因為他的表現是:“都督伏,不肯時持。”意思是這位都督竟然拜倒在地,不肯接酒。

甘寧見狀拔出刀放在膝蓋上,大聲呵斥道:“您所受主公的恩德,我甘寧能比嗎?我都不怕死,你怕個什麼勁?”這位都督見甘寧如此堅定,於是起身將酒喝掉,又親自給一百多壯士每人倒了一碗酒來壯行。

二更十分,甘寧帶領百餘精兵潛行至曹軍營外,拔除鹿角,翻牆進入,趁曹軍正在睡夢中,連斬數十人。曹軍一陣慌亂,趕忙點起火把搜尋,但甘寧已經迅速撤離,安全回到本軍營中。孫權軍士氣大振,鼓號手們使勁擂鼓吹號來迎接勇士,東吳將士“萬歲”的歡呼聲響徹夜空。

據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記載,孫權說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原文為:“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意思是:“這下把曹操那老小子嚇得不輕吧?我也是好奇,想看看你膽子究竟有多大而已啊!”當即賞賜甘寧絹千匹、刀百口,增兵兩千。孫權還說了一句名言:“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這句話三國迷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為甘寧在演義以及各種遊戲中賺足了人氣,使甘寧在東吳將領中武力指數名列前茅。

這場戰役打了一個多月,以孫權遣使服軟,名義上投降結束,曹操引軍北撤,實際雙方控制區基本沒有改變。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對於甘寧濡須之戰的幾點疑問

此戰為奠定甘寧三國一流猛將地位之戰,但疑點重重。

第一,究竟是哪場戰役。網上絕大多數觀點均認為,甘寧百人劫營的壯舉發生在建安十八年(213)第一次濡須之戰。筆者查閱《武帝紀》、《吳主傳》兩大君主傳記,都沒有發現任何可以確定甘寧劫營發生在此時的記載。網絡許多資料都寫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號稱兵馬四十萬,筆者檢索三國史料,發現語出《甘寧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只提及兵力有四十萬,並沒有記載戰役時間。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也就是說,曹操號稱四十萬的這次進攻根本無法確定是第幾次濡須之戰。

《吳主傳》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而《江表傳》記載甘寧劫營後曹操“停住月餘,北軍便退。”兩者都是月餘,貌似可以印證就是213年的濡須之戰非217年。但果真如此嗎?

217年的居巢之戰,從正月開始,到三月份孫權遣使請降,其實也就不到兩個月時間,如果以雙方大規模交戰來算,據《武帝紀》載“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那麼217年的這次戰役也不過一個多月。而且此戰夏侯惇、曹仁、張遼這些曹操手下頂級武將悉數到場,所謂“號稱四十萬”更像是這一次,而非通常認為的213年。

第二,甘寧是否主動請纓?前文已經講過,這次行動是孫權授意,並非甘寧主動請戰。

首先孫權賜給甘寧的酒只夠百餘人喝,這是暗示甘寧能帶出去的人數。百人劫營風險之大自不必說,如果失敗影響士氣,而且要有人承擔決策責任。孫權為報張遼八百人劫營之仇,決定以鬥將甘寧率百人出擊,是一種賭博。以暗示方法既能有效傳達給甘寧,也能規避自己的責任,不得不說孫權這招有些陰損。

結合未留下姓名的甘寧上級都督拜倒在地,不肯喝酒的異常表現,這位都督也知道甘寧此行九死一生。甘寧又說這位都督所受孫權恩德遠比甘寧自己大,筆者認為有此地位、資格的東吳將領一隻手就能數過來,正因這員高級將領與甘寧私交極好,才會在甘寧出征前有失態之舉。至於是誰,筆者確實不能妄自揣測。

甘寧再輕狂也不至於主動請纓只帶百人,無奈孫權瘋狂暗示,自己只能照辦。甘寧成功回營後,孫權的話也可以印證:“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胡扯什麼好奇甘寧膽子有多大,這需要拿性命來觀察嗎?這話很明顯不正常,暴露出孫權的賭徒心態。孫權賭贏了,緊繃的神經突然放鬆,不小心冒出這句不恰當的話來。

第三,甘寧的卒年。百人劫營發生時間,與確定甘寧的卒年有密切關係。《三國志·甘寧傳》沒有記載甘寧卒年,《建康實錄》載為建安二十年(215)冬季。這樣的話甘寧不可能參加217年的居巢之戰。

但據《三國志·孫皎傳》載,孫皎與甘寧曾有矛盾,孫權專門寫信勸說孫皎,文中提及孫權“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通常認為孫權與北方為敵是208年赤壁之戰開始,因為之前表面上孫權與曹操還未撕破臉。

另據《三國志·潘璋傳》:“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甘寧卒,又並其軍。”按照文字先後順序,關羽敗亡後甘寧才去世,潘璋接管其軍。結合《孫皎傳》,可知甘寧大致在219年底至220年初去世,按照此時間,則甘寧在217年參與居巢之戰沒有問題。並且《建康實錄》是一本史學家評價較低,錯誤很多的古籍,所以筆者傾向相信《三國志》的相關側面記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甘寧參加的是217年居巢之戰,而非通常認為的213年濡須之戰;甘寧被孫權以暗示的命令派去劫營,並非主動請纓;甘寧的卒年並非215年,而是219至220年之間。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結語

甘寧死後,史料載“權痛惜之。”但甘寧之子甘瑰後來獲罪被流放至會稽,不久死去。甘寧無論活著還是去世後,都沒得到封侯,甚至其後代下場悲慘。以甘寧的戰功很難想象孫權竟如此對待,所謂孫權的痛惜,最多隻是遺憾失去一名打手,至於個人感情基本沒有。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甘寧篇(下)

以甘寧與張昭辯論不落下風的頭腦,其才能遠沒有完全施展出來。甘寧所帶之兵每戰不過幾百上千人,大將之才被孫權當成鷹犬爪牙般使用,很大程度上就是甘寧凶暴的性格導致。更重要的,甘寧與呂蒙、淩統、孫皎都有過不合,這還只是史料記載,也許沒留下記載的衝突更多。太有個性、太有自己想法的部將在軍隊中是不受上級喜歡的,孫權自然不會讓獨立性過強的甘寧獨當一面,這也是甘寧的遺憾。

甘寧輕狂好殺的性格也很得罪人,所以終其一生都在衝鋒陷陣,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衝殺在第一線。作為江東集團的外來者,甘寧是孤獨的。從他最初在荊州蹉跎多年,到後來對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來看,甘寧想回家。只是身不由己,越是征戰,離巴蜀大地卻越來越遠。也許,只有忙於衝鋒陷陣、刀口舔血才能使他暫時忘記鄉愁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