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是全書中極精彩的一節,情節層層推進,步步緊扣,使人不由深浸其中。尤其是讀到“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段話時,每每都有一股雄壯之氣充盈肺腑之間,恨不能長嘯一聲,痛飲三大白。

在感嘆羅貫中先生深厚文字功底的同時,更贊其不愧擔任過元末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若無這段經歷,斷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情節。曹操與劉備,兩位亂世豪傑的史詩會面,一攻一守間,似矛盾對決,為我們展現了一場如教科書般的權謀大戲。

可惜的是,煮酒論英雄終究還是羅先生的改編之作,歷史上的故事並非如描述的這般,縱使再真實依然會有疏漏。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就說那劉備,在演義中,他以織蓆販履之徒出身,於黃巾之亂中,自建鄉勇歷大小三十餘戰,積功除安喜縣尉。其後又在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名動天下。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是膽小怯懦,聞雷失箸?豈不是過猶不及?(天天面對張飛的大嗓門不是要嚇死?)

再說那曹操天性多疑,只因聽到夜半磨刀之聲就殺了呂伯奢全家,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負我”的名言。且曹操早知劉備為人,至破黃巾時便認為他是英雄,終非池中之物,如何又畫蛇添足設宴試探,豈非打草驚蛇?又為何因一句“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就釋了疑心。飽讀兵法史書的曹孟德難道不知道範雎忍死,韓信胯下的典故,似這般能屈能伸,恰恰便是他之前說的龍之為物,是真大英雄,這時為何又忘記了?

所以演義終究還是小說,若是信以為真或不加思考的用於現實當中,恐怕是吃大虧的,更何況歷史上遠非如此簡單。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曹操實際並未考慮過要殺劉備!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劉備被呂布擊敗,投奔曹操。當時便有程昱建議殺掉劉備,但被曹操拒絕。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記載:

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除了曹操明確的原因外,從當時局勢來看,更重要的是,曹操必須要用劉備來牽制呂布。

建安元年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轉折之年,這一年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將漢獻帝迎入許昌,雖然在政治上搶佔先機,但同時成為了眾矢之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曹得漢鹿,天下也必共伐之。

首先曹操與依為靠山的袁紹之間從此開始出現了裂痕,只是因為公孫瓚尚未消滅,雙方維持著脆弱的同盟;其次西邊馬騰、韓遂同時與曹操和袁紹勢力接壤,若袁曹開戰,韓馬又被袁紹拉攏,曹操將會同時受到西涼和幷州鐵騎的夾擊;再次徐州呂布為人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如果被袁紹重利誘惑,袁軍從青州假徐伐曹,曹操將不得不開闢東線戰場;又有宛城張繡,麾下皆是西涼精銳,與荊州劉表脣齒相依,引以為援,若是開戰,三四日便可直趨許昌。

這四人是曹操最大威脅,而漢獻帝則是最大的誘餌,像不定時炸彈一般隨時會爆發。其他如遼東公孫度、漢中張魯、益州劉璋都是鞭長莫及;劉表守成有餘,進取不足,若要進攻許昌必要依靠張繡;小霸王孫策此時正在忙於平定江東,一時之間還無暇顧及中原。至於袁術,此時已經是冢中枯骨、窮途末路,不過萬一讓他和袁紹化敵為友,難保不會死灰復燃,因此徐州又成為重中之重。

在此局勢下,曹操做出的選擇,一是向袁紹示弱,命孔融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州,以維持同盟;二是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全權負責對馬騰和韓遂的拉攏;三由自己親征宛城張繡,奪取南陽以穩定後方,消除劉表北上的可能;最後則是拉攏劉備牽制呂布,曹操上表劉備為豫州牧,也無非是驅虎吞狼而已。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可劉備一敗軍之將,曹操為何如此倚重,確信他能牽制住呂布呢?

《三國演義》狀劉備之仁近乎偽,使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只會哭善逃跑的厚黑小人。忽略了歷史上的他也曾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是通過破黃巾軍,助公孫瓚抗袁紹,一步步走到豫州牧的位置。劉備能夠在劣勢之下和當時強大的袁術“相持經月”,只因下邳守將曹豹反,迎呂布偷襲下邳才失了徐州。潰軍之下,劉備又能依靠收攏的敗兵,擊敗“寇徐、揚間”的楊奉、韓暹,並盡斬之。其軍事才能在當時曹軍中,也是僅此曹操,數一數二的將領,再有“萬人敵”的關羽、張飛相助,使他和呂布有一戰之力。

除軍事才能外,劉備雖然只是短暫佔據徐州,但是卻已經建立了一條非常穩固的人脈關係。徐州主要士族中的糜竺、陳登等都與劉備交厚,《三國志·糜竺傳》記載:

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

在被呂布偷襲徐州後,糜竺以全部家產和兩千奴客傾囊相助,成為了劉備東山再起的資本。《三國志·先主傳》又記載:

先主還小沛,複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

在小沛短時間內便能重新得兵萬餘人,從而遭到呂布忌憚攻擊,也可見劉備在徐州人望之高。因此,在曹操將戰略重點放在張繡的情況下,劉備成為他穩定東線的最佳人選,他不一定要打敗呂布,只需要在雙方之間形成緩衝,曹操就可以安心的先解決張繡。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劉備被呂布打敗,再次前往許昌投奔曹操。十月,曹操引兵親征,圍攻下邳三月,終使呂布投降,佔據徐州。這是否意味著劉備失去了他本有的價值呢?

恰恰相反,劉備此後更受重用,《三國志·先主傳》載,此後曹操

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曹操放棄張繡而轉攻呂布,除了劉備小沛被破使曹操失去了東線緩衝,更重要的是這時候公孫瓚的覆滅指日可待,袁紹已經開始著手南征曹操。所以即使佔據了徐州,袁紹給曹操穩固統治的時間也不多了,他急需要一個能夠快速安定徐州的人。這時候劉備成為了最佳人選。

其次,劉備與公孫瓚為同窗好友,曾被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共拒袁紹。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可能使曹操認為劉備是一個可以拉攏的對象。

最後,曹操“奉太子以令不臣”,在名義上代表的是漢獻帝,因此他需要得到“忠漢”派的支持。這時候,既有名望又有能力,但沒有根基(和漢獻帝的血緣關係已經很遠)的漢室宗親劉備,成為了可以作為天下榜樣的拉攏對象。

所以出現了曹操對劉備“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情況,可以想像當時曹操和劉備可能是三天一大宴,兩天一小宴,天天在一起。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三國志·先主傳》: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在上述情況下,曹操在一場再尋常不過的日常宴會中,隨意從容說出這番話,在邏輯上才比較正常。相比於一般認為的試探,更應該是一種拉攏的態度。

因為當時的背景,已經是官渡之戰的前夕,曹操集團內瀰漫著悲觀的情緒,明裡暗裡投降袁紹的已經不在少數,所以曹操需要“無意間”的這一番話來安撫劉備。其所含意思不外乎:“當今天下,可以稱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和我了,只要我們聯手,像袁紹這種不足掛齒!

但就在這之前,卻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插曲,使得曹操的安撫和拉攏適得其反。《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正因為有衣帶詔這個前提在,才使得“喜怒不形於色”的劉備作出“失匕箸”的失態表現。曹操本意的拉攏,但聽在劉備耳中卻有了另一番感覺,不過好在他城府極深,《華陽國志》記載,劉備在之後馬上反應過來:

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在我看來,劉備這句話看似是掩蓋自己“失匕箸”的原因,但其實是向曹操表示臣服。“風烈必變”指的是即將發生的袁曹之戰,而“一震之威”自然指的是曹操,暗示曹操有如天威,我縱然是英雄也不得不畏懼。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正因如此,才能解釋曹操在“煮酒論英雄”之後,為什麼會對劉備徹底的放心。

《三國志·先主傳》:

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

《三國志·武帝紀》:

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朱靈要之。

從記載來看,應該是曹操主動派遣劉備截擊袁術。否則以《三國演義》的思路,很難相信剛剛還在考慮殺不殺劉備的曹操,會突然轉變態度讓劉備掌握兵權,“督朱靈、路招”截擊袁術。

另外《三國志·先主傳》引《獻帝起居注》:

承等與備謀未發,而備出。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我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遂定計。

從側面也可見,劉備外出可能並非本願,也不是他自己主動申請的,而是曹操的主意,且恰好打亂了衣帶詔原先的計劃。正因為劉備的外出,導致了董承等人兵力的不足。

解析史書中的煮酒論英雄:演義雖精彩,卻是曹操的一次失敗拉攏

“煮酒論英雄”本意是曹操想要拉攏劉備,為其鎮守徐州,攔截袁紹東部的攻擊。結果在錯判劉備態度的同時,也低估了劉備在徐州的影響了,在董承等人失敗的同時,劉備殺死了徐州刺史車胄,隨之“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劉備又“遣孫乾與袁紹連和”。

若不是袁紹因一幼子而誤大事,官渡之戰的勝負還猶未可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