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會:美國製造業的劊子手'

"

文 | 京畿部長

這幾天刷屏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讓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重回公眾視野,記錄片中作為接盤手的福耀在經過與本地工人磨合之後,在影片最後依舊投回了自動化的懷抱,可以說製造業是拉來了,但是就業估計還是很懸。這一點也是明裡暗裡懟了現任總統特朗普的重振製造業政策。

果然是前任總統,一出手就知道是老江湖了。

當然奧巴馬拍的紀錄片,當然是由政治掛帥,這一點無可非議,不過剝開片子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還是有幾條清晰點的主線,比如片中與福耀多次產生衝突的工會。可以說聊起這個話題曹德旺老人家次次撂下狠話,也說得簡單明瞭,福耀和工會只能存在一個,沒有其它選項。

"

文 | 京畿部長

這幾天刷屏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讓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重回公眾視野,記錄片中作為接盤手的福耀在經過與本地工人磨合之後,在影片最後依舊投回了自動化的懷抱,可以說製造業是拉來了,但是就業估計還是很懸。這一點也是明裡暗裡懟了現任總統特朗普的重振製造業政策。

果然是前任總統,一出手就知道是老江湖了。

當然奧巴馬拍的紀錄片,當然是由政治掛帥,這一點無可非議,不過剝開片子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還是有幾條清晰點的主線,比如片中與福耀多次產生衝突的工會。可以說聊起這個話題曹德旺老人家次次撂下狠話,也說得簡單明瞭,福耀和工會只能存在一個,沒有其它選項。

美國工會:美國製造業的劊子手

▲《美國工廠》中對於工會問題曹德旺明確表態

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行業工會是在1792年,可以說發展比較早,而且當時的工會帶有互助會性質。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工會一直成不了氣候,因為通行著不利於工會的法律,譬如說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最初就用來反對“壟斷的”工會組織。20世紀30年代為了挽救經濟危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美國工會藉著《全國產業復興法》與《國家勞工關係法》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集體談判的權利。而美國最大的獨立工會組織,片中出現的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N)也是於這一時期在美國汽車製造企業聚集地底特律成立。

"

文 | 京畿部長

這幾天刷屏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讓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重回公眾視野,記錄片中作為接盤手的福耀在經過與本地工人磨合之後,在影片最後依舊投回了自動化的懷抱,可以說製造業是拉來了,但是就業估計還是很懸。這一點也是明裡暗裡懟了現任總統特朗普的重振製造業政策。

果然是前任總統,一出手就知道是老江湖了。

當然奧巴馬拍的紀錄片,當然是由政治掛帥,這一點無可非議,不過剝開片子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還是有幾條清晰點的主線,比如片中與福耀多次產生衝突的工會。可以說聊起這個話題曹德旺老人家次次撂下狠話,也說得簡單明瞭,福耀和工會只能存在一個,沒有其它選項。

美國工會:美國製造業的劊子手

▲《美國工廠》中對於工會問題曹德旺明確表態

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行業工會是在1792年,可以說發展比較早,而且當時的工會帶有互助會性質。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工會一直成不了氣候,因為通行著不利於工會的法律,譬如說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最初就用來反對“壟斷的”工會組織。20世紀30年代為了挽救經濟危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美國工會藉著《全國產業復興法》與《國家勞工關係法》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集體談判的權利。而美國最大的獨立工會組織,片中出現的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N)也是於這一時期在美國汽車製造企業聚集地底特律成立。

美國工會:美國製造業的劊子手

▲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資料圖

70年代初美國工會會員人數一度達到頂峰,超過了2300萬人。但是好景不長,80年代由於經濟結構的加速調整、里根政府和僱主對工會的敵視和打壓,美國工會運動陷人困境。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工會發展和當時的政黨有很大關係,總體來說共和黨對工會的態度並不友好,但是民主黨則是比較友善。

到了21世紀,美國工會已經越來越被邊緣化了。但即使如此我們也能看到在紀錄片中的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組織,可以把工人們聚成合力,為工人集體訴求與集體談判,比如在勞資對抗中,工會甚至可以組織員工大罷工。雖然工會和福耀扳了手腕,但最後的結果工會還是輸了。

美國工會的起起落落是美國製造業起起落落的縮影。從強勢到頹勢,從以前為工人謀福再到淪為資本的看門狗,美國工會從誕生到現在其實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它的存在到底給工人帶來了多少好處,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相反,美國工會甚至是美國製造業的劊子手。比如人們認為工會可以在長期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工業人口的實際工資,但現實我們卻也看到,並沒有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說工會能起到的核心作用,也就是改善局部的工作條件,並能確保工會成員所提供的的勞務能得到應有的實際市場價值罷了,你要說它能帶來什麼溢出效應,那是不大可能的。

在多數人眼中(包括曹德旺),工會是一種勞動力要素的壟斷者。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了大家,工會在某些情況下很容易就做過頭。比如工會會採取一些強迫手段,訂立歧視性的工會會員資格,在專長和技能因素方面,設立各種限制條件,如高入會費、排斥性工會勞工生產產品,甚至排斥外地的工會生產的產品。只要罷工行動是和平的,那麼這就是勞工的合法武器,雖然事實如此,但我們也知道罷工應該是迫不得已的最後手段,但工會反而喜歡動不動就來這麼一下,所以對任何用人單位來說,工會都很招他們反感。

說到底都是作的。

就拿美國的鐵路業為例。鐵路業沒辦法通過提高票價的形式把成本轉嫁乘客,因為政府法律規定不許這麼做。所以工會會以犧牲僱主和投資人為代價,來獲得工資上漲的收益。由於投資人手裡有大量流動資金,如果把這些錢投入鐵路業,那麼這些錢就成了鐵軌、火車、路基的成本。而現在卻被套牢在這一個項目上面,對於已經投入的成本,鐵路工會可以迫使投資人接受較低的投資回報,只要收入高於經營成本,投資人還是會讓鐵路運轉下去,不論收益有多少。

如此一來,就產生一個結果,如果投資人投到鐵路上的錢創造的收益比不上其他行業,那麼鐵路行業就別想再拿到投資人一毛錢,他們只會維持運營,但不會擴大規模。並且國內的投資回報比不上海外投資的話,他們也會把錢拿到海外,如果海外也沒有,那麼他們更願意把錢放著,我們都知道貨幣只有投資和流通才有價值,放著就是廢紙。沒有投資,社會經濟就會出現問題,工會說白了也只是貪圖了眼前的這點錢,卻斷送了大家共同的財路。你要說工會讓大家勞動權益有了保障,有了高的收入確實不假,但長期來看,工會則堵塞了全體勞動力的工資上漲,那麼這又是害了誰?試問通用汽車被工會幹翻走人的時候,這些失業的人應該埋怨誰?還是工會在他們生計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們?我們看到的是,是來自中國的曹德旺給了他們工作,而這時候工會又想橫插一腳,請問你工會憑什麼?殷鑑不遠,曹德旺無論如何都沒道理給工會好臉色看。

雖然說工人實際工資上漲停止有著其他外部原因,也不是工會的錯,但恰恰就是這些目光短淺的工會和他們採取的措施推波助瀾了這一結果,所以在一定意義上,美國製造業成了這幅模樣全被公會所賜。中國人來了,自然也不會搭理工會這一套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