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同食一槽”之夢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

——讀小說談謀略之十四

曹操多疑,晚年擔慮的事多,想得也多了,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也多了,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裡見三匹馬同在一個槽裡食用草料,照理說,每一匹馬都有自己的槽,為何三匹馬會同食一個槽裡的草料呢?醒來以後,多疑的曹操很疑惑,沉思了一會兒,他讓人傳來司馬懿,嚴肅而深沉地問司馬懿“三馬同食一槽”之夢是何意?司馬懿一聽,嚇得心驚膽,他心裡清楚,自己與兩個兒子皆同朝為官,而曹氏掌握著最高權力,這不就意味著“三馬同食一槽(曹)”嗎?司馬懿強讓自己冷靜下來,腦筋急忙一轉,裝著淡定地對曹操解釋說:丞相所夢的“三馬”,該是指西涼的太守馬騰家族,丞相對馬騰、馬超和馬岱要小心。司馬懿隨機應變地說出這一番話顯得非常聰明,當時馬騰鎮守著西涼,所統領的軍隊主要是騎兵,而騎兵所用的馬匹皆是汗血寶馬,作戰能力很強,且馬騰家族鎮守的邊疆區域廣闊,將來對曹操是個威脅。曹操後來真的想辦法對付馬騰了。當然,曹操是何等人?他是很善於識人的魏王,是極有謀略的軍事統帥,他會對也屬“三馬”的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沒有任何懷疑嗎?

“三馬同食一槽”之夢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

曹操劇照

在中國古代政治舞臺上,爾虛我詐的爭鬥,驚心動魄的角逐,明槍暗箭的較量,皆是非常驚險非常可怕的。歷朝歷代,有過不少權臣篹位的政治事件,奪位的梟雄不乏其人,而篡位的方式各種各樣,奪位的陰謀也各不相同,但其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搶天下,取代舊主登基成為新帝王,以掌控專制皇權,君臨天下。例如王莽依靠外戚勢力登上權力頂峰,最後篡漢自立為帝;武則天長期手握實權,後來變李唐王朝為大周天下;趙匡胤利用手中兵權,於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等等。而在三國時期,曹氏家族和司馬氏家族的政治較量,是漢末三國那一個混亂局勢中最為耐人尋味的政治事件。

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三國那個時期,有兩個極為相似的政治事件,曹氏家族奪取漢家天下,而司馬氏家族卻以極為相似的方式奪取曹魏天下,曹氏從漢末劉氏手裡搶來了皇位,而司馬氏卻從大魏曹氏手裡搶來了皇位,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竟是如此相似,歷史過程所展現出來的大事件,真是太神奇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紛爭,亂局中,曹操抓住機會,將漢獻帝和百官遷至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曹操於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掃除群雄,統一北方,此時,天子就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曹操已管轄著大半個中國,漢朝皇帝已經名存實亡,此時,曹操不能說沒有篡位之心,僅就他所掌握的權力,僅靠他所掌控的軍隊和管轄的版圖,他想要篡帝位而立自為新帝,是不難辦到的,但是,曹操視野寬闊,胸有韜略,他始終沒有邁出篡位的一步,在當時形勢下,曹操心中有數,他知道皇帝的寶座雖然是可以坐的,但是,當時他不坐比坐更好。就當時的局勢看,如果曹操改朝換代,自己從魏王變成了“魏帝”,那麼,天下有不少想稱帝的諸侯,便會效仿他,一個個也效仿著稱帝,如此一來,紛爭的局面就更復雜了,而統一天下難度就更大了。曹操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在世時,選擇了只當魏王,不當“魏帝”,他可以威風凜凜地“狹天子以令諸侯”,但從來不以自己名義“下旨”,他這樣做是非常睿智的,權力最大的他,樹立了榜樣,他不當皇帝,其他群雄誰也別想當皇帝。當然,曹操選擇了曹丕而不是曹植當接班人,卻是很有計劃地埋下了伏筆,也深知只有曹丕,才可能繼承他的事業,才能完成他在世時不便完成的政治使命,即順利地改朝換代。曹丕當然知道其父的意圖,所以,曹操一死,曹丕便迫不及待地要漢獻帝行禪讓之禮了。

“三馬同食一槽”之夢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

曹丕劇照

歷史事件的相似之處有時讓人驚訝,與曹操、曹丕搶奪漢家天下極為相似的是司馬氏家族搶奪了曹魏天下,與曹操相比,司馬懿在爭奪政權時所表現的行動,比曹操當時的行動更低調,司馬懿的“隱忍”在歷史上出了名的,他將自己的野心和策略隱藏得很深。當然,司馬懿和曹操有一個同樣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兩個都有雄才大略,也皆能深謀遠慮,司馬懿深知曹操胸有韜略且心狠手辣,曹操在世時,司馬懿盡力蘊藏,表現得非常低調,韜光養晦,不敢露絲毫猙獰,把狐狸尾巴夾得緊緊的,但是,曹操豈能是那麼容易瞞過去的,他對司馬懿一直是保持警惕的,曹操對有智謀的人是不會不防備的,對楊修那樣的人,曹操都一直存有戒心,何況是司馬懿。曹操睡夢中出現“三馬同食一槽”的景象,其實即是曹操心裡擔憂、警惕的心理反應。或許,曹操已經隱隱約約感到將來曹魏政權存在危險或與司馬氏有關,司馬懿並不是省事的主,他對曹魏政權是一個巨大威脅,可是,曹操沒有想到,“三馬”最後果真“食槽(曹)”了。

那麼,司馬懿是如何從“隱忍”對獻謀獻策,再到奪取兵權,最後奪取曹魏政權的呢?

其一,曹操在世時,司馬懿行韜晦之計,極力隱忍

司馬仲達是原京兆尹司馬防之次子,生於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0多歲,比曹丕大8歲。《晉書》中有關於司馬懿的描述:“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當時人傳言,南郡太守楊俊識人極準,當他見到司馬懿時,便知其胸懷大志,判定他是“非常之器”。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愛才的曹操聞知司馬懿是俊才,便派人請司馬懿入朝為官。司馬懿知道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事,他在內心對曹操有牴觸的,因為司馬懿畢竟是熟讀儒家經典長大的,多少有維護“正統”的觀念,所以,司馬懿心裡一直“不欲屈節曹氏”。曹營的使者來請司馬懿時,司馬懿假稱患風癱病,拒絕入朝為官。曹操懷疑司馬懿稱病,便派人於夜裡去暗訪,而司馬懿也瞭解曹操,猜測曹操會會派人來探察,於是,他裝著臥床不起,像是真病了,探察的人回去報告,曹操暫時信以為真。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懿尚未出山,便能騙過了足智多謀的曹孟德,足見司馬懿並非等閒之輩。

“三馬同食一槽”之夢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

司馬懿劇照

當然,司馬懿最後未能拒絕曹操的“好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舊漢朝“三公”,廢了原司馬、司徒、司空,自立為丞相,獨攬朝中大權。他大肆網羅人才,此時,丞相府中精英薈萃,有崔琰、毛玠任丞相府左右總管,司馬朗為主簿,而司馬懿也被硬“請”來任文學掾。司馬懿這回擰不過曹操,真的入朝為官了。文學掾的職責是負責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也兼管教化、禮儀之事。而司馬懿任職之後,一方面看準時機,為曹操、曹丕出謀劃策,另一方面,儘量保持低調,從來都不張揚。曹操知曉司馬懿很有謀略,便讓他伴隨曹丕左右,協助曹丕處理政事,司馬懿雖然低調,但因為他很有智謀,出謀劃策皆見成效,於是,官升得很快,從黃門侍郎、議郎到丞相東曹屬,再到丞相府主簿。此時,他輔助的主人就不限於曹丕了,當曹操外出征戰時司馬懿也常跟隨左右,為曹操獻奇謀出良策。

比如,劉備入川佔領益州不久,立足未穩,而此時劉蜀集團又與東吳孫權為爭奪荊州而激烈對峙著,此時曹操打敗張魯佔領了漢中,漢中乃進入益州的咽喉之地,司馬懿歷來很善於乘人之危而出擊,他立即建議曹操奪取益州,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這是非常毒辣的計策,如果此計策實施,劉備剛佔領的益州就危矣。劉備很幸運,當時曹操並未採納司馬懿的奇計,劉備逃過一劫。後來,曹操想起此事,後悔不已。

又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于禁七軍,許都危急,曹操籌劃著遷都以避其鋒芒,而司馬懿和蔣濟急忙站出來勸阻,在司馬懿看來,遷都將讓蜀軍看出曹軍的虛弱,魏軍將陷入被動,而且,將引起淮水、漢水一帶民心不穩,與其遷都,不如利用吳蜀矛盾,乘關羽得勝之時,孫權擔心之勢,派人勸孫權出兵襲擊關羽後方,此舉定能解襄樊之圍。這一回,曹操接受了他們的計策。孫權可能真的是擔憂關羽進攻江東,所以,他派大將呂蒙西襲公安、江陵,而吳、蜀的矛盾正是曹操所希望的。關羽同時與魏、吳兩軍開戰,陷入兩面受敵困境,最後敗走麥城,曹魏的襄樊之圍也隨之而解。

司馬懿屢次為曹操獻奇計出妙策,助曹操征戰成功,曹操是聰明人,他當然會對司馬懿產生警惕之心。作為知人善任的軍事統帥和胸有韜略的政治家,曹操司馬懿不可能不仔細琢磨,即便司馬懿隱藏得再妙,他胸懷大志、腹藏韜略是瞞不過曹操的,曹操一方面很欣賞司馬懿的才學智謀,另一方面卻對司馬懿心存戒意。曹操心裡很清楚,他在世時,司馬懿會出謀劃策,但不敢有僭越之舉,但如果將來他不在了,司馬懿將成為極其危險的人物,所以,曹操對他的繼位者曹丕非常慎重地吩咐過,務必提防司馬懿。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魏武(曹操)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其二,曹丕繼位後,司馬懿繼續裝低調,迷惑曹丕

睿智的曹操對曹丕有過嚴肅的提醒,而曹丕也是奸詐陰毒的政治行家,不可能對司馬懿不存警惕之心,但因他與司馬懿關係太好了,便漸漸放鬆警惕。曹操看出司馬懿有“雄豪志”“非人臣”,而且有“狼顧”之相,走路向後望,頭動而身不動,這是鎮靜、陰險的表現,是非同尋常的。曹操夢見“三馬同食一槽”,提醒曹丕一定有警惕司馬懿,這是關係到“曹”會不會被“三馬”所食的天大的事。可是,曹操看到了危險,而曹丕也有所覺察,但司馬懿運氣好,而且也棋高一著,他沒有能瞞過曹操,但卻比曹操長壽;他雖也被曹丕懷疑,但卻能用韜晦之計巧妙偽裝自己,在曹丕面前,裝得異常低調,勤勉處事,謙虛恭敬,曹丕漸漸地也就對司馬懿放心了,不再懷疑了。

在曹氏創造魏國大業的歷史上,陰狠狡詰的曹子桓沒有能識破司馬懿的狼子野心,把陰謀家當成了師友,這對於曹氏來說,是最大的政治災難,是魏晉時曹氏演繹巨大悲劇的開始。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三國曆史上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就在這一年的3月15日,一代政治梟雄曹孟德死於洛陽,曹丕繼位為魏王,接任漢丞相之職。而到了這一年的十月,曹操沒有做的事曹丕明目張膽地做了,他徹底揭開了偽裝,不再遮蓋稱帝的野心。曹操在世時,只為王不為帝,而曹丕則不為王只為帝了。他唆使群臣威逼漢獻帝行禪讓之禮,本來就是傀儡的漢獻帝毫無抵抗之力,萬般無奈地丟掉了漢家天下,讓曹丕正式登上皇位,曹丕如願以償地登基稱帝,是為魏文帝。

曹丕登基後,意得志滿,不但完全忘了曹操在世時提示他警惕司馬懿的事,而且還很有善心地回報司馬懿,先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在魏文帝的新朝中,司馬懿穩居權臣高位。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司馬懿獲得了更為關鍵的權力。魏文帝曹丕親征吳國,需有大臣留守許昌,司馬懿被委任為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統領曹魏軍隊的精銳,留守曹魏的根據地許昌。曹丕這一次對司馬懿的任命,是曹丕一生中最致命的失策,也是曹氏家族的大災難,或許可以說,曹丕這一次為曹魏政權培養了掘墓人。

其三,曹睿繼位後,司馬懿伺機掌兵權,掌控朝政

曹丕讓司馬懿掌曹軍精銳部隊,鎮守許昌,這等於是把曹氏家族的大本營根據地讓給司馬懿來守護,這等同於是讓貓來看護鯉魚。魏文帝黃初七年(公元226年)6月29日,魏文帝去世,臨終前,曹丕委託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與中軍大將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共同輔助繼位的魏明帝曹睿,這是曹丕又一次更嚴重失策。掌兵權,鎮守過許昌,如今又成了託孤大臣,曹操如果泉下有知,一定會被曹丕對司馬懿的放鬆警惕氣得再死一次。更可怕的是,曹氏的不肖子孫,繼續再犯著致命的錯誤,曹睿即位之後,依然對司馬懿深信不疑,仍然對他委以重任,曹睿封司馬懿為舞陽侯。不久,司馬懿奉命率兵於襄陽戰敗東吳左將軍諸葛瑾,繼續升官,升任為驃騎將軍。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睿詔司馬懿率其所部屯守宛城(今河南南陽),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這就更可怕了,荊、豫兩州是魏國的腹地,腹地的軍事被司馬懿掌控著,司馬懿成了掌握兵權和實權的一方統帥。如果說曹丕埋下了斷送曹魏政治基業的種子,那麼,曹睿卻對種子進行澆水施肥,政壇大梟雄曹操所創立的曹魏大業,敗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過了不久,司馬懿又遇到了一個好機會,新城郡太守孟達籌劃叛魏降蜀,孟達的反水計劃已經開始實施,可是,祕密卻洩露了,司馬懿得到密報,便雷厲風行地採取應對措施,他明暗手法兼使,明裡他寫信給孟達,採用迷惑手段,穩住孟達;暗裡卻迅速率軍祕密潛進,晝夜兼行,僅用八日時間即達上庸城下,於新城郡治所威逼孟達,十六日很快就滅了孟達。滅孟達在軍事上對司馬懿來說是一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在政治方面,卻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這是因為,司馬懿晝夜兼行快速率軍奔至上庸城如此大型的軍事行動,是在沒有上奏魏明帝曹睿的狀態下采取的,沒有御批,司馬懿以平叛孟達反叛需兵貴神速為由,率兵遠奔,雖看似情勢所需,而實際上,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正是通過此次軍事行動,蓄意對曹睿進行投石問路,他想測試一下,年輕的魏明帝是否對他有所提防。測試的結果讓司馬懿非常滿意,曹睿不僅一點也沒有對司馬懿進行懷疑,而且還對他進行嘉獎,曹睿繼續委以司馬懿重任。

情勢一直在朝司馬懿期望的方向發展,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出兵攻魏,佔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決定興師伐蜀,這一回,司馬懿又得到來了一個好機會,曹睿晉升司馬懿為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司馬懿掌握了非常重要的兵權。後來的一段時間內,蜀國丞相諸葛亮與吳國聯盟,不斷出兵攻魏,對魏國西部地區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曹睿令司馬懿駐紮長安,統領關隴諸軍,以對抗諸葛亮率領的蜀國軍隊,魏國西部有了比較安全的局面,而司馬懿抵抗蜀軍有大功,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尉,執掌魏國全國的兵權,至此,曹操對司馬懿提防的臨終遺言,經過了曹丕的大意,曹睿的愚鈍,已經被忘得一乾二淨了,維護曹魏政權的軍隊完全掌控在司馬懿手裡,東漢末年劉氏王朝的悲劇眼看就要在曹魏時代由曹氏家族的子孫來演了。

其四,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暫失兵權,裝病騙曹爽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1月,三十六歲的魏明帝病死於洛陽,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受遺詔輔佐8歲的少帝曹芳。曹爽執掌朝政之後,採納了身邊謀士的計謀,積極謀劃著奪取司馬懿的兵權,想讓曹氏能全權執掌朝政和兵權。這次曹爽算是於是聰明瞭一回,他對魏少帝曹芳陳明瞭奪回兵權的利害關係,曹芳雖年少,但也明白曹爽畢竟是曹氏家族中人,比起司馬懿要更親近,更可信,於是,魏少帝聽從曹爽的建議,對司馬懿明升暗降,下詔升司馬懿為太傅,使其攬尚書檯大權,但讓司馬懿讓出了掌兵的權力。當然,對於曹爽奪兵權的把戲,司馬懿心知肚明,他表面上讓出了兵權,但作為陰險毒辣的政壇老手,他豈能就此罷休!

曹爽志得意滿,順利替代司馬懿執掌全國兵權,可是,曹爽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屬於是平庸之輩,他根本就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的對手。平庸的曹爽聽從了一幫自作聰明的謀士們的計策,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採納了他身邊的謀士何晏、鄧颺、丁謐的建議,讓魏太后遷於永寧宮,曹爽直接把魏少帝控制在手中,曹爽本事不大,但他卻迫切想獨攬朝綱,連控制魏少帝的辦法都用上了。

當時的局勢確實對司馬懿有些不利,司馬懿決定暫時避其鋒芒,他再一次使出他的制勝法寶——“隱忍”,他聲稱染上重病,臥床不起,不問朝政。當然,這是司馬懿的障眼法,在暗地裡,司馬懿正在籌劃和逐步實施著他的陰毒計劃,他決定除去曹爽兄弟,奪回兵權。

曹爽掌握兵權,控制皇帝,獨掌朝綱,正是得意洋洋的時候,此時,他身邊幾個謀士算比較警惕,勸曹爽不要輕視臥病在家的司馬懿,公元248年,曹爽的心腹李勝將出任荊州刺史,有謀士向曹爽建議,讓李勝借辭行到司馬懿家去探察其病情。司馬懿是何等人物,當然知道李勝假辭行的真意,他假裝病危,令兩婢扶侍著,身上衣服凌亂,食粥時粥流胸前,氣喘吁吁,連言語都說不清了。李勝將見到的狀況報告給曹爽,曹爽信以為真,以為司馬懿將死,由此他徹底放鬆對司馬懿的警惕。

最後,魏帝、曹爽出城謁帝陵,司馬懿乘機奪兵權搞政變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按慣例,曹爽和他的兩位執掌兵權的兄弟跟隨魏少帝出城去謁明帝高平陵,城內由沒有掌兵權的曹氏家族的人留守,這一回,愚蠢的曹爽這一次的愚蠢之舉讓他後悔終生。司馬懿大喜,見極為難得的機會來了,他當機立斷,迅速採取行動。第一步,他領著親信進入永寧宮,威迫魏太后下詔除去曹爽兄弟的兵權,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等罪名,廢黜曹爽兄弟的職權;第二步,他讓親信部下、原軍中的將領立即奪取兵營的控制權;第三步,他派朝中使者到城外,對曹爽傳信說,只是想要回兵權,沒有他意。愚蠢而又軟弱的曹爽對司馬懿的話竟然信以為真,和魏少帝一起,回到了城中的曹府。此時,曹爽兄弟已盡在司馬懿的掌控之中,已是砧板上的魚肉。本來,少帝與他在城外,曾有謀士建議曹爽擁著皇帝,向各地下旨,揭露司馬懿謀反,詔令天下兵馬殺司馬懿以救駕,可是曹爽就是不聽,他一直相信司馬懿只要兵權,不會對他下手的。事實上,在曹爽的黨羽被司馬懿一網打盡之後,曹爽三兄弟及全家,被司馬懿殺了個精光。屠刀在手,事關家族生死,司馬懿是不會手軟的。從此,魏國的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就像當年曹氏徹底地控制了劉漢的朝政一樣,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也徹底地控制了曹魏的朝政。

“三馬同食一槽”之夢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

司馬昭劇照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執掌朝政。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大兒子,他沉毅善謀,擅長用兵,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中書令李豐和國舅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以夏侯玄取代司馬氏執政,可是,政變被司馬師平息了,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被誅其三族,司馬師並逼曹芳廢張後,之後,又逼太后廢掉曹芳,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屬擁曹派的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矯太后令移檄郡國,一起起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令其弟司馬昭鎮守洛陽,司馬師吸取了曹爽三兄弟一起出城而被奪兵權的教訓,留下了司馬昭守洛陽,而他親統十萬大軍討伐叛軍,毋丘儉戰死,文欽被迫逃奔吳國。後來,司馬師返回許昌時病危,司馬昭急從洛陽至許昌,司馬師病死,魏帝令司馬昭留鎮許昌,但是,司馬昭不按旨意辦,他採納部屬傅嘏、鍾會的計策,擅自率軍至洛陽,威逼曹髦,在強權面前,曹髦無可奈何地將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並於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封他為大都督,尊其奏事不名。此時,魏國徵東將軍諸葛誕看不慣司馬昭獨斷朝綱,他聯絡東吳,舉兵反司馬昭,司馬昭挾魏帝、太后領兵東征打敗了叛軍,盡誅諸葛誕三族。在政治軍事上,司馬昭可謂是得到司馬懿真傳,陰毒老到,殺伐果斷,殘忍無比,東征時他挾皇帝、太后同行,避免朝中生變,他父親剷除曹爽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曹爽缺少了司馬昭正樣的政治謀略。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馬昭進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這當然還是滿足不了司馬昭的野心。此時,權勢熏天的司馬昭授意他的親信賈充等,謀劃禪代行動,其實,篡位早就是司馬昭的政治目標了,這就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對司馬昭篡位也心中有數,密令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出外,想內應外合對之進行討伐,王沈、王業立即向司馬昭報告,當曹髦率殿中宿衛等進攻相國府時,被賈充部將成濟所殺。事後,為平息眾怒,司馬昭殺了成濟,但是保了賈充,因朝野議論太大,司馬昭不敢公然篡位,他將篡位的計劃分兩步走。

第一步,他迎立十四歲的常道鄉公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兵十八萬,令鍾會、諸葛緒、鄧艾兵分三路進攻蜀國。十一月,鄧艾率軍通過小路進軍至雒縣(今四川廣漢西北),劉禪投降,蜀亡。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被進封為晉王,而其子司馬炎被封為副相國,晉世子。

第二步,司馬昭積極謀劃著稱帝陰謀,計劃在一步步實施,可是,上蒼不容逆臣,司馬昭八月病死了,司馬炎繼位為相國、晉王,十二月,他仿效漢魏故事,逼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晉朝第一位皇帝。由司馬懿長久經營謀劃,經司馬師、司馬昭的運作、拓展,到司馬炎這裡,終於如願以償地登基稱帝了,司馬氏如願地實現了取代曹氏奪得皇位的政治野心。

司馬氏與曹氏政治角逐的重要啟示

司馬氏取代曹氏佔有天下,與曹氏取代劉漢奪取天下是何等相似,而這一過程演繹著多少驚險、曲折、殘酷、奸詐和無情的政壇角逐故事,這在三國時期的故事中,或許是最為耐人尋味的,也是最引人深思的:首先,司馬懿的超強“隱忍”,是以退為進的絕妙政治高招,他麻痺了曹操,騙過了曹丕,愚弄了曹睿,欺瞞了曹爽,最終掌控了曹魏的全部兵權,這是對曹氏家族的致命一擊,當司馬懿任太尉,控兵權,曹氏與司馬氏的鬥爭其實已經分曉;其次,曹丕的大意,曹睿的愚鈍,曹爽的無能,徹底斷送了曹魏政權,他們都沒有能認識到,對於陰謀家,一點也不能輕視,不能放鬆警惕,絲毫也不能忽略其掌控兵權的野心,當陰謀家掌控了兵權,搶奪天下也就勢在必然,曹氏的失敗,其實自曹丕時就開始了,後面只是讓事件擴大而已;再次,司馬懿“隱身”裝病,示軟弱以應對剛強,以退為進,這是非常毒辣的陰招,而當他有了機會,便當機立斷,雷厲風行,這果敢迅猛的作風,讓他徹底獲得了先機,最終取得勝利,相比之下,曹爽軟弱愚蠢,遇事猶豫不決,天真地輕信陰謀家,有優勢(掌控著天子)有機會(能假曹睿之名號令天下)卻不敢行動,最後失去所有權力,被滿門抄斬。最後,在激烈競爭的時代,角逐和爭鬥是異常殘酷,異常無情的,陰謀家為了達到最終目的,是任何偽裝都會做,任何手段都敢使,任何毒招都使得出來的,政治鬥爭的焦點是兵權之爭,孫子說:“兵者國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於將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將不可不審察也。”從曹丕到曹睿再到曹芳、曹爽,兵權一步步在喪失,最後,全被司馬氏掌控了,兵權一丟,政權自然也就易主了,曹氏能不丟政權嗎?毛澤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軍權是政權的護髮神器,司馬懿深知其中的真諦,而曹睿、曹芳卻稀裡糊塗地沒有能明白這一層道理,而且,曹操的子孫們沒有能從他那裡學到奪取劉漢政權的成功經驗,反而讓自己的政權被司馬氏取代了,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三國之末,政歸司馬氏,這或許是對曹氏搶奪劉氏政權的一種報應,而那一段歷史的政治博弈,永遠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