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早年的曹操,更願意當一個漢朝的功臣,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已經是曹操的最大願望了。

征戰二十載,曹操擊敗了袁術,消滅了呂布,討伐了袁紹,征服了劉表。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曹操,卻對那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士毫無辦法。他們雖然也是血肉之軀,曹操要殺他們也很容易,但這些人怎麼殺都殺不完,殺了一個還有千萬個,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懼死亡,依然圍繞在他們的信仰和旗幟周圍。

這種無形勝有形的敵人,是曹操無法擊敗的。面對這種敵人,曹操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舉起屠刀,胡亂發洩自己的怒火。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早年的曹操,更願意當一個漢朝的功臣,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已經是曹操的最大願望了。

征戰二十載,曹操擊敗了袁術,消滅了呂布,討伐了袁紹,征服了劉表。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曹操,卻對那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士毫無辦法。他們雖然也是血肉之軀,曹操要殺他們也很容易,但這些人怎麼殺都殺不完,殺了一個還有千萬個,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懼死亡,依然圍繞在他們的信仰和旗幟周圍。

這種無形勝有形的敵人,是曹操無法擊敗的。面對這種敵人,曹操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舉起屠刀,胡亂發洩自己的怒火。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回想起早年的艱苦歲月,曹操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貢獻給理想。當時,曹操在列強包圍的縫隙之中,苦苦地前行著。雖然兵力還不是很多,地盤也不算很大,但是這時候的曹操卻是強大的。他身處低位,卻處處為國家擔憂,他力量弱小,卻敢於挑戰強者。這樣的曹操,才是最強大的曹操。

曹操能擊敗敵人,卻不能擊敗自己。他終究沒有辦法扭轉歷史的潮流,只能隨著這股潮流,讓自己站到權力的巔峰。

曹操妥協了,奮鬥了幾十年,他並沒有改變歷史。推動社會巨輪轉動的力量,不是他能撼動的,作為時代這臺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曹操能做的,僅僅是讓自己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那一個齒輪。

在最艱難的時刻,曹操都沒有放棄理想。如今功成名就,曹操卻不得不放棄。

這就是歷史。

曾經立志要當漢朝徵西將軍的曹操,已經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豐功偉績、赫赫威名之下。是死在魏公曹操的野心與貪慾之中。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早年的曹操,更願意當一個漢朝的功臣,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已經是曹操的最大願望了。

征戰二十載,曹操擊敗了袁術,消滅了呂布,討伐了袁紹,征服了劉表。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曹操,卻對那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士毫無辦法。他們雖然也是血肉之軀,曹操要殺他們也很容易,但這些人怎麼殺都殺不完,殺了一個還有千萬個,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懼死亡,依然圍繞在他們的信仰和旗幟周圍。

這種無形勝有形的敵人,是曹操無法擊敗的。面對這種敵人,曹操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舉起屠刀,胡亂發洩自己的怒火。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回想起早年的艱苦歲月,曹操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貢獻給理想。當時,曹操在列強包圍的縫隙之中,苦苦地前行著。雖然兵力還不是很多,地盤也不算很大,但是這時候的曹操卻是強大的。他身處低位,卻處處為國家擔憂,他力量弱小,卻敢於挑戰強者。這樣的曹操,才是最強大的曹操。

曹操能擊敗敵人,卻不能擊敗自己。他終究沒有辦法扭轉歷史的潮流,只能隨著這股潮流,讓自己站到權力的巔峰。

曹操妥協了,奮鬥了幾十年,他並沒有改變歷史。推動社會巨輪轉動的力量,不是他能撼動的,作為時代這臺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曹操能做的,僅僅是讓自己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那一個齒輪。

在最艱難的時刻,曹操都沒有放棄理想。如今功成名就,曹操卻不得不放棄。

這就是歷史。

曾經立志要當漢朝徵西將軍的曹操,已經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豐功偉績、赫赫威名之下。是死在魏公曹操的野心與貪慾之中。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曹操的爵位一天比一天高。先是受封魏公,不久進一步成為魏王。九錫、天子級別的衣食住行架勢,通通都不在話下。

地位越來越高的曹操,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

當年狼狽逃竄的劉備,在拿下西蜀後悍然出兵漢中。定軍山一戰,夏侯淵掉了腦袋。曹操怒火沖天,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漢中,誓要替夏侯淵報仇。可是面對據守崇山險要的劉備,一點便宜也佔不了。曹操早已經失去了當年那股韌勁,只能悻悻退兵。

南邊又傳來了壞消息:關羽從江陵出兵,正在向襄陽、宛洛進逼。這紅臉居然利用山洪暴發,水淹七軍,生擒大將於禁,把曹仁困在城內。

邊境戰亂不休,家裡也壞事不斷。前一年洛陽太醫吉本聯合耿紀、韋晃等人造反,幸而即時平定。如今鄴城的魏諷也發動叛亂,企圖響應關羽的北伐。

上天幫了曹操最後一次。關羽得罪了江東孫權,曹操的兩個最大敵人發生了內訌。孫權幫曹操解決掉最棘手的關羽,更把劉備也吸引過去。

當關羽的首級送到曹操面前時,曹操終於安心了。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早年的曹操,更願意當一個漢朝的功臣,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已經是曹操的最大願望了。

征戰二十載,曹操擊敗了袁術,消滅了呂布,討伐了袁紹,征服了劉表。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曹操,卻對那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士毫無辦法。他們雖然也是血肉之軀,曹操要殺他們也很容易,但這些人怎麼殺都殺不完,殺了一個還有千萬個,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懼死亡,依然圍繞在他們的信仰和旗幟周圍。

這種無形勝有形的敵人,是曹操無法擊敗的。面對這種敵人,曹操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舉起屠刀,胡亂發洩自己的怒火。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回想起早年的艱苦歲月,曹操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貢獻給理想。當時,曹操在列強包圍的縫隙之中,苦苦地前行著。雖然兵力還不是很多,地盤也不算很大,但是這時候的曹操卻是強大的。他身處低位,卻處處為國家擔憂,他力量弱小,卻敢於挑戰強者。這樣的曹操,才是最強大的曹操。

曹操能擊敗敵人,卻不能擊敗自己。他終究沒有辦法扭轉歷史的潮流,只能隨著這股潮流,讓自己站到權力的巔峰。

曹操妥協了,奮鬥了幾十年,他並沒有改變歷史。推動社會巨輪轉動的力量,不是他能撼動的,作為時代這臺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曹操能做的,僅僅是讓自己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那一個齒輪。

在最艱難的時刻,曹操都沒有放棄理想。如今功成名就,曹操卻不得不放棄。

這就是歷史。

曾經立志要當漢朝徵西將軍的曹操,已經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豐功偉績、赫赫威名之下。是死在魏公曹操的野心與貪慾之中。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曹操的爵位一天比一天高。先是受封魏公,不久進一步成為魏王。九錫、天子級別的衣食住行架勢,通通都不在話下。

地位越來越高的曹操,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

當年狼狽逃竄的劉備,在拿下西蜀後悍然出兵漢中。定軍山一戰,夏侯淵掉了腦袋。曹操怒火沖天,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漢中,誓要替夏侯淵報仇。可是面對據守崇山險要的劉備,一點便宜也佔不了。曹操早已經失去了當年那股韌勁,只能悻悻退兵。

南邊又傳來了壞消息:關羽從江陵出兵,正在向襄陽、宛洛進逼。這紅臉居然利用山洪暴發,水淹七軍,生擒大將於禁,把曹仁困在城內。

邊境戰亂不休,家裡也壞事不斷。前一年洛陽太醫吉本聯合耿紀、韋晃等人造反,幸而即時平定。如今鄴城的魏諷也發動叛亂,企圖響應關羽的北伐。

上天幫了曹操最後一次。關羽得罪了江東孫權,曹操的兩個最大敵人發生了內訌。孫權幫曹操解決掉最棘手的關羽,更把劉備也吸引過去。

當關羽的首級送到曹操面前時,曹操終於安心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就在這種時候,江東的孫權不知道安了什麼心,居然寫信勸曹操稱帝。

曹操看著孫權的信,居然忍俊不禁,“這小子,是想坑死我啊!”

“如果我真的有這種命的話,就讓我當週文王好了。”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魏王曹操逝世。直到最後,曹操還是沒有稱帝。他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曹操平定四方,統一北方過程中,經歷過非常多失敗。每一次失敗,都讓曹操深深地明白,沒有實力,是完成不了任何理想的。為了獲得強大的力量,擊敗敵人,他一直在苦苦地努力著、掙扎著,最終,他成功了,他掃清了危害國家的害蟲,打下半片相對安定的天下。

支撐曹操走完這條艱難統一路的,是曹操自身的堅韌,那種永不言敗的堅韌。

"

公元212年,漢丞相曹操很忙。四年前的赤壁之戰他輸了,孫權和劉備兩個兔崽子竟然坐大。如今,劉備在往益州伸爪子,孫權在交州發展。而西邊的馬超韓遂又在鬧騰。

對曹操而言,戰場勝利似乎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統一天下已經很難實現,曹操想要的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謀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議書。曹操看完之後很滿意,準備落實董昭的提議。

稱魏公。進九錫。

曹操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終究是敗給當初他的對手——董卓、袁術們。

他墮落了。奮鬥了那麼多年,曹操還是和這些短視的軍閥一樣。

淪為了權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謀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卻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匡扶漢室,讓和平重歸大地。這時候去進位公爵,還要受九錫,那是萬萬不得的。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荀彧以為,他所認識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紹、袁術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錫,豈不是成了另一個董卓,第二個袁術?

荀彧還是原來的荀彧,他繼續奉勸曹操不要走出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術等人如出一轍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經不是原來的曹操。表面上他是來找荀彧商量,實際上這件事壓根不容商量。

自從跟隨曹操以來,荀彧一直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沒辦法繼續支持曹操。這個一直對漢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終於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

就在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

至此為止,過去那個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討伐董卓的曹操,那個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紹之下也要拼命奮鬥的曹操,已經死了。跟隨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並不是第一個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孔融、邊讓,在他之後還有楊修、崔琰。他們開罪曹操的過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為一封信裡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看到這句話,就把崔琰砍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在這些命案的背後,可以看出來曹操內心的怯懦。

一個人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陷入過度防禦的狀態。他會把一切看見的人都視為敵人,然後進行無差別攻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亂殺亂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楊修這種出身豪門,聲名遠播的名士。

在這個亂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正在抬頭,它們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擴大地盤,必須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同樣道理,這些政治勢力選擇了曹操,而不是袁紹、更不是漢天子,自然是因為他們認為曹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些人希望曹操能當上皇帝,只有這樣,他們從中獲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順。曹操很清楚,如果順應他們的要求,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在歷史上成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這樣做,國家長期存在一個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個什麼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將會混亂、分裂。

出於同樣的原因,還有另一部分人,對曹操的實力增長非常仇視,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們會持續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這種對立還存在,他們就會想法設法,將曹操作為國家的敵人消滅。

曹操陷進一個跳不出來的死循環當中。他不斷地剷除危害國家的癌細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為這個國家內最大的惡性腫瘤。

此時,他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麼消滅自己,要麼消滅皇帝。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早年的曹操,更願意當一個漢朝的功臣,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已經是曹操的最大願望了。

征戰二十載,曹操擊敗了袁術,消滅了呂布,討伐了袁紹,征服了劉表。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曹操,卻對那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士毫無辦法。他們雖然也是血肉之軀,曹操要殺他們也很容易,但這些人怎麼殺都殺不完,殺了一個還有千萬個,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懼死亡,依然圍繞在他們的信仰和旗幟周圍。

這種無形勝有形的敵人,是曹操無法擊敗的。面對這種敵人,曹操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舉起屠刀,胡亂發洩自己的怒火。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回想起早年的艱苦歲月,曹操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貢獻給理想。當時,曹操在列強包圍的縫隙之中,苦苦地前行著。雖然兵力還不是很多,地盤也不算很大,但是這時候的曹操卻是強大的。他身處低位,卻處處為國家擔憂,他力量弱小,卻敢於挑戰強者。這樣的曹操,才是最強大的曹操。

曹操能擊敗敵人,卻不能擊敗自己。他終究沒有辦法扭轉歷史的潮流,只能隨著這股潮流,讓自己站到權力的巔峰。

曹操妥協了,奮鬥了幾十年,他並沒有改變歷史。推動社會巨輪轉動的力量,不是他能撼動的,作為時代這臺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曹操能做的,僅僅是讓自己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那一個齒輪。

在最艱難的時刻,曹操都沒有放棄理想。如今功成名就,曹操卻不得不放棄。

這就是歷史。

曾經立志要當漢朝徵西將軍的曹操,已經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豐功偉績、赫赫威名之下。是死在魏公曹操的野心與貪慾之中。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曹操的爵位一天比一天高。先是受封魏公,不久進一步成為魏王。九錫、天子級別的衣食住行架勢,通通都不在話下。

地位越來越高的曹操,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

當年狼狽逃竄的劉備,在拿下西蜀後悍然出兵漢中。定軍山一戰,夏侯淵掉了腦袋。曹操怒火沖天,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漢中,誓要替夏侯淵報仇。可是面對據守崇山險要的劉備,一點便宜也佔不了。曹操早已經失去了當年那股韌勁,只能悻悻退兵。

南邊又傳來了壞消息:關羽從江陵出兵,正在向襄陽、宛洛進逼。這紅臉居然利用山洪暴發,水淹七軍,生擒大將於禁,把曹仁困在城內。

邊境戰亂不休,家裡也壞事不斷。前一年洛陽太醫吉本聯合耿紀、韋晃等人造反,幸而即時平定。如今鄴城的魏諷也發動叛亂,企圖響應關羽的北伐。

上天幫了曹操最後一次。關羽得罪了江東孫權,曹操的兩個最大敵人發生了內訌。孫權幫曹操解決掉最棘手的關羽,更把劉備也吸引過去。

當關羽的首級送到曹操面前時,曹操終於安心了。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就在這種時候,江東的孫權不知道安了什麼心,居然寫信勸曹操稱帝。

曹操看著孫權的信,居然忍俊不禁,“這小子,是想坑死我啊!”

“如果我真的有這種命的話,就讓我當週文王好了。”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魏王曹操逝世。直到最後,曹操還是沒有稱帝。他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曹操平定四方,統一北方過程中,經歷過非常多失敗。每一次失敗,都讓曹操深深地明白,沒有實力,是完成不了任何理想的。為了獲得強大的力量,擊敗敵人,他一直在苦苦地努力著、掙扎著,最終,他成功了,他掃清了危害國家的害蟲,打下半片相對安定的天下。

支撐曹操走完這條艱難統一路的,是曹操自身的堅韌,那種永不言敗的堅韌。

漢徵西將軍曹操,無奈死於魏王之手

但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把當初最寶貴的那份堅韌給拋棄了。從此以後,他自甘墮落。他再也拿不出當年在滎陽的那份勇氣,在兗州的那份倔強,在官渡的那份堅強。

曹操的晚年,要維護的僅僅是自己的權位。他稱帝或不稱帝,無關正義,無關國家民眾,僅僅是在平衡自己內部的勢力利害。曹操終究淪為了自己權勢的奴隸。

曹操的一生,是從抗爭走向妥協的一生。他有偉大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

其實,曹操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曾經有理想,在現實的打擊下,最終放棄,淪為權財競逐者。

曹操,一個可敬,又可悲的英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