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釋放曹操,關羽其實上了當

曹操 關羽 劉備 諸葛亮 沉靜的猛男子 2017-04-04

《三國演義》中寫到:赤壁一戰,曹軍大敗。曹操領殘兵敗將狼狽逃命,一路上連遭伏兵劫殺,最後只剩三百餘騎往華容道走去。此時人皆飢倒,馬盡睏乏;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走;衣甲溼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亂不整,鞍轡衣服,盡皆拋棄。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不可勝言。

行不數裡,曹操在馬上揚鞭大笑。眾問何故,曹操道:“人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我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在此處埋伏一軍,我等皆束手受縛矣。”

華容道釋放曹操,關羽其實上了當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過,大將關羽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曹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說:“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道:“人縱然不怯,馬力也己乏,安能復戰?”

謀士程昱說:“關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待他有恩,今日須是親自求情,方可脫得此難。”

曹操從其言,縱馬向前,欠身問道:“將軍別來無恙?”關羽也欠身答道:“我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曹操說:“我今日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道:“昔日雖蒙丞相厚恩,然已奉報。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

曹操說:“大丈夫以信義為重。五關斬將之時,將軍還能記否?”

關羽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不覺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心中越發不忍,於是勒回馬頭,命眾軍四散擺開。曹操見關羽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

關羽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關羽大喝一聲,曹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關羽越加不忍。正猶豫間,曹將張遼縱馬而至。關羽和張遼是故友,今日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華容道釋放曹操,關羽其實上了當

關羽在華容道為了感恩,念及昔日曹操對自己的恩情,意氣用事,不顧立下了軍令張,依然釋放了曹操,也有很多人對關羽釋放曹操的原因做了更深入的解讀,認為這是劉備和諸葛亮給關羽下的一個套,關羽釋放曹操也本在預料之中,原因有三,其一從天下大勢上講,雖然曹操敗於赤壁之戰,損失了很多人馬,但曹魏的地盤卻沒有丟失,人口依然穩定,國力還是很強勢,一場戰役的失利不足以撼動曹魏的根基,所以放掉曹操遠比殺掉益處多,殺掉曹操就與曹魏結仇,勢必成為死敵,很快會招來曹魏的捲土報復,對自己無益,殺掉曹操,與曹魏報復大軍交戰,間接壯大了東吳,對於當時還很羸弱的蜀國來說得不償失。放走曹操,賣曹操一個人情,曹操自然會把實力更強的東吳放到勁敵的位置,自己就可以騰出手來發展壯大,迫於曹魏的強大,東吳也會主動與自己聯手,自己博弈的籌碼也就更高,三足鼎力對自己更有益。

其二,關羽在曹營的時候受了曹操恩德,讓關羽在華容道放曹操一馬,也等於報了曹操的恩,從此就恩怨兩清,互不相欠了,也避免在將來曹劉對戰時,關羽首鼠兩端,顧慮重重,不盡全力。

其三,諸葛亮料定關羽不會殺掉曹操,還讓其去華容道堵截曹操,並立下軍令狀,無非是自己當上軍師後被劉備日益器重,關張二人心生怨氣不服,劉關張桃園結義,歷經風雨,關係上血濃於水,而自己是半路出家,臨時聘用,直接坐上高位必定不能服眾,藉此機會,智挫關羽,折服眾人,奠定自己在軍中的地位。在劉備集團中,如果將相不和,人不一心,必不利於蜀漢的後期發展,所以劉備也默許了諸葛亮之計。

華容道釋放曹操,關羽其實上了當

然而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描繪,真實的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說:華容道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曹操下令,將割來的草和受傷的、害病的士兵們一起墊在泥坑中,才得以通過,傷病員們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

曹操此時哈哈大笑:“劉備的計謀總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馬至華容道放火,我等必全軍覆沒了。”話音剛落,劉備的兵就在後面放火。曹操急逃而去。

正史的記載可以看出,華容道截擊曹操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但是劉備因為去晚了,曹操也順道逃跑了,那麼為什麼去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歷史沒有給出答案,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A可能關羽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重要將領,也必將有更重要的任務去執行,在赤壁大戰後,俘虜曹魏殘兵,收繳曹魏兵馬軍用物資可能比去斬殺曹操的人頭更為重要。B關羽身曹營心在漢的故事與過五關斬六將都是虛構的,真實的關將軍並未受到曹操多大的恩情,如果真派關羽去截殺曹操,搞不好就真把曹操給殺了,曹操如果被劉備集團殺了,必然會被曹魏報復,並壯大東吳,不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C關羽作為蜀漢為數不多大將,戰場殺敵,衝鋒陷陣是首要職責,追擊逃兵這些危險性小且任務指數高的工作自然由劉備去做更合適,更何況劉備放走曹操,曹操就欠劉備一個人情,為以後曹劉交往留有餘地,也間接彰顯的劉備的仁義,增加了劉備的影響力,並順道收買人心。

華容道釋放曹操,關羽其實上了當

那麼擊殺曹操這麼重要的任務,劉備為什麼去晚了呢?並且還是等曹操鋪好了路,大笑後無追兵時才放火追擊呢?這難道是巧合嗎?難道真是所謂的天不滅曹?是天意嗎?要知道歷史沒有那麼多巧合!這一系列的巧合看似是巧合,其實別有目的!它與三國演義中關羽釋放曹操的真正原因有異曲同工之意,像諸葛亮與劉備這樣智慧超群的智者與梟雄不可能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其故意放走曹操的目的還是要從天下大勢和利益走向上說起,如果曹操死在自己的手上,我們做以下假設,假設一曹操死後,曹魏群龍無首,內部大亂,吳蜀聯手滅了曹魏,以當時的兵力地盤來看,吳國遠遠強過蜀國,槍桿子裡出政權,吳國得到的土地也必將多於蜀國,滅掉魏國,吳蜀對陣,蜀國肯定會被逐漸蠶食掉。那存不存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一舉擊敗東吳統一天下呢,要知道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七出祁山無功而返,原因何在?因為國力薄弱。所以在三國爭霸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打仗靠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神機妙算,彈指間,敵國就灰飛煙滅。

假設二曹操被蜀國殺死,曹丕繼位,曹魏仍舊團結如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弱小的蜀國立馬就成了曹魏的報復對象,鷸蚌相乘,漁翁得利,吳國趁機休養生息,更加強大,蜀國戰事頻繁,風雨飄搖,人丁更加稀薄,況當時還未圖取西川,本來就無立錐之地,再經過曹魏報復,可能就真灰飛煙滅了。

殺曹是捨本逐末,無益之舉,雖然劉備痛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賊,但權衡利弊,放走曹操,趁機取得西川,三足鼎立對自己更有利,也更符合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