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圉人,出生於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生活在這樣一個世代大家,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酷好辭章, 傾心數術, 精通天文, 妙操音律。

公元 159 年秋,二十七的蔡邕第一次被徵召入京,但此時的他卻沒有感到高興,深知被中常侍徐璜看好,是因為自己操的一首好琴,喝酒助興以供娛樂,此時文人的倔脾氣來了,走在半路上心情不好稱病不去了!

三十一歲那年,感覺自己終日寫文章操琴也不是正事,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惡劣,常用饑民餓死在路邊,還是要接近權利的核心期望改變社會現象;所以,尚書朱穆卒, 他連續寫下 《朱公叔鼎銘》 、 《朱公叔墳前石碑》 、 《朱公叔諡議》 等三篇影響較大的文字,希望通過“私諡”重要的手段介入到當時的文人團體。

四十歲那年, 多年用心的蔡邕終於得到了回報,又被召回京城, 出任東觀著作。此後六年在京城度過, 這是蔡邕學術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期。 其間, 最重要的事件, 或者說是蔡邕的最大功績, 就是極力倡議刊刻熹平石經, 對儒家經典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整理, 在文化方面影響極為久遠。

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靈帝祕密詔問蔡邕,要他“指陳政要,勿有依違”。蔡邕作《對詔問災異八事》,指陳時弊,筆力雄健,結果遭到宦官曹節、尚書令陽球等人的嫉恨,被誣告 遠黜,全家都被流放到今天內蒙古包頭西北的五原安陽縣。期間,收集整理的《琴操》至今流傳,是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的重要文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五涼軍閥董卓帶兵攻入洛陽,聞知蔡邕高名,招他入京,蔡邕第三次踏入京城大門,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被殺,王允總理朝政。在一次無意之中,蔡邕為董卓被殺表示了一點惻隱之情,而被王允所殺。

蔡邕的博學,集中表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奏議刊刻熹平石經,二是續補《東觀漢記·十志》。蔡邕文“對仗工整,義典而柔,文約而美,具有博雅的特點。”在音樂方面留下了焦尾琴、蔡邕聽琴等典故和《琴操》專著,但這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重點。

書法史上貢獻極大,尤其書法理論上影響巨大,《筆論》、《九勢》是後世書法理論的源頭,不斷供後世學習書法的人汲取營養,如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王羲之《筆勢十二章》、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議》等;其中魏晉“韻”“意”“神”為中心的書法理論,其源頭也在蔡邕的“書勢”說。

其書法作品直接體現在《熹平石經》上,如“人”,在字形上與楷書的“人”幾乎沒有變化;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熹平石經

與同時代的《張遷碑》裡的“人”字形相比較而言《熹平石經》的字形高了很多,說明書體已經開始變形,只不過還沒有較大明顯;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張遷碑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張遷碑

這個時間段民間普遍流行一種字形變化極大的書體漢簡,如居延漢簡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居延漢簡

到了魏晉時期《經書殘卷》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經書殘卷

為今楷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是《熹平石經》、《經書殘卷》兩者結合。其次,《石經》裡的橫已經有意識的降低波磔感或者儘量的減少波磔的弧度,不得不說在書法史是一個偉大的思想,並且通過《石經》得以淋漓盡致的貫徹這一思想,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熹平石經

如“王”、“三”、“無”。

最後,《石經》在結體上逐漸的脫離篆意,偏向方正;細心觀察《張遷碑》會發現裡面的每個字的結構有顛簸感不夠平穩,如“留”《張遷碑》右邊的“口”像往下墜落,產生奇險的錯覺;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張遷碑

而《石經》左右兩邊在同一水平線上,所以穩定了許多;下面“田”部橫豎粗細相當,而且明顯寬闊些成功托住上面兩個口,《張遷碑》“田”部橫畫具有強烈的波感又比上面較窄,整體上保留著濃厚的圓態篆意。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石經局部

從章法上來看《熹平石經》,絕對驚訝的掉下巴;古文字有些筆畫奇多,有些筆畫只有兩三個,並且都能夠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橫有行縱有列;咋一看,密密麻麻像無數個小螞蟻映在眼簾,讓人頭犯暈!可細細品味時,卻發現筆畫少的文字可以跑馬,筆畫多的文字密不透風,因此,部分字高度、寬度相差無幾所呈現出驚人的美學效果。再來看看《張遷碑》的章法,文字大小根據字形筆畫多少甚至書寫者的心情來控制,筆畫多的字形偏高,筆畫少的偏寬矮,雖然自由了很多,但是不夠精準。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石經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張遷碑

東漢末年書法家蔡邕

張遷碑

在石碑上刻字成本高效率低,尤其刻的內容是儒家經典,不是皇家工程還真的是難以實現,在蔡邕的主持下完成了浩大工程。之所以佈局精準,也是考慮到現實意義,在有限的石塊上儘可能刻上更多的內容,所以佈局要合理,每行文字大小會有統一要求!

不論是減少波磔感、結字穩定還是通篇文字寬度相似都有著現實意義;減少波磔為了效率,結構穩定起到宣傳效果,高度、寬度相似節約石面等等。文字的每一次變化都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的需求,並不是按照某個人的意趣隨意更改塗抹,不論書家多保守還是很激進,不符合文字的演化規律和時代環境的訴求,難以體現出真正的價值。

對於當代的書法家而言,過分的保守是不利於書法的發展,篆書、隸書、繁體行草書都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任務;同樣過激的書法行為,也是不符合書法內在的規律,因為文字的本質是讓人辨認,傳遞深沉的思想內容,一堆道家"符咒"未必通神.

西方現代抽象繪畫藝術不可能代入到書法當中,中西方藝術文化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隔閡,同樣是線條,尚“韻、意、神”領先他們多少世紀?把自家的珍寶視糞土,他人不完善的理念當寶貝,典型的敝帚自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