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山:歷代單傳 千年坎坷的泉州清源古茶……蔡襄曾為之辯茶

茶者,人也。我們常說“茶禪一味”,不是因某一時代的需要,而是因著茶的本性。

陳文山:歷代單傳 千年坎坷的泉州清源古茶……蔡襄曾為之辯茶

老茶人陳文山喜歡把茶比作女子。例如清香型的輕發酵鐵觀音,入水便得滿香,猶如二八年華的出水芙蓉,一眼傾心;而仿巖茶入火烘焙的清源古茶,講究的是日久情深,耐泡得很。

自古名山出名茶,清源山也不例外。清源山產茶已有千年,宋元時期,清源山茶即跟隨德化瓷從刺桐港出海,那時候最出名的泉州茶就是“清源山茶”。在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我們追尋這千年古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源山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陳文山走進了茶山。

深入古茶山

陳文山:歷代單傳 千年坎坷的泉州清源古茶……蔡襄曾為之辯茶

13年前,陳文山驅車從市區普賢路往清源山的後山風吹嶺,車子幾乎沒在瘋長的蒿草裡,抵達拋荒10多年的製茶所時,石壁簷廊下是一堆蛇皮、四隻山兔殘骸。

古木森森,陪同的朋友勸他離開。“可當時看到眼前的生態環境,我就知道這是一個種茶的好地方。”陳文山早於2000年在安溪祥華推廣生態茶園,被譽為“生態茶之父”,他認為真正的茶山應該依循兩條法則:“茶林草並存”和“茶中有林,林中有茶”。這個道理很簡單。生物鏈完整的生態環境,茶樹可依自然之法生長,不借化肥或拔或抑,這種茶才最安全,才具備好茶的前提條件。

陳文山一眼相中這座拋荒的野茶園。種茶挑茶山,清源山是一塊難得的寶地。唐時就有山中僧人,為“山岩學禪,餐飲茶湯”之需,採茶制茗。宋時的泉州知府蔡襄茶學研究深厚,寫過《茶錄》,他曾點評:“清源山山雖不高,谷雖不深,但長年雲蒸霞蔚,厥土滋潤,故又稱齊雲山,是種茶的佳壤。”

清源山真正大規模產茶,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為安置歸國華僑開荒清源農場,也叫“華僑茶園”,80年代年產量達到高峰值的8萬多斤,90年代茶園漸漸荒廢。20多年後,便只剩下風吹嶺上的第五管區。陳文山粗略估算下,尚有兩百來畝的古茶園,掩映在叢林荒草裡。

陳文山:歷代單傳 千年坎坷的泉州清源古茶……蔡襄曾為之辯茶

清源古茶製茶所

復興清源茶

為何提生態茶?陳文山曾在廣東開茶館,推廣安溪鐵觀音,大概1996年開始,陸續有媒體曝出全國茶葉的農殘餘問題。他當下心裡特別難受,2001年帶著妻兒回到茶鄉,創建安溪首個鐵觀音生態茶園,央視還曾專題報道過。2005年,在已故老茶人何融融的舉薦下,他來到清源農場第五管區,也就是如今的風吹嶺。

“我幾乎沒動這裡的古林木和古茶樹,只將瘋長的荒草清理掉,後來慢慢補種一部分鐵觀音,目前總面積在兩百畝左右。”陳文山說,清源農場時期,茶園周邊種了許多朴樹,屬於落葉喬木,這對茶樹的生長至關重要,夏可遮陰,冬可見日,能保證茶樹葉茂根深。

這時候夏草正瘋長,以各種方式包裹著茶樹,放眼便是“茶林草並生”的景象。為養護這座古茶山,陳文山一年只在4月底採摘一季茶葉,隨後任其自然生長,於每年8月、入冬、開春前除三次草,限用有機肥料。

每年4月初,陳文山還會專門採摘一次“單葉芽頭”,量很少,特別加工成紅茶,取名“清源紅”。“這種茶芽在製作時,都要摘掉丟棄。因為芽頭太嫩,發酵快,會破壞湯色,使茶湯變紅。”這是陳文山當年在安溪採製鐵觀音時研究出來的“變廢為寶”招式。“剛開始大家不理解我為何要把烏龍茶變紅茶,後來他們開始仿效。其實這是一茶兩制,一季多采,可以增加收入,為什麼不呢?”

如今,復興後的清源茶品類依然不多,主要有巖茶製作的清源古茶、清源紅、清源鐵觀音和用清源蜜特製的清源蜜茶。

可嘆歷代單傳

名山有名茶。明末時期,清源山茶曾齊名武夷巖茶,《茶疏》中寫道:“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製之,亦武夷亞匹。”清末時,在先進的品牌運作下,曾赴美國參展獲過國際金獎;早至宋元時期,茶瓷隨著番船遠播,為何最後還是落得個起起伏伏的坎坷?

陳文山仔細分析後總結了四個字:歷代單傳。他說,清源山茶一直以為來都屬於山頭茶,作為山中僧人的清修飲品,只種一點點,產一點點,佔領不了市場。如今清源山又劃歸為景區,更不可能擴大種植,再加上荒廢幾十年,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源山茶了。

種植上“自限”,讓清源山茶自古以來只能“歷代單傳”。當年蔡襄與義波和尚的那番辯茶,似乎也能尋到這份剋制的功德。

蔡襄曾兩度出任泉州知府,後升任福建運轉使時,曾用武夷巖茶的“烏龍種”進貢皇帝,得到“最為精好”的評價。有一年,他重登清源山,與山寺住持義波和尚論茶。

因有茶農圍觀,義波故意引話問他,如果清源茶也加入龍腦香料,是不是就可以作為貢品,像武夷巖茶一樣揚名天下了?蔡襄自然苦口相勸,讓清源山茶農不要因為刺桐港番商雲集,亂真取味,“茶之真香,在於本色純正,方為大眾所共賞。入貢之品,取媚巧以迎合,並非茶道之正宗。”

“茶之本質,仍在於禪茶餐湯。”陳文山始終這樣認為。每一片葉子都能詮釋它生長環境的風土,每一杯茶的味道都有它隱藏的自然密碼。陳文山預備將餘生留給吹風嶺,致力於創建“清源茶院”,從茶文化入手,推廣清源古茶,令其代代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