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菜根譚 國學 文化 道德經 國學書舍 2019-05-14

國學文化《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對於一個人來說,內心淳樸和淡然看似是一種境界,實則是為人處世最聰明的一種狀態。

比如在《道德經》中就這樣一種智慧:五色、五味、五音,這些東西會迷惑一個人的心智。所以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的讓我們保持內心的質樸和純粹,不要一味的追求物慾的好高騖遠,其實都是這樣的一種道理。

所謂的無為之念就是以無慾無求的狀態去為人處事,不妄求,也沒有妄念,這便是一種智慧。

《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道德經》中就說: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沒有比貪婪,還想得到有為更大的過錯了,能夠知道慾望有度,沒有貪得無厭,就能夠保持一個恆久的滿足。一生最忌諱的,就是一個人處在物慾橫流之中,他的內心受到外界物慾的一些誘惑。

很多時候人的內心是處於一種適中的態度,但是當他周圍環境太過於嘈雜以及充滿慾望的時候,大多數人也都會被外界的環境所影響,不斷的讓自我內心膨脹。而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人是不理智的,內心也不是純粹的。

《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內心沒有雜念,人的本性就會顯現,不去除內心雜念就想見到本性,就好像撥開水波去尋找月亮一樣。意念清淨,心靈就會明澈,不清楚物慾的煩惱就希望內心明澈,就好像在佈滿灰塵的鏡子上再增加灰塵一樣。

無論你想去除內心的雜念,又或者想去除內心的煩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從內心出發,以內心的無慾無求無念為最好的一個標準。

《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道德經》中就說聖人就是以樸素而又簡單的方式去生活,沒有追求豪華,也沒有追求豔麗,更沒有追求奢侈,只要吃飽穿暖,保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就可以了,從來不要求更多的一個誘惑。

而那些整天生活在燈紅酒綠的世界當中的人,他所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五音五色五味嘈雜的,很容易被這些東西迷惑了本性,喪失了內心的一種純潔。

有一句話說的好:不要在年輕的時候過著太過於奢華的生活,否則你會以為餘生滿是平庸。

真的是這樣,保持淳樸,保持樸素,可以讓自己找到一個本身找到最舒服,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一味的要求奢侈,很難明心見性,脫離這些物質雜念的生活環境才可以找尋本心,找尋初心。

《菜根譚》:以淳樸自居,拋開物慾的雜念,找尋內心的本性

很多物慾的誘惑放在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你的本性就好像水中撈月一樣,不切實際,而且離你越來越遠。如果想達到修身養性的一個智慧,無論是工作還是人生,只有拋開那些瑣碎的雜念,以無為無慾無念之心,灑脫一點,才能夠真正的達到最好的境界和狀態。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菜根譚》中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