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林佳就認為:“過了兩個小時,你還不來哄我,就是膩了不愛了”賭氣提出分手,兩人沒想到的是,一次輕易的分手,就沒有以後了。

林佳最後之所以選擇和同學在一起,其實也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因為同學,喜歡在家裡呆著,能給她需要的陪伴,所以,她選擇了能給她安全感的同學,放棄了孟雲。

小何的女友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在小何聚餐時,不斷打電話催他回家,要求他秒回,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一旦小何做不到,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

安全感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安全感》中指出:“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現。人在成年後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在感情中,安全感富足的人,即使受了傷,也依然相信、依然能付出感情。安全感匱乏的人,需要在關係中不斷向對方求證,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一味索取,很容易讓關係陷入疲憊的狀態。

(二)安全感匱乏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001嬰兒時期,和母親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鮑爾比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測量依戀的陌生情景實驗,完善了依戀論。

依戀論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者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只要母親在場,他們就敢獨自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偶爾回到母親身邊。

弗洛伊德也認為:“在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缺乏安全感。”

嬰兒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靠反饋,如果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比如哭啼,不敏感,毫無反應,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安全感》中指出:“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 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沒有改善的意識,早期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不安,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002父親的缺失或不認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段論中說:社會人身份的形成,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與其說是學會和人類進行互動,倒不如說是認領父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是第一個認同我們的人,如果父親缺失、冷漠或不認同我們,我們的身份就會喪失。成為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父親,企圖得到他們的認同。

003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

《安全感》中指出:“任何根深蒂固的問題,都是因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載體,在感情中,我們的婚戀對象,就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如果和重要他人沒有形成好的連接,伸出的手得不到反饋 ,或得到的反饋不正確,都會導致安全感缺乏。

比如,《前任3》中的林佳想要的反饋是陪伴,而孟雲給他的反饋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這種反饋就是不正確的反饋。

一位妻子回家後,跟丈夫講述自己白天買衣服的經歷。但丈夫卻毫無反應,妻子一個人自說自話,這種現象就是得不到反饋。

這兩種情況都沒法建立好的連接,沒有好的連接,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感。

總結一下,在嬰兒時期沒有和母親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或父親缺失、冷漠, 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都會導致我們的安全感匱乏。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林佳就認為:“過了兩個小時,你還不來哄我,就是膩了不愛了”賭氣提出分手,兩人沒想到的是,一次輕易的分手,就沒有以後了。

林佳最後之所以選擇和同學在一起,其實也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因為同學,喜歡在家裡呆著,能給她需要的陪伴,所以,她選擇了能給她安全感的同學,放棄了孟雲。

小何的女友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在小何聚餐時,不斷打電話催他回家,要求他秒回,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一旦小何做不到,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

安全感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安全感》中指出:“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現。人在成年後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在感情中,安全感富足的人,即使受了傷,也依然相信、依然能付出感情。安全感匱乏的人,需要在關係中不斷向對方求證,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一味索取,很容易讓關係陷入疲憊的狀態。

(二)安全感匱乏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001嬰兒時期,和母親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鮑爾比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測量依戀的陌生情景實驗,完善了依戀論。

依戀論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者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只要母親在場,他們就敢獨自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偶爾回到母親身邊。

弗洛伊德也認為:“在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缺乏安全感。”

嬰兒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靠反饋,如果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比如哭啼,不敏感,毫無反應,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安全感》中指出:“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 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沒有改善的意識,早期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不安,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002父親的缺失或不認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段論中說:社會人身份的形成,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與其說是學會和人類進行互動,倒不如說是認領父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是第一個認同我們的人,如果父親缺失、冷漠或不認同我們,我們的身份就會喪失。成為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父親,企圖得到他們的認同。

003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

《安全感》中指出:“任何根深蒂固的問題,都是因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載體,在感情中,我們的婚戀對象,就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如果和重要他人沒有形成好的連接,伸出的手得不到反饋 ,或得到的反饋不正確,都會導致安全感缺乏。

比如,《前任3》中的林佳想要的反饋是陪伴,而孟雲給他的反饋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這種反饋就是不正確的反饋。

一位妻子回家後,跟丈夫講述自己白天買衣服的經歷。但丈夫卻毫無反應,妻子一個人自說自話,這種現象就是得不到反饋。

這兩種情況都沒法建立好的連接,沒有好的連接,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感。

總結一下,在嬰兒時期沒有和母親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或父親缺失、冷漠, 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都會導致我們的安全感匱乏。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三)如何重塑安全感?

安全感的匱乏,會讓我們在感情中成為一個不斷索取,質疑的人,這樣會讓感情非常疲憊。那麼成年後的我們,如何重塑安全感呢?我從《安全感》中總結了四個方法。

方法1:尋找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完美體驗,這種體驗能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滿足、興奮,雖然很短暫,但印象卻很深刻。

電影中有一種手法叫閃回,突然在人物的腦海中插入一幅過去發生過的場景,來用表現人物當下的內心起伏和情感。

其實我們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記憶閃回的現象,過去發生過的一幕會忽然出現在腦海中。如果這一幕是愉悅的,就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反之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尋找高峰體驗,就是為了在我們遭遇挫折或感覺到不安、茫然、無助時,讓腦海中主動閃回過去愉悅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極致的,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分享一個方法。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林佳就認為:“過了兩個小時,你還不來哄我,就是膩了不愛了”賭氣提出分手,兩人沒想到的是,一次輕易的分手,就沒有以後了。

林佳最後之所以選擇和同學在一起,其實也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因為同學,喜歡在家裡呆著,能給她需要的陪伴,所以,她選擇了能給她安全感的同學,放棄了孟雲。

小何的女友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在小何聚餐時,不斷打電話催他回家,要求他秒回,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一旦小何做不到,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

安全感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安全感》中指出:“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現。人在成年後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在感情中,安全感富足的人,即使受了傷,也依然相信、依然能付出感情。安全感匱乏的人,需要在關係中不斷向對方求證,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一味索取,很容易讓關係陷入疲憊的狀態。

(二)安全感匱乏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001嬰兒時期,和母親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鮑爾比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測量依戀的陌生情景實驗,完善了依戀論。

依戀論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者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只要母親在場,他們就敢獨自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偶爾回到母親身邊。

弗洛伊德也認為:“在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缺乏安全感。”

嬰兒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靠反饋,如果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比如哭啼,不敏感,毫無反應,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安全感》中指出:“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 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沒有改善的意識,早期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不安,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002父親的缺失或不認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段論中說:社會人身份的形成,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與其說是學會和人類進行互動,倒不如說是認領父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是第一個認同我們的人,如果父親缺失、冷漠或不認同我們,我們的身份就會喪失。成為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父親,企圖得到他們的認同。

003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

《安全感》中指出:“任何根深蒂固的問題,都是因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載體,在感情中,我們的婚戀對象,就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如果和重要他人沒有形成好的連接,伸出的手得不到反饋 ,或得到的反饋不正確,都會導致安全感缺乏。

比如,《前任3》中的林佳想要的反饋是陪伴,而孟雲給他的反饋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這種反饋就是不正確的反饋。

一位妻子回家後,跟丈夫講述自己白天買衣服的經歷。但丈夫卻毫無反應,妻子一個人自說自話,這種現象就是得不到反饋。

這兩種情況都沒法建立好的連接,沒有好的連接,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感。

總結一下,在嬰兒時期沒有和母親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或父親缺失、冷漠, 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都會導致我們的安全感匱乏。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三)如何重塑安全感?

安全感的匱乏,會讓我們在感情中成為一個不斷索取,質疑的人,這樣會讓感情非常疲憊。那麼成年後的我們,如何重塑安全感呢?我從《安全感》中總結了四個方法。

方法1:尋找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完美體驗,這種體驗能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滿足、興奮,雖然很短暫,但印象卻很深刻。

電影中有一種手法叫閃回,突然在人物的腦海中插入一幅過去發生過的場景,來用表現人物當下的內心起伏和情感。

其實我們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記憶閃回的現象,過去發生過的一幕會忽然出現在腦海中。如果這一幕是愉悅的,就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反之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尋找高峰體驗,就是為了在我們遭遇挫折或感覺到不安、茫然、無助時,讓腦海中主動閃回過去愉悅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極致的,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分享一個方法。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 自我審查,寫幸福日記

自我審查是為了瞭解自己,在過去的場景中,哪些畫面是最能讓我們感到愉悅、幸福、滿足、溫暖的。

關注這些能引起我們正面體驗的場景,仔細回憶所有的細節,最好寫在一個本子上,或者寫在手機備忘錄裡,命名為幸福日記。

剛開始我們可能很難想起這些高峰體驗,所以,最好每晚睡覺前翻一翻幸福日記,加深記憶。另外,當我們感受到情緒低落或不安時,也可以打開幸福日記。讓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那一刻的歡愉中,感受曾經的滿足和幸福。這種正面體驗,可以帶給我們力量。

一位沒見過面的姐姐跟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好妹妹,如果你沒有勇氣,我把我的勇氣都傳給你。

我膽子比較小,小學六年級時,班裡的男生比較頑皮,為了嚇班裡的女生,從池塘裡捉了很多小蝌蚪,塞在女生的書包和文具盒中。嚇得很多女生慘叫。我小心翼翼打開書包,沒發現小蝌蚪。後來知道是同桌的男生幫我清理掉了。

還有一些這樣的場景,我一直記得。當我遭遇低谷時,我會想起這些片斷,然後我就會感覺自己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被人關注,被人善待。這些感覺會讓我重新獲得勇氣和力量。

從現在開始,你也可以試一試尋找你人生中的那些高峰體驗,並記錄下來。

方法2:進入心流體驗

流體驗又叫沉浸體驗,是指做一件事,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覺。

在這種體驗中,人們會獲得沉浸其中的樂趣,自動忽略身邊的干擾。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進入心流體驗,因為興趣能產生熱情。另外,給將要做的事賦予某種意義或目的。

比如:可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完成這個設計,這可以讓我獲得更多的認同,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當我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有明確意義或目的的事,會更容易投入。

因此,當感覺不安時,找一件感興趣的事來投入其中吧,當全身心投入到興趣中時,心流體驗會讓我們滿足於當下的投入,忽略不安。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林佳就認為:“過了兩個小時,你還不來哄我,就是膩了不愛了”賭氣提出分手,兩人沒想到的是,一次輕易的分手,就沒有以後了。

林佳最後之所以選擇和同學在一起,其實也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因為同學,喜歡在家裡呆著,能給她需要的陪伴,所以,她選擇了能給她安全感的同學,放棄了孟雲。

小何的女友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在小何聚餐時,不斷打電話催他回家,要求他秒回,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一旦小何做不到,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

安全感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安全感》中指出:“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現。人在成年後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在感情中,安全感富足的人,即使受了傷,也依然相信、依然能付出感情。安全感匱乏的人,需要在關係中不斷向對方求證,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一味索取,很容易讓關係陷入疲憊的狀態。

(二)安全感匱乏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001嬰兒時期,和母親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鮑爾比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測量依戀的陌生情景實驗,完善了依戀論。

依戀論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者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只要母親在場,他們就敢獨自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偶爾回到母親身邊。

弗洛伊德也認為:“在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缺乏安全感。”

嬰兒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靠反饋,如果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比如哭啼,不敏感,毫無反應,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安全感》中指出:“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 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沒有改善的意識,早期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不安,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002父親的缺失或不認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段論中說:社會人身份的形成,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與其說是學會和人類進行互動,倒不如說是認領父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是第一個認同我們的人,如果父親缺失、冷漠或不認同我們,我們的身份就會喪失。成為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父親,企圖得到他們的認同。

003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

《安全感》中指出:“任何根深蒂固的問題,都是因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載體,在感情中,我們的婚戀對象,就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如果和重要他人沒有形成好的連接,伸出的手得不到反饋 ,或得到的反饋不正確,都會導致安全感缺乏。

比如,《前任3》中的林佳想要的反饋是陪伴,而孟雲給他的反饋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這種反饋就是不正確的反饋。

一位妻子回家後,跟丈夫講述自己白天買衣服的經歷。但丈夫卻毫無反應,妻子一個人自說自話,這種現象就是得不到反饋。

這兩種情況都沒法建立好的連接,沒有好的連接,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感。

總結一下,在嬰兒時期沒有和母親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或父親缺失、冷漠, 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都會導致我們的安全感匱乏。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三)如何重塑安全感?

安全感的匱乏,會讓我們在感情中成為一個不斷索取,質疑的人,這樣會讓感情非常疲憊。那麼成年後的我們,如何重塑安全感呢?我從《安全感》中總結了四個方法。

方法1:尋找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完美體驗,這種體驗能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滿足、興奮,雖然很短暫,但印象卻很深刻。

電影中有一種手法叫閃回,突然在人物的腦海中插入一幅過去發生過的場景,來用表現人物當下的內心起伏和情感。

其實我們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記憶閃回的現象,過去發生過的一幕會忽然出現在腦海中。如果這一幕是愉悅的,就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反之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尋找高峰體驗,就是為了在我們遭遇挫折或感覺到不安、茫然、無助時,讓腦海中主動閃回過去愉悅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極致的,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分享一個方法。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 自我審查,寫幸福日記

自我審查是為了瞭解自己,在過去的場景中,哪些畫面是最能讓我們感到愉悅、幸福、滿足、溫暖的。

關注這些能引起我們正面體驗的場景,仔細回憶所有的細節,最好寫在一個本子上,或者寫在手機備忘錄裡,命名為幸福日記。

剛開始我們可能很難想起這些高峰體驗,所以,最好每晚睡覺前翻一翻幸福日記,加深記憶。另外,當我們感受到情緒低落或不安時,也可以打開幸福日記。讓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那一刻的歡愉中,感受曾經的滿足和幸福。這種正面體驗,可以帶給我們力量。

一位沒見過面的姐姐跟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好妹妹,如果你沒有勇氣,我把我的勇氣都傳給你。

我膽子比較小,小學六年級時,班裡的男生比較頑皮,為了嚇班裡的女生,從池塘裡捉了很多小蝌蚪,塞在女生的書包和文具盒中。嚇得很多女生慘叫。我小心翼翼打開書包,沒發現小蝌蚪。後來知道是同桌的男生幫我清理掉了。

還有一些這樣的場景,我一直記得。當我遭遇低谷時,我會想起這些片斷,然後我就會感覺自己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被人關注,被人善待。這些感覺會讓我重新獲得勇氣和力量。

從現在開始,你也可以試一試尋找你人生中的那些高峰體驗,並記錄下來。

方法2:進入心流體驗

流體驗又叫沉浸體驗,是指做一件事,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覺。

在這種體驗中,人們會獲得沉浸其中的樂趣,自動忽略身邊的干擾。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進入心流體驗,因為興趣能產生熱情。另外,給將要做的事賦予某種意義或目的。

比如:可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完成這個設計,這可以讓我獲得更多的認同,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當我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有明確意義或目的的事,會更容易投入。

因此,當感覺不安時,找一件感興趣的事來投入其中吧,當全身心投入到興趣中時,心流體驗會讓我們滿足於當下的投入,忽略不安。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方法3:給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增加儀式感是為了通過增加掌控感,建立安全感。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感情中,儀式其實是一種對關係的強化。

儀式並不只是一種表面的形式,它還代表了承諾,莊重,嚴肅,重視。

具體可以這樣來增加儀式感:每週固定一個時間,一起去做某件事。在特別的日子,給對方送一些誠心的小禮物,這些都是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也是和對方建立連接,是一種表白,通過這樣的儀式,告訴你,我對你的感情,有儀式可循。

方法4:有反饋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愛就是看見。

反饋就是看見對方,看得見對方的需求,在與對方交流時,有迴音。

有的人和伴侶講話,對方說10句,他可能只說了一句,或者一臉的不耐煩。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反饋。

有反饋的做法是這樣的,在感情中,伴侶和你說話,如果你當時正在忙或沒有時間,可以跟對方說,我們稍後再談。不要忽視或敷衍伴侶,每天花一些時間和他交流。

另外,要能察覺到伴侶的情緒變化和外在變化。

《小歡喜》中的季勝利就做得很好,當發現妻子劉靜脾氣不好時,耐心的問她怎麼了。

"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文/林書薇

(一)在感情中,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來了解一下安全感

小何每次參加公司聚餐,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女友總是一遍又一遍打電話,催他回家。小何如果不能及時回去,女友都會立刻開啟你不再愛我的模式。

除了奪命連環call,女友交代他辦的事,如果小何忘了,或者沒做好,女友也會立刻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小何覺得非常累,忍不住向我們吐槽:本來以為談戀愛,可以放鬆一下工作上的壓力,沒想到談個戀愛比上班還累?有時真想還不如分手算了,落個清靜。

在感情中,有人會把回信息的速度,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做評判愛不愛的依據。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就會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才用回信息的速度等細節,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什麼是安全感?

很多人認為安全感就是有車有房,有穩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錢等。其實這些只能稱作安全,心理諮詢師保羅G和孫向東和在《安全感》中指出:“安全不等於安全感。安全隨時可以失去。而安全感是永恆的。”

如果把給我們提供安全的外物,當做安全感,失去這些外物時,我們的安全感也會受到損傷。

那究竟什麼是安全感呢?安全感是一種感覺 ,是屬於精神上的安定、滿足和富足,是某個人暫時離開了,我相信他還會回來。我依然能做自己的事情,不會被打亂內心,患得患失。

安全感匱乏的人,在感情中需要通過細節,不斷向對方確認自己是被愛,是安全的。

看《前任3》時,剛開始很為林佳和孟雲著急。覺得他們明明相愛,只要有一個人,肯主動一下,完全可以冰釋前嫌。但他們偏偏不那麼做。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分手,就是因為一個太作,一個死要面子,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只是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因為記不起的小事吵架而分手,實質上是因為林佳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孟雲。她需要孟雲的陪伴,需要在每次吵架之後,孟雲主動哄她,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孟雲覺得林佳不講道理,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林佳沒有。不管究竟誰的錯,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妥協、道歉,他覺得這樣很累。因此,最後一次吵架,他不想再當那個主動妥協道歉的人。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林佳就認為:“過了兩個小時,你還不來哄我,就是膩了不愛了”賭氣提出分手,兩人沒想到的是,一次輕易的分手,就沒有以後了。

林佳最後之所以選擇和同學在一起,其實也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因為同學,喜歡在家裡呆著,能給她需要的陪伴,所以,她選擇了能給她安全感的同學,放棄了孟雲。

小何的女友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在小何聚餐時,不斷打電話催他回家,要求他秒回,滿足她的一切要求。一旦小何做不到,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

安全感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安全感》中指出:“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現。人在成年後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在感情中,安全感富足的人,即使受了傷,也依然相信、依然能付出感情。安全感匱乏的人,需要在關係中不斷向對方求證,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一味索取,很容易讓關係陷入疲憊的狀態。

(二)安全感匱乏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001嬰兒時期,和母親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鮑爾比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測量依戀的陌生情景實驗,完善了依戀論。

依戀論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者會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只要母親在場,他們就敢獨自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偶爾回到母親身邊。

弗洛伊德也認為:“在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缺乏安全感。”

嬰兒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靠反饋,如果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比如哭啼,不敏感,毫無反應,嬰兒就會產生不安。《安全感》中指出:“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 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沒有改善的意識,早期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不安,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002父親的缺失或不認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段論中說:社會人身份的形成,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與其說是學會和人類進行互動,倒不如說是認領父親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是第一個認同我們的人,如果父親缺失、冷漠或不認同我們,我們的身份就會喪失。成為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父親,企圖得到他們的認同。

003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

《安全感》中指出:“任何根深蒂固的問題,都是因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給你的反饋不對。”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載體,在感情中,我們的婚戀對象,就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如果和重要他人沒有形成好的連接,伸出的手得不到反饋 ,或得到的反饋不正確,都會導致安全感缺乏。

比如,《前任3》中的林佳想要的反饋是陪伴,而孟雲給他的反饋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這種反饋就是不正確的反饋。

一位妻子回家後,跟丈夫講述自己白天買衣服的經歷。但丈夫卻毫無反應,妻子一個人自說自話,這種現象就是得不到反饋。

這兩種情況都沒法建立好的連接,沒有好的連接,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感。

總結一下,在嬰兒時期沒有和母親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或父親缺失、冷漠, 和姻戀對象沒有形成好的連接,都會導致我們的安全感匱乏。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三)如何重塑安全感?

安全感的匱乏,會讓我們在感情中成為一個不斷索取,質疑的人,這樣會讓感情非常疲憊。那麼成年後的我們,如何重塑安全感呢?我從《安全感》中總結了四個方法。

方法1:尋找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完美體驗,這種體驗能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滿足、興奮,雖然很短暫,但印象卻很深刻。

電影中有一種手法叫閃回,突然在人物的腦海中插入一幅過去發生過的場景,來用表現人物當下的內心起伏和情感。

其實我們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記憶閃回的現象,過去發生過的一幕會忽然出現在腦海中。如果這一幕是愉悅的,就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反之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尋找高峰體驗,就是為了在我們遭遇挫折或感覺到不安、茫然、無助時,讓腦海中主動閃回過去愉悅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極致的,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分享一個方法。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 自我審查,寫幸福日記

自我審查是為了瞭解自己,在過去的場景中,哪些畫面是最能讓我們感到愉悅、幸福、滿足、溫暖的。

關注這些能引起我們正面體驗的場景,仔細回憶所有的細節,最好寫在一個本子上,或者寫在手機備忘錄裡,命名為幸福日記。

剛開始我們可能很難想起這些高峰體驗,所以,最好每晚睡覺前翻一翻幸福日記,加深記憶。另外,當我們感受到情緒低落或不安時,也可以打開幸福日記。讓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那一刻的歡愉中,感受曾經的滿足和幸福。這種正面體驗,可以帶給我們力量。

一位沒見過面的姐姐跟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好妹妹,如果你沒有勇氣,我把我的勇氣都傳給你。

我膽子比較小,小學六年級時,班裡的男生比較頑皮,為了嚇班裡的女生,從池塘裡捉了很多小蝌蚪,塞在女生的書包和文具盒中。嚇得很多女生慘叫。我小心翼翼打開書包,沒發現小蝌蚪。後來知道是同桌的男生幫我清理掉了。

還有一些這樣的場景,我一直記得。當我遭遇低谷時,我會想起這些片斷,然後我就會感覺自己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被人關注,被人善待。這些感覺會讓我重新獲得勇氣和力量。

從現在開始,你也可以試一試尋找你人生中的那些高峰體驗,並記錄下來。

方法2:進入心流體驗

流體驗又叫沉浸體驗,是指做一件事,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覺。

在這種體驗中,人們會獲得沉浸其中的樂趣,自動忽略身邊的干擾。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進入心流體驗,因為興趣能產生熱情。另外,給將要做的事賦予某種意義或目的。

比如:可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完成這個設計,這可以讓我獲得更多的認同,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當我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有明確意義或目的的事,會更容易投入。

因此,當感覺不安時,找一件感興趣的事來投入其中吧,當全身心投入到興趣中時,心流體驗會讓我們滿足於當下的投入,忽略不安。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方法3:給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增加儀式感是為了通過增加掌控感,建立安全感。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感情中,儀式其實是一種對關係的強化。

儀式並不只是一種表面的形式,它還代表了承諾,莊重,嚴肅,重視。

具體可以這樣來增加儀式感:每週固定一個時間,一起去做某件事。在特別的日子,給對方送一些誠心的小禮物,這些都是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也是和對方建立連接,是一種表白,通過這樣的儀式,告訴你,我對你的感情,有儀式可循。

方法4:有反饋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愛就是看見。

反饋就是看見對方,看得見對方的需求,在與對方交流時,有迴音。

有的人和伴侶講話,對方說10句,他可能只說了一句,或者一臉的不耐煩。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反饋。

有反饋的做法是這樣的,在感情中,伴侶和你說話,如果你當時正在忙或沒有時間,可以跟對方說,我們稍後再談。不要忽視或敷衍伴侶,每天花一些時間和他交流。

另外,要能察覺到伴侶的情緒變化和外在變化。

《小歡喜》中的季勝利就做得很好,當發現妻子劉靜脾氣不好時,耐心的問她怎麼了。

信息回得慢就是不愛?為什麼有人動不動就開啟你不愛我的模式?

劉靜去醫院做檢查時,騙季勝利父子是去出差。在和劉靜視頻時,季勝利發現劉靜呆的房間不像酒店。回到房間立刻問劉靜到底在哪兒,這才知道了妻子生病隱瞞他的事情。

季勝利就是一個在感情中有反饋的人,他能察覺到妻子的變化。

總結一下,安全感對維繫感情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安全感匱乏,容易在感情中不斷索取,導致關係疲憊不堪。我們可以通過尋找高峰體驗,閃回到愉悅的回憶中,或者進入心流體驗的方式獲得安全感,也可以通過給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來強化關係,做一個在感情中有反饋的人。有了安全感,關係會更加輕鬆舒適,感情也自然會更和諧。

作者:林書薇,一個寫情感故事,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中年少女。理性與感性並存。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也能被你愛的人溫柔相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